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汽车闭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3842发布日期:2019-01-22 23:0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藏式汽车闭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门开闭锁控制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隐藏式汽车闭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汽车的车门把手均是裸露外凸式设计,一方面需要与车身侧面相匹配,以保证有良好的外观,而由于车门把手整体外露,不仅破坏整车侧面外观,并且造成一定的风阻,增加了汽车行驶阻力,特别是手动操作,双手拿物体时,开车门显然比较困难。为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种隐藏式汽车闭锁系统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产品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隐藏式汽车闭锁系统。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隐藏式汽车闭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开门电机、光距传感器、隐藏式外把手、电动门锁、车主钥匙、车载中控;所述开门电机、光距传感器和电动门锁分别独立与车载中控有线连接;所述车主钥匙与车载中控无线连接;所述开门电机驱动开门传动结构用于打开或关闭车门;所述电动门锁车内与内把手连接,电动门锁通过车体框架内的门锁传动结构与隐藏式外把手连接。

进一步,所述开门电机通过接收车载中控的控制信号进行开门或锁门动作。

进一步,所述光距传感器安装于前后车门中间位置,位于车体框架下方底盘外延,接收车载中控信号进行开启或关闭。

进一步,所述车主钥匙与车载中控无线连接,车主钥匙发送无线信号至车载中控,车载中控启动光距传感器,发出感应光线,当车主脚部接近光距传感器并阻挡感应光线时,光距传感器发出信号至车载中控,车载中控发送控制打开电动门锁和开门电机启动指令,电动门锁和开门电机驱动后实现开门动作。

进一步,所述内把手安装在车门上与电动门锁配合,用于内侧开门。

进一步,所述隐藏式外把手安装车体框架下方底盘外延光距传感器所在位置,作为光距传感器触发失效时的备用机械开启方式,采用脚部勾抬的方式开启。

进一步,所述内把手和隐藏式外把手在车辆开动时处于保护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脚部勾抬方式开启隐藏式外把手设计,解放双手;2)采用光距传感器接近开启的方式便于黑暗中快速找到车门开启位置;3)门外钢板无把手等突出结构,减少刮伤、碰撞等事故,减少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中控使用示意图。

图中:开门电机1、开门传动结构2、光距传感器3、隐藏式外把手4、门锁传动结构5、内把手6、电动门锁7、车主钥匙8、车载中控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隐藏式汽车闭锁系统主要由开门电机1、光距传感器3、隐藏式外把手4、电动门锁7、车主钥匙8、车载中控9组成。

所述开门电机1、光距传感器3和电动门锁7分别独立与车载中控9有线连接;所述车主钥匙8与车载中控9无线连接;所述开门电机1驱动开门传动结构2用于打开或关闭车门;所述电动门锁7车内与内把手6连接,电动门锁7通过车体框架内的门锁传动结构5与隐藏式外把手4连接。

所述开门电机1通过接收车载中控9的控制信号进行开门或锁门动作。

所述光距传感器3安装于前后车门中间位置,位于车体框架下方底盘外延,接收车载中控9信号进行开启或关闭。

所述车主钥匙8与车载中控9无线连接,车主钥匙8发送无线信号至车载中控9,车载中控9启动光距传感器3,发出感应光线,当车主脚部接近光距传感器3并阻挡感应光线时,光距传感器3发出信号至车载中控9,车载中控9发送控制打开电动门锁7和开门电机1启动指令,电动门锁7和开门电机1驱动后实现开门动作。

所述内把手6安装在车门上与电动门锁7配合,用于内侧开门。

所述隐藏式外把手4安装车体框架下方底盘外延光距传感器3所在位置,作为光距传感器3触发失效时的备用机械开启方式,采用脚部勾抬的方式开启。

所述内把手6和隐藏式外把手4在车辆开动时处于保护状态。

其工作过程为:停车状态需要开门时,车主远距离按动车主钥匙8,车主钥匙8发送无线信号至车载中控9,车载中控9启动光距传感器3使其处于激发状态并发出感应光线;车主走近车门,脚部置于光线圈中,光距传感器3发出信号至车载中控9,车载中控9控制电动门锁7和开门电机1启动,实现开门动作;上车后关门,车主拉动内把手6关闭车门;汽车发动后,内把手6和隐藏式外把手4可自动锁死或手动按钮锁死。

该系统为独立结构,根据车辆车门数量配置闭锁系统使用数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隐藏式汽车闭锁系统,采用脚部勾抬方式开启隐藏式外把手设计,解放双手;采用光距传感器接近开启的方式便于黑暗中快速找到车门开启位置;门外钢板无把手等突出结构,减少刮伤、碰撞等事故,减少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