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7168发布日期:2018-09-21 23:1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



背景技术:

稳定杆是组成汽车悬架系统的零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目的是防止汽车横向倾翻和改善平顺性。而在车辆底盘调教时,操作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悬架的匹配需求,决定是否需要增加稳定杆机构,较为不便,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该稳定杆装置可以实现稳定杆介入悬架运动与稳定杆不介入悬架运动两种模式,以满足车辆不同的工况需求,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与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包括:下控制臂,所述下控制臂沿所述车辆的宽度左右间隔开布置;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控制臂之间连接有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包括:上拉杆,所述上拉杆与所述稳定杆相连;下拉杆,所述下拉杆与所述下控制臂相连,其中所述上拉杆与所述下拉杆嵌套配合;以及拉杆锁定结构,所述拉杆锁定结构设置在所述上拉杆与所述下拉杆之间并用于解锁或锁止所述上拉杆与所述下拉杆,在所述拉杆锁定结构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上拉杆相对所述下拉杆固定,在所述拉杆锁定结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上拉杆可沿所述下拉杆的轴向相对所述下拉杆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该稳定杆装置可以实现稳定杆介入悬架运动与稳定杆不介入悬架运动两种模式,以满足车辆不同的工况需求,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与稳定性。

另外,根据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拉杆锁定结构包括:座体,所述座体上形成有上拉杆锁定部和所述下拉杆锁定部,所述上拉杆锁定部用于锁定所述上拉杆,所述下拉杆锁定部用于锁定所述下拉杆,在所述拉杆锁定结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下拉杆锁定部解锁所述下拉杆和/或所述上拉杆锁定部解锁所述上拉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座体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可相对靠近并对接和相对远离并分开,在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对接时所述拉杆锁定结构处于所述锁止状态,而在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分开后所述拉杆锁定结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座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座体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在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对接后构成环形定位槽,所述环形定位槽构造为所述下拉杆锁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均为半圆形,所述下拉杆包括:下拉杆本体和设置在所述下拉杆本体上端的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定位在所述环形定位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座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座体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在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对接后彼此邻接以构成条形定位凸起,所述条形定位凸起构造为所述上拉杆锁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拉杆包括:上拉杆本体和设置在所述上拉杆本体上的上拉杆定位板,所述上拉杆定位板上设置有上拉杆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上拉杆定位槽内并限制所述上拉杆相对所述座体沿所述轴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座体的两个相对侧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座体的两侧相对侧壁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定位凸起,所述上拉杆定位槽分别形成在所述上拉杆定位板的两个相对侧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拉杆定位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所述第二定位凸起的长度之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拉杆锁定结构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同向或背向运动,所述第一座体内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座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驱动部包括:螺杆和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螺杆相连且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二座体上,所述螺杆依次穿设配合在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螺纹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拉杆锁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稳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拉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拉杆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下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稳定杆装置100,下控制臂1,稳定杆2,拉杆组件3,上拉杆31,下拉杆32,拉杆锁定结构4,座体41,上拉杆锁定部411,下拉杆锁定部412,第一座体413,第二座体414,第一定位槽4121,第二定位槽4122,下拉杆本体321,环形凸缘322,第一定位凸起4111,第二定位凸起4112,上拉杆本体311,上拉杆定位板312,上拉杆定位槽3121,驱动部42,第一螺纹孔4131,第二通孔4132,螺杆421,电机422,副车架5,球头313,限位法兰314,伸缩槽323,安装衬套3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100可以包括:下控制臂1、稳定杆2、拉杆组件3和拉杆锁定结构4。

如图1和图2所示,下控制臂1沿车辆的宽度左右间隔开布置。下控制臂1的一端与副车架5进行连接,另一端与转向节连接,其作为汽车悬架系统的导向和传力元件,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进而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

进一步,参照图4,稳定杆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下控制臂1之间连接有拉杆组件3。稳定杆2实际上是一个横置的扭杆弹簧,在功能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弹性元件。当车身只作垂直运动时,两侧悬架变形相同,稳定杆2不起作用。当汽车转弯时,车身侧倾,两侧悬架跳动不一致,外侧悬架会压向稳定杆2,稳定杆2就会发生扭曲,杆身的弹力会阻止车轮抬起,从而使车身尽量保持平衡,起到横向稳定的作用。

结合图1、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拉杆组件3包括:上拉杆31和下拉杆32。具体地,拉杆组件3设置在稳定杆2与下控制臂1之间,其中上拉杆31与稳定杆2相连,下拉杆32与下控制臂1相连,其中上拉杆31与下拉杆32嵌套配合。

进一步,上拉杆31的上端设置有球头313,上拉杆31通过球头313与稳定杆2可转动的连接在一起。上拉杆31底部设置有限位法兰314,下拉杆32内部具有伸缩槽323,上拉杆31可伸缩的设置在伸缩槽323内以形成嵌套配合,并通过限位法兰314进行限位,避免上拉杆31与下拉杆32分离。下拉杆32底部设置有安装衬套324,并通过安装衬套324与下控制臂1的中部可转动的连接。

参照图1-图3,拉杆锁定结构4设置在上拉杆31与下拉杆32之间并用于解锁或锁止上拉杆31与下拉杆32,在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锁止状态时上拉杆31相对下拉杆32固定,在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解锁状态时上拉杆31可沿下拉杆32的轴向相对下拉杆32滑动。

当车辆在不同的行驶路面行驶时,为了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与稳定性,有时稳定杆2需要介入悬架运动,有时稳定杆2不需要介入悬架运动,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拉杆组件3与拉杆锁定结构4的配合来实现稳定杆2的两种状态。当需要稳定杆2介入悬架运动时,可控制拉杆锁定结构4解锁拉杆组件3,使上拉杆31和下拉杆32可以相对运动,以符合此时的工况。当不需要稳定杆2介入悬架运动时,可控制拉杆锁定结构4锁止拉杆组件3,使上拉杆31和下拉杆32相对静止,不可以相对运动,以符合此时的工况,由此,可使稳定杆2满足不同的车辆行驶工况,以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与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稳定杆装置100,该稳定杆装置100可以根据车辆不同的行驶路面,实现稳定杆2介入悬架运动与稳定杆2不介入悬架运动两种模式,满足车辆不同的工况需求,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与稳定性。

结合图1、图2、图3、图8和图9,拉杆锁定结构4包括:座体41,座体41上形成有上拉杆锁定部411和下拉杆锁定部412,上拉杆锁定部411用于锁定上拉杆31,下拉杆锁定部412用于锁定下拉杆32,在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锁定状态时,上拉杆锁定部411锁定上拉杆31,同时下拉杆锁定部412锁定下拉杆32,由此,在上拉杆锁定部411与下拉杆锁定部412的共同作用下,将上拉杆31相对下拉杆32锁定住,使上拉杆31相对下拉杆32不可运动,进而实现稳定杆2介入悬架运动,以符合此时汽车的运行工况。

在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解锁状态时下拉杆锁定部412解锁下拉杆32和/或上拉杆锁定部411解锁上拉杆31。此时,上拉杆31相对下拉杆32可运动,进而实现稳定杆2介入悬架运动,以符合此时汽车的运行工况。这里,在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解锁状态时,只有一个拉杆锁定部解锁对应的拉杆即可,当然也可以是两个拉杆锁定部同时解锁对应的两个拉杆。

进一步,座体41包括:第一座体413和第二座体414。具体地,第一座体413与第二座体414形状相同,并且在拉杆锁定结构4由解锁状态变为锁止状态时,第一座体413和第二座体414相对靠近并对接,最终锁定上拉杆31和下拉杆32。在拉杆锁定结构4由锁止状态变为解锁状态时第一座体413与第二座体414相对远离并分开,由此,上拉杆31可与下拉杆32发生相对运动。

综上所述,在第一座体413和第二座体414对接时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锁止状态,而在第一座体413和第二座体414分开后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解锁状态。

再进一步,如图3、图8和图9所示,第一座体41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4121,第二座体414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槽4122。具体地,第一定位槽4121设置在第一座体413的内表面上,第二定位槽4122设置在第二座体414的内表面上,并且第一定位槽4121与第二定位槽4122正对,以使第一定位槽4121和第二定位槽4122在第一座体413和第二座体414对接后构成环形定位槽,环形定位槽构造为下拉杆锁定部412。

具体地,第一定位槽4121和第二定位槽4122均为半圆形,并且第一定位槽4121与第二定位槽4122形状相同。参照图2和图7,下拉杆32包括:下拉杆本体321和设置在下拉杆本体321上端的环形凸缘322,当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锁止状态时,环形凸缘322定位在环形定位槽内,以使座体41可与下拉杆32固定在一起,便于实现拉杆锁定结构4的锁止。

优选的,环形凸缘322可与环形定位槽随型,由此,可使下拉杆32与座体41结合的更紧密,固定更牢靠,避免在处于锁止状态下时,座体41与下拉杆32发生脱离,造成车辆运行事故。

参照图3、图8和图9,第一座体413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4111,第二座体414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4112,第一定位凸起4111与第二定位凸起4112形状相同,并且第一定位凸起4111与第二定位凸起4112的纵向截面均为工字型,由此,可增大第一定位凸起4111和第二定位凸起4112的受力面积,使固定效果更好。

进一步,第一定位凸起4111与第二定位凸起4112轴向正对,并且第一定位凸起4111和第二定位凸起4112在第一座体413和第二座体414对接后,也就是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锁止状态时彼此邻接以构成条形定位凸起,条形定位凸起构造为上拉杆锁定部411。

参照图1、图2、图5和图6,上拉杆31包括:上拉杆本体311和设置在上拉杆本体311上的上拉杆定位板312。具体地,上拉杆定位板312为长方体板状结构,上拉杆定位板312设置在球头313与限位法兰314之间,并且上拉杆本体311与上拉杆定位板312垂直设置。优选的,上拉杆本体311与上拉杆定位板312可一体成型,由此,可使上拉杆31的结构更紧凑,避免上拉杆本体311与上拉杆定位板312脱离开来,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

进一步,上拉杆定位板312上设置有上拉杆定位槽3121,第一定位凸起4111和第二定位凸起4112可滑动地配合在上拉杆定位槽3121内并限制上拉杆31相对座体41沿轴向移动。当拉杆锁定结构4由锁止状态向解锁状态转变时,第一座体413与第二座体414分离,进而使第一定位凸起4111与第二定位凸起4112沿上拉杆定位槽3121轴向相对分离移动,当拉杆锁定结构4由解锁状态向锁止状态转变时,第一座体413与第二座体414相互接近,进而使第一定位凸起4111与第二定位凸起4112沿上拉杆定位槽3121轴向相向移动,最终接合。

再进一步,第一座体413的两个相对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4111,第二座体414的两侧相对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4112,上拉杆定位槽3121分别形成在上拉杆定位板312的两个相对侧面上。第一座体413上的两个第一定位凸起4111分别配合在上拉杆定位板312上的两个上拉杆定位槽3121内,第二座体414上的两个第二定位凸起4112分别配合在上拉杆定位板312上的两个上拉杆定位槽3121内。由此,将第一定位凸起4111和第二定位凸起4112限定在上拉杆定位槽3121内,可保证第一座体413与第二座体414正对,从而使拉杆锁定结构4的锁止与解锁可顺利进行。

具体地,参照图1,上拉杆定位槽3121的长度大于第一定位凸起4111和第二定位凸起4112的长度之和。由此,可保证第一定位凸起4111与第二定位凸起4112可在上拉杆定位槽3121中相对分离移动,以实现第一座体413与第二座体414能够相互分离移动,致使拉杆锁定结构4可实现解锁状态。

综上所述,当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锁定状态时,上拉杆锁定部411与上拉杆定位槽3121配合,将上拉杆31与拉杆锁定结构4结合在一起,不可上下运动,下拉杆锁定部412与环形凸缘322锁定在一起,不可运动,因此,拉杆锁定结构4起到中间连接体的作用,将上拉杆31与下拉杆32固定在一起,使上拉杆31与下拉杆32不可相对运动,此时,稳定杆2介入悬架运动。当拉杆锁定结构4处于解锁定状态时,上拉杆锁定部411在上拉杆定位槽3121内相对分离,下拉杆锁定部412与环形凸缘322相互分离,由此,上拉杆31与下拉杆32可沿轴向相对运动,此时,稳定杆2不介入悬架运动。因此,实现了稳定杆2介入悬架运动与稳定杆2不介入悬架运动两种模式,以满足车辆对不同运行工况的需求。

如图3和图10,拉杆锁定结构4还包括:驱动部42,驱动部42设置成用于驱动第一座体413和第二座体414同向或背向运动。具体地,当拉杆锁定结构4由锁止状态向解锁状态转变时,驱动部42驱动第一座体413与第二座体414背向运动,相互分离,致使上拉杆31和下拉杆32可相对运动。当拉杆锁定结构4由解锁状态向锁止状态转变时,驱动部42驱动第一座体413与第二座体414相向运动,相互结合,最终锁止上拉杆31和下拉杆32,使上拉杆31和下拉杆32不能够相对运动。

具体地,如图8和图9,第一座体413内设置有第一螺纹孔4131,第二座体414上设置有第二通孔4132,驱动部42包括:螺杆421和电机422,电机422与螺杆421相连且电机422固定在第二座体414上,螺杆421依次穿设配合在第二通孔4132和第一螺纹孔4131。在电机422的驱动下使螺杆421转动并与第一螺纹孔4131相配合实现第一座体413与第二座体414的结合与分离,进而实现拉杆锁定结构4的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