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高效利用惯性能的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3108阅读:10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高效利用惯性能的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动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高效利用惯性能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而言,提升行驶过程中的舒适程度能够极大促进人们对汽车的接受程度。提升行驶体验度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几乎所有的汽车上都配备的空调,从而使车内人员能够在恶劣天气下能够在车内享受舒适的乘车环境。其二是减震装置的使用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在恶劣路况下的驾驶体验,尤其是对于高档汽车,优秀的悬挂系统能够让车内人员感受不到行车的颠簸。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一经问世立刻成为汽车行业的焦点。目前许多知名传统汽车厂商都推出了不同种类的电动汽车,对于电动汽车,其动力直接来自于电池供电的电动机,因此车载空调的压缩机也由电池直接供电,这就导致了在空调使用率较高的情况下电量消耗速度会陡增,从而使续航能力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在起步加速时如果还同时启动了空调,便会导致加速无力,同样能够加速能量的消耗。对于减震装置而言,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或突然制动的时候,由于车体惯性,都会导致车体与车桥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巨大的惯性能由于不能被利用而导致白白浪费。由于目前充电技术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电动汽车不像电动汽车那样可以立即补充能量,因此电能显得格外重要。

综上所述,现有的电动汽车还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利用惯性能的电动汽车,能够利用汽车产生的惯性能和热能助力电动机散热和空调运行从而提高续航能力和行车舒适度。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高效利用惯性能的电动汽车,包括车体,车桥,电动机,空调压缩机;还包括第一换热管,导热体,离心泵,至少一个蓄能器,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气动往复泵,以及气动马达;气动往复泵的缸体通过万向轴承与车体联接,其活塞杆通过万向轴承与车桥联接;气动往复泵的进气口联接外界环境、出气口联接蓄能器;气动马达的进气口联接蓄能器、出气口联接外界环境;气动马达的转轴通过单向轴承与空调压缩机的叶轮轴联接;导热体与电动机的外壳接触连接,第一换热管以“S”状结构设置于导热体中,第二换热管以螺旋状结构围绕在蓄能器的外壁中;第一换热管的出水口联接离心泵的进水口,离心泵的出水口联接第二换热管的进水口,第二换热管的出水口联接第一换热管的进水口;

蓄能时,车体相对车桥移动从而驱动气动往复泵将外界空气泵向蓄能器中;释能时,蓄能器将其内部压缩空气泵向气动马达中从而驱动其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的阀口a联接气动往复泵的出气口,其阀口b联接相应蓄能器,其阀口c联接气动马达的进气口,其阀口d联接离心泵的出水口,其阀口e联接相应第二换热管的进水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进气单向阀进气单向阀联接在相应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的阀口a与气动往复泵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出气单向阀;出气单向阀联接在相应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的阀口c与气动马达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安全阀,气动往复泵的出气口通过安全阀联接气动马达。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压力检测器的检测头设置于相应蓄能器中以检测其内部压力。

进一步地,离心泵的叶轮轴与气动马达的转轴同轴联接。

进一步地,蓄能器的数量为三个。

进一步地,导热体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片状散热体。

进一步地,车桥和气动往复泵的数量均为两个。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能够利用汽车产生的惯性能和热能助力电动机散热和空调运行从而提高续航能力和行车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导热体和第一换热管的安装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导热体和第一换热管的安装侧视图。

附图标记:

1车桥;2车体;3气动往复泵;4进气单向阀;5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6蓄能器;7第二换热管;8出气单向阀;9安全阀;10气动马达;11电动机;12导热体;12.1片状散热体;13第一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3所示,一种能够高效利用惯性能的电动汽车,包括车体2,车桥1,电动机11,空调压缩机;还包括第一换热管13,导热体12,离心泵14,至少一个蓄能器6,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管7,气动往复泵3,以及气动马达10;气动往复泵3的缸体通过万向轴承与车体2联接,其活塞杆通过万向轴承与车桥1联接;气动往复泵3的进气口联接外界环境、出气口联接蓄能器6;气动马达10的进气口联接蓄能器6、出气口联接外界环境;气动马达10的转轴通过单向轴承与空调压缩机的叶轮轴联接;导热体12与电动机11的外壳接触连接,第一换热管13以“S”状结构设置于导热体12中,第二换热管7以螺旋状结构围绕在蓄能器6的外壁中;第一换热管13的出水口联接离心泵14的进水口,离心泵的出水口联接第二换热管的进水口,第二换热管的出水口联接第一换热管13的进水口;

蓄能时,车体2相对车桥1移动从而驱动气动往复泵3将外界空气泵向蓄能器6中;释能时,蓄能器6将其内部压缩空气泵向气动马达10中从而驱动其转轴转动。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至少一个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5;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5的阀口a联接气动往复泵3的出气口,其阀口b联接相应蓄能器6,其阀口c联接气动马达10的进气口,其阀口d联接离心泵14的出水口,其阀口e联接相应第二换热管7的进水口。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至少一个进气单向阀4进气单向阀4联接在相应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5的阀口a与气动往复泵3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至少一个出气单向阀8;出气单向阀8联接在相应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5的阀口c与气动马达10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安全阀9,气动往复泵3的出气口通过安全阀9联接气动马达10。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至少一个压力检测器,压力检测器的检测头设置于相应蓄能器6中以检测其内部压力。

作为优选方案,离心泵14的叶轮轴与气动马达的转轴同轴联接。

作为优选方案,蓄能器6的数量为三个。

作为优选方案,导热体12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片状散热体12.1。当离心泵14不工作时,电动机11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片状散热体12.1散热,避免温度过高。

作为优选方案,车桥1和气动往复泵3的数量均为两个。

驾驶员根据蓄能器6中的气压大小判断其是否处于满载,若未满载则控制相应的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5使其阀口a和阀口b连通,此时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车体2和车桥1的相对运动导致气动往复泵3不断伸缩而向相应蓄能器6中泵入空气直到其处于满载状态。当满载后,驾驶员既可以切换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5的气路从而接通阀口b和阀口c使其内部的高压气体进入气动马达10中从而带动空调压缩机运行,也可以不切换气路,此时当系统压力不断上升而超过安全阀的设定值时,气动往复泵3直接向气动马达10中泵气驱动其运行。在释放蓄能器6内的高压气体时,阀口b和阀口c连通的同时,阀口e和阀口d也连通,因此电动机产生的热量经过第一换热管换热后使冷却水升温并直接进入第二换热管中对蓄能器6进行加热从而令其内部气体升温,这种情况下高压气体会加速碰撞从而提高气动马达10的驱动力,使车载空调能够在高效运行。

由于存在多个蓄能器6,因此可以根据系统压差自动匹配蓄能器6进行蓄能,无须外界调节,还可以在任何时刻通过切换相应二位五通电磁换向阀5的工作位使其互不干扰单独工作,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同时由于整个过程中的蓄能器6存储的能力均来自行驶时的惯性能,该惯性能巨大且能够频繁产生,因此能够有效减少空调压缩机对汽车本身携带的能量的消耗,有力提高了汽车的续航能力。

经过多次试验,在车重较大且长距离行驶(超过100km)的情况下,本发明相比较于现有同类型汽车,能够节能10%以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至少一个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