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区智能辅助摄像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4815发布日期:2018-06-02 04:52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盲区智能辅助摄像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盲区智能辅助摄像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汽车影像系统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作为车载影像系统的关键,摄像头结构设计与安装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仅仅将摄像头通过壳体安装在车壳体或车架上,由于汽车高速行驶,摄像头长期处于颠簸振动的状态,会影响摄像头的使用寿命与摄像效果,现有车载摄像头安装如何保证摄像头定位准确安装牢固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外,在专利CN201410068013.2解决的挡雨效果,没有解决如何摄像头定位精度与安装牢固的技术问题,车载摄像头 201611103459.X也是仅仅从电路上结构性能问题,没有结合摄像头实际使用的时候,摄像头外壳结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总的来说是提供一种盲区智能辅助摄像头结构;详细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取得有益效果在后述内容以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中内容具体描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盲区智能辅助摄像头结构,包括安装在汽车正前方的前中摄像头和/或安装在汽车正后方的后中摄像头;

前中摄像头和/或后中摄像头包括安装在车体外壳上的前/后摄像头外壳;

前/后摄像头外壳包括露出于车体外壳的前/后半球形壳体、位于前/后半球形壳体下侧且与车体外壳内孔外端面贴合接触的前/后外定位台阶面、上端与前/后外定位台阶面连接且安装在车体外壳内孔中的前/后定位外侧壁、位于前/后半球形壳体中心处的前/后椭圆形安装孔、位于前/后半球形壳体中心处的前/后椭圆形安装孔下侧的前/后内定位台阶、位于前/后内定位台阶下端的前/后中间过渡孔、以及位于前/后中间过渡孔下端的前/后内螺纹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前/后内螺纹孔连接有前/后外壳连接母,在前/后外壳连接母中心设置有前/后出线孔,前/后椭圆形安装孔与前/后中间过渡孔形成一个安装镜头的前/后定位腔体,在前/后半球形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镜头的前/后第一连接顶丝,镜头的导线通过前/后内螺纹孔分别与汽车电路连接。

包括安装在汽车一侧壳体上的后左摄像头、后右摄像头、前左摄像头和/或前右摄像头;后左摄像头、后右摄像头、前左摄像头和/或前右摄像头包括位于在汽车侧面的侧连接底板、以及安装在侧连接底板上的侧摄像头导线外壳;侧连接底板与侧摄像头导线外壳形成一个安装镜头的腔体,在侧连接底板上端面设置有直径与镜头外球直径相同的侧下内球形卡槽,在侧摄像头导线外壳上端面设置有直径与镜头外球直径相同的侧上内球形卡槽,镜头固定在侧下内球形卡槽与侧上内球形卡槽之间,在侧连接底板上设置有用于通过镜头的侧摄像头导线的侧出线孔;侧连接底板下端设置有与车体内孔定位接触的定位外止口。

一种盲区智能辅助摄像头结构, 包括安装在汽车一侧壳体上的后左摄像头、后右摄像头、前左摄像头和/或前右摄像头;后左摄像头、后右摄像头、前左摄像头和/或前右摄像头包括位于在汽车侧面的侧连接底板、以及安装在侧连接底板上的侧摄像头导线外壳;侧连接底板与侧摄像头导线外壳形成一个安装镜头的腔体,在侧连接底板上端面设置有直径与镜头外球直径相同的侧下内球形卡槽,在侧摄像头导线外壳上端面设置有直径与镜头外球直径相同的侧上内球形卡槽,镜头固定在侧下内球形卡槽与侧上内球形卡槽之间,在侧连接底板上设置有用于通过镜头的侧摄像头导线的侧出线孔;侧连接底板下端设置有与车体内孔定位接触的定位外止口。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定位精确,安装牢固,在汽车行驶中,不会发生晃动,通用性强,保护摄像头不受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不限于此描述,为了更好的便于理解,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摄像头安装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摄像头安装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前/后摄像头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前/后摄像头外壳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侧摄像头导线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侧摄像头导线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侧摄像头导线外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侧摄像头导线外壳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前左摄像头;2、前右摄像头;3、后中摄像头;4、前中摄像头;5、后左摄像头;6、后右摄像头;26、前/后摄像头外壳;27、前/后外壳连接母;28、前/后半球形壳体;29、前/后外定位台阶面;30、前/后定位外侧壁;31、前/后椭圆形安装孔;32、前/后第一连接顶丝;33、前/后内定位台阶;34、前/后中间过渡孔;35、前/后内螺纹孔;36、前/后定位腔体;37、前/后出线孔;38、侧摄像头导线外壳;39、侧连接底板;40、侧摄像头导线;41、侧下内球形卡槽;42、侧上内球形卡槽;43、侧出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8,本实施例的盲区智能辅助摄像头结构,其包括前n型摄像系统的前中摄像头4或后U型摄像系统的后中摄像头3,前中摄像头4或后中摄像头3包括安装在车体外壳上的前/后摄像头外壳26;前/后摄像头外壳26包括露出于车体外壳的前/后半球形壳体28、位于前/后半球形壳体28下侧且与车体外壳内孔外端面贴合接触的前/后外定位台阶面29、上端与前/后外定位台阶面29连接且安装在车体外壳内孔中的前/后定位外侧壁30、位于前/后半球形壳体28中心处的前/后椭圆形安装孔31、位于前/后半球形壳体28中心处的前/后椭圆形安装孔31下侧的前/后内定位台阶33、位于前/后内定位台阶33下端的前/后中间过渡孔34、以及位于前/后中间过渡孔34下端的前/后内螺纹孔35;

前/后内螺纹孔35连接有前/后外壳连接母27,在前/后外壳连接母27中心设置有前/后出线孔37,前/后椭圆形安装孔31与前/后中间过渡孔34形成一个安装镜头的前/后定位腔体36,在前/后半球形壳体28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镜头的前/后第一连接顶丝32,镜头的导线通过前/后内螺纹孔35分别与汽车电路连接。

通过前/后椭圆形安装孔防止镜头轴向转动,通过台阶面实现轴向定位,通过定位腔体包裹镜头,使得镜头各处收到的压力相同,从而更好安装与保护镜头,避免损坏其内部元件,通过螺纹连接,调节方便内腔轴向长度,增加了安全的通用性,适合不同规格的镜头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前n型摄像系统的后左摄像头5、前n型摄像系统的后右摄像头6、后U型摄像系统的前左摄像头1或后U型摄像系统的前右摄像头2,上述结构相同,其包括位于在汽车侧面的侧连接底板39、以及安装在侧连接底板39上的侧摄像头导线外壳38;

侧连接底板39与侧摄像头导线外壳38形成一个安装镜头的腔体,在侧连接底板39上端面设置有直径与镜头外球直径相同的侧下内球形卡槽41,在侧摄像头导线外壳38上端面设置有直径与镜头外球直径相同的侧上内球形卡槽42,镜头固定在侧下内球形卡槽41与侧上内球形卡槽42之间,在侧连接底板39上设置有用于通过镜头的侧摄像头导线40的侧出线孔43;侧连接底板39下端设置有与车体内孔定位接触的定位外止口。

侧连接底板39通过螺栓与车体或后视镜架连接,通过侧下内球形卡槽41与侧上内球形卡槽42组成的弧球内槽包裹镜头,使得镜头均匀受到压力,保护镜头,定位方便,通过顶丝实现镜头的固定,在侧摄像头导线外壳38上设计平面从而方便攻丝,而且方便拿取外壳。定位外止口实现安装定位,防止镜头外壳晃动。

上述镜头的安装外壳,安装牢固,定位准确,镜头在外壳内安装牢固,定位准确,从而避免在行驶的时候,镜头随着汽车振动,保护镜头,镜头受力均匀,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另外,基于商用车前部多为平头,为了达到更好的盲区辅助效果,商用车左前摄像头安装在汽车左侧车尾附近位置向前照射;右前摄像头安装在汽车右侧车尾附近位置向前照射。对于车前部有较长车头的商用车,如校车,商务车、出租车,可以采用左前摄像头安装在左侧后视镜向前照射,右前摄像头安装在右侧后视镜向前照射;但最佳方案还是左前摄像头安装在汽车左侧车尾附近位置向前照射;右前摄像头安装在汽车右侧车尾附近位置向前照射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源于汽车盲区问题的需求分析,设计合理、性价比高成本低廉、结实实用耐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节约资金、结构紧凑且不改变司机的现有驾驶习惯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充分描述是为了更加清楚的公开,而对于现有技术就不再一一举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