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1714发布日期:2019-08-27 19:4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1月1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220236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座椅衬垫,所述座椅衬垫形成座椅外形;和座椅套,所述座椅套覆盖该座椅衬垫,并且其中沿着座椅衬垫周缘设置有用作座椅套的缝合位置的缝合部。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衬垫和座椅套,所述座椅衬垫形成座椅外形并且弹性地支撑乘客,所述座椅套覆盖座椅衬垫。座椅套是构造成座椅的设计表面的表面材料,并且通过缝合多个套件形成,并且缝合部被形成在相邻的套件之间的接缝部处。缝合部是这样的位置,其中套件的缝头在向内弯回的状态下重叠并且由缝合线缝合,并且沿着套件的接缝部被布置在座椅套的后侧上。然后,在用座椅套覆盖座椅衬垫的同时,座椅套的后侧上的缝合部被布置在例如座椅衬垫的周缘上。由此,套件的接缝部(缝合线)沿着座椅衬垫的周缘布置,以构造成座椅的一部分设计。在这种类型的构造中,如果每个缝头的倾斜方向不平整,则缝合线弯曲并且外观劣化。由此,形成缝合部的每个缝头被布置在座椅衬垫上,以便在相同的方向上倾斜。

在上述构造中,从改善座椅的设计的观点来看,存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一部分可能弯曲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从座椅的形状再现性的观点来看,需要沿着弯曲部布置座椅套。此时,由于在形成缝合部的每个缝头中出现周长差异而导致的出现在座椅套中的部分不平整应该被避免。例如,JP-B-4563136中公开的套具有两个与套件对应的套件,并且所述套件的缝头都被缩短以形成缝合部。由此,通过应用JP-B-4563136的技术,形成缝合部的两个缝头都被部分地缩短,然后在其中缩短了两个缝头的缝合部被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处。通过以这种方式缩短形成缝合部的缝头并且减小周长差的影响,座椅套可以沿着弯曲部整齐地布置,以有助于改善座椅的形状再现性。

由于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与其它交通工具座椅一起被布置在车辆舱室中,因此此时存在这两个交通工具座椅具有设计统一感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和其它交通工具座椅的外观优选地尽可能相同,并且弯曲的座周缘的套部(其外观是特别显眼部分)优选地是相似的。这里,在形成另一个交通工具座椅的设计表面的座椅套中,缝合部的缝头不被缩短,并且通过倾斜两个缝头,该部分的座椅套具有适当的厚度。然而,在所述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套中,缝合部的两个缝头都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处被缩短,并且因此座椅套在该部分中相对较薄。由此,存在这样的担心,当比较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和其它交通工具座椅时,座周缘在其它交通工具座椅中被适度地升高,而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可能给人的印象是座周缘的一部分不自然地凹陷。此外,即使在仅考虑所述交通工具座椅的情况下,也应该尽量避免给予弯曲座周缘部相对于其它周缘部不自然地凹陷的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并且要通过本公开解决的问题是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将座椅套的缝合部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衬垫,所述座椅衬垫形成座椅外形,所述座椅衬垫包括:第一表面部;第二表面部,所述第二表面部被布置成与第一表面部正交;周缘部,所述周缘部形成第一表面部和第二表面部之间的边界;以及座椅套,所述座椅套覆盖座椅衬垫,座椅套包括:第一套部,所述第一套部覆盖第一表面部;第二套部,所述第二套部覆盖第二表面部;缝合部,在所述缝合部中,第一套部的第一缝头和第二套部的第二缝头在向内弯回的状态下重叠并通过缝合线缝合在一起,缝合部沿着周缘部布置,并且沿着周缘部布置的缝合部的一部分由第一缝头和第二缝头形成,其中该第二缝头比第一缝头短,并且第一缝头朝向对应的套部一侧倾斜以便以面向第一表面部或第二表面部的方式布置。

在本公开中,缝合部的一部分(在其中有意地为第一缝头和第二缝头设置不同的长度)沿着座椅衬垫的周缘部布置。通过缩短第二缝头并减小周长差的影响,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在覆盖周缘部的座椅套部分中出现不平整。此外,通过使相对长的第一缝头朝向座椅衬垫侧倾斜,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布置在周缘部处的座椅套极度薄。

根据第一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在第二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中,一般边缘部和以大于一般边缘部的曲率弯曲的弯曲边缘部被连续地设置在周缘上,布置在弯曲边缘部处的缝合部由第一缝头和比第一缝头短的第二缝头形成,并且第一缝头朝向对应的套部一侧倾斜,以便以面向第一表面部或第二表面部的方式布置。

在本公开中,缝合部(在其中有意地为第一缝头和第二缝头设置不同的长度)被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弯曲边缘部处。通过缩短第二缝头并减小周长差的影响,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在覆盖弯曲边缘部的座椅套部中发生不平整。此外,通过使相对长的第一缝头朝向座椅衬垫一侧倾斜,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布置在周缘部处的座椅套极度薄。

根据第二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在第三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中,缝合部被分隔成布置在一般边缘部处的一般缝合部和布置在弯曲边缘部的弯曲缝合部,在一般缝合部中的第一缝头以及第二缝头的长度与弯曲缝合部中的第一缝头相同,并且该第一缝头以及第二缝头在相同方向上倾斜。

在本公开中,由于不必要在一般缝合部处改变第二缝头的长度,因此能够简化座椅套的构造。

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在第四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中,缝合部被分隔成布置在一般边缘部处的一般缝合部和布置在弯曲边缘部的弯曲缝合部,并且所述座椅套包括维持构件,该维持构件将弯曲缝合部中的第一缝头维持在朝向对应的套部一侧倾斜的状态。

本公开通过由维持构件适当地维持第一缝头的倾斜状态而有助于改善座椅套的外观。

根据第四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在第五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中,具有面状的维持构件在没有被折返的情况下、在与第一缝头重叠的状态中,被附接到倾斜的第一缝头。

在本公开中,通过将维持构件在没有被折返的情况下附接到第一缝头,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由于维持构件导致的座椅套的厚度的过度增加。

根据第四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在第六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中,第一套部包括:缝合部,所述缝合部被设置在第一套部的一个边缘部处;和相反侧缝合部,所述相反侧缝合部被设置在位于所述一个边缘部的相反侧处的第一套部的另一个边缘部处;并且维持构件是比从第一套部的所述一个边缘部到第一套部的所述另一个边缘部的长度短的面状构件,并且维持构件的一个端侧被附接到缝合部,并且维持构件的与所述一个端相反的另一个端侧被附接到所述相反侧缝合部。

在本公开中,通过经由缝合部和相反侧缝合部将相对短的维持构件进一步牢固地附接到第一套部,可以更可靠地维持第一缝头的倾斜状态。

根据第四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在第七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中,维持构件是面状构件,其与座椅套能够相比较少拉伸。

在本公开中,能够通过相对能够较少拉伸的维持构件更可靠地维持第一缝头的倾斜状态。

根据第三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在第八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中,座椅套设置有在与所述缝合部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另一个缝合部,并且所述另一个缝合部与所述缝合部在一般缝合部和弯曲缝合部之间的边界处相交。

在本公开中,一般缝合部和弯曲缝合部之间的所述边界通过与另一个缝合部相交而尽可能地不那么显眼,并且因此能够将座椅套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

根据第三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在第九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中,所述缝合部设置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在一般缝合部中分隔第二缝头并且在弯曲缝合部中分隔第二缝头。

在本公开中,一般缝合部的构造和弯曲缝合部的构造能够通过分隔部在它们之间的边界附近毫无困难地平滑地改变。

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在第十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中,作为乘客的背靠的座椅靠背的座椅衬垫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上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形成后表面,并且弯曲边缘部被设置在第一表面的上侧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角部处。

在本公开中,座椅衬垫的弯曲边缘部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侧(肩部)上的角部处,该角部相对显眼。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部分上。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根据第三方面,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以相对简单的构造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上。根据第四方面,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以更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根据第五方面,座椅套的缝合部能够更可靠地以自然的方式被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根据第六方面,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更可靠地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根据第七方面,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更可靠地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根据第八方面,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更可靠地以自然的方式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根据第九方面,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适当地以更自然的方式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根据第十方面,在座椅靠背中,能够将座椅套的缝合部以更自然的方式以更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的周缘的弯曲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交通工具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交通工具座椅和其它交通工具座椅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后侧观察的交通工具座椅的立体图;

图4是座椅衬垫的立体图;

图5是形成座椅套的套件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6是以放大方式示出套件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7是沿图3中的VII-VII线截取的座椅靠背的立体图;

图8是座椅靠背的在弯曲边缘部处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沿图3中的IX-IX线截取的座椅靠背的立体图;

图10是座椅靠背的在一般边缘部处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第一套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当座椅套制备好时的第一套部和第二套部的立体图;

图13是当座椅套制备好时的第一套部和维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以展开的方式示出每个套部和维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当座椅套制备好时的第一套部和其它套件的立体图;

图16是展开的第一套部和其它套件的立体图;并且

图17是根据变型的座椅靠背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至图17描述用于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每个附图中,为方便起见,适当地示出了指示交通工具座椅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箭头。此外,在仅示出座椅套的图中,可以参考座椅套被布置在交通工具座椅上的状态来适当地示出指示每个方向的箭头。此外,为了方便起见,为了区分第一套部和第二套部,可以在附图中添加阴影线以用于说明。此外,在图12至图16中,为方便起见,为了区分每个套件,可以添加不同的阴影线以用于说明。

图1中的交通工具座椅2包括:座垫4和座椅靠背6。座椅构造构件(4、6)分别包括:座椅框架(4F、6F),所述座椅框架(4F、6F)形成座椅架构;座椅衬垫(4P、6P),所述座椅衬垫(4P、6P)形成座椅外形;以及座椅套(4S、6S),所述座椅套(4S、6S)覆盖座椅衬垫。座椅靠背6的下部(稍后详细描述)以能够倾斜的方式连接到座垫4的后部,并且扶手(省略其附图标记)被设置在座椅靠背6的左侧上。这里,如图2中所示,例如,交通工具座椅2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其它交通工具座椅2X一起被布置在车辆舱室中。其它交通工具座椅2X可以被分别布置在交通工具座椅2的前后、左右(图2中的前和右)处。其它交通工具座椅2X具有与交通工具座椅2大体上相同的基本构造,尽管肩部等的形状稍微不同,并且进一步具有与交通工具座椅2相似的外观。通过以这种方式使交通工具座椅2的外观与其它交通工具座椅2X的外观一致,有可能使交通工具座椅2、2X在设计上具有统一感。

[座椅靠背]

在图1和图3中示出的座椅靠背6是用作乘客的背靠的构件,并且包括上述基本构造6F、6P和6S。座椅靠背6具有矩形形状,其在前视图中以直立姿势大体上竖直地伸长,并且具有右肩部6a和左肩部6b,该右肩部6a是右上侧上的角部,该左肩部6b是左上侧上的角部。右肩部6a是上表面的右侧以大体上正交的方式与右表面相交的部分,并且左肩部6b是在随着上表面的左侧向左侧移动而逐渐地向下弯曲的状态下连接到左表面的部分。在座椅靠背6中,座椅衬垫6P在被布置在座椅框架6F(未示出)上时被座椅套6S(每个构件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覆盖。此时,参考图3,用作座椅套6S的缝合位置的缝合部(51)沿着位于左肩部6b处的座椅衬垫6P的周缘的弯曲部(22)布置。在这种类型的构造中,考虑到其它交通工具座椅2X的外观,期望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将座椅套6S的缝合部(51)布置在座椅衬垫6P的周缘的弯曲部(22)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座椅套6S的缝合部(51)通过后面描述的构造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6P的周缘的弯曲部(22)上。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每个构造。

[座椅衬垫]

参见图4,座椅衬垫6P是形成座椅外形并且能够弹性地支撑乘客的构件,并且具有多个表面部(前表面部10、右表面部12、左表面部14、上表面部16、后表面部18),以及稍后描述的周缘部20。座椅衬垫6P被布置在大体上形成图1中的拱形的框架形座椅框架6F上,并且座椅框架6F由具有优异刚性的金属形成。座椅衬垫6P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例如聚氨酯泡沫等发泡树脂(密度:10kg/m3~60kg/m3)。前表面部10是形成用作座椅衬垫6P的就座表面的前表面的部分。前表面部10具有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中央的主部10a和布置在主部10a的左右两侧上的侧部10b,并且每个顶板侧部10b相对向前突出。右表面部12是形成座椅衬垫6P的右侧表面的部分,左表面部14是形成座椅衬垫6P的左侧表面的部分。

[上表面部(第一表面部)和后表面部(第二表面部)]

参见图4,上表面部16是形成座椅衬垫6P的上表面的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座椅衬垫6P的第一表面部SF1。用作第一表面部SF1的上表面部16具有从右侧到中心的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并且右侧上的角部形成右肩部6a的外形,并且左侧上的角部形成左肩部6b的外形。由此,上表面部16的左侧上的角部是弯曲表面,其随着向左侧移动而逐渐向下弯曲。后表面部18是形成座椅衬垫6P的后表面的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座椅衬垫6P的第二表面部SF2。用作第二表面部SF2的后表面部18从用作第一表面部SF1的上表面部16的后侧向下(正交地)延伸。后表面部18的上端侧具有沿着上表面部16的后边缘从右侧到中心的大体上直线的形状,并且左侧沿着上表面部16的左侧弯曲。

[周缘部]

参见图4,周缘部20是座椅衬垫6P的边缘部,其形成用作第一表面部SF1的上表面部16和用作第二表面部SF2的后表面部18之间的边界。周缘部20具有大体上沿着后表面部18的上端形状的形状,并且包括连续设置的一般边缘部21和弯曲边缘部22。一般边缘部21是在左右方向上从右侧到中心大体上直线地延伸的部分,并且从周缘部20的右侧到弯曲边缘部22连续地形成。弯曲边缘部22是形成周缘部20的左侧的部分,并且布置在上表面部16的左侧(与左肩部6b对应的部分)上的角部的后部处。弯曲边缘部22是以大于一般边缘部21的曲率弯曲的部分。弯曲边缘部22随着向左移动而沿着左肩部6b逐渐向下弯曲,并且被设置在一般边缘部21和左表面部14一侧上的另一个周缘(省略其附图标记)之间。

[座椅套]

参见图1和图3,座椅套6S是构造成座椅靠背6的设计表面的表面材料,并且包括多个套件(前套件SP1、右套件SP2、左套件SP3、上套件SP4、后套件SP5等)(在每个图中,为方便起见,特定的套件由特定的附图标记表示,而其它套件由附图标记SP表示)。每个套件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布(机织物、针织物、无纺布)或皮革(天然皮革、合成皮革),以及诸如聚氨酯层压或诸如无纺布的背衬布(未示出)的衬垫材料能够适当地被附接到每个套件的背面。如在图3中所示,后面描述的第一套部C1和第二套部C2被形成在座椅套6S上(在图3中,为方便起见,添加了不同的阴影线以示出每个套部)。此外,如在图7中所示,后面描述的多个缝合部(第一缝合部51、第二缝合部52、第三缝合部53等)被形成在座椅套6S中(在图7中,为方便起见,仅示出了特定的缝合部),该多个缝合部是相邻的套件的缝合位置。

这里,参见图1和图4,前套件SP1是覆盖座椅衬垫6P的前表面部10的套件,并且由覆盖主部10a的中央套件SPa和覆盖侧部10b的左右侧套件SPb形成。右套件SP2是覆盖座椅衬垫6P的右表面部12的套件。参见图3和图4,左套件SP3是覆盖从座椅衬垫6P的左表面部14到在上表面部16左侧的角部(对应于左肩部6b的部分)的套件。在左套件SP3中,参见图4和图5,覆盖上表面部16的左侧的部分(图5中的阴影部分)相对较窄,而覆盖右表面部12的部分(无阴影部分)相对较宽。参见图3和图4,上套件SP4是覆盖座椅衬垫6P的上表面部16(除了左侧之外的部分)的套件。后套件SP5是覆盖座椅衬垫6P的后表面部18的上部的套件。参见图5和图6,每个套件SP1至SP5等的外边缘设置有多个后面描述的在缝合时用作标记的标记部N,并且此外,左套件SP3的外边缘的一部分设置有稍后描述的定位部N1。

[第一套部和第二套部]

如在图3中所示,第一套部C1和第二套部C2在特定套件(SP3、SP4、SP5)处形成在座椅套6S上。参见图3,第一套部C1是座椅套6S的覆盖座椅衬垫6P的上表面部16(第一表面部SF1)的部分。第一套部C1是大体上矩形的部分,其沿着上表面部16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并且如在图5和图6中所示,其由上套件SP4和左套件SP3的窄部形成。第二套部C2是座椅套6S的覆盖座椅衬垫6P的后表面部18(第二表面部SF2)的上部侧的部分。第二套部C2由后套件SP5构造,该后套件SP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梯形形状,并且用作上基部的上边缘侧具有在图3和图4中示出的沿着座椅衬垫6P的周缘部20的形状。

[第一缝合部(本公开的缝合部)]

参见图7,座椅套6S设置有多个缝合部(第一缝合部51至第三缝合部53等)。在每个缝合部中,通过对应的缝合线(SEW1、SEW2等)缝合相邻的套件的缝头。第一缝合部51是与本公开的缝合部对应的部分,并且沿着座椅衬垫6P的周缘部20。第一缝合部51是形成第一套部C1的两个套件SP3和SP4与形成第二套部C2的后套件SP5的缝合位置。即,第一缝合部51由下述部分形成:第一缝头M1,该第一缝头M1是第一套部C1的后边缘;第二缝头M2,该第二缝头M2是第二套部C2的上边缘;以及第一缝合线SEW1,该第一缝合线SEW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参见图5和图6,第一套部C1的第一缝头M1被分别形成在左套件SP3的窄部上和上套件SP4上,第二套部C2的第二缝头M2被形成在后套件SP5上。

[弯曲缝合部]

参见图3,第一缝合部51被分成一般缝合部51a和弯曲缝合部51b。这里,参见图7和图8,弯曲缝合部51b是沿着座椅衬垫6P的弯曲边缘部22布置的部分。在弯曲缝合部51b中,如在图8中所示,有意地为套部C1和C2的缝头M1和M2提供不同的长度,并且第二缝头M2比第一缝头M1短。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的长度是指从第一缝合线SEW1到每个缝头的顶端的长度。第二缝头M2的长度优选地被设定为比第一缝头M1短,并且不必倾斜。例如,能够将第二缝头M2的长度与第一缝头M1的比设定为1/3或更小,并且能够将第二缝头M2在第一缝合线SEW1附近切割。弯曲缝合部51b的第一缝头M1通过稍后描述的维持构件60向前倾斜。

[一般缝合部]

参见图9和图10,一般缝合部51a是沿着座椅衬垫6P的一般边缘部21布置的部分。在该一般的缝合部51a中,如在图10中所示,没有有意地为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设置不同的长度。即,在本实施例中,一般缝合部51a的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的长度被设定为与弯曲缝合部51b的第一缝头M1的长度相同。一般缝合部51a的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处于与弯曲缝合部51b的第一缝头M1相似地向前倾斜的状态。参见图11,在一般缝合部51a和弯曲缝合部51b之间的边界处设置分隔部55,该分隔部55分隔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一般缝合部51a的缝头的构造和弯曲缝合部51b的缝头的构造能够利用分隔部55作为边界而改变。

[第二缝合部(本公开的相反侧缝合部)]

在图7中所示的第二缝合部52是对应于本公开的相反侧缝合部的部分。第二缝合部52是第一套部C1和前套件SP1的缝合位置,并且被设置在第一缝合部51的相反侧上。第二缝合部52由下述部分形成:前缝头M3,该前缝头M3是第一套部C1的前边缘(套件SP3和SP4);上缝头M4,该上缝头M4是前套件SP1的上边缘;以及第二缝合线SEW2,该第二缝合线SEW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第二缝合部52中,没有有意地提供缝头M3和M4之间的长度差,并且缝头M3和M4的长度基本相同。

[第三缝合部(本公开的缝合部)]

在图7中所示的第三缝合部53是与本公开的另一个缝合部对应的部分,并且是上套件SP4和左套件SP3的缝合位置。第三缝合部53在前后方向上横穿第一套部C1,并且第三缝合部53的后端与第一缝合部51的弯曲缝合部51b和一般缝合部51a之间的边界相交。参见图5和图11,第三缝合部53由下述部分形成:右缝头M5,该右缝头M5是左套件SP3的右边缘;左缝头M6,该左缝头M6是上套件SP4的左边缘;以及第三缝合线SEW3,该第三缝合线SEW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第三缝合部53中,也没有有意地提供缝头M5和M6之间的长度差,并且缝头M5和M6的长度基本相同。

[维持构件]

参见图7,维持构件60是将在弯曲缝合部51b中的第一缝头M1维持在朝向对应的套件侧倾斜的状态的构件,并且具有后面描述的多个定位部H1。如在图5和图6中所示,维持构件60是从上侧看的大体上矩形的面状构件,并且维持构件60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的形状与左套件SP3的对应的边缘的形状大体上相同。作为维持构件60的材料类型,能够使用在每个套件中示例的材料,并且期望使用与用作第一套部C1的左套件SP3相比能够较少拉伸的材料。例如,能够将表面材料(例如,棉布)用作维持构件60,在该表面材料中的纤维比左套件SP3更密集纠缠。此外,能够将使用构造成纱线的表面材料用作维持构件60,该构成纱线与第一套部C1的构成纱线相比能够较少拉伸。这里,只要能够维持第一缝头M1的倾斜状态,则维持构件60的在前后方向和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就不被特别地限制,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维持构件60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左套件SP3的长度短。即,参见图13,维持构件60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被设定为比左套件SP3的从前边缘到后边缘的长度(L1)短。左套件SP3的从前边缘到后边缘的长度(L1)对应于在本公开中第一套部的从一个边缘部到另一个边缘部的长度。

[座椅套形成方法]

参见图11至图16,当制备座椅套6S时,将相邻的套件在后面描述的第一步骤至第四步骤中缝合在一起,由此形成对应的缝合部51至53等。在本实施例中,将按此顺序执行后面描述的第一步骤到第四步骤,但是能够在必要时更换第二步骤、第三步骤和第四步骤的顺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在适当的时刻执行缩短第二缝头M2、附接维持构件60以及形成分隔部55。由于每个套件的基本缝合方法大体上相同,下面将通过仅使用第一套部C1和第二套部C2作为示例来描述座椅套6S的制备方法。

[第一步骤(形成第三缝合部)]

在图11中所示的第一套部C1在第一步骤中形成,并且将左套件SP3和上套件SP4缝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三缝合部53。在第一步骤中,在左套件SP3和上套件SP4以向内弯回的状态重叠的状态下,缝头M5和M6由第三缝合线SEW3缝合在一起。此时,左缝头M6和右缝头M5在图6中所示的对应位置处以适当的间隔设置有标记部N。每个标记部N能够通过从对应的缝头的边缘切割三角形凹口来形成,或通过在对应的缝头的边缘上设置三角形突起来形成。由此,在标记部N与标记对准的状态下,通过第三缝合线SEW3将左缝头M6和右缝头M5缝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三缝合部53。因此,在如此形成的第一套部C1中,第三缝合部53和第三缝合线SEW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左套件SP3和上套件SP4以第三缝合线SEW3作为基点进一步被展开成面状。

[形成分隔部]

这里,在第一步骤之前和之后,能够在第二套部C2上形成将第二缝头M2在适当位置分隔的分隔部55。分隔部55是被设置在与第三缝合部53对应的位置处的第二缝头M2的狭缝形切口,并且可以在一般缝合部51a一侧上分隔第二缝头M2以及在弯曲缝合部51b一侧上分隔第二缝头M2。相似地,第一套部C1也能够设置有分隔部55,并且第一套部C1的分隔部55能够被设置在与第二套部C2的分隔部55大体上一致的位置处,并且通常被设置在与第三缝合部53邻接的位置处。第一套部C1的分隔部55也是第一缝头M1的狭缝形切口,并且可以在弯曲缝合部51b一侧上分隔第一缝头M1以及在一般缝合部51a一侧上分隔第一缝头M1。在图8中所示的弯曲缝合部51b的缝头构造以及在图10中所示的一般缝合部51a的缝头构造能够在它们之间的边界附近通过每个套部C1和C2的分隔部55毫无困难地平滑地改变。

[第二步骤(形成第一缝合部)]

将在图12中所示的第一套部C1和第二套部C2在第二步骤中缝合,并且将套部C1和C2缝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一缝合部51。在第二步骤中,在第一套部C1和第二套部C2以向内弯回的状态重叠的状态下,缝头M1和M2由第一缝合线SEW1缝合在一起。此时,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在图6中所示的对应位置处以适当的间隔设置有标记部N。由此,在标记部N与标记对准的状态下,通过第一缝合线SEW1将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缝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一缝合部51。由此,在将第一套部C1和第二套部C2如在图7和图14中所示的那样缝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一缝合部51和第一缝合线SEW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一套部C1和第二套部C2以第一缝合线SEW1作为基点进一步被展开成面状。参见图7,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缝合部53的后端与第一缝合部51相交。

[第三步骤(附接维持构件)]

如在图13中所示维持构件60在第三步骤中与第一套部C1对准并被附接到第一套部C1。这里,参见图5,多个对准部N1被设置在形成第一套部C1的左套件SP3的第一缝头M1处,并且对准部N1具有与标记部N大体上相同的构造。维持构件60设置有多个对准部H1。多个对准部H1是被设置在维持构件60的后部一侧上的通孔,并且被分别布置在面对对应的对准部N1的位置处。由此,参见图13,在第一缝头M1和维持构件60被布置成在前后方向上移位时,维持构件60的后部的对准部H1与对准部N1重叠,以便在适当的位置处对准。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由后侧缝合线SEWa将第一缝头M1和维持构件60缝合在一起,能够将维持构件60附接到第一缝头M1。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14,能够将维持构件60的后侧在没有被折返的情况下直接被重叠并且附接到被折返并向前倾斜的第一缝头M1。在第三步骤之后,能够将维持构件60的前部通过前侧缝合线SEWb缝合到第一套部C1的前边缘(参见图13中虚线所示的第一套部)。

[将第二缝头缩短]

这里,如图7中所示,第二套部C2的第二缝头M2在弯曲缝合部51b上被缩短。可以在上述每个步骤期间执行第二缝头M2的缩短,并且优选地在第三步骤之前执行第二缝头M2的缩短。即,参见图13和图14,通过在附接维持构件60之前缩短第二缝头M2,能够在尽可能地不被第二缝头M2干扰的情况下将维持构件60附接到第一缝头M1。

[第四步骤(形成第二缝合部)]

在第四步骤中,将第一套部C1和第二套部C2缝合到在图1中所示的SP1和SP2之类的其它套件上以形成座椅套6S。例如,参见图15,将第一套部C1(维持构件60)和前套件SP1缝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二缝合部52。此时,在第一套部C1(维持构件60)和前套件SP1以向内弯回的状态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第二缝合线SEW2将缝头M3和M4缝合在一起。将标记部N在图6中所示的对应位置处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在前缝头M3(和维持构件60的前边缘)和上缝头M4上。由此,在标记部N与标记对准的状态下,通过第二缝合线SEW2将前缝头M3和上缝头M4缝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二缝合部52。如在图7和图16中所示的在将第一套部C1和前套件SP1缝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二缝合部52和第二缝合线SEW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第一套部C1和前套件SP1以第二缝合线SEW2为基点展开成面状。将维持构件60的前侧通过前侧缝合线SEWb附接到形成第二缝合部52(相反侧缝合部)的前缝头M3。由此,座椅套6S能够通过相同的步骤将其它套件缝合到套部C1和C2上而形成。

[将座椅套覆盖到座椅衬垫]

参见图7和图8,在形成座椅靠背6时,座椅衬垫6P被座椅套6S覆盖,并且座椅靠背6的设计表面由座椅套6S构造成。此时,座椅衬垫6P的上表面部16(第一表面部SF1)被第一套部C1覆盖,并且后表面部18(第二表面部SF2)被第二套部C2覆盖。第一缝合部51(该第一缝合部51是套部C1和C2的缝合位置)被布置成横跨座椅衬垫6P的周缘部20的一般边缘部21和弯曲边缘部22。在这种类型的座椅构造中,由于第一缝合部51的缝头的周长差引起的不平整的出现应该尽可能地在覆盖弯曲边缘部22的座椅套部分中避免。此外,在这种类型的座椅构造中,考虑到在图2中所示的其它交通工具座椅2X的外观等,期望在座椅衬垫6P的周缘的弯曲边缘部22上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座椅套6S的第一缝合部51。

由此,参见图7和图10,本实施例的第一缝合部51被分隔成布置在一般边缘部21处的一般缝合部51a和布置在弯曲边缘部22处的弯曲缝合部51b。在图7和图8中所示的弯曲缝合部51b被形成为第一缝头M1和比第一缝头M1短的第二缝头M2,并且第一缝头M1朝向第一套部C1一侧倾斜,以便以面对第一表面部SF1的方式布置。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其中有意地为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设置不同长度的弯曲缝合部51b被布置在座椅衬垫6P的弯曲边缘部22处。第二缝头M2被构造成短的并且不向前侧倾斜,并且避免了与第一缝头M1的周长差的出现(减小了周长差的影响),使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在座椅套6S的覆盖弯曲边缘部22的部分中出现不平整。此外,通过将相对长的第一缝头M1朝向座椅衬垫6P侧倾斜,在座椅套6S的部分中产生适当的厚度以处于适度升高的状态。由此,可以尽可能地避免交通工具座椅2给出座周缘的一部分不自然地凹陷的印象,并且因此交通工具座椅2具有与在图2中所示的其它交通工具座椅2X的对应部分相似的外观。在本实施例中,将座椅衬垫6P的弯曲边缘部22设置在座椅靠背6的上侧上的角部处(左肩部6b),该角部相对显眼。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座椅套6S的第一缝合部51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6P的周缘的弯曲部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7,通过相对能够较少拉伸的维持构件60将第一缝合部51的第一缝头M1向前倾斜,并且在朝向第一套部C1一侧倾斜的状态下适当地维持。此外,通过在不折返的情况下将维持构件60附接到第一缝头M1,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由于维持构件60引起的座椅套6S的厚度的过度增加。由于维持构件60在前后方向上比第一套部C1短,因此维持构件60在不松弛(在前后方向上施加张力)的情况下被维持在适当地拉伸的状态,并且能够将第一缝头M1的倾斜状态更可靠地维持。

在图9和图10中所示的一般缝合部51a的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的长度与弯曲缝合部51b的第一缝头M1的长度相同,并且在相同的方向上倾斜。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必改变一般缝合部51a中的第二缝头M2的长度,所以可以简化座椅套6S的构造。在交通工具座椅2中,除了第二缝头M2之外,一般缝合部51a的缝头构造和弯曲缝合部51b的缝头构造大体上相同。由此,座椅套6S的从一般缝合部51a到弯曲缝合部51b的部分具有相似的外观并且有助于改进交通工具座椅2的设计。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7,第三缝合部53(其它缝合部)与弯曲缝合部51b和一般缝合部51a之间的边界相交。由此,第三缝合部53使得缝合部51a和51b之间的边界尽可能地不那么显眼,并且因此能够将座椅套6S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中,在其中有意地为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设置不同长度的弯曲缝合部51b被布置在座椅衬垫6P的弯曲边缘部22处。通过将第二缝头M2缩短并减小周长差的影响,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在座椅套6S的覆盖弯曲边缘部22的部分中出现不平整。此外,通过使相对长的第一缝头M1朝向座椅衬垫6P侧倾斜,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布置在弯曲边缘部22处的座椅套6S变得极度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必改变一般缝合部51a中的第二缝头M2的长度,所以可以简化座椅套6S的构造。此外,本实施例通过由维持构件60适当地维持第一缝头M1的倾斜状态来有助于改善座椅套6S的外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不折返第一缝头M1的情况下将维持构件60附接到第一缝头M1,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由于维持构件60引起的座椅套6S的厚度的过度增加。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经由第一缝合部51和第二缝合部52能够将相对短的维持构件60更牢固地附接到第一套部C1,因此能够将第一缝头M1的倾斜状态更可靠地维持。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相对能够较少拉伸的维持构件60,能够将第一缝头M1的倾斜状态更可靠地维持。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与第三缝合部53(其它缝合部)相交,一般缝合部51a和弯曲缝合部51b之间的边界尽可能地不那么显眼,因此能够将座椅套6S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隔部55,一般缝合部51a的构造和弯曲缝合部51b的构造能够在它们之间的边界附近毫无困难地平滑地改变。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座椅衬垫6P的弯曲边缘部22设置在座椅靠背6的上侧上的角部处(左肩部6b),该角部相对显眼。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座椅套6S的第一缝合部51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6P的周缘的弯曲部上。由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将座椅套6S的缝合部(51)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6P的周缘的弯曲部(22)上。

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将座椅套6S在上述第一步骤至第四步骤中制备。此时,在第三步骤中,在维持构件60的对准部H1与第一缝头M1的对准部N1对准的状态下,将维持构件60附接到第一缝头M1。因此,能够将维持构件60定位在弯曲缝合部51b的适当位置处并且将其附接到第一缝头M1。

[变型]

这里,除了上述构造之外,可以采用各种构造作为缝合部的构造。例如,参见图17,根据该变型的座椅靠背6A的座椅套6S具有与该实施例大体上相同的基本构造。然而,弯曲缝合部51b的第一缝头M1朝向第二套部C2侧倾斜,以便将其以面向后表面部18(第二表面部SF2)的方式布置,这与该实施例不同。在本变型中,在其中有意地为第一缝头M1和第二缝头M2设置不同的长度的弯曲缝合部51b也被布置在座椅衬垫6P的弯曲边缘部22处。因此,在本变型中,也能够将座椅套6S的缝合部(51)以更自然的方式以良好的外观布置在座椅衬垫6P的周缘的弯曲部(22)上。

作为变型的另一个示例,在图17中示出的第二缝头M2可以长而第一缝头M1可以短。在这种情况下,后表面部18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表面部,而上表面部16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二表面部。后套件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套部,并且第二缝头M2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缝头。相反地,右套件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二套部,而第一缝头M1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二缝头。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2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采用各种其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座椅衬垫6P的构造(形状、尺寸、每个表面部的数量、布置位置等)被示例,并且不旨在限制座椅衬垫的构造。例如,能够将第一表面部和第二表面部从座椅衬垫的前表面部、右表面部、左表面部、上表面部和后表面部中的任何一个中适当地选择,并且还能够在必要时将第一表面部和第二表面部设置在一个表面部中。能够将周缘部根据第一表面部和第二表面部之间的布置关系在适当的方向上延伸,例如:左右方向,该左右方向是座椅宽度方向;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第二表面部。考虑到座等的设计,也能够适当地设定弯曲边缘部的弯曲形状。例如,弯曲边缘部的弯曲形状可以是座椅的向内突出的弯曲形状,并且也可以是座椅的向外突出的弯曲形状。只要曲率小于弯曲边缘部的曲率,一般边缘部可以逐渐弯曲。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座椅套6S被构造成包括第一套部C1、第二套部C2和每个缝合部51至53,但是座椅套的构造(形状、尺寸、形成方法、套件数等)能够适当地改变。例如,能够将第一套部C1和第二套部C2根据座椅衬垫的构造布置在适当的位置处,并且每个套部能够由多个或一个套件形成。在缝合部中,一般缝合部中的缝头构造也能够与弯曲缝合部中的缝头构造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尽管所述另一个缝合部与所述缝合部相交以形成大致T形,但是所述另一个缝合部可以与所述缝合部相交成十字形,并且所述另一个缝合部也能够以锐角或者钝角与所述缝合部相交。在必要时能够设置多个其它的缝合部,也能够省略该多个其它的缝合部。在本实施例中,尽管每条缝合线以直线形状延伸,但如果可能的话每条缝合线能够以弯曲形状(例如拱形或波浪形)或弯折形状(例如阶梯形状或Z字形)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分隔部是狭缝形状,但是分隔部可以被构造成具有各种形状,例如凹口形状,并且分隔部也能够被省略。也能够将座椅套形成方法适当地改变。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平面维持构件60,但是并不旨在限制维持构件的构造(形状、尺寸、布置位置、与套部的附接方法等)。维持构件可以被构造成以不附接到相反侧缝合部,并且倾斜的第一缝头可以被构造成通过例如带状维持构件粘附到对应的套部的后侧。此外,第一缝头能够通过作为维持构件的粘合剂(粘合剂层)或粘合材料(热熔材料)等粘附到对应的套部的背面,并且第一缝头也能够通过诸如订书钉的连接构件连接到对应的套部的后侧。也能够将维持构件布置在一般缝合部侧处。在必要时能够将维持构件从弯曲缝合部省略。还能够适当地选择将维持构件附接到缝合部的方法,例如,能够采用将维持构件附接到第二缝合部的方法。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第一缝头的定位部和维持构件的定位部的构造,但是除了孔和凹口之外,可以使用狭缝、突出部或视觉上可区分的着色部作为定位部和定位部,并且这些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省略。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交通工具座椅的构造,但是并不旨在限制交通工具座椅的构造。例如,所述交通工具座椅的设计可以与所述其它交通工具座椅的设计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将座椅靠背描述为示例,并且本实施例的构造能够应用于各种座椅构造构件,例如:座垫、扶手和头枕。本实施例的构造通常能够应用于诸如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的交通工具座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