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复合式免充气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2563发布日期:2018-12-07 22:0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氨酯复合式免充气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氨酯复合式免充气胎。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骑行工具,其主要结构包括支架和车轮,两个车轮分别转动安装在车架的前端和后端,在车架前端还安装车把,车架的中部安装鞍座,驾驶员坐在鞍座上,两只手握住车把,用脚踩踏脚蹬,脚蹬驱动链盘、链条使车轮转动,由此实现了车辆的骑行。很多厂家研制出免充气的轮胎,其常见结构包括外胎和内胎为一体式橡胶结构;内胎为颗粒填充物,加入发泡剂发泡成为整体;内胎为多段橡胶棒,各橡胶棒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外胎内。上述各结构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种外胎和内胎一体后重量大,整体太硬,弹性差,导致自行车整体重量增加很多,且在骑行中容易脱圈,存在安全隐患。第二种内胎与外胎为整体结构,制造时无法保证内胎整体的均匀性,各处的弹性会出现差异,导致骑行时明显的颠簸。第三种内胎为多段式,安装时需要粘接过程,段与段之间的接缝处的弹性不同,而且每段橡胶棒尺寸差异较大时,极易出现无法安装的情况。且以上工艺很难完全达到国际环保标准,所以不属于节能环保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氨酯复合式免充气胎,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氨酯复合式免充气胎,包括内胎和外胎,所述内胎呈环形结构且其截面近似圆形,外胎的胎唇和轮毂下端折弯边相互配合,使外胎卡在轮毂上,内胎的外表面和外胎的内缘表面充分接触,外胎被内胎挤压变形,位于内胎中间的凹槽闭合充满外胎内的空间,内胎和轮毂配合共同挤压外胎。

优选的,所述内胎内缘中间设置有凹槽,深度为7-10mm,宽度为3-6mm。

优选的,所述外胎的胎唇处设置有钢丝,完全固定于轮毂的折弯边内。

优选的,所述胎体为橡胶外胎与聚氨酯材料利用离心模具反应发泡后形成内胎一体制成。

优选的,所述外胎与内胎均通过模具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聚氨酯复合式免充气胎,可降低骑行的震动改善骑行体验,胎体通过模具制造大批量生产方便,采用发泡材料制造的轮胎重量较轻、弹性优良、整体的密度分布均匀、完全符合环保标准,无需填充气体,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处截面图。

图中:1内胎、2外胎、3折弯边、4胎唇、5轮毂、6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聚氨酯复合式免充气胎,包括内胎1和外胎2,所述内胎1呈环形结构且其截面近似圆形,内胎1的外缘和外胎2的内缘构成的外表面为光滑表面或粗糙表面,外胎2的胎唇4和轮毂5下端折弯边3相互配合,使外胎2卡在轮毂5上,内胎1的外表面和外胎2的内缘表面充分接触,外胎2被内胎1挤压变形,位于内胎1中间的凹槽6闭合充满外胎2内的空间,内胎1和轮毂5配合共同挤压外胎2。

具体的,所述内胎1内缘中间设置有凹槽5,深度为7-10mm,宽度为3-6mm,用于减重和增加弹性空间。

具体的,所述外胎2的胎唇4处设置有钢丝,完全固定于轮毂5的折弯边3内,加强胎唇4的强度,避免脱圈。

具体的,所述胎体为橡胶材质的外胎2与聚氨酯材料利用离心模具反应发泡后形成内胎1一体制成,整批次品质控制简单,性能稳定。

具体的,所述外胎2与内胎1均通过模具制造,方便批量生产。

具体的,该聚氨酯复合式免充气胎,胎体为一体制成的环形结构,内胎1直接嵌装在外胎2内,与外胎2复合成一体,外胎2的胎唇4被轮毂5的两侧折弯边3向内挤压,但受到内胎1的支撑力,使外胎2在轮毂5和内胎1的挤压下保持安装的稳定性,而且内胎1受到挤压后充满外胎2的空间,外胎2的胎唇4处设置有钢丝,完全固定与折弯边3内,不会产生脱圈现象,骑行更安全,胎体的内胎1内缘中间设置有凹槽6,适量增加胎体内空间,使胎体轻量化且节约原材料,增加胎体与轮毂5的结合强度和增加弹性,再者胎体为一体式结构,使车辆骑行时轮胎处的弹性均匀,保证长时间骑行的舒适性,内胎1由高分子材料制成,重量较轻且弹性好、完全符合环保标准,胎体整体通过模具制成,可进行大批量生产,多批产品的同一性好,弹力性能等参数保持稳定,可适用于零下40至零上80摄氏度的环境中,物理性能稳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