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座椅的座垫泡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3289发布日期:2019-04-16 22:52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通风座椅的座垫泡沫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风座椅的座垫泡沫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是汽车的必备部件,座椅的结构直接影响到座椅的生产效率和成品品质,在通风座椅中,通常依靠设置在发泡体上的通风孔以及导风薄膜来实现座垫的通风透气,使用过程中,通过风管将风导入薄膜与发泡体底壁之间,再经通风孔窜至发泡体上部,在生产时,薄膜通常采用喷胶直接粘贴在发泡体底壁上较平整位置,这种结构导致在喷胶过程中,难以固定胶水位置,导致胶水四溢,影响粘接工序,同时胶水不均匀,很难形成对薄膜稳定的粘接,后期容易影响薄膜的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提高导风薄膜粘接效率,以及导风薄膜的密封性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风座椅的座垫泡沫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通风座椅的座垫泡沫结构,包括发泡体,该发泡体上分布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贯穿发泡体厚度方向的上下两侧,其关键在于:所述发泡体的底面设有封胶槽,该封胶槽为闭环结构,由发泡体的底壁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发泡体底壁对应封胶槽周向内侧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沉台,该沉台的底壁与封胶槽的槽沿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通风孔处于沉台内。

采用以上方案,在进行导风薄膜的粘接时,可直接将胶水喷入封胶槽内,通过封胶槽限制,可有效防止胶水四溢,提高粘接效率,同时确保与薄膜粘接部位的胶水厚度均匀,有利于提高薄膜粘接的密封性和可靠性,且通风孔位于沉台内,可提高薄膜与通风孔端部之间的有效空间间隙,便于安装格栅,以及通风空气的疏通。

作为优选:所述封胶槽的侧壁与发泡体底壁之间、以及封胶槽的槽底壁与其两侧侧壁之间均具有倒圆角。采用以上结构,可使薄膜更容易与封胶槽的槽壁紧贴,提高其密封性。

作为优选:所述封胶槽呈封闭矩形环状结构,且与所述沉台的外缘间距相等,其前端中部位置具有弧形段,所述弧形段朝封胶槽的周向内侧凹陷。通过弧形段与其他直线段配合,可在粘接初期对薄膜形成长度和宽度方向上限定,防止薄膜滑动,偏移粘接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封胶槽的槽口宽度大于槽底宽度。采用以上方案,可增加薄膜与胶水接触面积同时,减少胶水浪费。

作为优选:所述安通风孔的上下两端端部均呈喇叭状。采用以上结构,有利于透气风的进入或导出,提高透气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座椅的座垫泡沫结构,可快速均匀喷涂胶水,防止胶水四溢,将导风薄膜粘接,提高粘接速度,同时提高粘接密封性和可靠性,防止漏气,有利于提高座椅的组装效率及细节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B-B处剖视图;

图5为图座垫泡沫的上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通风座椅的座垫泡沫结构主要包括大体呈板状的发泡体1,发泡体1的底壁上设有封胶槽3,如图所示,封胶槽3为发泡体1的底壁其内部凹陷形成,且为闭环结构,封胶槽3的周向内侧所围区域向发泡体1内部凹陷形成沉台10,这样使得沉台10的底壁与封胶槽3的槽沿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差d,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沉台10内格栅等配件的装配性,优选二者之间的高度差d为1~2cm,且封胶槽3处处与正对的沉台10外缘之间的距离相对。

在沉台10内沿其长度方向对称分布有两列通风孔2,通风孔2贯穿发泡体1的上下两侧,且通风孔2的上下两端均向外扩张呈喇叭状。

本申请中为使导风薄膜可以很好的粘接在封胶槽3内,提高粘接紧密性,故在封胶槽3的槽壁与发泡体1之间,以及其槽底壁与两侧侧壁之间均经过倒圆角处理,并且其两侧侧壁上沿也经过倒圆角处理,避免出现尖角部位,有利于提高粘接质量。

此外,为防止在胶水凝固过程中,外力造成薄膜发生偏移等情况发生,本实施例中的封胶槽3大体呈封闭的矩形环状结构,其四角均经过倒圆角处理,且其靠近发泡体1前端的位置具有弧形段30,弧形段30朝沉台10所在的内侧突出,呈半圆状,且衔接处均采用光滑圆弧过度,这样当薄膜粘接到位之后,通过弧形段30可对薄膜形成更多方向的粘接定位,从而防止薄膜偏移,确保薄膜粘接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封胶槽3的槽底宽度小于其槽口宽度,这样可使较少的胶水即可将封胶槽3内填满胶水,而不影响与薄膜的粘接面积,有利于节约成本。

参考图1至图5,装配时,将发泡体1的底部朝上,放置时注意封胶槽3的各部位基本处于同一高度,然后往封胶槽3内喷入胶水至接近封胶槽3的槽口,然后即可将薄膜四周分别粘接在封胶槽3的位置,整个过程中有效避免了胶水外溢的情况发生,同时各处与薄膜粘接的胶水厚度基本保持一致,从而有利于提高粘接质量,确保薄膜的密封性能。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