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1402发布日期:2019-03-08 23:2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机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车辆传动系统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机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断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挑战,汽车动力正向着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方向发展。混合动力技术是一种将内燃机动力和电动机动力以一定方式耦合以驱动汽车的技术,它是汽车动力走向完全摆脱对化石燃料依赖、百分之百依靠清洁能源之前的一种中间过渡技术。

与传统的内燃机动力技术相比,混合动力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降低排放。由于储能技术尚待完善,车载清洁能源还存在着价格昂贵或者能量密度小的不足,混合动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清洁能源驱动技术的短板,使整车在排放方面满足政府不断变得严苛的法规要求,而在续驶里程方面则可以满足汽车用户的使用要求,避免出现里程焦虑。

现有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采用行星齿轮系作为耦合装置的技术,通常采用1到3个行星齿轮系以不同的方式与输入的多个动力源连接起来,其中典型的代表性专利包括美国专利us3566717、usb35b264以及中国专利cn2008100b2b20.7、cn201110185854.8。

另一大类是采用平行轴(layshaft)式齿轮系作为耦合装置的技术,例如专利cn200b301c1069.1、cn200910199960.4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系统的效率,目前趋向于增加混合动力系统的挡位数量。在采用上述行星齿轮系的混合动力系统中,通常采用多片湿式离合器或多片湿式制动器等液压换挡系统对行星齿轮进行控制,而在上述平行轴式齿轮系的混合动力系统中,通常采用机电换挡系统进行换挡。

上述第一类行星齿轮系耦合装置技术的缺点主要为:

1)采用的多片湿式离合器工作时需要活塞腔内的液压油保持高压以向活塞提供足够的压力,因此需要高压油泵持续供油,从而提高了动力系统的损耗,并对控制器和整车线束有更高的要求;

2)每一个执行元件均需要一个控制油路,因此离合器或制动器的数量增加的同时,会直接增加液压油路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了动力总成的成本;

3)在纯电动工况运行时,由于发动机不参与驱动,通过行星齿轮系与其高度耦合的发动机控制电动机(即发电动机)无法参与驱动,限制了整个装置的动力性能;

4)在纯电动工况下,仅以主驱动电动机驱动时,只能以固定传动比运行,无法保证电动机经常在高效区运行,系统效率不高;

5)当车速较低时,在混合动力模式下,发动机参与驱动时发动机控制电动机只能以发电动机模式运行,发出的电供给主驱动电动机使用,这一工作方式使发动机提供的一部分动力经历了机械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机械能的转换,效率不高;

6)当车速较高时,在混合动力模式下,发动机参与驱动时发动机控制电动机只能以电动机模式运行,而主驱动电动机将以发电动机模式运行,发出的电供给发动机控制电动机使用,这一工作方式也使发动机提供的一部分动力经历了机械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机械能的转换,效率不高;

7)发动机驱动发电动机给电池充电时,发动机和发电动机的工作点受到整车运行工作点的牵制,选取工作点的自由度较小,使发电效率受到影响;

8)在滑行工况下,仅主驱动电动机能够参与能量的回收,而发动机控制电动机处于空转状态,使制动能量回馈的效果受到负面影响;

9)在制动能量回馈工况下,为了使效果最大化,发动机控制电动机需要以发电动机工况运行,而发动机则必须进入发动机制动工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本可以回收的动能,影响能量回收的效果;

上述第二类平行轴式耦合装置技术的缺陷主要包括:

1)在纯电驱动工况下电动机到车轮的动力传动通常只能是固定传动比,无法保证电动机经常在高效区运行,系统效率不高;

2)若是采用两台电动机配合同步器换挡,则在纯电驱动工况下虽然可以实现双动力源之间的切换或是双电动机共同驱动,但是每台电动机到车轮的动力传动只能是固定传动比,无法保证电动机经常在高效区运行,系统效率不高;

3)当系统在混合动力模式下工作时,发动机虽然可以参与驱动,但是由于发动机到车轮的传动比是固定的,无法根据工况对其工作点进行连续调节(即电动无级变速工作模式),发动机驱动的性能、效率和排放指标都会很差,无法发挥出其效能;

4)对于系统仅有一台电动机的方案,在发动机驱动发电动机给电池充电的工况下,发动机和发电动机的工作点受到整车运行工作点的牵制,选取工作点缺乏自由度,使发动机、发电动机的效率都受到影响;

5)在制动能量回馈工况下,双电动机虽然都可以同时进入发电模式回收能量,但一部分能量会消耗于拖动发动机,因而降低了能量回馈比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机电式混合动力系统,采用行星排进行多动力源动力耦合传动,并且采用机械换挡机构控制离合和制动,结构简单,系统效率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发动机、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一机械换挡机构、第二机械换挡机构和第三机械换挡机构,其中,第一机械换挡机构设有第一齿套,第二机械换挡机构设有第二齿套,第三机械换挡机构设有一个或两个齿套。

第一行星排设有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数个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一行星架,其中,第一太阳轮与第一电动机上一输出端固定连接。

第二行星排设有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数个第二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架,其中,第二太阳轮与第二电动机上一输出端固定连接。

第一齿套沿轴向前后移动,第一齿圈与发动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一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一离合器,第一齿圈与壳体通过第一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一制动器;第二齿套沿轴向前后移动,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行星架通过第二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二离合器,第一太阳轮与壳体通过第二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二制动器;

从而第一换挡机构具有三个工作位置:一个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一个空挡位置和一个第一制动器闭合位置,第二换挡机构同样具有三个工作位置:一个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一个空挡位置和一个第二制动器闭合位置。

根据车辆行驶工况的需要,第三机械换挡机构可设置一个或两个齿套,具体地:

1)第三机械换挡机构设置一个齿套;第三齿套沿轴向前后移动,第二齿圈与第二行星架通过第三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三离合器,第二齿圈与壳体通过第三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三制动器,第二行星架与壳体通过第三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四制动器,从而第三机械换挡机构具有五个工作位置:一个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两个空挡位置、一个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和一个第四制动器闭合位置;

2)第三机械换挡机构设置一个齿套;第三齿套沿轴向前后移动,第二齿圈与所述第一电动机上另一输出端通过第三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三离合器,第二齿圈与壳体通过第三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三制动器,从而第三机械换挡机构具有三个工作位置:一个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一个空挡位置和一个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

3)第三机械换挡机构设置两个齿套,一个第三齿套、一个第四齿套;第三齿套沿轴向前后移动,第二齿圈与所述第一电动机上另一输出端通过第三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三离合器;第四齿套沿轴向前后移动,第二齿圈与壳体通过第四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三制动器,第二齿圈与第二行星架通过第四齿套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四离合器,从而第三机械换挡机构具有四个工作位置:第一位置中第三齿套处于空挡位置、第四齿套处于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第二位置中第三齿套处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第四齿套处于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第三位置中第三齿套处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第四齿套处于空挡位置,第四位置中第三齿套处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第四齿套处于第四离合器闭合位置。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采用行星排耦合不同动力源的动力,并采用机械换挡机构而非液压换挡机构对行星排进行控制,相对于液压换挡机构需要针对离合器、制动器独立设置,采用机械换挡机构可控制1个离合器和1个制动器,简化了系统,提高了运行稳定性;

2)在纯电动工况下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均可独立驱动,并且均具有两个挡位,通过临时切换至另一个电动机驱动即可实现挡位切换时的动力无中断输出;

3)在混合动力工况下,采用ecvt工作模式,通过调节第一电动机的转速和转矩实现发动机工况点与整车工况解耦,使得发动机无论在整车低速行驶时或是在高速行驶时均能工作在最高效率区域;

4)可以在整车行驶时由第一电动机起动发动机,实现启停功能,降低发动机怠速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第一电动机1、第一电动机输出端19、第二电动机2、输出轴3;

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架12、第一齿圈13、第一行星齿轮14;

第二太阳轮21、第二行星架22、第二齿圈23、第二行星齿轮24;

第一齿套40、第二齿套50、第三齿套60、第四齿套70;

发动机8、发动机输出端8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机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8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电动机1、第二电动机2、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一机械换挡机构、第二机械换挡机构、第三机械换挡机构,其中,第一机械换挡机构设有第一齿套40,第二机械换挡机构设有第二齿套50,第三机械换挡机构设有第三齿套60;

所述第一行星排设有第一太阳轮11、第一齿圈13、数个第一行星齿轮14和第一行星架12,其中,第一太阳轮11与第一电动机一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齿套40沿轴向向左移动,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通过第一齿套40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一离合器;第一齿套40沿轴向向右移动,第一齿圈13与壳体通过第一齿套40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一制动器;当第一齿套40处于中间位置,第一齿圈13不与发动机输出端81或壳体连接时,为空挡位置。

第二齿套50沿轴向向左移动,第一太阳轮11与第一行星架12通过第二齿套50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二离合器;第二齿套50沿轴向向右移动,第一太阳轮11与壳体通过第二齿套50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二制动器;当第二齿套50处于中间位置,第一太阳轮11不与第一行星架12或壳体连接时,为空挡位置。

第二行星排设有第二太阳轮21、第二齿圈23、数个第二行星齿轮24和第二行星架22,其中,第二太阳轮21与第二电动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三齿套60沿轴向向右移动,第二齿圈23与第二行星架22通过第三齿套60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三离合器;第三齿套60沿轴向继续向右移动,第二行星架22与壳体通过第三齿套60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四制动器;第三齿套60沿轴向向左移动,第二齿圈23与壳体通过第三齿套60周向固定连接时构成第三制动器;当第三齿套60处于第三制动器和第三离合器的中间位置,第二齿圈23不与第二行星架22或壳体连接时,为空挡位置n3;当第三齿套60处于第四制动器和第三离合器的中间位置,第二行星架22不与第二齿圈23或壳体连接时,为空挡位置n4。

所述第一行星架12的输出端与第二行星架22轴向固定连接,第二行星架22轴向固定连接有输出轴3。

所述第一电动机1布置于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之间,所述第二电动机2布置于第二行星排上远离第一行星排一端。

本实施例在工作时,包括以下工作状态:

1)第一电动机1单独驱动的纯电模式;

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制动器闭合位置b1,第一齿圈13被锁止,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三齿套60位于空挡位置n3;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1+1);

ii.第一齿套40位于空挡位置n1,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空挡位置n3;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2)第二电动机2单独驱动的纯电模式;

i.第一齿套40位于空挡位置n1,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b3,第二齿圈23被锁止;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2+1);

ii.第一齿套40位于空挡位置n1,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第二行星架22与第二齿圈23周向固定;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3)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联合驱动的纯电模式;

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制动器闭合位置b1,第一齿圈13被锁止,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b3,第二齿圈23被锁止;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1+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2+1);

ii.第一齿套40位于空挡位置n1,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b3,第二齿圈23被锁止;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2+1);

ii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制动器闭合位置b1,第一齿圈13被锁止,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第二行星架22与第二齿圈23周向固定;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1+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iiii.第一齿套40位于空挡位置n1,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第二行星架22与第二齿圈23周向固定;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4)发动机8单独驱动的纯燃油模式;

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制动器闭合位置b2,第一太阳轮11被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空挡位置n3;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1+1)/k1;

i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空挡位置n3;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5)发动机8与第一电动机1联合驱动的混动模式;

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三齿套60位于空挡位置n3;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排10耦合发动机8与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处于ecvt模式;

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一空挡位置n3;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排耦合发动机8与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6)发动机8与第二电动机2联合驱动的混动模式;

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制动器闭合位置b2,第一太阳轮11被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b3,第二齿圈23被锁止;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1+1)/k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2+1);

i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制动器闭合位置b2,第一太阳轮11被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第二行星架22与第二齿圈23周向固定;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1+1)/k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ii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b3,第二齿圈23被锁止;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2+1)。

iii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第二行星架22与第二齿圈23周向固定;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经过第一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7)发动机8与第一电动机1、第二电动机2联合驱动的混动模式;

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b3,第二齿圈23被锁止;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排耦合发动机8与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处于ecvt模式,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2+1);

i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一太阳轮11被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第二行星架22与第二齿圈23周向固定;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排耦合发动机8与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处于ecvt模式,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ii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b3,第二齿圈23被锁止;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排耦合发动机8与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k2+1);

iii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第二行星架22与第二齿圈23周向固定;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输出到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排耦合发动机8与第一电动机1的动力后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第二电动机2的动力输出到第二太阳轮21,经过第二行星排减速后由第二行星架2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第二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8)发动机8单独驱动第一电动机1发电的纯发电模式;

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三齿套60位于第四制动器闭合位置b4;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通过第一太阳轮11驱动第一电动机1发电,此时发动机8的转矩与第一电动机1的转矩比为k1;

9)发动机8驱动及第一电动机1发电的混动模式;

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空挡位置n2,第三齿套60位于空挡位置n3;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一部分动力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剩余动力由第一太阳轮11输出到第一电动机1发电,此时第一行星排处于ecvt模式;

ii.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位于第二离合器闭合位置c2,第一太阳轮11和第一行星架12轴向固定,第三齿套60位于空挡位置n3,发动机8的动力输出到第一齿圈13,一部分动力由第一行星架12通过输出轴3向整车输出动力,剩余动力由第一太阳轮11输出到第一电动机1发电,此时第一行星排的减速比为1;

10)制动回馈模式;

可以仅采用第一电动机1发电的制动能量回馈或者仅采用第二电动机2发电的制动能量回馈或者采用双电动机发电的制动能量回馈;各齿套的状态参考上述纯电动模式或混动模式中的状态,只是相应的电动机从驱动工作模式变为发电工作模式;

11)发动机启停模式;

在车辆停止且不需要发电时,发动机8可以停机以节省发动机怠速能耗;需要启动发动机8时,第一齿套40位于第一离合器闭合位置c1,第一齿圈13与发动机输出端81周向固定连接,第二齿套50处于空挡位置n2,此时第一行星排处于ecvt模式,即可由第一电动机1起动发动机8。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三换挡机构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三换挡机构中设置有第三齿套60;

第三齿套60向左移动时,第二行星排20的第二齿圈23通过第三齿套60与第一电动机输出端19周向固定连接,构成第三离合器;第三齿套60向右移动时,第二行星排20的第二齿圈23通过第三齿套60与壳体连接,构成第三制动器;第三齿套60处于中间位置,第二齿圈23不与第一电动机输出端19或壳体连接时,为空挡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电动机1和第二电动机2同时驱动时,可使第三齿套60处于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此时第二行星排处于ecvt模式,第一电动机1和第二电动机2可根据其效率特性实时处于最高效率区。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第三换挡机构上同时布置有两个齿套,分别为第三齿套60和第四齿套70。

第三齿套60向右移动时,第二行星排20的第二齿圈23通过第三齿套60与第一电动机1输出端19周向固定连接,构成第三离合器;第三齿套60向左移动时,第二行星排20的第二齿圈23不与第一电动机输出端19周向固定连接,为空挡位置;

第四齿套70向左移动时,第二行星排20的第二齿圈23通过第四齿套70与壳体周向固定连接,构成第三制动器,第四齿套70向右移动时,第二行星排20的第二齿圈23通过第四齿套70与第二行星排20的第二行星架22连接,构成第四离合器;第四齿套70处于中间位置,第二齿圈23不与第二行星排20的第二行星架22或壳体连接时,为空挡位置。

由于第三换挡机构同时驱动第三齿套60和第四齿套70,因此将第三换挡机构的行程分为4个位置,对应第三齿套60的位置分别为空挡位置n、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第三离合器闭合位置c3,对应第四齿套70的位置分别为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b3、第三制动器闭合位置b3、空挡位置n、第四离合器闭合位置b4。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