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调节角度和高度的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8274发布日期:2020-06-20 14:12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旋转调节角度和高度的头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头枕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旋转调节角度和高度的头枕,其主要适用但不局限于车载。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汽车上的头枕的角度调节方式单一,只能调节头枕前后倾斜的角度,调节范围小,不能满足驾驶员或乘客的更多调节使用需求,实用性较差;

还有,现有的头枕结构复杂,组装麻烦,定位准确性欠佳,功能也单一,不能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舒适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旋转调节角度和高度的头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不足,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调节角度和高度的头枕,其使得实现上下转动调节头枕的角度和高度,调节范围较大,实用性较好。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旋转调节角度和高度的头枕,包括有头枕本体、连接于头枕本体后端的支架本体以及连接于支架本体的安装杆,所述支架本体相对安装杆可转动连接,

所述头枕本体包括有头枕外套、海绵体、用于将海绵体的两端可弯折成u形的弯折装置,所述头枕外套罩设于柔软体的外围,所述弯折装置设置于柔软体的后端,所述弯折装置包括有用于承载海绵体的支撑块以及分别设置于支撑块两端的第一弯折块、第二弯折块,所述第一弯折块和第二弯折块均相对支撑块可翻转式设置,所述头枕外套和海绵体两者的两端均借助第一弯折块和第二弯折块共同可往内外弯折。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杆为伸缩安装杆,所述伸缩安装杆包括有分别伸出支架本体左、右侧的两个夹持单元;

两个夹持单元的相应左、右侧外端均具有一夹持头;至少一夹持单元相对支架本体可弹性伸缩设置以改变两夹持头之间的左右间距,该夹持单元设置有左右复位弹性元件,所述左右复位弹性元件提供该夹持单元的夹持头以向外方向的复位作用力。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个夹持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所述第一夹持单元相对支架本体可弹性伸缩设置;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拉伸槽;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包括有一体连接于夹持头的杆体部和套设于杆体部的外周的第一套筒,第一夹持单元的夹持头凹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套筒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环形槽、拉伸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杆体部和第一套筒两者中,其一凸设有导向部,另一凹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部适配于导向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架本体包括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头枕本体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有前后复位弹性元件,所述前后复位弹性元件提供第一支架以向前的复位作用力,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于伸缩安装杆。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头枕本体的后端自上而下间距设有至少两高度调节槽,所述支架本体上凸设有连接凸部,所述支架本体与头枕本体可拆卸连接连接,所述连接凸部可选择性适配于任一高度调节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有横向连接杆,所述左右复位弹性元件套设于横向连接杆上,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具有中空腔,所述横向连接杆的左端伸入中空腔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

1、通过支架本体相对安装杆可转动连接,使得实现上下转动调节头枕的角度和高度,调节范围较大,实用性较好;

2、通过夹持单元相对支架本体可弹性伸缩设置,使得头枕拆装应用方便,通用性较好,能够适应不同的座椅,安装稳定性较好;

3、通过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前后复位弹性元件三者的配合,使得头枕给使用者头部一个向前的弹性接触力,在车载使用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头枕的舒适度及抗震性;

4、通过弯折装置的设计,使得头枕的两端可弯折,更好地接触匹配使用者的头部,避免头部出现摇晃现象,有利于保护头部,也提高使用舒适度;

5、通过高度调节槽和连接凸部的配合设计,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头枕的高度,其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中,其对头枕的设计尽显人性化,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给使用者更好的使用体验,同时,安装应用方便,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易于生产制作及组装,适于批量化生产及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的第二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的第三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头枕本体

11、高度调节槽111、侧端开口

12、高度调节块13、头枕外套

14、海绵体141、第一卡扣

142、弯折装置安装腔15、支撑块

151、第四卡槽152、第二安装孔

16、第一弯折块161、第一卡槽

162、第三卡槽17、第二弯折块

18、枢接轴19、后盖

191、第三卡扣192、第一装入导引斜面

20、支架本体

201、拉伸槽202、止挡部

203、第四卡扣2031、第二装入导引斜面

204、安装凸柱

24、连接凸部

241、横向部25、第一支架

251、第一支架内腔252、后端让位孔

253、前后复位弹性元件安装孔

26、第二支架261、第二支架内腔

27、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8、纵向连接杆

29、内置固定板

301、导向部302、导向槽

31、第一夹持件311、中空腔

312、夹持头3121、第一环形槽

313、杆体部32、左右复位弹性元件

33、横向连接杆331、螺纹孔

34、第一套筒

41、第二夹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两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实施例一、二的主要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二中,其头枕本体相对支架本体不可通过插拔方式调节高度;其它在实施例二中公开的结构都适用于实施例一,同样,其它在实施例一中公开的特征也适用于实施例二。

一种旋转调节角度和高度的头枕,包括有头枕本体10、连接于头枕本体10后端的支架本体20以及连接于支架本体20的伸缩安装杆,所述伸缩安装杆包括有分别伸出支架本体20左、右侧的两个夹持单元;

两个夹持单元的相应左、右侧外端均具有一夹持头312;至少一夹持单元相对支架本体20可弹性伸缩设置以改变两夹持头312之间的左右间距,该夹持单元设置有左右复位弹性元件32,所述左右复位弹性元件32提供该夹持单元的夹持头312以向外方向的复位作用力。

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20上设有拉伸槽201,所述夹持单元的一端伸入拉伸槽201内,所述拉伸槽201内形成有止挡部202,所述左右复位弹性元件32的两端分别受限于止挡部202、夹持单元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左右复位弹性元件32套设于横向连接杆33上,所述第一夹持单元31具有中空腔311,所述横向连接杆33的左端伸入中空腔311。

所述两个夹持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夹持单元31、第二夹持单元32;所述第一夹持单元31相对支架本体20可弹性伸缩设置;所述第一夹持单元31包括有一体连接于夹持头312的杆体部313和套设于杆体部313的外周的第一套筒34,第一夹持单元31的夹持头312凹设有第一环形槽3121,所述第一套筒34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环形槽3121、拉伸槽201内。优选地,所述杆体部313和第一套筒34两者中,其一凸设有导向部301,另一凹设有导向槽302,所述导向部301适配于导向槽302内。

所述支架本体20相对伸缩安装杆可转动连接。所述头枕本体10的后端自上而下间距设有至少两高度调节槽11,所述支架本体20上凸设有连接凸部24,所述支架本体20与头枕本体10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凸部24可选择性适配于任一高度调节槽11内。

所述高度调节槽11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每一高度调节槽的左端和/或右端具有侧端开口111,所述连接凸部24自侧端开口111适配于高度调节槽11内;所述连接凸部24的截面为t型,相应地,所述高度调节槽11的截面为t型;

所述连接凸部24具有横向部241以及自横向部241的前端一体往外水平延伸的竖向部242,所述横向部241一体连接支架本体20,所述高度调节槽11具有连通外界的横向槽和垂直于横向槽的竖向槽,所述横向槽和竖向槽均开具有前述侧端开口111;所述横向部241、竖向部242、横向槽和竖向槽均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竖向部242适配于竖向槽内,所述横向部241适配于横向槽内。

所述头枕本体10的后端自上而下依次凸设有高度调节块12,所述高度调节块12的后端面往前凹设形成前述高度调节槽11。

所述头枕本体10包括有头枕外套13、柔软体14、用于将柔软体14的两端可弯折成u形的弯折装置,优选地,柔软体14为海绵体,所述头枕外套13罩设于柔软体14的外围,所述弯折装置设置于柔软体14的后端,所述弯折装置包括有用于承载柔软体14的支撑块15以及分别设置于支撑块15两端的第一弯折块16、第二弯折块17,所述第一弯折块16和第二弯折块17均相对支撑块15可翻转式设置,所述头枕外套13和柔软体14两者的两端均借助第一弯折块16和第二弯折块17共同可往内外弯折。

所述第一弯折块16和支撑块15之间、第二弯折块17和支撑块15之间均通过枢接轴18枢接;所述枢接轴18与相应的第一弯折块16和第二弯折块17彼此固定,同时,所述枢接轴18与支撑块15彼此可旋转式设置;或者,所述枢接轴18与支撑块15彼此固定,同时,所述枢接轴18与相应的第一弯折块16和第二弯折块17彼此可旋转式设置。

所述柔软体14可拆装式连接于弯折装置。具体而言,柔软体14的后端凸设有第一卡扣141,所述第一弯折块16和第二弯折块17上开设有第一卡槽161,所述柔软体14分别与第一弯折块16和第二弯折块17连接,所述第一卡扣141适配于第一卡槽161内。

进一步地,所述柔软体14的后端面往前凹设有弯折装置安装腔142,所述弯折装置装设于弯折装置安装腔142内,所述第一卡扣141形成于弯折装置安装腔142的内壁上。

所述第一弯折块16和/或第二弯折块17的后端可拆装式连接有后盖19,后盖19上凸设有第三卡扣191,所述第一弯折块16和/或第二弯折块17上开设有第三卡槽162,所述第三卡扣191适配于第三卡槽162内。

优选地,所述第三卡槽162贯通相应弯折块的前后端面,所述第三卡扣191的后端面受限于相应弯折块的前端面。所述第三卡扣191具有第一装入导引斜面192,所述第一装入导引斜面192是沿装入方向往外斜面设置。

所述头枕本体10与支架本体20可拆装式连接;具体而言:所述支架本体20上凸设有第四卡扣203和安装凸柱204,所述支撑块15上开设有第四卡槽151,所述第四卡扣203适配于第四卡槽151内,所述第四卡槽151贯通支撑块15的前后端面,所述第四卡扣203的后端面受限于支撑块15的前端面。优选地,所述第四卡扣203具有第二装入导引斜面2031,所述第二装入导引斜面2031是沿装入方向往外斜面设置。所述支撑块15上还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52,所述安装凸柱204适配于第二安装孔152内。

所述支架本体20包括有第一支架25和第二支架26,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有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7,优选地,所述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7和左右复位弹性元件32均为压缩弹簧。所述第一支架25与头枕本体10的支撑块15连接,所述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7提供第一支架25以向前的复位作用力,所述第二支架26连接于伸缩安装杆。

所述第二支架26具有第二支架内腔261,所述第二支架内腔261具有前端开口,所述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7装设于第二支架内腔261内,所述第一支架25的后端伸入第二支架内腔261,所述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7的两端分别受限于第一支架25的后端面、第二支架内腔261的内端壁。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25具有第一支架内腔251和连通第一支架内腔251的后端让位孔252,所述第二支架内腔261内装设有纵向连接杆28,所述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7套设于纵向连接杆28的外周,所述纵向连接杆28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架内腔261的内端壁,所述纵向连接杆28的一端自后端让位孔252伸入第一支架内腔251内。

往后施压头枕本体10,第一支架25往后伸入第二支架内腔261内,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7受压缩变形,所述纵向连接杆28的另一端自后端让位孔252往前伸入第一支架内腔251内;释放对头枕本体10的压力后,在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7的复位作用力下,第一支架25往前复位所述纵向连接杆28的另一端往向后复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25的后端面往前凹设有前后复位弹性元件安装孔253,所述前后复位弹性元件安装孔253通过后端让位孔252连通第一支架内腔251,所述前后复位弹性元件27的另一端伸入前后复位弹性元件安装孔253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内腔261内还装设有内置固定板29,所述内置固定板29与第二支架内腔261的内端壁固定连接,所述纵向连接杆28的另一端与内置固定板29螺纹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要点在于:

1、通过支架本体相对安装杆可转动连接,使得实现上下转动调节头枕的角度和高度,调节范围较大,实用性较好;

2、通过夹持单元相对支架本体可弹性伸缩设置,使得头枕拆装应用方便,通用性较好,能够适应不同的座椅,安装稳定性较好;

3、通过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前后复位弹性元件三者的配合,使得头枕给使用者头部一个向前的弹性接触力,在车载使用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头枕的舒适度及抗震性;

4、通过弯折装置的设计,使得头枕的两端可弯折,更好地接触匹配使用者的头部,避免头部出现摇晃现象,有利于保护头部,也提高使用舒适度;

5、通过高度调节槽和连接凸部的配合设计,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头枕的高度,其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中,其对头枕的设计尽显人性化,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给使用者更好的使用体验,同时,安装应用方便,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易于生产制作及组装,适于批量化生产及广泛应用。

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