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重汽车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紧轮式制动车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9536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载重汽车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紧轮式制动车桥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桥制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重汽车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紧轮式制动车桥。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鼓式制动虽经多次改进其制动性能已趋完善,但在负荷较重或下长坡情况下刹车或紧急制动,其摩擦制动后的散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易因制动产生高温而导致刹车失灵的事故常有发生,成为车辆行驶中重大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目前汽车鼓式制动的散热降温方法是在车辆上安装储水水箱和淋水装置,通过对鼓式制动进行淋水达到强制冷却的目的。然而,增设水箱一方面加重了汽车的额外负重,减少了车辆有限的运载能力,同时也给道路安全、车辆的维护带来不便和麻烦,并且还存在因淋水装置失效或操作不当带来安全隐患。当遇寒冷的气候时淋水装置管路会因结冰而往往无法正常使用,或因淋水降温导致路面局部结冰诱发交通事故。高温状态下通过淋水骤然降温易使制动鼓破裂,甚至造成制动失效,给车辆行驶和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后果。汽车轮式制动车桥采用外周抱紧半封闭的制动方式,可有效的解决了制动散热问题,从而保证制动性能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载重汽车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紧轮式制动车桥,不仅增加制动力,还提高了散热效率。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载重汽车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紧轮式制动车桥,包括车轴和轮毂,所述轮毂的内侧连接与其同步运转的制动轮,对应于制动轮的外周面安设周向抱紧制动蹄,所述制动蹄包括半圆弧形的左、右蹄片,每个蹄片内周面安设制动摩擦片,其特征在于,制动蹄内侧的车轴上设有增力机构和凸轮抱紧机构,所述左、右蹄片的一端与所述增力机构相联,另一端与所述凸轮抱紧机构相联。

按上述方案,所述增力机构包括增力支架、增力支座和左、右增力杆,所述增力支座底部与所述车轴固连,顶部与所述增力支架相连,左、右增力杆外侧端均通过销轴与增力支架相铰接,内侧端通过蹄片轴与所述左、右蹄片的一端相铰接,左、右增力杆的内侧与增力支架之间分别设有左、右增力回位簧。

按上述方案,所述增力支架由前、后支板及连接板组成,所述前、后支板对称设置,中部通过所述连接板相连,所述左、右增力杆设于前、后支板的间隔中,连接板顶部两侧分别设有左、右回位簧支架,所述左、右回位簧支架分别通过左、右蹄片回位簧与所述左、右蹄片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左、右增力杆为两端对称设有大半圆弧形槽口的叉形块状结构,底端大半圆弧形槽口与所述销轴相铰接,顶端大半圆弧形槽口与所述蹄片轴相铰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凸轮抱紧机构包括凸轮轴支座和凸轮轴,所述凸轮轴支座固定于所述车轴上,所述凸轮轴的端头设有内凸轮,中部通过凸轮轴支座支承,后部与摆转驱动装置相联,所述内凸轮为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左、右弧形凹槽的圆盘结构,左、右弧形凹槽内分别设有左、右滚轮,所述左、右滚轮分别与所述左、右蹄片的另一端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左、右蹄片的另一端均设有连接轴孔,所述连接轴孔分别与所述左、右滚轮的两端相铰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左、右蹄片的内表面为凸凹面,由间隔设置的凸起形成,凸起的两侧边上间隔设有第一散热孔。

按上述方案,所述制动轮为圆柱筒体结构,制动轮外周面上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两侧边上间隔设有第二散热孔。

按上述方案,所述制动轮与轮毂连接侧的法兰上间隔设有第三散热孔,制动轮的内壁上沿周向设有环形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由数个均匀间隔倾斜设置的散热凹槽排列组成。

按上述方案,所述制动摩擦片由母摩擦片和子摩擦片组成,所述母摩擦片设于所述左、右蹄片的内表面的凹面上,所述子摩擦片设于左、右蹄片的内表面的凸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设置制动轮和外周抱紧制动结构,不仅可杜绝制动鼓破裂的危害,从而保证制动性能稳定,而且可显著提高载重汽车制动系统的散热性能和效果,使汽车制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2、制动蹄与制动轮采取多段面设计,在制动轮上设有通风散热孔和散热通道,散热状况大大改善,提高了制动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隐患;3、在制动过程中,左、右增力杆内侧端相向移动,使其力臂杠杆发生变化(变短),使制动蹄的制动力增加,提高制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拆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制动蹄片的轴测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动轮的轴测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动轮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凸轮轴的轴测图。

其中:车轴1,制动轮2,左蹄片3,右蹄片4,增力支架5,增力支座6,凸轮轴支座7,左增力杆8,右增力杆9,左增力回位簧10,右增力回位簧11,前支板12,后支板13,连接板14,左回位簧支架15,右回位簧支架16,销轴17,蹄片轴18,左蹄片回位簧19,右蹄片回位簧20,左滚轮21,右滚轮22,凸轮轴23,内凸轮24,左弧形凹槽25,右弧形凹槽26,连接轴孔27,凹槽28,第二散热孔29,第三散热孔30,散热凹槽31,母摩擦片32,子摩擦片33,第一散热孔34。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载重汽车多段面自增力周向抱紧轮式制动车桥,包括车轴1和轮毂,轮毂的内侧连接与其同步运转的制动轮2,对应于制动轮的外周面安设周向抱紧制动蹄,制动蹄包括半圆弧形的左蹄片3和右蹄片4,每个蹄片内周面安设制动摩擦片,制动蹄内侧的车轴上设有增力机构和凸轮抱紧机构,左、右蹄片的一端与增力机构相联,另一端与凸轮抱紧机构相联。

增力机构包括增力支架5、增力支座6和左增力杆8、右增力杆9,增力支座底部与车轴固连,顶部与增力支架相连,左、右增力杆外侧端均通过销轴17与增力支架相铰接,内侧端通过蹄片轴18与左、右蹄片的一端相铰接,左、右增力杆的内侧与增力支架之间分别设有左增力回位簧10、右增力回位簧11。

增力支架由前支板12、后支板13及连接板14组成,前、后支板对称设置,中部通过连接板相连,左、右增力杆设于前、后支板的间隔中,连接板顶部两侧分别设有左回位簧支架15、右回位簧支架16,左、右回位簧支架分别通过左蹄片回位簧19、右蹄片回位簧20与左、右蹄片相连。

左、右增力杆为两端对称设有大半圆弧形槽口的叉形块状结构,减小增力杆体积,节省机构的安装空间,底端大半圆弧形槽口与销轴相铰接,顶端大半圆弧形槽口与蹄片轴相铰接。

如图7所示,凸轮抱紧机构包括凸轮轴支座7和凸轮轴23,凸轮轴支座固定于车轴上,其端头设有内凸轮24,中部通过凸轮轴支座支承,后部与摆转驱动装置相联,内凸轮为设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左弧形凹槽25、右弧形凹槽26的圆盘结构,左、右弧形凹槽内分别设有左滚轮21、右滚轮22,左、右滚轮分别与左、右蹄片的另一端相连。

如图4所示,左、右蹄片的另一端均设有连接轴孔27,连接轴孔分别与左、右滚轮的两端相铰接。左、右蹄片的内表面为凸凹面,由间隔设置的凸起形成,凸起的两侧边上间隔设有第一散热孔34。制动摩擦片由母摩擦片32和子摩擦片33组成,母摩擦片设于左、右蹄片的内表面的凹面上,子摩擦片设于左、右蹄片的内表面的凸面上。

如图5-6所示,制动轮为圆柱筒体结构,制动轮外周面上与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凹槽28,其两侧边上间隔设有第二散热孔29,挡制动蹄与制动轮抱紧安装时,制动轮上的凹槽与制动蹄上的凸起相配置,第一、第二散热孔相对应,改善制动面的散热效果,制动轮与轮毂连接侧的法兰上间隔设有第三散热孔30,制动轮的内壁上沿周向设有环形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由数个均匀间隔倾斜设置的散热凹槽31排列组成,提高整体的散热效果。

制动过程如下:凸轮位于两个蹄片之间,内凸轮的左、右弧形凹槽分别与左滚轮和右滚轮相配合,转动凸轮轴,使得左、右两滚轮随着内凸轮转动而发生转动,从而带动左蹄片、右蹄片相向摆动,左、右叉形增力杆顶端绕销轴向下转动,左、右增力回位簧拉长,左、右蹄片同时绕蹄片轴向下转动,实现左、右蹄片等间距向制动轮贴合,呈收缩抱紧状态,使制动蹄形成越来越紧的制动状态,左右两滚轮位于上下对应位置时,此时制动蹄的制动力达到最大值;回转凸轮轴,当左右两滚轮位于左右对应位置时,此时左蹄片、右蹄片背向转动,制动蹄及时回位至与制动轮周向空隙的非制动状态,完成车辆的制动过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