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杆安装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6017发布日期:2020-02-28 07:57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稳定杆安装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稳定杆安装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稳定杆是汽车悬架系统组成零部件之一,其作用是防止车辆在转向时出现较大侧倾角度,保持车辆的横向稳定性。现有的稳定杆通过稳定杆衬套、稳定杆支架与副车架连接一体,稳定杆衬套与稳定杆支架之间依靠圆弧面接触安装,在稳定杆扭转运动时,存在滑移错位的现象,因此经常出现摩擦异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稳定杆安装结构,以有效防止稳定杆扭转运动过程中出现相对衬套或支架的滑移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稳定杆安装结构,包括:

稳定杆;

衬套,所述衬套上设置有沿所述稳定杆长度方向贯穿的并用于安装所述稳定杆的安装孔;

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衬套外侧并用于将所述衬套固定至副车架;

其中,所述稳定杆与所述安装孔之间,和/或所述衬套与所述支架之间分别形成错位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杆与所述安装孔之间以及所述衬套与所述支架之间分别形成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杆的与所述安装孔相接触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安装孔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一锯齿形滚花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衬套的外表面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二锯齿形滚花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衬套具有弧形外表面,所述支架的内表面与所述衬套的外表面的形状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衬套为弹性结构,所述衬套上设有从所述安装孔连通至所述衬套外表面的、用于将所述稳定杆安装至所述安装孔中的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两侧分别设有沿所述支架外表面向外伸出的并用于与所述副车架相固定的安装凸耳。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凸耳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安装凸耳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紧固件固定至所述副车架。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凸耳与所述衬套的底面共同形成与所述副车架相配合的安装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副车架和上述任意方案所述的稳定杆安装结构,所述支架与所述副车架固定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稳定杆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杆安装结构通过稳定杆与衬套的安装孔、衬套和支架之间的相互错位卡接,有效防止稳定杆扭转运动过程中出现相对衬套或支架的滑移现象,从结构设计上避免了稳定杆工作过程中的异响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稳定杆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稳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稳定杆、2—衬套、3—安装孔、4—支架、5—缺口、6—安装凸耳、7—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稳定杆安装结构,包括:

稳定杆1;

衬套2,所述衬套2上设置有沿所述稳定杆1长度方向贯穿的并用于安装所述稳定杆1的安装孔3;

支架4,所述支架4设置在所述衬套2外侧并用于将所述衬套2固定至副车架;

其中,所述稳定杆1与所述安装孔3之间,和/或所述衬套2与所述支架4之间分别形成错位卡接。

其中,稳定杆1是汽车悬架系统组成零部件之一,其作用是防止车辆在转向时出现较大侧倾角度,保持车辆的横向稳定性,使用过程中稳定杆1的两侧通过稳定连杆连接到减震器。现有的稳定杆1外套设有衬套2,衬套2通过支架4固定,但是目前这种稳定杆1的安装方式中,仅是通过弧面接触定位,难以保证安装的牢固性,在稳定杆1通过扭转对车辆稳定性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滑移错位的现象,从而产生摩擦异响。

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杆安装结构通过稳定杆与衬套的安装孔、和/或衬套与支架之间的相互错位卡接,有效防止稳定杆扭转运动过程中出现相对衬套或支架的滑移现象,从结构设计上避免了稳定杆工作过程中的异响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现有技术安装方式的基础上,单独将稳定杆1与衬套2的安装孔3之间设置为相互错位卡接,或者单独将衬套2与支架4之间设置为相互错位卡接,这两种设置方式均能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对滑移现象,当然更为优选来说,可以将所述稳定杆1与所述安装孔3之间,以及所述衬套2与所述支架4之间同时设置成相互错位卡接,从而能够完全保证稳定杆1安装的牢固性,避免稳定杆1工作过程中由于滑移错位而产生摩擦异响。

为进一步增强安装的稳固性,所述稳定杆1与所述安装孔3之间以及所述衬套2与所述支架4之间分别形成过盈配合。通过过盈配合使得所述稳定杆1的两侧在运动调节的过程中,避免了稳定杆1与副车架间产生相对滑移运动,从结构设计上,规避了异响的产生。

上述错位卡接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比如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凹槽结构等。结合图3-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稳定杆1的与所述安装孔3相接触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安装孔3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一锯齿形滚花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该锯齿形滚花结构连续设计在稳定杆1和安装孔3的表面,也可以采用间隔设置的方式设计在稳定杆1和安装孔3的表面,只要保证稳定杆1伸入到安装孔3中后恰好能够相互卡接配合即可。

同样地,所述衬套2的外表面与所述支架4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二锯齿形滚花结构,当然也可以在上述表面设置其他能够相互卡接的结构。其中,第二锯齿形滚花结构可以与第一锯齿形滚花结构完全相同,也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将二者差异性设置为大锯齿或小锯齿,一般来说,锯齿越小,同一表面上可设置的锯齿数量越多,部件间的配合越紧密。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该锯齿形滚花结构也可以采用连续或间隔设置的方式设计在衬套2和支架4的相应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衬套2可以设置为任意形状,考虑到安装以及与所述支架4配合的便利性,所述衬套2具有弧形外表面,所述支架4的内表面与所述衬套2的外表面的形状相配合。相对于矩形或其他形状的外表面来说,将所述衬套2设置成弧形外表面,能够便于所述衬套2与所述支架4上第二锯齿形滚花结构的相互配合,提升固定强度,提高安装便利性,避免出现配合不精准、出现缝隙等导致衬套2滑移的现象。

进一步来说,所述衬套2的底面呈平面形状以便于安装过程中与副车架的接触,而所述衬套2的顶面则形成所述弧形外表面。

由于所述稳定杆1为不规则形状,直接从所述安装孔3中穿入存在一定困难,为方便将所述稳定杆1安装到所述衬套2中,所述衬套2为弹性结构,所述衬套2上设有从所述安装孔3连通至所述衬套2外表面的、用于将所述稳定杆1安装至所述安装孔3中的缺口5。安装时,将所述稳定杆1挤压进入所述缺口5并沿所述缺口5安装至所述安装孔3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稳定杆1的伸入所述安装孔3的部分的直径与所述安装孔3的直径设置为使得稳定杆1与安装孔3之间能够过盈配合,以使二者间的第一锯齿形滚花结构能够相互卡接,以实现所述稳定杆1的稳固安装。

此外,由于所述衬套2为弹性结构,稳定杆1工作过程中衬套2也可随稳定杆1的运动调节发生适应性形变,从而不影响稳定杆1两侧部分的运动,便于稳定杆1安装后对车辆稳定性进行调节。

根据上文所述,所述支架4需固定至所述副车架,当然二者间可以采用任意适宜的方式实现固定。例如,可以在副车架上设置与支架4相互配合的卡接结构,或者更简单地,另外采用紧固件对将二者固定。具体而言,所述支架4的两侧分别设有沿所述支架4外表面向外伸出的并用于与所述副车架相固定的安装凸耳6。所述安装凸耳6上设有连接孔7,所述安装凸耳6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7的紧固件固定至所述副车架。上述紧固件可以是常见的螺栓结构,螺栓的一侧可以通过螺母将安装凸耳6与副车架旋紧。

在本实施方式中,出于节省材料、实现便捷安装的目的考虑,所述支架4并未设置为包裹所述衬套2整个表面设置,而是仅设置为覆盖所述衬套2的弧形部分外表面,具体来说,所述支架4设置为从所述衬套2底面的一侧开始延伸,覆盖所述弧形外表面后,继续延伸至所述衬套2底面的另一侧,而所述安装凸耳6与所述衬套2的底面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以使所述安装凸耳6与所述衬套2的底面共同形成与所述副车架相配合的安装面。由此,利用所述支架4将所述衬套2压紧安装在所述副车架上。当然,该安装面并不限制为平面结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中副车架外表面形状相配合进行适应性改变,以保证安装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所述包括副车架和上述任意方案所述的稳定杆安装结构,所述支架4与所述副车架固定连接。该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稳定杆安装结构,因此具有上述稳定杆安装结构的全部优点。所述车辆通过设置上述安装结构,既能实现稳定杆对车辆稳定性的正常调节,又能避免调节过程中出现滑移错位的现象,防止稳定杆工作过程中出现摩擦异响,提升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