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出风口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7198发布日期:2018-09-21 23:17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空调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空调出风口基本结构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内的水平导风叶片,垂直导风叶片和风门,水平导风叶片和垂直导风叶片改变出风方向,通过拨动相应的叶片或拨动拨钮调节实现,风门改变出风大小通过旋钮及相应的曲柄连接机构实现,这类的专利文献很多,具体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010599830.2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公开号为cn102022811a);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620568006.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机构》(授权公告号为cn205818867u)。

现有的这类汽车空调出风口存在如下不足:

首先,由于内置有水平导风叶片、垂直导风叶片,因此内部具有一定安装空间,导致整体体积比较大,不够紧凑,用材较多,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

其次,叶片外露,易于积累灰尘和杂质,清洗打扫有比较麻烦;

最后,各种操作基本上通过手动调节实现,无法实现自动扫风,自动化程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体积较薄且紧凑的汽车空调出风口总成。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自动改变扫风方向的汽车空调出风口总成。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前端具有出风口,后端具有进风口;

转轴,能转动地设于壳体内并靠近出风口,该转轴的外端面上具有螺旋布置的导风片;

风门,能摆动地设于前述壳体内并靠近进风口并与前述导风片配合改变出风方向;

连杆,一端与前述的转轴活动连接,另一端与前述风门活动连接并能带动风门摆动;以及

电机,设于前述壳体一侧,该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的一端驱动连接。

所述壳体内具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前述的第一阻挡部靠近出风口布置并上端和下端与壳体内壁之间均有供空气通过的间隙,前述的第二阻挡部位于出风口和进风口之间,前述第二阻挡部的顶端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供空气通过的第一间隙,前述第二阻挡部的底端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供空气通过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阻挡部与第二阻挡部之间形成空气换向区域,所述进风口与第二阻挡部之间形成空气引入区域,所述的转轴位于空气换向区域内,所述的风门位于空气引入区域。

为使导风顺畅,所述第二阻挡部具有上引流面及下引流面,所述的风门与上引流面配合能将空气从第一间隙进入到空气换向区域内,所述风门与下引流面配合能将空气从第二间隙进入到空气换向区域内。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出风口四周形成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所述转轴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下,所述的风门摆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壳体出风口的风向朝上侧送出并达到极限;

所述转轴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所述的风门摆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壳体出风口的风向朝下侧送出并达到极限;

所述转轴处于第三位置状态下,所述的风门摆到位于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中间的过渡位置,所述壳体出风口的风向朝左侧送出并达到极限;

所述转轴处于第四位置状态下,所述的风门摆到位于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中间的过渡位置,所述壳体出风口的风向朝右侧送出并达到极限。

风门的摆动优选如下设置:所述的风门一侧两端分别形成有与壳体内侧适配的轴部,所述风门以该轴部为支点能摆动。

为使产品显得高档,所述壳体的出风口呈条形状,一导光条沿着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一阻挡部上,所述壳体一侧上设有发光源,该发光源靠近导光条的一端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壳体包括主体部和盖板,所述主体部一侧形成一开口,而所述的出风口和进风口成型于主体部上,所述的盖板设于该开口上,所述的电机设于该盖板上。

所述的发光源也可以设于盖板上。

发光源的具体安装结构优选如下设置:所述盖板上具有安装孔和定位孔,对应地,所述发光源上具有与安装孔插装的楔形卡扣及与定位孔定位配合的定位柱,该定位柱为敞口并内设有发光体。

进一步,所述转轴上具有曲柄部,对应地,所述连杆的一端与转轴的曲柄部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螺旋状导风片实现风向的左右切换功能,风门实现上下风量调节及风向的切换功能,导风片替代了水平叶片和垂直叶片,可以将壳体做的很薄,满足薄形化设计要求,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导风片内置于壳体内而不外露,因此不存在积累灰尘和杂质的可能。通过控制电机驱动就能实现扫风方向的变换,控制方便简单,利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立体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分解图。

图4为图3中发光源另一视角的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朝上侧吹极限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空气流程图。

图7为实施例朝下侧吹极限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空气流程图。

图9为实施例朝右侧吹极限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空气流程图。

图11为实施例朝左侧吹极限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空气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汽车空调出风口总成包括壳体10、转轴3、风门4、连杆8、电机7、导光条5及发光源6,壳体10包括主体部1和盖板2,主体部1一侧形成一开口,而出风口13和进风口14成型于主体部1上,盖板2设于该开口上;出风口13和进风口14均呈条形状。

转轴3能转动地设于壳体10内并靠近出风口13,一端与主体部1内壁转动配合,另一端与盖板2转动配合,该转轴3的外端面上具有螺旋布置的导风片31;转轴3上具有曲柄部32。

风门4能摆动地设于壳体10内并靠近进风口14并与导风片31配合改变出风方向,一端与主体部1内壁转动配合,另一端与盖板2转动配合;具体地,风门4一侧两端分别形成有与壳体10内侧适配的轴部41,风门4以该轴部41为支点能摆动。

连杆8一端与转轴3的曲柄部32活动连接,另一端与风门4活动连接并能带动风门4摆动;电机7设于盖板2上,该电机7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3的一端驱动连接。

壳体10内具有第一阻挡部11和第二阻挡部12,第一阻挡部11靠近出风口13布置并上端和下端与壳体10内壁之间均有供空气通过的间隙,第二阻挡部12位于出风口13和进风口14之间,第二阻挡部12的顶端与壳体10内壁之间形成供空气通过的第一间隙1a,第二阻挡部12的底端与壳体10内壁之间形成供空气通过的第二间隙1b;第一阻挡部11与第二阻挡部12之间形成空气换向区域1c,进风口14与第二阻挡部12之间形成空气引入区域1d,转轴3位于空气换向区域1c内,风门4位于空气引入区域1d。

第二阻挡部12具有上引流面121及下引流面122,风门4与上引流面121配合能将空气从第一间隙1a进入到空气换向区域1c内,风门4与下引流面122配合能将空气从第二间隙1b进入到空气换向区域1c内。

导光条5沿着出风口13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一阻挡部11上,发光源6设于盖板2上并靠近导光条5的一端。

结合图4所示,发光源6与盖板2的具体安装结构:盖板2上具有安装孔22和定位孔21,对应地,发光源6上具有与安装孔22插装的楔形卡扣62及与定位孔21定位配合的定位柱61,该定位柱61为敞口并内设有发光体图中无显示。

壳体10的出风口13四周形成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如图5和图6所示,转轴3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下,风门4摆到第一极限位置(即最上面),壳体10出风口13的风向朝上侧送出并达到极限;

如图7和图8所示,转轴3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风门4摆到第二极限位置(即最下面),壳体10出风口13的风向朝下侧送出并达到极限;

如图9和图10所示,转轴3处于第三位置状态下,风门4摆到位于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中间的过渡位置(即中间位置),壳体10出风口13的风向朝左侧送出并达到极限;

如图11和图12所示,转轴3处于第四位置状态下,风门4摆到位于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中间的过渡位置,壳体10出风口13的风向朝右侧送出并达到极限。制出风的方向。(见图6、图7、)

当风门4角度在中间任意位置时,可以控制上下风量的比例,从而控制上下出风的角度,实现上下任意角度吹风,导风片31的旋转,可以控制左右吹风角度,实现左右任意角度吹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