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牌照安装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4478发布日期:2018-08-04 14:13阅读:15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牌照安装板。



背景技术:

汽车牌照作为汽车身份的标识必须被悬挂在车身前后,因此所有汽车的前后都有汽车牌照的安装位置,所以在产品设计时都会在前保险杠上设计一个牌照安装板。目前公安部要求汽车牌照必须采用四点安装方式,四点安装需要牌照安装板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但空间大容易造成牌照安装板周边锁紧力不足,导致牌照安装板上端与前保险杠间隙大和稳定性差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汽车厂家对牌照安装板进行设计,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牌照安装板[申请号:201120541288.5;申请公布号:CN202378810U],牌照安装板的上部具有用于与车辆保险杠固定连接的螺钉安装结构,牌照安装板的下部具有用于插入车辆下格栅的孔内并与车辆下格栅卡接的卡钩结构。

该种牌照安装板上部采用螺钉连接,下部采用卡钩卡接的结构设计,该种结构仅起到固定功能,由于上部的螺钉的锁紧力与下部的卡钩卡紧力不能保持一致,造成牌照安装板上下受力不均,牌照安装板下部卡钩长期处于绷紧状态,行车时牌照安装板会随车辆晃动,卡钩存在绷断或者脱落的问题,使牌照安装板的下端翘起,牌照安装板与保险杠之间的间隙大,虽该安装板的两侧具有翻边结构,但仍不能保证牌照安装板的稳定,导致牌照安装板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牌照安装板,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牌照安装板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牌照安装板,包括呈矩形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固定孔和若干个卡钩,所述第一固定孔设于本体的上端,所述卡钩设于本体的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还设有若干个固定柱和若干个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柱设于本体上端的边角处,所述第二固定孔设于本体的下端。

安装牌照安装板时,先将卡钩嵌入到前保险杠中,让牌照安装板抵靠在前保险杠上,卡钩对牌照安装板进行初步定位,再用螺钉穿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进行拧紧,使螺钉将牌照固定板固定在前保险杠上,采用螺钉进行紧固能适用于多数车型,使得牌照安装板通用性好,最后用自攻螺钉从前保险杠背面穿插到固定柱中,对牌照安装板进行反向固定,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和固定柱使得牌照安装板双向紧固,从而提高牌照安装板的稳定性,而且使牌照安装板的两端和底部不会发生翘曲,牌照安装板与前保险杠之间的间隙小。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固定柱包括第一凸台和柱体,所述第一凸台顶端与柱体底端固连,所述第一凸台中具有空腔,所述柱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空腔相连通。前保险杠上设有自攻点,当自攻螺钉穿过自攻点并进入通孔时,由柱体对自攻螺钉进行固定,当自攻螺钉穿过通孔后,空腔避免螺钉与本体直接接触,保证本体表面不被破坏,通过自攻螺钉和固定柱对牌照安装板进行固定,防止牌照安装板两端翘曲,牌照安装板与前保险杠之间的间隙小,提高牌照安装板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通孔与柱体顶端相交处设有导向面。在自攻螺钉进入柱体时,导向面对自攻螺钉起导向作用,使自攻螺钉轴线与通孔轴线对正,避免自攻螺钉发生偏斜。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第一凸台的两相对外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使得固定柱不会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或断裂,提高固定柱的牢固程度。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卡钩位于若干个第二固定孔之间。安装牌照安装板时,先将第二固定孔之间的卡钩卡入到前保险杠中,再将两侧的第二固定孔用螺钉拧紧,使牌照安装板受力由内向外延伸,避免牌照安装板用螺钉拧紧时发生倾斜,从而提高牌照安装板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所述第一固定孔设于第二凸台上,所述第二固定孔设于第三凸台上。凸台是凸起在牌照安装板的背面,凹陷在牌照安装板正面,用螺钉对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拧紧时,凹陷处能容纳螺钉头部,避免螺钉头部凸出在牌照安装板外,牌照安装时不会被卡住。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第二凸台上设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位于第一固定孔一侧。安装牌照安装板时,定位销与卡钩同时对牌照安装板进行初始定位,初始定位后,可以直接用螺钉将第一固定孔拧紧,该种结构使得牌照安装板的定位精度高,从而提高牌照安装板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第三凸台上设有加强环和若干条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环沿第二固定孔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位于加强环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加强筋与加强环相固连,所述第二加强筋均匀分布在加强环的边缘。螺钉对第二固定孔拧紧时,第二固定孔会在力的作用下磨损,导致第二固定孔变形,造成牌照安装板安装不稳定,加强环和第二加强筋能够提高第二固定孔的强度,从而提高牌照安装板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本体内侧边沿处设有凸沿,所述凸沿上设有若干个凹坑,所述凹坑位于本体的两侧,所述凹坑呈圆弧状。对牌照安装板进行拆卸或安装时,本体两侧的凹坑便于人们手的放置,且圆弧状的设计不会使手划伤,使得牌照安装板的设计更加人性化。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卡钩底端设有若干条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呈直角三角状,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其中一条直角边与卡钩底端相连,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另一条直角边与本体相连。第三加强筋的设置提高卡钩的强度,使卡钩不会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从而提高牌照安装板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牌照安装板中,所述本体上设有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均匀分布在本体的内侧面上。第四加强筋从整体上提高牌照安装板的强度,进一步提高牌照安装板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牌照安装板具有以下优点:

1、本牌照安装板的本体上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和固定柱,先通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将牌照安装板正向固定在前保险杠上,再通过固定柱将牌照安装板反向固定在前保险杠上,使得牌照安装板双向固定,而且使牌照安装板的两端和底部不会发生翘曲,牌照安装板与前保险杠之间的间隙小,牌照安装板的稳定性好。

2、本牌照安装板均采用螺钉紧固,此种固定方式能适用大多车型,使得牌照安装板的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牌照安装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牌照安装板图1A区域的放大图。

图中,1、本体;2、第一固定孔;3、卡钩;4、固定柱;41、第一凸台;411、第一加强筋;412、空腔;42、柱体;422、通孔;43、导向面;5、第二固定孔;6、第二凸台;7、第三凸台;8、定位销;9、加强环;10、第二加强筋;11、凸沿;12、凹坑;13、第三加强筋;14、第四加强筋;15、前保险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牌照安装板包括呈矩形的本体1,本体1内侧边沿处设有凸沿11,凸沿11上设有凹坑12,凹坑12位于本体1的两侧,凹坑12呈圆弧状,本实施例中,本体1每侧各有两个凹坑12,在实际生产中,凹坑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三个。本体1上设有第四加强筋14,第四加强筋14均匀分布在本体1的内侧面上。

本实施例中,本体1的上端设有两个第二凸台6,每个第二凸台6上均设有一个第一固定孔2,本体1的下端设有两个第三凸台7,每个第三凸台7上均设有一个第二固定孔5,在实际生产中,第一固定孔2和第二凸台6的数量可以均为三个或者四个,第二固定孔5和第三凸台7的数量可以均为三个或者四个。第二凸台6上设有定位销8,定位销8位于第一固定孔2一侧,定位销8与第一固定孔2一一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三凸台7上设有加强环9和四条第二加强筋10,第二加强环9沿第二固定孔5的边缘设置,四条第二加强筋10位于加强环9的外侧且第二加强筋10与加强环9相固连,第二加强筋10均匀分布在加强环9的边缘,在实际生产中,第二加强筋10的数量可以为三条或者五条。

本实施例中,卡钩3的数量为两个,卡钩3设于本体1的下端,且卡钩3位于两个第一固定孔2之间,卡钩3底端设有两条第三加强筋13,第三加强筋13呈直角三角状,第三加强筋13的其中一条直角边与卡钩3底端相连,第三加强筋13的另一条直角边与本体1相连,在实际生产中,卡钩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三个,第三加强筋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三个。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本体1上设有两个固定柱4,两个固定柱4分别设于本体1上端的边角处,在实际生产中,定位柱的数量可以为四个或者六个。固定柱4包括第一凸台41和柱体42,第一凸台41顶端与柱体42底端固连,第一凸台41中具有空腔412,柱体42上设有通孔422,通孔422与空腔412相连通,通孔422与柱体42顶端相交处设有导向面43,第一凸台41的两相对外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加强筋411。

安装牌照安装板时,先将卡钩3和定位销8嵌入到前保险杠15中,使牌照安装板抵靠在前保险杠15上,再用螺钉穿过第一固定孔2和第二固定孔5进行拧紧,完成对牌照安装板单向紧固,最后用自攻螺钉从前保险杠15穿入到固定柱4中,完成对牌照安装板双向紧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本体1、第一固定孔2、卡钩3、固定柱4、第一凸台41、第一加强筋411、空腔412、柱体42、通孔422、导向面43、第二固定孔5、第二凸台6、第三凸台7、定位销8、加强环9、第二加强筋10、凸沿11、凹坑12、第三加强筋13、第四加强筋14、前保险杠1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