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8060发布日期:2018-08-14 17:4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用安全辅助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在节能减排、减少人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方面具备传统汽车不可比拟的优势。

纯电动汽车是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

纯电动汽车,相对燃油汽车而言,主要差别(异)在于四大部件,驱动电机,调速控制器、动力电池、车载充电器。相对于加油站而言,它由公用超快充电站。纯电动汽车之品质差异取决于这四大部件,其价值高低也取决于这四大部件的品质。

电动汽车都是由人来驾驶,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安全辅助设备被研发出来。

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

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0年,平均每辆车上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23%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48个,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

按照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划分,可以把汽车电子产品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要和车上机械系统进行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它们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例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悬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另一类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它们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行车电脑)、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

现有的车辆一般没有防中暑和防窒息的装置,在车辆被锁时,由于车内空气不流通,容易发送窒息事件,同时,高温暴晒时,车内温度急剧升高,如果车内被锁有人,很容易发生中暑事件,严重时甚至会人员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包含太阳能光伏电板、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人体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摄像模块、换气模块、车用空调、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和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人体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摄像模块、换气模块、车用空调、通信模块电气相连,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板和所述蓄电池电气相连;

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板设置在汽车的车顶,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存储至所述蓄电池中;

所述蓄电池用于供电;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车内,用于感应车内的温度,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人体传感器用于感应车内是否有人,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用于感应车内的氧气浓度,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摄像模块为设置在车内后视镜处的180度广角摄像头,用于拍摄车内的图像,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换气模块用于对车内空气进行换气;

所述车用空调用于对车内进行降温;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给预设的电话号码发送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包含当前车内的温度、氧浓度和图像;

所述控制模块包含人体确认单元、温度对比单元、氧浓度对比单元、空调控制单元、换气控制单元和报警控制单元;

所述人体确认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判断结果,在车内有人时发送温度对比指令给所述温度对比单元、发送氧浓度对比指令给所述氧浓度对比单元;

所述温度对比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温度对比指令时将接收到的车内的温度分别和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车内的温度大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发送降温指令和所述空调控制单元,同时发送报警指令给所述报警控制单元;如果车内的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发送停止指令给所述空调控制单元;

所述氧浓度对比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氧浓度对比指令时将接收到的车内的氧浓度分别和预设的第一氧浓度阈值、预设的第二氧浓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车内的氧浓度大于预设的第一氧浓度阈值,发送换气指令给所述换气控制单元,同时发送报警指令给所述报警控制单元;如果车内的氧浓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氧浓度阈值,发送停止指令给所述换气控制单元;

所述空调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降温指令时控制所述车用空调工作、在接收到停止指令时控制所述车用空调停止工作;

所述换气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换气指令时控制所述换气模块工作、在接收到停止指令时控制所述换气模块停止工作;

所述报警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报警指令时,控制通信模块将当前车内的温度、氧浓度和图像发送给预设的电话号码。

作为本发明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预设的第一氧浓度阈值为19.5%,预设的第二氧浓度阈值为20.5%。

作为本发明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为30°,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为26°。

作为本发明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控制模块的处理器采用avr系列单片机。

作为本发明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控制模块的处理器采用atmega168pa单片机。

作为本发明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型温度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人体传感器采用红外传感器。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2.通过对车内的人员、温度、氧浓度的判断,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能够有效的避免人被锁在车内后窒息,或者由于暴晒中暑发生意外的状况。

3.在车顶设有太阳能光伏板,一方面吸收了暴晒时的太阳能、自然的降低了车内的温度,另一方面将其产生的电能用于降温,即利用不利的因素产生有利的因素,极为有效的避免了中暑事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包含太阳能光伏电板、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人体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摄像模块、换气模块、车用空调、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和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人体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摄像模块、换气模块、车用空调、通信模块电气相连,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板和所述蓄电池电气相连;

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板设置在汽车的车顶,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存储至所述蓄电池中;

所述蓄电池用于供电;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车内,用于感应车内的温度,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人体传感器用于感应车内是否有人,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用于感应车内的氧气浓度,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摄像模块为设置在车内后视镜处的180度广角摄像头,用于拍摄车内的图像,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换气模块用于对车内空气进行换气;

所述车用空调用于对车内进行降温;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给预设的电话号码发送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包含当前车内的温度、氧浓度和图像;

所述控制模块包含人体确认单元、温度对比单元、氧浓度对比单元、空调控制单元、换气控制单元和报警控制单元;

所述人体确认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判断结果,在车内有人时发送温度对比指令给所述温度对比单元、发送氧浓度对比指令给所述氧浓度对比单元;

所述温度对比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温度对比指令时将接收到的车内的温度分别和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车内的温度大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发送降温指令和所述空调控制单元,同时发送报警指令给所述报警控制单元;如果车内的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发送停止指令给所述空调控制单元;

所述氧浓度对比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氧浓度对比指令时将接收到的车内的氧浓度分别和预设的第一氧浓度阈值、预设的第二氧浓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车内的氧浓度大于预设的第一氧浓度阈值,发送换气指令给所述换气控制单元,同时发送报警指令给所述报警控制单元;如果车内的氧浓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氧浓度阈值,发送停止指令给所述换气控制单元;

所述空调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降温指令时控制所述车用空调工作、在接收到停止指令时控制所述车用空调停止工作;

所述换气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换气指令时控制所述换气模块工作、在接收到停止指令时控制所述换气模块停止工作;

所述报警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报警指令时,控制通信模块将当前车内的温度、氧浓度和图像发送给预设的电话号码。

所述预设的第一氧浓度阈值为19.5%,预设的第二氧浓度阈值为20.5%。

所述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为30°,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为26°。

所述控制模块的处理器采用avr系列单片机,优先采用atmega168pa单片机。

所述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型温度传感器。

所述人体传感器采用红外传感器。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