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728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该气囊具有可膨胀的袋状,当来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流入时,以覆盖车窗内侧,并且该气囊作为长形折叠完成体储存在窗的上周侧,通过在扁平展开状态下折叠下周部以靠近上周部形成长形折叠完成体。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气囊,气囊具有气囊本体和张力带,气囊本体在膨胀完成时覆盖窗内侧,张力带作为连接件设置为从气囊本体的前端伸出(例如,jp-a-2004-189099)。在该常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张力带(连接件)是与气囊本体分开的本体,并且构造为通过使用缝合线将根端与气囊本体的前端缝合,以及末端安装在窗的周缘中。

然而,在该常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通过使用缝合线,张力带的根端在与气囊本体前端侧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下被缝合。因此,当折叠气囊本体使下周部靠近上周部时,与缝合线分开的周部发生翻转而与缝合部重叠,并且设置为暴露于气囊本体表面侧的张力带根端的周缘可能体积较大。因此,在紧凑折叠气囊方面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虽然设置作为与气囊本体不同的本体的连接件,但能够紧凑折叠气囊。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以及连接件,其是与气囊本体分开的本体,并且由具有挠性的片材形成,以及,其中,根端与气囊本体连接,并且末端从气囊本体伸出,以安装在窗的周缘中,其中:气囊本体和连接件构成气囊,其具有能够膨胀的袋形,当来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流入时覆盖车窗的内侧,在扁平展开状态下通过折叠下周部以靠近上周部形成长形折叠完成体,气囊作为长形折叠完成体储存在窗的上周侧;气囊本体包括在膨胀完成时设置在内侧的内侧壁、设置在外侧的外侧壁、以及结合连接件的结合目标部;结合目标部构造为被分成内侧部和外侧部,当膨胀完成时,内侧部设置在内侧以从内侧壁连接,外侧部设置在外侧以从外侧壁连接;以及连接件的根端夹置在内侧部和外侧部之间,并且与内侧部和外侧部结合,以与气囊本体连接。

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包括气囊本体和连接件,连接件是与气囊本体分开的本体并且具有与气囊本体连接的根端。连接件的根端在夹置于内侧部与外侧部之间的状态下,与形成在气囊本体中的结合目标部的内侧部和外侧部结合,以与结合目标部接合。也就是,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连接件的根端构造为从气囊本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连接,以分别由形成结合目标部的内侧部和外侧部覆盖。因此,内侧部和外侧部能够防止在连接件的根端的周缘中与通过缝合线等结合的部分分开的周部翻转。为此,当折叠下周部以靠近上周部时,通过防止与连接件根端结合的结合目标部的区域变得局部体积较大,使气囊本体能够紧凑折叠。

因此,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虽然连接件设置为与气囊本体分开的本体,也能够紧凑地折叠气囊。

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本体可通过双层织造形成。

此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本体可形成为缝合的气囊,通过在预定位置缝合处于重叠状态的两片基底织物构造缝合的气囊。

此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气囊本体通过双层织造形成的情况下,结合目标部可具有兜状,其具有插入口,连接件的根端能够通过该插入口插入。因此,仅通过将连接件的根端插入结合目标部,连接件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气囊本体定位,并且连接件更易于与气囊本体结合。

此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连接件可以是张力带,在该张力带中,根端与气囊本体在前后方向的一端连接,并且末端在窗的周缘中固定至车身,窗的周缘与气囊本体在前后方向的一端分开。

张力带构造为使根端与气囊本体在前后方向的一端连接,即,当折叠气囊本体时彼此重叠的区域。然而,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由于根端的外周构造为由形成结合目标部的内侧部和外侧部覆盖,能够防止局部体积较大。为此,在折叠完成体中,能够防止与张力带的根端结合的气囊本体的一端变得局部体积较大。

此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通过使用缝合线,将连接件的根端与内侧部和外侧部缝合,以与气囊本体连接;以及将根端与结合目标部缝合的一个缝合部可以设置为在前后方向倾斜的直线形状。

当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如上所述构造时,虽然通过使用缝合线将连接件的根端与结合目标部缝合,当折叠气囊本体使下周部靠近上周部时,能够防止缝合部被设置为彼此重叠。因此,在折叠完成体中,能够进一步防止与张力带根端结合的气囊本体的一端变得体积较大。

此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缝合部构造为使位于前后方向一个端侧的末端位于上侧。这样,在气囊本体膨胀完成时,当膨胀的气囊本体承受乘客头部、同时径向张力发生作用时,安装部中设置于张力带侧的端侧安装部(其是将气囊本体的上周部安装在窗的上周部中的安装部)被设定为中心,将张力带根端与气囊本体结合的缝合部设置为相对于以端侧安装部为中心的弧形大致正切。因此,在缝合部的几乎整个长形区域上能够承受张力,并且在缝合部的部分几乎不会发生应力集中,这是优选的。

此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通过使用缝合线,连接件的根端可以与内侧部和外侧部缝合,以与气囊本体连接,将根端与结合目标部缝合的缝合部可以构造为使在前后方向倾斜设置的多个线性部设置为在前后方向连续的锯齿形状,并且线性部可以设置为不在竖向重叠。

当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如上所述构造时,虽然缝合部构造为使在前后方向倾斜多个线性部设置在前后方向,当折叠气囊本体使下周部靠近上周部时,能够防止形成缝合部的线性部设置为彼此重叠。因此,在折叠完成体中,能够进一步抑制与张力带根端结合的气囊本体的端部变得体积较大。

此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连接件可以是安装件,其中,根端与气囊本体的上周部连接,以从气囊本体向上伸出,并且末端安装在窗的上周侧。

附图说明

根据下文给出的详细说明和仅以图示方式给出且不构成对本发明限制的附图,会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其中:

图1是示意前视图,图示从内侧观察时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图2是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3是前视图,图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

图4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图3的气囊前端附近;

图5是沿图4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沿图4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平面图,图示形成图4气囊中张力带的张力带件扁平展开的状态;

图8a和图8b是示意图,用于图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气囊和常规气囊的折叠过程;

图9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

图10a和图10b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

图11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

图12是局部放大前视图,示意从内侧观察时,在使用图11的气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完全膨胀的状态;

图13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

图14是沿图13的线xiv-xiv截取的截面图;

图15是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

图16是沿图15的线xvi-xvi截取的截面图;

图17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

图18是沿图17的线xviii-xv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19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

图20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以及

图21是局部放大前视图,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扁平展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根据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气囊20以折叠状态储存在窗(侧窗)w1和w2的上周侧的周缘中,即,在从前柱fp经顶盖侧梁rr至后柱rp上部附近的区域,并且当完全膨胀时能够覆盖车辆v的窗w1和w2。如图1所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包括气囊20、充气器14、安装支架11和16、以及气囊盖9。

如图1和图2所示,气囊盖9从设置在前柱fp中的前柱装饰件4和设置在顶盖侧梁rr中的顶盖内衬5各自的下周部构造。前柱装饰件4和顶盖内衬5由合成树脂构成,并且以固定方式安装于本体(车体)1的内板2的内侧i。如图2所示,气囊盖9构造为覆盖以折叠状态储存的气囊20(折叠完成体60)的内侧i,并且当由气囊20压靠时能够打开至内侧i,以在展开时气囊20能够在内侧向下伸出。

充气器14向气囊20供应膨胀气体。如图1所示,充气器为大致筒形,并且能够排放膨胀气体的排气口(未示出)设置在充气器的末端侧。充气器14中包括排气口附近的末端插入气囊20的气体流入口24(将在后文说明),并且通过使用设置在气体流入口24外周侧的卡子15,充气器14与气囊20连接。通过使用用于保持充气器14的安装支架16、和用于将安装支架16固定于车体1的内板2的螺栓17,将充气器14安装在内板2中位于窗w2上方的位置(参见图1)。充气器14经由导线(未示出)与车辆v的控制装置(未示出)电连接。

安装支架11由两片金属板形成,并且通过从前后夹住气囊20的各安装部38和52(将在后文描述),安装在各安装部38和52中。通过使用螺栓12,各安装部38和52以固定方式安装在车体1的内板2中(参见图1和图2)。

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当膨胀气体从充气器14流入内部时,气囊20构造为从折叠状态展开并向下伸出,并覆盖窗w1和w2、以及中柱cp和后柱rp的柱装饰件6和7内侧。具体而言,气囊20在膨胀完成时的外形设定为大致矩形形状,其中纵向总体沿前后方向,使气囊20能够覆盖从窗w1经中柱cp和窗w2至后柱rp前侧的内侧。如图3所示,气囊20包括气囊本体21和作为连接件的张力带49,张力带49是与气囊本体21分开的本体。

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气囊本体21使用聚酰胺线、或聚酯线等经双层织造整体形成。如图3所示,气囊本体21包括气体流入部22和非流入部30,当膨胀气体流入时气体流入部22膨胀,在膨胀完成时,位于内侧的内侧壁22a和位于外侧的外侧壁22b分开,非流入部30不允许膨胀气体流入。

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气体流入部22包括气体引导路径23、气体流入口24、前座保护部26、后座保护部27、以及设置为与前座保护部26连通的辅助膨胀部28。

气体引导路径23在气囊本体21的几乎整个前后区域上设置在气囊本体21的上周部21a侧,以总体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气囊20(气囊本体21)开始膨胀时,气体引导路径23构造为将充气器14排出的膨胀气体g引导至设置在气体引导路径23下方的前座保护部26和后座保护部27。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在气体引导路径23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处,与充气器14连接的气体流入口24设置为与气体引导路径23连通并从气体引导路径23向上伸出。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气体流入口24形成为使其后部相对于气体引导路径23向上倾斜,并且后端24a打开,使充气器14能够插入其中。在充气器14插入其中的状态下,通过在外周安装卡子15,使气体流入口24连接至充气器14。在该实施方式的气囊本体21中,从气体流入口24至位于气体流入口24正下方的部分设置单独的内管(省略附图标记),用于改进热阻(参见图3)。

前座保护部26设置在前座侧,以在膨胀完成时覆盖窗w1的内侧,并且保护就坐于前座的乘客头部。后座保护部27设置在后座侧,以在膨胀完成时覆盖窗w2的内侧,并且保护就坐于后座的乘客头部。辅助膨胀部28总体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气囊本体21的下周部21b侧,以埋藏在前座保护部26和后座保护部27之间。辅助膨胀部28构造为使前端与前座保护部26的后下端连通,并且膨胀气体经前座保护部26流入内部。辅助膨胀部28与前座保护部26连通的部分的开口宽度尺寸设定为较小,从而与前座保护部26相比,延迟膨胀气体开始流进辅助膨胀部。

非流入部30包括周缘边界31和一般部32,周缘边界31形成为围绕气体流入部22,一般部32设置为和周缘边界31中与气体流入部22分开的一侧相邻。周缘边界31形成在除了气体流入口24后端24a之外的整个周边上,以包围气体流入部22。周缘边界31构造为使内侧壁22a和外侧壁22b织造为用以相结合的单片。如图3所示,周缘边界31构造为具有恒定宽度尺寸的大致带状区域。如图4和图5所示,一般部32由两片内侧部32a和外侧部32b形成,内侧部32a和外侧部32b被织造为向内侧i和外侧o与周缘边界31分开。也就是,一般部32以两片内侧部32a和外侧部32b重叠的形状形成。在一般部32中,通过将用于织造内侧部32a或外侧部32b的至少一部分的经向或纬向折叠进另一部分形成约束部33,约束部33分散在多个点。由于内侧部32a和外侧部32b由约束部33部分地连接,一般部32不能分开。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约束部33以约5mm的间隔分散。

非流入部30包括形成气体流入部22的外周缘的周缘37、安装部38、设置在气体流入部22中的分隔部39和厚度调整部40、41和42、以及作为结合目标部的兜部45,结合目标部结合作为连接件的张力带49的根端49b。

周缘37设置为围绕除了气体流入口24的后端24a之外的气体流入部22的整个外周缘。

安装部38将气囊本体21上周部21a安装在车体1的内板2中。如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设置多个安装部38(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以在气囊本体21的上周部21a侧从周缘37的上周部向上伸出。在各安装部38中形成安装孔(省略附图标记),安装螺栓12能够经安装孔插入。

分隔部39形成气体引导路径23的下周部,并且总体沿前后方向形成在气囊本体21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分隔部39包括大致长形板状部39a,其具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形,用于减少膨胀时气体引导路径23和设置在气体引导路径23下方的辅助膨胀部28的厚度。板状部39a设置在气体引导路径23与辅助膨胀部28之间。分隔部39在前端侧包括弯曲部39b,其形成为以大致倒u形弯曲,使末端向下并向后引导。分隔部39的后端在向下向后倾斜的方向延伸,以隔开辅助膨胀部28和后座保护部27,并且与周缘37的下周部连接。

厚度调整部40具有以大致倒c形状形成的外形,并且设置在前座保护部26的前上端侧。厚度调整部40设置为防止气体引导路径23的前端部和前座保护部26较厚地膨胀。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厚度调整部40设置为约一半的部分在形成气体引导路径23的下周部的分隔部39上方伸出。厚度调整部41设置在后座保护部27中,并且其外形以扁平的且大致c形形成。厚度调整部41设置为抑制在气囊20开始膨胀时大量膨胀气体向后流入后座保护部27,并且防止后座保护部27与气体引导路径23之间的边界以较厚方式膨胀。在该实施方式的气囊本体21中,厚度调整部41设置为在形成气体引导路径23下周部的分隔部39上方伸出,并且在厚度调整部40的略微上方伸出。

厚度调整部42形成为在向后向上倾斜的方向从周缘37的下周部伸出,以部分隔开前座保护部26和辅助膨胀部28。厚度调整部42构造为使其后端总体沿前后方向进入辅助膨胀部28。

作为结合目标部的兜部45结合张力带49的根端49b。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竖向中心略微下方的位置,兜部45设置在气囊本体21的前端21c侧。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兜部45形成为这样的兜形,前端侧形成有插入口46,并且其他三侧为封闭的,因此在张力带49的根端49b侧上的结合件51能够插入其中。具体而言,如图4至图6所示,兜部45构造为从内侧部32a和外侧部32b连接,内侧部32a和外侧部32b形成非流入部30的一般部32。兜部45包括设置在内侧i的内侧部45a和设置在外侧o的外侧部45b。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构造为从气囊本体21的前周部21d彼此分开。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兜部45设置在这样的区域,其中在一般部32于气囊本体21前端21c侧的部分中,在前周部21d中没有设置约束部。该区域的内侧部32a(内侧部45a)和外侧部32b(外侧部45b)构造为与前周部21d部分分开。也就是,兜部45的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构造为分别从形成气囊本体21的内侧壁22a和外侧壁22b连接。兜部45构造为使张力带49的根端49b侧的结合件51能够经前端侧的插入口46插入其中,以夹置在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之间。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兜部45形成为竖向较宽的大致矩形形状。更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兜部45构造为使四片重叠形状的张力带49的结合件51插入其中,如后文所述。因此,为了顺利插入结合件51,兜部45构造为使扁平展开状态下的外形略微大于连接件51的外形。

作为与气囊本体21分开的本体,作为连接件的张力带49由具有挠性的片材形成。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张力带49由聚酰胺线或聚酯线制成的织造织物形成。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在气囊本体21完成膨胀时,张力带49总体沿前后方向设置。根端49b与形成在气囊本体21前端21c侧的兜部45缝合,并且末端49a从气囊本体21伸出,以安装在窗w1的周缘中。具体而言,张力带49的末端49a在与气囊本体21前端21c分开的窗w1的周缘中固定至车辆v的车体1,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固定至前柱fp中车体1的内板2。

张力带49包括带体50、设置在根端49b侧的结合件51、以及设置在末端49a侧的安装部52。结合件51构造为具有大于带体50的竖向宽度尺寸,并且设定为具有能够插入兜部45的尺寸。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结合件51包括前端部51a,其构造为使上周部朝带体50侧向前并向下倾斜。前端部51a构造为从兜部45向前伸出,以插入兜部45。安装部52形成为从带体50的末端(前端)向上伸出。类似于气囊本体21中形成的安装部38,通过使用安装支架11和螺栓12,将安装部52安装在内板2中,并且安装部52包括安装孔(省略附图标记),安装螺栓12能够经该安装孔插入。

如图5和图6所示,根端49b侧的结合件51夹置在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之间,并且经插入口46插入兜部45。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用缝合线55,将结合件51与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缝合起来,以与气囊本体21连接。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与前侧打开的兜部45大致类似的形状,将结合件51与兜部45缝合起来的缝合部54形成为大致倒c形。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为了按压兜部45自身的前周部(插入口46的周缘),缝合部54形成为,使终端54a和54b进入从兜部45向前伸出的结合件51的前端部51a。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通过如图7所示将张力带件56折叠成四片,以四片重叠形状构造张力带49。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张力带49以如下方式构造,将张力带件56折叠成四片,并通过使用缝合,以四片重叠的形状缝合从安装部52至带体50的部分。

接着,对关于将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在车辆v中进行说明。首先,在扁平展开待重叠的内侧壁22a和外侧壁22b的状态下,折叠安装有张力带49的气囊本体21,使下周部21b靠近上周部21a,从而形成折叠完成体60,其长形形状沿着前后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本体21中,通过沿前后方向连接多个褶皱,对气体引导路径23在上周部21a侧的部分进行波纹管状折叠,并且对气体引导路径23下方的区域进行卷筒状(风琴状)折叠,使下周部21b缠绕至外侧,从而形成折叠完成体60(参见图2)。此时,以卷筒状折叠方式折叠兜部45与张力带49的根端49b结合的区域。在形成折叠完成体60之后,在折叠完成体60周围的预定位置缠绕用于防止散开的可破裂的包裹材料(未示出)。

之后,通过使用卡子15,安装有安装支架16的充气器14与气囊20的气体流入口24连接,并且安装支架11牢固固定在各安装部38和52中,从而形成气囊组件。

接着,安装支架11和16设置在车体1的内板2的预定位置,并且由螺栓12和17固定,以及从用于操作充气器的预定控制装置延伸的导线(未示出)连接至充气器14。前柱装饰件4和顶盖内衬5安装在车体1的内板2中,并且柱装饰件6和7安装在车体1的内板2中,从而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能够安装在车辆v中。

在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在车辆v中之后,从控制装置(未示出)接收操作信号,以操作充气器14,并且从充气器14排出的膨胀气体流入气囊本体21。然后,膨胀的气囊本体21撕破包裹材料(未示出),以压靠并打开气囊盖9,并且展开以向下伸出。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气囊本体21完全膨胀以覆盖窗w1和w2的内侧以及中柱cp和后柱rp。

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气囊20包括气囊本体21和作为连接件的张力带49,张力带49是与气囊本体21分开的本体并且具有与气囊本体21连接的根端49b。张力带49的根端49b侧的结合件51插入作为形成在气囊本体21中的结合目标部的兜部45,并且在夹置于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用缝合线55与兜部45缝合。也就是,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从气囊本体21的内侧壁22a和外侧壁22b连接张力带49的根端49b(结合件51),并且根端49b的外周侧由形成兜部45的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覆盖。因此,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能够防止与张力带49的根端40b(结合件51)的周缘中的缝合线分开的周部翻卷。为此,当折叠下周部21b以靠近上周部21a时,通过抑制兜部45中与张力带49的根端49b(结合件51)结合的区域局部体积较大,能够紧凑地折叠气囊本体21。

特别地,张力带49构造为使根端49b(结合件51)连接气囊本体21前端21c侧上的区域,即,当折叠气囊本体21时卷筒状折叠以互相重叠的区域。然而,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根端49b(结合件51)的外周构造为由形成兜部45的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覆盖,并因此能够防止局部体积较大。为此,在折叠完成体60中,能够防止与张力带49根端49b结合的气囊本体21的前端21c局部体积变大。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虽然张力带49设置为作为与气囊本体21分开的连接件,但气囊20能够紧凑折叠。

详细描述时,如图8a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张力带49根端49b(结合件51)外周侧(内侧i和外侧o)的整个表面由形成兜部45的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覆盖。因此,在张力带49根端49b(结合件51)周缘中,与缝合部54分开的周部51b和51c由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覆盖。当卷筒状折叠以缠绕至外侧o时,防止周部51b和51c翻卷,从而能够紧凑折叠气囊。相反,如图8b所示,在气囊20’中,其中张力带49’根端侧的结合件51’简单重叠在气囊本体21’上并与其缝合,结合件51’设置在气囊本体21’表面上(图8b中的外侧o),从而周缘中与缝合部54’分开的周部51b’和51c’暴露出来。当卷筒状折叠以缠绕至外侧o时,结合件51’的周缘中与缝合部54’分开的周部51c’翻卷以与缝合部54’重叠,从而重叠区域变得局部体积较大。

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张力带49以四片重叠形状形成。如图1所示,气囊本体21前端21c(折叠完成体60的前端部60a)储存在顶盖侧梁rr和前柱fp之间的边界附近。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气囊本体21构造为,通过卷筒状折叠与张力带49根端49b结合的兜部45的区域以缠绕至外侧来折叠气囊本体21。在以卷筒状折叠方式折叠的情况下,如果与缝合部分开的周部暴露于张力带的周缘中,周部易于翻卷并且易于变得体积变大。然而,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张力带49根端49b(结合件51)的外周表面构造为由兜部45的内侧部45a和外侧部45b覆盖,并且没有暴露于气囊本体21的外周表面上。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张力带49的周部在卷筒状折叠时返卷。为此,虽然张力带49由于多片部件重叠而构造为较厚,但防止了气囊本体21体积较大,并且能够紧凑折叠。因此,气囊本体21能够顺利地储存在靠近顶盖侧梁rr和前柱fp之间边界的顶盖侧梁rr的即使是很狭窄的储存部中。

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结合目标部结合张力带49的根端49b(结合件51),结合目标部从兜部45形成,兜部45具有插入口46,张力带49的根端49b能够通过插入口46插入。因此,仅仅通过将张力带49的根端49b插入兜部45,张力带49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气囊本体21定位,并且张力带49更易于与气囊本体21结合。在该实施方式的气囊本体21中,非流入部30的一般部32形成为与兜部45的上下侧和后侧都相邻。除了与约束部33部分接触的部分之外,一般部32构造为被分为内侧部32a和外侧部32b。然而,约束部33以约5mm的间隔设置,并且该间隔相对于张力带49的结合件51即兜部45较窄。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如图4所示,兜部45设置为具有50mm的竖向宽度尺寸l1,张力带49的结合件51设定为具有42mm的竖向宽度尺寸l2,并且这些宽度尺寸相对于设置约束部33的间隔足够宽。因此,顺利地确定张力带49插入兜部45中的位置,并且仅通过将张力带49的根端49b插入兜部45,就能够易于将张力带49定位在气囊本体21中。

不考虑这一点,在不是通过双层织造构成气囊本体,并且作为通过在预定位置缝合重叠状态的两片基底织物构造的缝合气囊来构造气囊本体的情况下,类似于图9中示出的气囊20a,在气囊本体65的预定前端位置设定为结合目标部67的状态下,通过使用缝合线,结合件51可以与内侧壁65a和外侧壁65b缝合,并且张力带49的结合件51夹置在形成结合目标部67的气囊本体65的内侧壁65a与外侧壁65b之间。

类似于图10a和图10b示出的气囊20b,气囊本体21b的兜部45b和张力带49b的结合件51b可以形成为分别具有用于插入定位工具(未示出)的插入孔69和70。通过该结构,在结合件51b插入兜部45b中的状态下,当进行用于形成缝合部54b的缝合操作时,结合件51b和兜部45b能够容易地定位。

类似于图11所示的气囊20c,一个缝合部75将形成张力带49根端49b的结合件51与兜部45缝合起来,缝合部75可构造为以在前后方向倾斜的直线形状设置。在图11所示的气囊20c中,缝合部75形成为使前端75a定位在上侧,并且后端75b定位在下侧。具体而言,前端75a形成为进入结合件51的前端部51a,结合件51的前端部51a从兜部45向前伸出。当如上所述构造气囊20c时,当折叠气囊本体21以使下周部靠近上周部时,能够防止以重叠状态设置缝合部75。因此,在折叠完成体中,能够进一步抑制与张力带49根端49b结合的气囊本体21前端21c变得体积较大。在气囊20c中,缝合部75设置为使后部向下倾斜。因此,如图12所示,在气囊本体21的膨胀完成时,当膨胀的气囊本体21接收到乘客头部(未示出)、并且在安装部38(安装部38将气囊本体21的上周部安装在窗w1的上周部中)中设置于张力带49侧的端侧安装部38f被设定为中心的同时径向张力t作用时,缝合部75与张力t相交。为此,将张力带49的根端49b与气囊本体21结合的缝合部75设置为相对于以端侧安装部38f为中心的弧形大致正切。因此,在缝合部的几乎整个长形区域能够接收张力t,并且在缝合部75的部分几乎不会出现应力集中。不考虑这一点,缝合部可以构造为总体沿张力设置,使前侧向下倾斜。

类似于图19示出的气囊20e,缝合部128将形成张力带49的根端49b的结合件51与兜部45e缝合起来,缝合部128可构造为使两个线性部128a和128b以在前后方向连续的锯齿形设置,两个线性部128a和128b设置为在前后方向倾斜。具体而言,缝合部128构造为线性部128a和线性部128b形成为大致倒v形,其中上端彼此连接,线性部128a的后部向上倾斜,线性部128b的后部向下倾斜,与线性部128a对称。线性部128a和128b设置为不在竖向重叠。在气囊20e中,关于插入结合件51的操作性,形成在气囊本体21e中的兜部45e构造为具有大于上述气囊20的兜部45的竖向宽度尺寸。在气囊20e中,结合件51储存在兜部45e的下部区域中。缝合部128构造为使下端从兜部45e向下伸出,以进入兜部45e下方的一般部32e的区域。如上所述,虽然缝合部128构造为使在前后方向倾斜多个线性部128a和128b设置在前后方向,当折叠气囊本体21e使下周部靠近上周部时,能够防止形成缝合部128的线性部128a和128b设置为彼此重叠。因此,在折叠完成体中,能够抑制与张力带49根端49b结合的气囊本体21e的端部变得体积较大。

在缝合部设置有多个线性部的情况中,线性部的数量不限于两个。类似于图20中示出的设置在气囊20f中的缝合部130,可构造三个线性部130a、130b和130c,其以锯齿状彼此连接。同样在图20示出的气囊20f中,线性部130a、130b和130c设定为具有较小的竖向倾斜角,并且设置为在前后方向(竖向)倾斜。线性部130a、130b和130c设置为不在竖向重叠,从而防止折叠时的重叠。缝合部130还构造为使下端从兜部45向下伸出,以进入兜部45e下方的一般部32e的区域。类似于图21示出的气囊20g,设置为从兜部45e向下伸出的缝合部能够示例为等腰三角形形状的缝合部132,其中,底部总体沿竖向设置在后侧。

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件的张力带49设置在气囊本体21前端21c侧。然而,气囊可构造为使张力带设置在气囊本体后端侧。

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件的张力带49构造为从根端49b(结合件51)向前延伸设置,根端49b与气囊本体21前端21c连接。然而,设置作为连接件的张力带的位置以及张力带的形状不限于上述气囊,并且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有下述类型的气囊80和100中使用的张力带93和111。

在图13和图14示出的气囊80中,作为结合目标部的兜部90设置在气囊本体81前周部81a中,在兜部90中,后端侧为打开的,而不是前端侧打开。张力带93根端93b设置为从内侧i至外侧o覆盖气囊本体81的前端部(前座保护部83的前端部83a),张力带93根端93b构造为与兜部90缝合。当具体描述时,类似于上述气囊本体21,图13和图14所示的气囊80的气囊本体81通过双层织造形成。类似于上述气囊本体21,通过在作为非流入部85的前周侧的周缘86的区域中提供没有约束部的区域,形成兜部90。类似于上述气囊本体21的兜部45,兜部90也包括从气体流入部82的内侧壁82a连接的内侧部90a、和从外侧壁82b连接的外侧部90b。在气囊本体81中,形成狭缝形凹口,使兜部90能够局部地分割为内侧部90a和外侧部90b,并因此使张力带93的根端93b能够插入形成兜部90的内侧部90a的后周部中。也就是,凹口形成插入口91,张力带93的根端93b能够插入其中。在气囊本体81中,整体沿竖向设置以在前后方向隔开前座保护部83的分隔部87形成在作为气体流入部82的前座保护部83的区域中,并且张力带93能够插入其中的狭缝88设置在分隔部87中。张力带93构造为使中央部插入狭缝88,根端的区域位于前座保护部83中前端部83a的内侧i,并且末端侧的区域位于前端部83a的外侧o。张力带93在末端93a包括安装部94。在根端93b经插入口91插入兜部90中并且夹置在兜部90的内侧部90a和外侧部90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用缝合线,张力带93与内侧部90a和外侧部90b缝合起来以连接至气囊本体81。缝合部95缝合张力带93的根端93b与兜部90,该缝合部95以总体沿竖向的直线形状形成。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气囊100中,气囊本体101构造为使作为结合目标部的兜部108设置在分隔部106中,而不是设置在前周侧,分隔部106形成在辅助膨胀部103(气体流入部102)后侧附近,辅助膨胀部103设置在气囊本体101的前端101a侧,以及设置为覆盖气囊本体101外侧o并且向前延伸的张力带111的根端111b与兜部108缝合。当具体描述时,类似于上述的气囊本体21,图15和图16中所示气囊100的气囊本体101通过双层织造形成。类似于上述的气囊本体21,在作为非流入部105的分隔部106中设置没有约束部的区域,以形成兜部108。类似于上述气囊本体21中的兜部45,兜部108也包括从气体流入部102的内侧壁102a连接的内侧部108a和从外侧壁102b连接的外侧部108b。在气囊本体101中,形成狭缝形凹槽,使张力带111的根端111b能够插入形成兜部108的外侧部108b的前周侧,并且兜部108能够局部分割为内侧部108a和外侧部108b。也就是,凹口形成插入口109,张力带111的根端111b能够通过插入口109插入。张力带111包括结合基部113、带体112和末端111a侧的安装部114,结合基部113形成为总体沿竖向在根端111b侧延伸,带体112从结合基部113的大致竖向中心向前延伸。带体112位于辅助膨胀部103的外侧o,并且根端111b侧的结合基部113经插入口109插入兜部108,并且在夹于兜部108的内侧部108a和外侧部108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用缝合线将结合基部113与内侧部108a和外侧部108b缝合,从而张力带111与气囊本体101连接。将结合基部113与兜部108缝合起来的缝合部115形成为椭圆形,其中,纵向总体沿竖向。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卷筒状折叠下周部以缠绕至外侧来折叠气囊本体。然而,气囊的折叠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并且气囊可构造为通过连接在前后方向的多个褶皱以波纹管状折叠的方式折叠。此外,可通过将整个竖向区域卷筒状折叠至上周部来折叠气囊本体。如上所述,在以卷筒状折叠方式折叠整个气囊本体的情况中,以及在将气囊本体上周部安装在本体中的部分(安装部)为与气囊本体分开的本体的情况下,安装件可以作为连接件。也就是,类似于图17和图18所示气囊120,作为结合目标部的兜部122可设置在气囊本体21d的上周部21a侧,在兜部122中,上周部为打开的,使作为连接件的安装件125的根端(下周部125a)能够插入其中。作为连接件的安装件125是与气囊本体21d分开的本体,安装件125可以经上端侧的插入口123插入兜部122,并且在夹置于兜部122的内侧部122a与外侧部122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用缝合线与内侧部122a和外侧部122b缝合,从而与气囊本体21d连接。类似于上述气囊本体21中的安装部38,安装件125构造为使末端125b侧的上端安装在窗上周部侧中。缝合部126将安装件125的下周部125a与兜部122缝合,缝合部126形成为总体沿前后方向的直线形状。除了安装件为分开的本体、并且兜部设置为安装安装件之外,图17和图18所示的气囊120的气囊本体21d具有与上述气囊本体相同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