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3485发布日期:2018-09-25 16:5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其储存在车窗的车辆内侧的上缘侧,并且通过流入膨胀气体展开并膨胀以覆盖窗的车辆内侧。



背景技术:

常规地,已知一种安装在车辆中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扶手设置在窗的上缘侧(例如,参见jp-a-2012-179922)。

在常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折叠体折叠为使展开气囊的下缘侧靠近其上缘侧,在窗的上缘侧存储折叠体,并且用于附接扶手的支架设置在折叠体的存储区域附近,以部分地伸至车辆内侧。此外,在常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折叠体存储在窗的上缘侧,同时设置在折叠体与支架之间的保护装置遮盖折叠体周围。

在常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保护装置设置为遮盖支架下方的整个区域并减少气囊与支架之间的接触。保护装置构成为使末端从支架很大程度地向下伸至车辆内侧。由于保护装置具有长条形状,以遮盖两个支架下方包括支架之间的部分的区域,当气囊展开并膨胀时,保护装置很难弯曲,从而存在妨碍气囊膨胀的可能,并且对于气囊能够快速且顺利地展开和膨胀存在改进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能够减少车身侧部件与气囊之间的接触,并且使气囊顺利地膨胀,尽管车身侧部件设置在存储部附近以部分地伸出。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其存储在车窗的车辆内侧的上缘侧,并且通过流入膨胀气体,气囊展开并膨胀,以遮盖窗的车辆内侧;以及保护装置,其存储折叠的气囊的折叠体,使气囊的下缘侧靠近气囊的上缘侧。气囊的上缘侧附接至窗的上缘侧的车身侧的上缘侧部。上缘侧部包括车身侧部件,其在折叠体的存储区域的上侧附近朝车辆内侧部分地伸出。保护装置包括:主体部,其遮盖折叠体的外周侧,除了气囊的膨胀展开方向侧之外;以及盖部,其设置在车身侧部件的设置区域中,并且夹置在折叠体与车身侧部件之间。盖部包括门部,当气囊展开并膨胀时,门部能够打开,使得末端侧向上旋转,同时遮盖从车辆内侧下拐角部延伸至车身侧部件的车辆内侧表面的区域。

在上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保护装置围绕通过折叠气囊形成的折叠体设置,保护装置包括盖部,盖部夹置在折叠体与车身侧部件之间,车身侧部件设置为从车身侧的上缘部部分地伸出。盖部包括门部,当气囊展开并膨胀时,门部能够打开,以使末端侧向上旋转。也就是,当气囊展开并膨胀时,由于门部打开,使末端侧向上旋转,盖部不会妨碍气囊由于流入膨胀气体而膨胀的同时向下伸出的展开动作,并且气囊能够快速展开并膨胀。具体地,当门部打开时,由于门部构成为遮盖从车辆内侧下拐角部延伸至车身侧部件的车辆内侧表面的区域,则当气囊展开并膨胀时,能够减少车身侧部件与展开并膨胀的气囊之间的接触。

因此,在上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尽管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车身侧部件设置在存储部附近以部分地伸出,但也能够减少车身侧部件与气囊之间的接触,并且气囊能够顺利地膨胀。

在上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由于盖部与用于存储折叠体的保护装置整体构成,不需要单独地附接折叠体和车身侧部件,并且尽管在折叠体的存储部与车身侧部件之间间隙较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地安装折叠体和保护装置。

此外,在上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门部可包括增厚的加强肋,其形成为大致沿折叠体的轴向延伸。在该情况中,门部的强度能够增强,而不会妨碍门部旋转时的弯曲变形,并且在沿折叠体轴向的方向,门部的高强度状态能够保持一致。此外,尽管盖部的设置位置在前后方向偏移,由于能够抑制强度降低,减少了除打开操作之外的变形,并且即使当气囊展开并膨胀时由膨胀的气囊压迫门部,车身侧部件也能够由门部遮盖。

此外,在上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至少在当门部打开时与车身侧部件接触的区域上形成加强肋。在该情况中,当与车身侧部件接触时,能够保持门部的强度,并且进一步减少较大变形。

此外,在上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另一个加强肋可形成在门部的末端侧,当由于气囊展开并膨胀而使门部被推开时,能够降低门部的末端侧的变形。

此外,在上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加强肋可形成为在外周表面向外伸出。在这种情况中,由于加强肋不是设置在折叠体一侧,加强肋很难影响展开并膨胀的气囊,并且气囊能够更稳定且快速地膨胀。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示意前视图。

图2是局部放大的前视图,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扶手的设置区域。

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纵向截面图,并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

图4是沿图2的线iv-iv截取的纵向截面图,并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

图5是沿图2的线v-v截取的纵向截面图,并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

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保护装置的示意局部放大轴测图。

图7是沿图6中vii-vii线截取的保护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8是沿图6中viii-viii线截取的保护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9是图6的保护装置的局部放大前视图。

图10是图6的保护装置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11a是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处于扁平展开状态下的气囊前视图,以及图11b是示出气囊折叠并且缠绕有包裹材料状态的视图。

图12是示意局部放大轴测图,示出折叠体存储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保护装置中的状态。

图13是示意局部放大轴测图,示出存储在保护装置中的折叠体和附接支架设置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状态。

图14是纵向截面图,示出气囊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膨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在车辆v的窗(侧窗)w1、w2的上缘侧的车辆内侧存储气囊30,使得当折叠状态(折叠体45)的气囊30膨胀时,气囊30能够遮盖窗w1、w2。具体而言,折叠气囊30(折叠体45)安装在从前柱部分fp经上边梁部分rr至后柱部分rp的上部附近的范围内。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如图1所示,车辆v构成为使中柱部分cp设置在前柱部分fp和后柱部分rp之间,以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扶手65设置在折叠气囊30(折叠体45)的存储部p(存储区域)上侧附近的位置,即,作为各窗w1、w2的上缘侧的上边梁部分rr的区域。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扶手65设置在各窗w1、w2上缘侧的上边梁部分rr的车辆内侧i,并且包括具有倒u形的扶手部66和固定部67、67,固定部67、67设置在扶手部66的前后两个端侧。扶手部66可经铰链机构(未示出)相对于固定部67旋转。在使用时,如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扶手部66旋转以被拉至车辆内侧。各固定部67附接至从内板2延伸的附接支架4,内板2诸如为侧面部件,构成车身侧的上缘部1,并且各固定部67包括接合件68,其与经顶盖内衬14形成在附接支架4中的接合孔7周围接合,顶盖内衬14设置为遮盖上边梁部分rr的车辆内侧i并构成气囊盖18。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用于附接扶手65的固定部67、67的附接支架4对应固定部67、67在前后方向设置在彼此分开的两个位置。附接支架4由金属片形成并包括主体部5和附接件10、10,当在上下方向观察时,主体部5以大致u形弯曲,使车辆外侧o为开放的,附接件10、10形成为分别从主体部5的车辆外侧端部在前后方向朝外侧延伸(参见图9、和图10以及图13中的双点划线)。具体地,主体部5包括车辆内侧壁部6、前壁8f和后壁8r、以及下壁9,车辆内侧壁部6设置在车辆内侧i并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前壁8f和后壁8r设置为分别从车辆内侧壁部6的前缘侧和后缘侧朝车辆外侧o伸出,下壁9设置为从车辆内侧壁部6的下缘6a朝车辆外侧o部分地伸出。如图4所示,当安装在车辆中时,下壁9仅设置在车辆内侧壁部6附近的区域中,并且形成在下文描述的保护装置48的伸出部54的车辆内侧i的区域。附接支架4设置在大致恰好位于用于存储折叠体45的存储部p(存储区域)上方的位置,折叠体45存储在保护装置48中。通过焊接将附接件10、10结合至内板2,使主体部5从内板2部分地伸出,内板2诸如为构成车身侧的上缘部1的侧面部件。在主体部5中,用于将固定部67的接合件68接合在周围的接合孔7形成在设置于车辆内侧i的车辆内侧壁部6中,以大致矩形形状打开。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附接支架4构成车身侧部件。

如图1至图4所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包括气囊30、充气器20、附接支架21、25、附接螺栓22、26、卡子23、保护装置48、以及气囊盖18,充气器20用于向气囊30供应膨胀气体,保护装置48用于存储并保护通过折叠气囊30形成的折叠体45,气囊盖18用于遮盖折叠气囊30(折叠体45)的车辆内侧。当安装在车辆v中时,除了折叠气囊30(折叠体45),气囊盖18构成为遮盖充气器20、保护装置48和附接支架21、25的车辆内侧i(参见图3和图4)。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盖18包括前柱装饰件13的下缘13a和顶盖内衬14的下缘14a,前柱装饰件13用于遮盖前柱部分fp的车辆内侧,顶盖内衬14用于遮盖上边梁部分rr的车辆内侧。

前柱装饰件13和顶盖内衬14连同中柱装饰件15和后柱装饰件16由合成树脂形成,并通过附接装置(未示出)在前柱部分fp和上边梁部分rr上附接至内板2的车辆内侧i,内板2构成上缘侧部件1。气囊盖18包括前柱装饰件13的下缘13a和顶盖内衬14的下缘14a,气囊盖18构造为使展开并膨胀的气囊30能够伸出,并且通过气囊30压迫,下缘打开至车辆内侧i(参见图4和图14)。具体而言,气囊盖18设置为与车辆内侧壁部6接触,以由扶手65的固定部67和扶手65的设置位置中的附接支架4的车辆内侧壁部6夹置,并且当气囊30展开并膨胀时被推开,使得在气囊盖18与附接支架4的车辆内侧壁部6之间出现间隙(参见图4和图14)。

充气器20向气囊30供应膨胀气体。如图1所示,能够排出膨胀气体的排气口(未示出)设置在充气器20的末端侧,充气器20为大致圆柱筒式。将包括排气口的充气器20的末端侧插入下文将描述的气囊30的流入口部33,并且通过使用设置在流入口部33的后端侧的外周侧的卡子23,将充气器20连接至气囊30。此外,通过使用用于保持充气器20的附接支架21和用于将附接支架21固定至内板2的螺栓22,将充气器20附接至内板2,内板2构成车身侧的上缘部1。

附接支架25包括由金属片形成的两个板,并且通过从前后侧夹置附件部38而附接至将在下文说明的气囊30的附接部38。通过使用螺栓26,将附接部38附接并固定至构成上缘部1的内板2(参见图2)。

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通过从充气器20流入膨胀气体,气囊30构成为从折叠状态展开并膨胀,以遮盖窗w1、w2的车辆内侧、中柱部分cp和后柱部分rp上的中柱装饰件15和后柱装饰件16。如图11a所示,气囊30包括气体流入部31和非流入部36,流入部31用于膨胀,使车辆内侧壁部31a与车辆外侧壁部31b通过流入膨胀气体分离开,非流入部36形成为将车辆内侧壁部31a连接至车辆外侧壁部31b,并不允许膨胀气体流入。在该实施方式中,气体流入部31包括保护膨胀部32和流入口部33,并且非流入部36包括周部37、附接部38、板部39、40和封闭部41。

如图11a所示,当气囊30膨胀时,气体流入部31的保护膨胀部32包括用于遮盖前座侧的窗w1的前保护部32a和用于遮盖后座侧的窗w2的后保护部32b。流入口部33形成为在气囊30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向上伸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前保护部32a的后端附近)。流入口部33形成为从气囊30上缘30a向上伸出,同时向后倾斜,并且流入口部33在后端33a打开,从而能够连接充气器20。封闭部41设置在前保护部32a和后保护部32b的内部区域,使得当气囊30膨胀时,与扁平展开状态相比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缩短,并且在其厚度被限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于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

非流入部36的周部37形成为在不包括流入口部33的后端33a的整个区域上围绕气体流入部31的外周。板部39设置在前保护部32a与后保护部32b之间,并具有大致矩形板状。板部40设置在气囊30前端侧,并具有大致矩形板状,并且向前延伸并具有大致带状的带部40a设置在板部40的下端侧。

附接部38包括板部40的带部40a的前端侧,并且当气囊30膨胀时附接部38设置在上缘30a侧,并且是用于将气囊30的上缘30a侧附接至内板2的部分,内板2构成车辆v的车辆侧的上缘侧部1。多个附接部38(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六个)沿前后方向设置,并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附接支架25和螺栓26附接至内板2,内板2构成上缘侧部1。

在气囊30的扁平展开状态,车辆内侧壁部31a和车辆外侧壁部31b重叠,在将气囊30从扁平展开状态折叠的同时安装在车辆v中,使下缘30b侧靠近上缘30a侧,以沿前后方向形成长折叠体45,如图11b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气囊30按照如下方式折叠,波纹管式折叠上缘30a侧区域,并且通过辊筒式折叠使下部侧区域从下缘30b侧朝车辆外侧o卷绕。在折叠体45中,附接部38和流入口部33设置为从折叠体45的上表面向上伸出,如图11b所示。

用于存储和保护折叠气囊30(折叠体45)的保护装置48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由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o)形成。如图2至图4所示,保护装置48具有能够存储折叠气囊30(折叠体45)的大致倒u形截面,并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折叠体45中使用用于存储前保护部32a部分的保护装置48f和用于存储后保护部32b部分的保护装置48r。

如图6所示,保护装置48(48f、48r)包括长条主体部49和盖部52,长条主体部49用于遮盖折叠体45中除了气囊30膨胀展开方向侧(车辆内侧i)之外的外周侧,盖部52分别设置在用于附接扶手65的附接支架4(车身侧部件)的设置区域。其次,在该实施方式中,将设置在前侧的保护装置48f作为实施例并且详细说明。

如图2中所示,主体部49构成为遮盖从折叠体45的上表面侧至车辆外侧o。在主体部49中,在设置附接部38的区域形成开口49a,其能够使处于附接有附接支架25状态的附接部38伸出(参见图2和图6)。

如图6所示,对应附接支架4,盖部52设置在前后方向彼此分开的两个位置,附接支架4在前后方向彼此分开设置,以在扶手65的前后方向将固定部67固定并构成与主体部49共用车辆外侧的区域。如图3和图4所示,一个盖部52构成为插在折叠体45与一个附接支架4之间,并防止附接支架4与展开并膨胀的气囊30之间的接触。盖部52包括上侧部53、门部56以及铰接部58,上侧部53设置在折叠体45与附接支架4之间并从主体部49的车辆外侧的部分连续设置以遮盖折叠体45的上表面侧,门部56形成为从上侧部53向下伸出,铰接部58设置在门部56的基部56a侧,其为上部53侧。如图9和图10所示,盖部52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d1大于附接支架4的主体部5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d2。当盖部52安装在车辆中时,即使由于相对于紧固至内板2的附接支架4在前后方向的位移出现一些装配误差,也能够可靠地将宽度尺寸d1设定为如下尺寸,盖部52能够设置在附接支架4下方。

当安装至车辆时(参见图5),在上侧部53中,向上伸出的伸出部54形成为将上表面54a邻接附接支架4的主体部5的前壁8f和后壁8r的下端面8a。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8至图10所示,伸出部54形成在前后方向不包括中央附近的区域上。

门部56形成为从上侧部53的车辆内侧端部53a向下伸出,并且如图7和图8所示,以向下延伸同时弯曲至上侧部53的大致板状构造,从而能够遮盖折叠体45的车辆内侧i,折叠体45具有大致圆形截面。在该实施方式中,门部56设置为相对于上下方向(竖向)略微倾斜,以便当安装至车辆时将末端56b略微定位在基部56a的车辆外侧o(参见图4和图5),并且构造为将末端56b定位在折叠体45的轴的下方,并遮盖折叠体45的车辆内侧i的约上半部分。铰接部58是门部56打开时的旋转中心,并形成为在门部56的基部56a侧大致沿折叠体45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铰接部58包括门部56和上侧部53的边界部(弯曲点)。门部56的从基部56a(铰接部58)至末端56b的长度尺寸l1(参见图8)设定为这样的尺寸,当气囊30展开并膨胀使门部56打开时,能够遮盖从由于打开气囊盖18而暴露的附接支架4的车辆内侧下拐角部延伸至车辆内侧表面的区域。具体而言,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门部56构成为使末端56b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当门部56打开使末端56b侧向上旋转时,通过超过附接支架4中车辆内侧壁部6的下缘6a,该位置位于车辆内侧壁部6的车辆内侧。

在门部56的基部56a侧,于铰接部58附近(具体而言,与铰接部58相邻的车辆内侧),突出部59在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上连续形成,以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折叠体的轴向)(参见图6至图8),突出部59向上突出并构成为,当安装至车辆时,使上表面59a邻接附接支架4中下壁9的下表面9a。其次,铰接部58包括这样的部分,在形成为较厚的突出部59附近,容易发生应力集中。此外,在门部56上形成加强肋60、61。如图7和图8所示,增厚地形成加强肋60、61,以在门部56的外周表面56c侧部分地向外突出。如图6和图9中所示,加强肋60、61在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上连续形成,以大致沿折叠体45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加强肋60、61形成在门部56的基部56a侧和末端56b侧的两个位置。设置在基部56a侧的加强肋60比铰接部58设置在略微更靠近末端56b侧的位置,并且形成在当门部56打开时与附接支架4接触的区域中。具体而言,当门部56打开时,加强肋60设置在附接支架4的车辆内侧下拐角(车辆内侧壁部6的下缘6a)附近,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

接着,对将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至车辆v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1b所示对气囊30进行折叠。在该实施方式中,从车辆内侧壁部31a与车辆内侧壁部31b重叠的扁平展开状态,,对气囊30的上缘30a侧的区域进行波纹管式折叠,具有大致平行于上缘30a的折线,并且对下部区域进行辊筒式折叠,使下缘30b缠绕在车辆外侧壁部31b的一侧。因此,形成折叠体45。之后,可撕裂的包裹材料部分地围绕折叠体45包裹(参见图11b)。接着,将附接支架25附接至从折叠体45伸出的附接部38,将具有附接至此的附接支架21的充气器20插入流入口部33,并且通过卡子23连接流入口部33和充气器20。之后,通过从开口49a伸出各附接部38,将折叠体45存储在保护装置48(48f、48r)中。当围绕保护装置48和折叠体45从保护装置48的外周侧缠绕包裹材料,能够形成气囊组件am(参见图12)。

气囊组件am的附接支架21、25设置在构成上缘侧部1的内板2的预设位置,并且紧固螺栓22、26。从用于操作预设充气器的控制装置延伸的导线(未示出)连接至充气器20。前柱装饰件13和顶盖内衬14附接至构成上缘侧部1的内板2。此外,在将中柱装饰件15和后柱装饰件16附接至内板2之后,当通过使用附接支架4将扶手65附接至内板2时,能够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至车辆v。

在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安装至车辆v之后,当接收到来自控制装置的操作信号之后对充气器20进行操作时,从充气器20排出的膨胀气体流入气囊30。膨胀的气囊30推动以打开气囊盖18并且在向下伸出的同时展开。如图1和图14中双点划线所示,窗w1、w2的车辆内侧和中柱部分cp以及后柱部分rp被遮盖,膨胀完成。

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保护装置48设置为围绕通过折叠气囊30形成的折叠体45,保护装置48包括盖部52,其分别地设置在折叠体45与附接支架4之间,附接支架4作为车身侧部件,设置为从内板2部分地伸出,内板2构成上缘侧部1。盖部52包括门部56,当气囊30展开并膨胀时,门部56能够打开以向上旋转末端56b侧。也就是,由于当气囊30展开并膨胀时门部56打开以将末端56b侧向上旋转,盖部52不会妨碍气囊30向下伸出同时由流入的膨胀气体膨胀的展开动作,并且气囊30能够快速展开并膨胀。具体地,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由于当门部56打开时,门部56构成为遮盖从附接支架4的车辆内侧下拐角部(车辆内侧壁部6的下缘6a)延伸至车辆内侧表面(车辆内侧壁部6的车辆内侧表面6b)的区域,能够防止附接支架4与气囊30之间的接触。其次,在该实施方式中,门部56通过作为旋转中心的铰接部58打开。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尽管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作为车身侧部件的附接支架4设置在存储部p附近以部分伸出,但也能够减少附接支架4与气囊30之间接触,并且气囊30能够顺利膨胀。

特别地,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当气囊30展开并膨胀时,气囊盖18与附接支架4之间出现间隙(参见图14)。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打开的门部56遮盖从附接支架4的车辆内侧下拐角部(车辆内侧壁部6的下缘6a)延伸至车辆内侧表面(车辆内侧壁部6的车辆内侧表面6b)的区域,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该间隙能够可靠地由门部56遮盖。

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由于盖部52与用于存储折叠体45的保护装置48整体构成,不需要单独地附接折叠体45和附接支架4,并且在折叠体45的存储部p与附接支架4之间的间隙较窄的情况下,气囊组件am(折叠体45和保护装置48)能够顺利地安装。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由于门部56构造为设置增厚的肋60、61,其形成为大致沿折叠体45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则能够在不妨碍门部56旋转时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下增强门部56的强度,并且门部56的高强度状态能够沿折叠体45的轴向方向保持一致。因此,当安装至车辆,尽管盖部52的设置位置相对于附接支架4在前后方向偏移,由于能够抑制强度的降低,减少了除打开操作之外的变形,并且即使当气囊30展开并膨胀时由膨胀的气囊30压迫门部56,附接支架4能够由门部56遮盖。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由于当门部56打开时加强肋60形成在与附接支架4接触的区域,当与附接支架4接触时能够保持门部56的强度,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较大变形。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加强肋61也形成在门部56的末端56b侧,则当气囊30展开并膨胀以推动门部56打开时,也能够减少门部56的末端56b侧的变形。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加强肋60、61形成为在门部56的外周表面56c侧向外伸出。也就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加强肋60、61不是设置在作为折叠体45的一侧的内周表面侧,加强肋60、61很难影响气囊30展开并膨胀,并且气囊30能够更稳定且快速地膨胀。

在该实施方式中,用于将扶手附接在螺栓侧的附接支架构成车身侧部件,其部分地从车身侧的上缘部朝车辆内侧伸出,但车身侧部件不是用于附接空调的出风口或诸如扶手的内部材料附接件的附接支架,并且车身侧部件的实例可以为拱形车顶(侧部件),其为车身侧部件,并且设置为从内板2部分地伸出。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盖18设置为与附接支架4的车辆内侧壁部6接触,以在没有间隙的情况下遮盖作为车身侧部件的附接支架4的车辆内侧,但气囊盖可提前与车身侧部件分开设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