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车驾驶员安全包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9269发布日期:2019-02-10 23:36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交车驾驶员安全包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公交车驾驶员安全包围,属于公交车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公交车技术的发展及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驾驶员的乘坐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驾驶区作为公交车操纵和监控的中心,其安全性直接涉及全车人员的安全性,不可忽视。目前的公交车,很多都在驾驶区设置了驾驶员安全包围,为驾驶员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但目前常见的公交车驾驶员安全包围,一般都存在设计时缺少系统性、集成化考虑的不足。

驾驶区的布置涉及到骨架、电器、内饰等多个关键总成;不进行系统性、集成化设计,只做简单堆砌组合,会导致安全包围的结构繁琐、凌乱;而且随着多媒体在公交车上应用越来越多,其多媒体设备主要布置于司机后方,附加固定于扶手杆或后包围上,既影响美观又占用驾驶区原有有效空间。

上述的不足,均对安全包围的美观性、实用性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设计一种系统化和集成化的公交车驾驶员安全包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公交车驾驶员安全包围存在的系统化和集成化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公交车驾驶员安全包围,采用了新的布置方案,使安全包围结构紧凑、外形简洁,符合实用和美观需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公交车驾驶员安全包围,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包围主体、侧门总成、门立柱总成;

其中,所述后包围主体包括主体框架、固定构件、多媒体模块、下部挡板、侧边挡板;所述主体框架为铝型材拼接结构,包括后方主体框架和侧方主体框架;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侧边加固钢管、顶座和支架;所述侧边加固钢管下端固定于侧方主体框架,上端通过顶座固定于车身顶部;所述支架包括底部支架和侧边支架,分别将主体框架连接于车身地板和侧壁;所述多媒体模块包括LCD信息屏和主机区;所述LCD信息屏设置于后方主体框架上部;所述主机区设置于后方主体框架中部,包括主机盒、主机盒前挡板和主机盒后挡板;所述下部挡板设置于后方主体框架下部;

所述侧门总成包括后门框、将后门框与后包围主体连接的铰链、门板、门板上方的门玻璃、门板前侧的锁舌;

所述门立柱总成包括前门框和用于为前门框加固支撑的门柱钢管;所述前门框上设有对门板进行限位的锁止和与锁舌对应的锁孔;所述门柱钢管下端固定于车身地板。

优选的,所述主机盒前挡板上设有至少2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上设有多孔散热片。

或优选的,所述门玻璃为电动升降玻璃,所述电动升降结构设置于门板内。

或优选的,所述门玻璃为L形,带有通话孔;所述侧边挡板上半部分或全部带有孔。

或优选的,所述下部挡板、主机盒前挡板、主机盒后挡板均采用ABS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整体性强,保护范围大,结构紧凑、外形简洁,符合实用和美观需求;

(2)优选方案中,门玻璃带有通话孔;便于车内人员与驾驶员的交流;

(3)优选方案中,门玻璃带有电动升降功能,便于驾驶员随需调节高度。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包围主体1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 是图2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图2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图2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门总成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主视示意图;

图8是图6的侧视示意图;

图9是图6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门立柱总成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主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0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图10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装配效果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动升降机构安装示意图;

其中:1.后包围主体,2.侧门总成,3.门立柱总成,4.LCD信息屏、5.主机区、6.下部挡板、7.侧边挡板、8.支架、9.顶座、10.门玻璃、11.铰链、12.锁舌、13.门柱钢管、14.前门框、15.锁止、16.多孔散热片、17.侧边加固钢管、18.后门框、19.升降器支架、20.升降器、21.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公交车驾驶员安全包围,包括:后包围主体1、侧门总成2、门立柱总成3;

其中,所述后包围主体1包括主体框架、固定构件、多媒体模块、下部挡板6、侧边挡板7;所述主体框架为铝型材拼接结构,型材对角部分通过平贴的“L”型拐角支撑和螺栓连接;主体框架整体结构俯视状态下呈钝角形,钝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后方主体框架和侧方主体框架两部分;所述后方主体框架分为上、中、下三块区域;所述侧边挡板7设置于侧方主体框架;侧方主体框架用于支撑侧边挡板7。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侧边加固钢管17、顶座9和支架8。所述顶座9有带螺孔的凸边和带螺孔的管状开口;所述凸边可以螺栓将顶座9固定于车顶;所述管状开口直径略大于所述侧边加固钢管17直径;所述侧边加固钢管17顶端插入顶座9的管状开口并以螺栓或螺钉固定,中部与主体框架拐角位置的立柱通过螺栓固定,下部与侧边挡板7外缘的侧方主体框架以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支架8包括底部支架和侧边支架;所述底部支架用于将主体框架固定于车身的地板或设于地板上的固定构件;所述侧边支架用于将主体框架固定于车身侧壁;本实施例中支架8均为L形,两端分别以螺栓固定于主体框架和车身(或固定于车身的构件)上。

所述多媒体模块包括LCD信息屏4和主机区5;所述LCD信息屏4安装于后方主体框架上部区域,屏幕向后外露;LCD信息屏4周边的主体框架采用类似相框的形状,主体框架中间的窗口尺寸小于LCD信息屏4外形尺寸,LCD信息屏4后方以通过螺钉固定在主体框架上的金属条进行固定。所述主机区5设置于后方主体框架中部区域,其中包括隐藏于主机盒前挡板和主机盒后挡板之间的主机盒;所述主机盒通过螺钉或胶粘固定于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支架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于主体框架上;所述主机盒通过电线和数据线与上方的LCD信息屏4连接;同时,主机盒通过隐藏在主体框架型材空腔和车身侧壁内的线束,从车载电源取电,并将控制开关设置于驾驶区操控台。本实施例中用于车载的所述LCD信息屏4为27寸液晶屏。主机盒具有标准化、开放式优点,可代替调试PC娱乐功能。所述LCD信息屏4及主机盒均为市售成熟产品,其中的控制装置、电源转换装置等均直接采用配套部件,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所述主机盒前挡板上分2排设有6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上设有多孔散热片16。所述主机盒后挡板上设有凸出造型,既起美观作用,也为主机盒安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所述下部挡板6、主机盒前挡板、主机盒后挡板均采用ABS板,可以通过卡入挡板周围主体框架的卡槽的方式来固定,也可以采用螺钉的方式固定在主体框架上。所述下部挡板6设置于后方主体框架下部区域,可带有吸塑造型;不但可以起保护作用,还便于保持后包围主体1的视觉整体性,具有美观上的作用。所述下部挡板6可根据订单配置做多种变型,还可以为双层结构,在双层挡板之间形成电器舱或储物柜空间;在下部挡板6的前部或后部设有以铰链连接的门。

所述侧边挡板7材质为铝合金板,在上半部分或上下两部分都带有规则排列的多孔。这些孔不会削减侧边挡板7对驾驶员的安全保护作用,却可以增强透气性,还具有增加科技感的美观作用。

所述侧门总成2包括后门框18、将后门框18与后包围主体1连接的铰链11、门板21、门板21上方的门玻璃10、门板21前侧的锁舌12;所述的锁舌12可以采用常见的车门锁,也可以采用简易的插销式。所述铰链11两端分别连接后门框18和侧方主体框架。

所述门玻璃10为前低后高的L形,带有通话孔。L形的设置使前方的门玻璃10较低,可以在保证保护范围的同时,避免对驾驶员的视野造成影响。所述门板21为带铝型材框架的中空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门玻璃10还可以采用电动升降机构控制,便于驾驶员随需调节高度,以防止夜间开车时门玻璃10反光影响驾驶;所述电动升降机构设置于门板21内,包括升降器20和升降器支架19。其中,采用的升降器20所应用的结构及原理,在汽车行业中为成熟的产品技术,结构如图15所示。所述门玻璃10同升降器20上部活动臂连接,升降器20以螺栓整体固定到升降器支架19上,升降器支架19通过螺栓连接到门板21的框架型材上。

所述门立柱总成3与仪表台表头右侧下挂区域贴合(通常仅做位置上的贴合,不进行连接),将驾驶区独立成相对封闭的操作空间;包括前门框14和用于为前门框14加固支撑的门柱钢管13。所述前门框14与后门框18均为铝合金型材;前门框14上设有对门板21进行限位的锁止15和与锁舌12对应的锁孔;所述门柱钢管13整体焊接呈“h”型,同门框型材采用自攻钉固定形式连接,下端通过带螺栓孔的底座固定于地板。所述锁止15是凸出于前门框14的挡块,以螺钉固定于前门框14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法为:在内饰安装时,依据后包围主体1的定位尺寸,分别将支架8、顶座9固定,再将侧门总成2通过铰链11连接到后包围主体1上,最后安装门立柱总成3中的门柱钢管13,并将前门框14固定到门柱钢管13上。这样,安全包围配件安装完毕,实现驾驶区的安全独立空间,驾驶员进去通过拨动锁舌12,即可实现侧门总成2的开启。

后包围主体1集成的LCD信息屏4可增加后包围的科技感,亦可提供多媒体信息。

说明书中所称的“上、下、左、右”仅为了说明部件的相对位置,只是用于帮助理解,并不代表部件的绝对方向。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未予以详细说明和局部放大呈现的部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