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9258发布日期:2019-02-10 23:36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其安全性能至关重要。汽车碰撞安全是衡量汽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防撞梁总成对于汽车碰撞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防撞梁总成常位于车身结构的最前部,在发生低速碰撞时能够吸收能量,保护其后的水箱等车辆部件不受破坏;在发生高速碰撞时,能够有效将能量传递到整个车体,保证汽车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

现有的防撞梁总成大多采用钢制的防撞梁本体,通过冷冲压焊接、滚压焊接、热冲压成型等方式制成,其强度和刚度不能很好的满足汽车的使用需求,在承受高低速撞击是的抗击能力低,无法很好的保证驾驶人员及乘客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梁总成,该防撞梁总成的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提高汽车防撞梁承受高低速撞击时的抗击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防撞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撞梁总成,其包括防撞梁本体、吸能盒以及防撞梁安装板;所述吸能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防撞梁本体和所述防撞梁安装板固定连接;

所述防撞梁本体内部间隔设置有两个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防撞梁本体固定连接,且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两个所述加强板之间的所述防撞梁本体外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吸能盒分别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相对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吸能盒包括吸能盒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吸能盒体内部的横筋和立筋;所述立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吸能盒体相对两端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横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立筋和所述吸能盒体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防撞梁本体朝向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弯曲,形成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两个所述加强板将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内部空间分割形成上腔室、中间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中间腔室的体积大于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防撞梁本体的材料包括铝合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防撞梁总成还包括拖车配件,所述拖车配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撞梁本体上,用于与拖车钩固定连接;所述拖车配件的材质为铝合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撞梁本体上的喇叭支架;所述喇叭支架的材质为铝合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撞梁本体上的前保支架;所述前保支架的材质为铝合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防撞梁总成包括两个所述吸能盒和两个所述防撞梁安装板;两个吸能盒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两端;两个所述防撞梁安装板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一端。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意一种防撞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吸能盒以及防撞梁安装板,吸能盒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防撞梁本体和防撞梁安装板上,通过防撞梁安装板与车体的连接,将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在车体上。防撞梁本体内部腔室中间隔设置有两个加强板,两个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防撞梁本体固定连接,且两个加强板的延伸方向与防撞梁本体的延伸方向一致。两个加强板之间的防撞梁本体上设置有凹槽,该凹槽位于防撞梁本体的外壁上,且与吸能盒分别设置在防撞梁本体相对的两侧。在防撞梁本体外壁上设置的凹槽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可显著提高防撞梁本体的抗弯性能,使防撞梁本体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汽车防撞梁本体承受高低速撞击的抗击能力,保证了撞击后汽车内驾驶人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包括上述的防撞梁总成,因此也具有能够提高汽车承受高低速撞击的抗击能力,保证撞击后汽车内驾驶人员安全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防撞梁总成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防撞梁总成中防撞梁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防撞梁总成中吸能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防撞梁总成在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标:010-防撞梁总成;100-防撞梁本体;110-加强板;120-凹槽;121-第一连接部;122-凹陷部;123-第二连接部;130-固定孔;200-吸能盒;210-吸能盒体;220-立筋;230-横筋;300-防撞梁安装板;310-螺栓孔;410-拖车配件;420-喇叭支架;430-前保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010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010中防撞梁本体1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010,其包括防撞梁本体100、吸能盒200以及防撞梁安装板300,吸能盒20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防撞梁本体100和防撞梁安装板300上,通过防撞梁安装板300与车体的连接,将防撞梁总成010固定连接在车体上。防撞梁内部腔室中设置有两个加强板110,两个加强板110的两端分别与防撞梁本体100固定连接,且两个加强板110的延伸方向与防撞梁本体100的延伸方向一致。两个加强板110之间的防撞梁本体100上设置有凹槽120,该凹槽120位于防撞梁本体100的外壁上,且与吸能盒200分别设置在防撞梁本体100相对的两侧。在防撞梁本体100外壁上设置的凹槽120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可显著提高防撞梁本体100的抗弯性能,使防撞梁本体100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汽车防撞梁本体100承受高低速撞击的抗击能力,保证了撞击后汽车内驾驶人员的安全。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010进行进一步说明:

请继续结合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梁本体100为方形管状件,其具有方形内腔。内腔中沿防撞梁本体100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加强板110,两个加强板110沿上下方向将防撞梁本体100的内腔分割形成上腔室、中间腔室和下腔室,大致形成“目”字型结构。在中间腔室的侧壁上,通过弯折形成凹槽120,凹槽120与吸能盒200分别位于防撞梁本体100的两侧。通过设置凹槽120能够显著提高防撞梁的抗弯性能,使防撞梁本体100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防撞梁本体100承受高低速撞击的抗击能力,保证了撞击后驾驶人员的安全,从而减少了车体撞击后的损失。

进一步的,凹槽120由第一连接部121、凹陷部122和第二连接部123构成。凹陷部122位于防撞梁本体100内;第一连接部121的两端分别与防撞梁本体100和凹陷部122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部121相对于凹陷部122倾斜设置;第二连接部123的两端分别与防撞梁本体100和凹陷部122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部123相对与凹陷部122倾斜设置;沿逐渐靠近凹陷部122的方向,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3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如此一来,第一连接部121、凹陷部122和第二连接部123彼此连接形成相对与防撞梁本体100的凹槽120。进一步的,第一连接部121与防撞梁本体100和凹陷部122的连接处均圆滑过渡;第二连接部123与防撞梁本体100和凹陷部122的连接处均圆滑过渡。进一步的,防撞梁本体100、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3、凹陷部122和两个加强板110为挤压铝合金型材一体成型。铝合金材料的质量较小,有利于减轻车重,满足汽车轻量化需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撞梁本体100承受高低速撞击的抗击能力,保证撞击后驾驶人员的安全,进一步的,构成“目”字型的上腔室、中间腔室和下腔室沿从上到下的顺序为小大小的不等分布,即中间腔室的空间体积大于上腔室和下腔室。

进一步的,防撞梁本体100的两端均向设置吸能盒200的一侧弯曲,整体形成弧形结构。采用弧形结构的防撞梁本体100,在发生碰撞时,防撞梁本体100自身能够吸收部分能量,从而提高防撞梁本体100的抗击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梁总成010包括两个吸能盒200和两个防撞梁安装板300。两个吸能盒200分别连接在防撞梁本体100的两端靠近端部的位置,且两个吸能盒200位于防撞梁本体100的同一侧。两个防撞梁安装板300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吸能盒200远离防撞梁本体100的一端。防撞梁安装板300上设置有螺栓孔310,使用时,通过螺栓孔310与车身纵梁的螺栓连接,从而将防撞梁总成010固定连接在车体上。进一步的,吸能盒200与防撞梁本体100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因此,吸能盒200与防撞梁本体100的端部之间应预留足够的焊接用空间。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010中吸能盒2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吸能盒200包括吸能盒体210以及设置在吸能盒体210内的横筋230和立筋220。吸能盒体210为截面为方形的空心管状结构,其具有方形的内腔,横筋230和立筋220均设置在吸能盒体210的内腔中。立筋220沿竖直方向设置,且立筋220的上下两端均与吸能盒体210固定连接,大致形成横置的“日”字型结构。横筋230相对于立筋220横向设置,且横筋230的两端分别立筋220和吸能盒体210固定连接,横筋230、立筋220与部分吸能盒体210构成“日”字型结构。通过上述结构,使得吸能盒200无需设置压溃诱导槽,也能够满足充足的压溃条件,同时,能够降低材料厚度、节省原材料、降低重量,有助于满足轻量化要求。

进一步的,吸能盒体210、横筋230和立筋220为挤压铝合金型材一体成型。铝合金材料的质量较小,有利于减轻车重,满足汽车轻量化需求。

进一步的,防撞梁本体100和吸能盒200的材料均为6系铝合金。具体的,防撞梁本体100的材料为强度大的6系铝合金,吸能盒200的材料为强度较防撞梁本体100弱的6系铝合金。由于吸能盒200的强度低于防撞梁本体100,因此在发生碰撞时,吸能盒200能够有效溃烂,从而发挥吸能作用。

需要说明的,此处并不对防撞梁本体100和吸能盒200的材料进行限制,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用其他类型的铝合金作为防撞梁本体100和吸能盒200的材料。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010在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梁总成010还包括拖车配件410,拖车配件410固定连接在防撞梁本体100上,当汽车发生故障,通过将拖车配件410固定连接在拖车钩上,拖拽或搬运汽车。具体的,拖车配件410为铝合金螺纹管,其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防撞梁本体100上。使用时,通过将拖车钩上的螺栓螺接在螺纹管中,从而将汽车固定连接在拖车上。

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梁总成010还包括固定连接在防撞梁本体100上的喇叭支架420,喇叭支架420由铝合金制成。具体的,喇叭支架4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喇叭支架420对称设置在防撞梁本体100的两端。

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梁总成010还包括固定连接在防撞梁本体100上的前保支架430,前保支架430由铝合金制成。具体的,前保支架4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前保支架430对称设置在防撞梁本体100的两端,且位于两个喇叭支架420之间。使用时,通过前保支架430将前保险杠固定连接在防撞梁总成010上。

在本实施例中,防撞梁本体100上还开设有多个固定孔130,固定孔130用于固定前舱线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防撞梁总成010,通过在防撞梁本体100上设置凹槽120,使得防撞梁本体100承受高低速撞击的抗击能力得到提高,保证了撞击后驾驶人员的安全,也减少了车体撞击后的损失。且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010的各部件均使用铝合金制成,重量轻,有助于满足汽车轻量化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010结构,经模拟测试,证明了此结构加工制造方便,拥有更高的强度,更轻的重量,降低车身重量约4KG,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图未示出),其包括上述的防撞梁总成010。由于该汽车包括上述的防撞梁总成010,因此也具有高低速撞击的抗击能力得到提高,保证了撞击后驾驶人员的安全,也减少了车体撞击后的损失,强度高且重量轻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