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4066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和车辆。



背景技术:

当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因前吸能块无法对行人小腿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行人小腿的弯曲角度很容易超出目标值,容易对行人的小腿造成伤害,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该前吸能块能够有效的保护行人的小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前吸能块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所述前吸能块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和所述车辆的前防撞梁之间,所述前吸能块包括:吸能块本体;薄钢板结构,所述薄钢板结构至少设置在所述吸能块本体的前表面上,所述薄钢板结构的壁厚小于所述吸能块本体的壁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该前吸能块可在保证行人小腿的胫骨加速度、剪切位移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行人小腿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使碰撞过程中行人小腿的弯曲角度满足要求,避免因碰撞使行人小腿受伤。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薄钢板结构与所述吸能块本体卡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薄钢板结构上设置有卡接孔,所述吸能块本体上设置有卡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薄钢板结构包括:前壁、上壁和下壁,所述前壁贴设在所述吸能块本体的前表面上,所述上壁贴设在所述吸能块本体的上表面上,所述下壁贴设在所述吸能块本体的下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薄钢板结构上设置有减重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重结构为减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重孔包括:位于所述前壁上的前壁减重孔、位于所述上壁上的上壁减重孔以及位于所述下壁上的下壁减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壁减重孔为长条形孔且长度方向平行于竖向,所述前壁减重孔为多个并沿着所述前吸能块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壁减重孔为长条形孔和圆孔,所述长条形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前吸能块的长度方向,所述下壁减重孔的位置以及尺寸与所述上壁减重孔的位置以及尺寸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薄钢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前吸能块100,吸能块本体1,薄钢板结构2,卡接孔21,前壁22,上壁23,下壁24,减重结构25,前壁减重孔251,上壁减重孔2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100,该前吸能块100设置在车辆的前保险杠和车辆的前防撞梁之间,前吸能块100包括:吸能块本体1和薄钢板结构2。

薄钢板结构2至少设置在吸能块本体1的前表面上,薄钢板结构2的壁厚小于吸能块本体1的壁厚。设置薄钢板结构2且使薄钢板结构2的壁厚较薄,从而可以对行人小腿起到一定支撑作用,避免因汽车前部碰撞导致的行人小腿的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100,通过在车辆的前保险杠和车辆的前防撞梁之间加装具有薄钢板结构2的前吸能块100,使行人的小腿得到更好的保护。

如图1所示,薄钢板结构2与吸能块本体1卡接固定。采用卡接固定的方式不仅可以使薄钢板结构2与吸能块本体1连接的更加紧凑,而且避免了不必要零件的安装,减少成本,还起到减重的效果。

具体的,薄钢板结构2上设置有卡接孔21,吸能块本体1上设置有卡扣。使用卡接孔21与卡扣进行连接可使连接效果更好,结构更紧凑。

参照图2,薄钢板结构2包括:前壁22、上壁23和下壁24,前壁22贴设在吸能块本体1的前表面上,上壁23贴设在吸能块本体1的上表面上,下壁24贴设在吸能块本体1的下表面上。由此,薄钢板结构2与吸能块本体1结合的更紧密,使其抗撞击能力更强,而且节省空间。

结合图1、图2所示实施例,薄钢板结构2上设置有减重结构25。在保证刚度够大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减少薄钢板结构2的重量。

具体的,减重结构25为减重孔25。

减重孔25包括:位于前壁22上的前壁减重孔251、位于上壁23上的上壁减重孔252以及位于下壁24上的下壁减重孔。由此,可大大减少薄钢板结构2的重量,减重效果更好。

如图2所示,前壁减重孔251为长条形孔且长度方向平行于竖向,前壁减重孔251为多个并沿着前吸能块100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

上壁减重孔252为长条形孔和圆孔,长条形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前吸能块100的长度方向,下壁减重孔的位置以及尺寸与上壁减重孔252的位置以及尺寸对应。由此,减重效果更好,且薄钢板结构2受力更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吸能块100。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例如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不做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