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公交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54216发布日期:2020-09-01 17:10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公交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公交车。



背景技术: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追尾发生的概率较高。现有技术中当城市公交车追尾轿车时,由于公交车的车架设置位置相对较低,公交车的车架起到分散碰撞能量的作用,所以公交车车架基本无损坏,但是当公交车与公交车追尾时,容易导致追尾车辆前部车架以上部位变形严重,带动方向盘挤压驾驶员,严重入侵驾驶员的生存空间。

授权公告号为cn206475841u、授权公告日为2017.9.8的实用新型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车架,该车架包括驾驶室底盘以及高于驾驶室底盘的前防撞横梁,前防撞横梁包括中间横梁段以及设置在中间横梁段两端且连接在车架上的端部横梁段,中间横梁段包括焊接在中间横梁段与端部横梁段之间的吸能盒,吸能盒后端焊接在驾驶室底盘上,以提高前防撞横梁的高度,使前防撞横梁提供更好的防护作用,一定程度的吸收碰撞能量,使驾驶室免于遭到破坏。

但是现有技术中前防撞横梁中的吸能盒大多为通过板材拼焊而成的钢质结构,导致吸能盒结构笨重,前防撞横梁在承受撞击的过程中,横梁段与吸能盒的焊接位置处以及吸能盒拼焊的焊缝位置处可能撕裂,导致前防撞梁吸能效果变差,进而导致前防撞横梁后移,入侵驾驶员的生存空间,影响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防撞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防撞梁吸能效果差造成的防撞性能差的技术问题;相应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公交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公交车前部碰撞后,由于防撞梁吸能效果差而使防撞梁入侵驾驶员生存空间,进而导致公交车安全系数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汽车防撞梁的技术方案是:汽车防撞梁包括:底座,用于固定在车架上;横梁,支撑固定在底座上;底座包括:支撑件,用于固定在车架上,支撑固定所述横梁;吸能泡沫金属体,嵌设在支撑架内并在所述支撑件压溃后通过变形吸收撞击能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横梁通过底座固定在车架上,底座包括支撑架和嵌在支撑件内的吸能泡沫金属体,吸能泡沫金属体可在汽车防撞梁承受撞击的过程中发生形变,以通过自身压缩和塑性变形吸收撞击能量,提高汽车防撞梁的吸能效果,提升汽车防撞梁的防撞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上设有凹槽,所述吸能泡沫金属体设置在凹槽内。这种结构形式的支撑件与吸能泡沫金属体的设置便于装配,且可使支撑件具有较高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槽口处设有向外翻折的凹槽翻边,所述吸能泡沫金属体设有与所述凹槽翻边贴合布置的金属体挡沿。凹槽翻边与金属体挡沿贴合布置,可确保整个底座的一体式设计,提高底座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包括折弯板,折弯板的上下边沿向同侧翻折以形成所述凹槽的上下槽壁,支撑件还包括设在凹槽前端的型材,型材的上下端面与凹槽的上下槽壁面贴合布置,以使型材的后侧壁形成凹槽的前侧槽壁。这种结构设置的支撑件便于加工,且可提高支撑件对横梁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具有竖向设置的前侧面,所述横梁安装在前侧面的上部,底座还具有自前向后向下倾斜设置的顶面。这种结构设置的底座前部具有较大的受力面积,可增加汽车防撞梁前部的防护范围,而且在防撞梁受到撞击时,底座上的变形可逐层递进,底座能够承受的撞击力逐步增加,并通过底座将撞击力传递给车架。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具有竖向设置的前侧面,所述横梁安装在前侧面的上部,所述底座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两个底座为分别与横梁两端固定的端部底座,其中一个端部底座背向另一个的一侧设有底座连接板,所述横梁安装在所述底座连接板上。上述底座与横梁的装配方式便于对横梁的固定,可避免吸能泡沫金属体对横梁的固定产生干涉。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包括梁体和固定在梁体两端端面上的梁体连接板,该梁体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底座连接板上。梁体固定板的设置便于将横梁固定在底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的截面呈“日”字形。截面为“日”字形的横梁可增加横梁的结构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交车的技术方案是:公交车包括车架和设置在车架前部的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包括:底座,固定在车架上;横梁,支撑固定在底座上;底座包括:支撑件,用于固定在车架上,支撑固定所述横梁;吸能泡沫金属体,嵌设在支撑架内并在所述支撑件压溃后通过变形吸收撞击能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横梁通过底座固定在车架上,底座包括支撑架和嵌在支撑件内的吸能泡沫金属体,吸能泡沫金属体可在汽车防撞梁承受撞击的过程中发生形变,以通过自身压缩和塑性变形吸收撞击能量,提高汽车防撞梁的吸能效果,进而提升防撞梁的防撞性能和公交车的安全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上设有凹槽,所述吸能泡沫金属体设置在凹槽内。这种结构形式的支撑件与吸能泡沫金属体的设置便于装配,且可使支撑件具有较高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槽口处设有向外翻折的凹槽翻边,所述吸能泡沫金属体设有与所述凹槽翻边贴合布置的金属体挡沿。凹槽翻边与金属体挡沿贴合布置,可确保整个底座的一体式设计,提高底座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包括折弯板,折弯板的上下边沿向同侧翻折以形成所述凹槽的上下槽壁,支撑件还包括设在凹槽前端的型材,型材的上下端面与凹槽的上下槽壁面贴合布置,以使型材的后侧壁形成凹槽的前侧槽壁。这种结构设置的支撑件边缘加工,且可提高支撑件对横梁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具有竖向设置的前侧面,所述横梁安装在前侧面的上部,底座还具有自前向后向下倾斜设置的顶面。这种结构设置的底座前部具有较大的受力面积,可增加防撞梁前部的防护范围,而且在防撞梁受到撞击时,底座上的变形可逐层递进,底座能够承受的撞击力逐步增加,并通过底座将撞击力传递给车架。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具有竖向设置的前侧面,所述横梁安装在前侧面的上部,所述底座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两个底座为分别与横梁两端固定的端部底座,其中一个端部底座背向另一个的一侧设有底座连接板,所述横梁安装在所述底座连接板上。上述底座与横梁的装配方式便于对横梁的固定,可避免吸能泡沫金属体对横梁的固定产生干涉。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包括梁体和固定在梁体两端端面上的梁体连接板,该梁体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底座连接板上。梁体固定板的设置便于将横梁固定在底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的截面呈“日”字形。截面为“日”字形的横梁可增加横梁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高于公交车底盘设置。以使防撞梁对驾驶室内驾驶员的生存空间形成有效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公交车的实施例1中防撞梁的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横梁的装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防撞梁的装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底座的装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2-支撑梁,3-除霜器,4-集中润滑装置,5-支撑件,6-泡沫铝,7-铝板,8-折弯板,9-凹槽,11-型材,12-凹槽翻边,13-金属体挡沿,14-底座连接板,15-梁体,16-梁体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公交车的具体实施方式:

公交车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所示,公交车包括车架1,车架1前侧固定安装有除霜器3和集中润滑装置4,除霜器3和集中润滑装置4固定在车架1的同一根支撑梁2上,在该支撑梁2上还固定有防撞梁,该防撞梁位于除霜器3和集中润滑装置4前侧,且防撞梁高于公交车底盘(未示出)设置,可使防撞梁对公交车底盘上方驾驶室内驾驶员的生存空间形成有效保护。

如图1所示,防撞梁包括横梁和底座,横梁通过底座固定支撑在车架1的支撑梁2上,以在横梁受到撞击后将撞击力传递到车架1上,减少撞击造成的公交车受损。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底座包括支撑件5和吸能泡沫金属体,支撑件5的后端固定在支撑梁2上,其前端与横梁固定连接,支撑件5上设有凹槽9,吸能泡沫金属体包括泡沫铝6和固定在泡沫铝6上的铝板7,泡沫铝6的外部轮廓与凹槽9的外轮廓相同,以便泡沫铝6通过胶粘嵌装固定在支撑件5的凹槽9内。在防撞梁受到外力碰撞时,支撑件5能够承受一定的碰撞力不变形,当经过横梁传递到支撑件5上的碰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支撑件5产生压溃变形,位于凹槽9内的泡沫铝6通过其内部泡孔的逐层压缩和塑性变形迅速吸收撞击能量,进而可避免支撑件5压溃变形后产生吸能失效,可提高防撞梁的吸能效果,提升防撞梁的防撞性能和公交车的安全系数。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支撑件5包括折弯板8,折弯板8的上下边沿向同侧翻折以分别形成凹槽9的上槽壁和下槽壁,支撑件5还包括设置在凹槽前端的型材11,型材11竖直设置,其横截面为矩形,型材11的上下端面分别与凹槽9的上下槽壁面贴合布置,以使型材11的后侧壁形成凹槽9的前侧槽壁。这种结构形式的支撑件5便于加工,而且凹槽前端设置的型材11可增加整个支撑件5的强度,提高支撑件5对横梁的支撑强度。

如图4和图5所示,凹槽9的上槽壁和下槽壁于槽口处设有向外翻折的凹槽翻边12,铝板7凸出泡沫铝6的边缘设置,以在铝板7上形成金属体挡沿13,该金属体挡沿13与凹槽翻边12贴合布置可确保底座的一体式设计,以提高整个底座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凹槽9的下槽壁水平设置以使下槽壁的外侧面形成底座的底面,凹槽9的上槽壁自前向后向下倾斜布置以使上槽壁的外侧面形成底座的顶面,底座还具有竖向设置的前侧面,横梁安装在前侧面的上部,支撑件5上的凹槽后侧开口设置,以通过后侧开口的边沿将支撑件5焊接在车架1的支撑梁2上,以实现整个底座的支撑固定。上述结构设置的底座前部具有较大的受力面积,可增加防撞梁前部的防护范围,而且在防撞梁受到撞击时,底座上的变形可逐层递进,底座能够承受的撞击力逐步增加,并通过底座将撞击力传递给车架。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底座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横梁两端,以形成两个端部底座,其中一个端部底座背向另一个的一侧设有底座连接板14,横梁安装在该底座连接板14上。具体地,两个端部底座对应的两个支撑件5的凹槽开口相对布置,各支撑件5的前端上部均具有朝向背离其凹槽开口方向上的折弯板8,该折弯板8即为底座连接板14,这种底座连接板14的设置便于横梁的固定安装,可避免横梁安装的过程中与凹槽9内部的吸能泡沫金属体干涉。

如图4所示,端部底座的前侧面包括底座连接板14的前端面和与底座连接板14的前端面平齐的型材11前侧壁面,以增加横梁受到碰撞后与底座前侧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端部底座的支撑强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横梁包括梁体15和固定在梁体15两端端面上的梁体连接板16,梁体连接板16为l形板,l形板的其中一个侧板焊接在梁体15的端面上,另一个侧板用于与底座连接板14固定连接,这种梁体连接板16的结构设置便于横梁与底座的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梁体15的横截面为“日”字形,通过高强度钢辊压一体成型技术、激光焊接技术,保证横梁强度的前提下达到轻量化设计。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梁体连接板16通过螺栓与底座连接板14可拆连接,以方便横梁与底座的拆装,便于车架1前侧除霜器3和集中润滑装置4的拆卸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公交车的实施例2: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支撑件上不设置凹槽,支撑件为框架结构,吸能泡沫金属体嵌装在框架结构内,以在框架结构被压溃后通过变形吸收撞击能量,提高防撞梁的吸能效果、提升防撞梁的防撞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框架结构的后端焊接在支撑梁上,前端焊接有底座连接板,以用于与横梁上的梁体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公交车的实施例3: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支撑件仅由折弯板折弯形成,其凹槽内部不设置型材,且凹槽前侧下部向凹槽开口方向翻折设置,以形成对凹槽内泡沫铝的封堵,避免泡沫铝变形后从凹槽内挤出,凹槽前侧上部背离凹槽开口方向翻折设置,以形成底座连接板,这种结构形式也可满足对横梁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公交车的实施例4: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凹槽的槽口处不设置外翻边,相应的铝板与泡沫铝的外轮廓相同,只需要满足泡沫铝通过胶粘牢固的嵌装在支撑板的凹槽内即可,这种结构形式也可实现底座的一体化设计,满足底座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公交车的实施例5: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底座的顶面水平设置,只要满足底座后端下部固定在车架的支撑梁上,即可通过底座将横梁承受的撞击力传递给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公交车的实施例6: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横梁上不设置梁体连接板,螺栓穿过横梁,并与底座上的底座连接板可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公交车的实施例7:

其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底座上不设置底座连接板,螺栓穿过梁体连接板和支撑板前侧的凹槽翻边,以实现横梁与底座的固定连接,这种结构设置需要在泡沫铝上预留为螺栓的位置,避免螺栓与泡沫铝干涉。

本实用新型的公交车的实施例8:

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吸能泡沫金属体中的泡沫铝可用泡沫铜或者泡沫镍替代。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防撞梁的具体实施方式:

汽车防撞梁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公交车的具体实施例1至具体实施例8中的防撞梁的具体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