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9890发布日期:2019-04-30 18:56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纯电动车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越来越得到普及和应用。

电动汽车虽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就目前而言续驶里程过短是制动电动汽车的言要因素之一。而在城市代步工具中,由于对于红绿灯相距较短,需要频繁制动和启动,而在制动过程中,大量的能量被消耗。现有技术中虽然出现的许多对制动能量进行回收的装置,但都不能根据制动力的大小进行调节制动力,从而导致不论是轻踩刹车还是重踩刹车,对制动能量的回收效果相同,甚至是直接把动力转化为再生能量的现象,从而导致制动能量的回收效果较差。

如何提高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它能够提高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包括壳体、主轴、转轴和能量回收组件;

所述壳体为筒状,所述壳体固定设置,所述主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壳体的轴线与所述主轴同轴设置;

所述壳体内可转动地设有多个转轴,多个所述转轴均与所述主轴传动连接;

所述能量回收组件与所述转轴一一对应,所述能量回收组件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安装在对应的转轴上,所述定子组件套设在对应的转轴上;

所述转子组件上设有永磁体,所述定子组件上设有电磁线圈。

如上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第一转子和所述第二转子均安装在对应的转轴上;所述第二转子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转子的2倍;

每个所述转轴的外周均固定设有同轴设置的导滑套,所述导滑套固定设置,且所述导滑套与对应的所述转轴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定子组件包括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所述第一定子和所述第二定子均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导滑套内。

如上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导滑套为筒状,且所述导滑套的第一端设有第一挡环,所述第一定子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挡环连接;

所述导滑套内壁的中部设有第二挡环,所述第二定子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二挡环连接。

如上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定子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定子的第一端通过拉线连接,且所述拉线的长度大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二定子之间的距离。

如上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定子的第二端通过拉丝与制动踏板机构传动连接。

如上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内设有滑板,所述滑板上设有用于穿过所述主轴的第一孔和用于穿过所述转轴的第二孔;所述滑板通过拉丝与制动踏板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定子与所述滑板通过拉丝连接。

如上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定子、所述第二定子、所述第一转子和所述第二转子相互配合具有三种工作状态:

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一转子错位,所述第二定子与所述第二转子错位;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一转子错位,所述第二定子与所述第二转子正对;第三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一转子正对,所述第二定子与所述第二转子正对。

如上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轴与所述转轴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安装在所述主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所述转轴上,且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的直径。

如上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个数均为两个,两所述第一齿轮位于所述主轴的两端所述第二齿轮位于所述转轴的两端。

如上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转轴的个数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转轴绕所述主轴的中心线呈圆周阵列分布。

本发明通过设置与纯电动汽车的传动轴传动连接的主轴,并在主轴的周向布置了多个转轴,多个转轴均与主轴传动连接。每个转轴上均设有能量回收组件,通过能量回收组件对制动能量进行回收,能够提高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一种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能量回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主轴,3-转轴,4-能量回收组件,5-第一转子,6-第二转子,7-导滑套,8-第一定子,9-第二定子,10-第一挡环,11-第二齿轮,12-第一弹性元件,13-第二挡环,14-第二弹性元件,15-拉线,16-拉丝,17-制动踏板机构,18-滑板,19-第一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一种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能量回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中,包括壳体1、主轴2、转轴3和能量回收组件4;

所述壳体1为筒状,所述壳体1固定设置,所述主轴2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壳体1的轴线与所述主轴2同轴设置;

所述壳体1内可转动地设有多个转轴3,多个所述转轴3均与所述主轴2传动连接;

所述能量回收组件4与所述转轴3一一对应,所述能量回收组件4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安装在对应的转轴3上,所述定子组件套设在对应的转轴3上;

所述转子组件上设有永磁体,所述定子组件上设有电磁线圈。

具体实施时,所述主轴2与纯电动汽车的传动轴传动连接,当需要制动时,将定子组件沿所述转轴3移动到对应的所述转子组件上,此时所述定子组件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电能经逆变器与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相连。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3,所述转子组件包括第一转子5和第二转子6,所述第一转子5和所述第二转子6均安装在对应的转轴3上;所述第二转子6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转子5的2倍;每个所述转轴3的外周均固定设有同轴设置的导滑套7,所述导滑套7固定设置,且所述导滑套7与对应的所述转轴3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定子组件包括第一定子8和第二定子9,所述第一定子8和所述第二定子9均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导滑套7内。所述导滑套7为筒状,且所述导滑套7的第一端设有第一挡环10,所述第一定子8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2与所述第一挡环10连接;

所述导滑套7内壁的中部设有第二挡环13,所述第二定子9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弹性元件14与所述第二挡环13连接。所述第一定子8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定子9的第一端通过拉线15连接,且所述拉线15的长度大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定子8与所述第二定子9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定子9的第二端通过拉丝16与制动踏板机构17传动连接。如此,保证了当所述第一定子8与所述第一转子5正对时,所述的第二定子9仍能够与所述第二转子6正对。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壳体1内设有滑板18,所述滑板18上设有用于穿过所述主轴2的第一孔和用于穿过所述转轴3的第二孔;所述滑板18通过拉丝16与制动踏板机构17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定子9与所述滑板18通过拉丝16连接。如此,可以保证多个所述第二定子9能够同时被拉动。

所述第一定子8、所述第二定子9、所述第一转子5和所述第二转子6相互配合具有三种工作状态:

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定子8与所述第一转子5错位,所述第二定子9与所述第二转子6错位;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定子8与所述第一转子5错位,所述第二定子9与所述第二转子6正对;第三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定子8与所述第一转子5正对,所述第二定子9与所述第二转子6正对。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主轴2与所述转轴3通过第一齿轮19和第二齿轮11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9安装在所述主轴2上,所述第二齿轮11安装在所述转轴3上,且所述第一齿轮19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11的直径。如此,可以提高所述转轴3的转速,使定子组件的转速提高,进而提高电能的转化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19和所述第二齿轮11的个数均为两个,两所述第一齿轮19位于所述主轴2的两端所述第二齿轮11位于所述转轴3的两端。如此,可以保证传动更加平稳。

更进一步的,请参照2,所述转轴3的个数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转轴3绕所述主轴2的中心线呈圆周阵列分布。

具体实施时,所述主轴2与纯电动汽车的传动轴传动连接,需要制动时,轻踩制动踏板机构17,拉丝16拉动滑板18向远离所述导滑套7的方向移动,滑板18进而拉动所述第二定子9移动,当所述第二定子9移动到所述第二转子6上时,所述第二定子9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当第二定子9全部移动到所述第二转子6上时,因所述拉线15的长度大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定子8与所述第二定子9之间的距离,此时第一定子8仍未移动到所述第一转子5上;随着制动踏板机构17的进一步踩下,拉线15逐渐被拉直,拉直后的拉线15带动所述第一定子8逐渐移动到所述第一转子5上,此时所述第一定子8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制动踏板机构17完全踩下时,所述第一定子8完全在所述第一转子5上,因所述第二转子6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转子5的2倍,所以所述第二定子8仍完全在所述第二转子6上,此时所述能量回收组件4回收的能量达到最大。制动结束时,松开制动踏板机构17,所述第一定子8、所述第二定子9在第一弹性元件12和第二弹性元件14的作用下复位。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