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94413发布日期:2020-09-04 12:1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轮胎清洗结构,具体是一种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消费也在迅速增加,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可忽视。

雾霭的天气与汽车带尘运动有很大关系。汽车在行驶带起的尘埃在野外公路上很容易被植物吸附,但在城区则会长时间漂浮空中,是形成雾霭的一大诱因,比之建筑工地、工业生产厂区有过之而不及。随着市民的生活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进出车辆也越来越多,给城市卫生、交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汽车行驶在城市带来的扬尘问题日趋严重,而市区绿植又远少于郊区,扬尘的自洁能力较弱,要解决扬尘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控制和减少尘埃产生的源头,而尘埃源头的产生之一,车辆行驶带来的尘埃,最好的办法是减少行驶车辆的尘土。

现有车辆清洁装置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增加人力成本:车辆清洁普遍采用简单而粗糙的人工擦洗或采用高压水枪冲洗,此法劳动强度高、效率低、严重浪费人力资源。

清洁场所固定:车辆清洁场地或装置往往单独设置固定,且固定在某处,需要额外占地,对城市高容积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且一般的清洁处没有污水利用与处理系统,对环境也提出一定的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抑制扬尘且能兼顾安全性的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该路段中设有供车辆通行的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两侧顶部沿行车方向设有向车轮方向喷射的喷水管;所述蓄水池下方设有沉淀池和储水池,所述沉淀池与储水池相邻,它们之间设有将两者分隔开的溢流墙,所述溢流墙的顶部与蓄水池的底部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蓄水池与沉淀池之间设有连通的蓄水池排水管,所述沉淀池内设有与地下排水管路连通的沉淀池排水管;所述储水池由给水管供水,所述喷水管通过送水管以及潜水泵与储水池相连;所述蓄水池与沉淀池之间还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进口端位于所述蓄水池上端靠近喷水管位置,溢流管的出口端位于沉淀池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蓄水池两侧靠近喷水管位置沿行车方向开设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位于喷水管的下方,所述溢流槽的敞口方向朝向蓄水池中部,所述溢流管的进口端位于溢流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管的上方与路面齐平的位置设有防撞墩。

更进一步地,所述溢流管的进口端设有过滤网。

更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弹石铺装。

更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的横截面呈中间低两边高的v型。

更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沿长度方向呈s型布置,所述蓄水池的横截面呈中间低两边高的v型。

更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通过缓坡与车辆行车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喷管对车辆污泥的来源轮胎及挡泥板等处进行清洁,降低城市扬尘问题,降低城市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大大降低城市扬尘问题,减轻换位工人清洁负担,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同时s型蓄水池使车速降低的同时间接增大了车辆穿行的时间兼顾了安全性,结合坡降形成蓄水池,增加了车辆与水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清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喷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蓄水池1.1、沉淀池2.1、储水池2.2、沉淀池排水管2.3、蓄水池排水管2.4、溢流墙2.5、潜水泵2.6、送水管2.7、给水管2.8、喷水管2.9、喷水口2.9.1、溢流槽2.10、溢流管2.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所示的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该路段中设有供车辆通行的蓄水池1.1,所述蓄水池1.1通过缓坡与车辆行车道连通。所述蓄水池1.1的底部设有弹石铺装。所述蓄水池1.1的两侧顶部沿行车方向设有向车轮方向喷射的喷水管2.9;所述蓄水池1.1下方设有沉淀池2.1和储水池2.2。所述蓄水池1.1沿长度方向呈s型布置,所述蓄水池1.1的横截面呈中间低两边高的v型。所述沉淀池2.1的横截面呈中间低两边高的v型。

所述沉淀池2.1与储水池2.2相邻,它们之间设有将两者分隔开的溢流墙2.5,所述溢流墙2.5的顶部与蓄水池1.1的底部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蓄水池1.1与沉淀池2.1之间设有连通的蓄水池排水管2.4,所述沉淀池2.1内设有与地下排水管路连通的沉淀池排水管2.3;所述储水池2.2由给水管2.8供水,所述喷水管2.9通过送水管2.7以及潜水泵2.6与储水池2.2相连。

所述蓄水池1.1与沉淀池2.1之间还设有溢流管2.11,所述溢流管2.11的进口端设有过滤网。所述溢流管2.11的进口端位于所述蓄水池1.1上端靠近喷水管2.9位置,溢流管2.11的出口端位于沉淀池2.1内。所述蓄水池1.1两侧靠近喷水管2.9位置沿行车方向开设有溢流槽2.10,所述溢流槽2.10位于喷水管2.9的下方,所述溢流槽2.10的敞口方向朝向蓄水池1.1中部,所述溢流管2.11的进口端位于溢流槽2.10内。

所述喷水管2.9的上方与路面齐平的位置设有防撞墩1.2。

本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的工作过程为:

前期准备工作:关闭沉淀池排水管2.3和蓄水池排水管2.4,通过给水管2.8向储水池2.2注水,为后续车辆清洁提供必备水源。利用潜水泵2.6将储水池2.2的蓄水通过送水管2.7送至喷水管2.9,喷水管2.9中的水通过高压作用,从密布的喷水口2.9.1中喷水。最终将蓄水池1.1注满。多余的水通过溢流槽2.10经过溢流管2.11流向沉淀池2.1,多余的水经过溢流墙2.5最终回流至储水池2.2,整个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清洁过程:当有车辆准备进入该区域时候,s型蓄水池1.1和防撞墩1.2的颜色与整个场地的路径产生视觉刺激,迫使驾驶员降低车速,从而达到减速的目的。

降速后的车辆通过缓坡进入蓄水池1.1,此时轮胎已被浸没,进入清洁状态,两侧喷水管2.9通过高压将水从喷水口2.9.1喷水,清洁车身中部以下的侧面及前、后部位。

随着车轮继续前进,车轮反复与弹石铺装产生振动,进一步迫使驾驶员降低车速,同时也迫使轮胎纹路中及车身的泥沙及其他固体颗粒物下坠,结合水的清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轮胎和车身的清洁。同时利用泥沙与水的密度不同,将泥沙沉积到整个蓄水池1.1的底部,从而减少溢流水中的沉积物。

水和泥沙的混合体通过溢流槽2.10经溢流管2.11进入沉淀池2.1,其中溢流管2.11进口设有过滤网,过滤车辆携带的悬浮颗粒物,由沉淀池2.1进一步沉淀将泥沙与水分离,最后通过溢流墙2.5进入储水池2.2。水和泥沙的混合体通过重力作用沉淀,形成两级筛选、过滤,最后流回至储水池2.2,形成一套完整的过滤循环系统。

车辆与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的水浪,通过防撞墩1.2有效的吸收水的作用力,从而不会造成水池中的水浪对车辆起到反作用力,影响不同车辆的进气口,进一步保证车辆的涉水安全。

最后车辆驶出蓄水池,完成整个清洁过程。

后期维护过程:打开蓄水池排水管2.4、沉淀池排水管2.3,将蓄水池1.1和沉淀池2.1中的水排入市政管网。通过潜水泵2.6将储水池2.2的水,经送水管2.7、喷水管2.9、喷头2.9.1送至蓄水池1.1再流进排水管2.4,经沉淀池2.1最终流入市政管网,直至将储水池2.2水抽空,即可放空整个系统。沉淀池2.1的纵截面呈中间低两边高的v型,可使泥沙能有效排空。

此外,蓄水池1.1宽度与行车道宽度保持一致。一般轮胎的宽度大约在110-115毫米之间,由此可知汽车轮胎的直径大约是在60-80厘米的范围内,考虑到每位驾驶员的驾驶技术不同,且车辆涉水高度一般不超过车轮的中线,蓄水池1.1最深处按直径60厘米最小值考虑,得到蓄水池的最深处不超过30厘米。清洁区前段和后段的缓坡采用10%坡比,使车辆快速进入蓄水池1.1,紧接两端按0.5%坡比放降至中段为最低点,横坡方向由中间朝两端,坡比为1%,同时蓄水池排水管2.4设于整个蓄水池1.1的坡度最低点,保证该区域路径易于后期维护和非使用状态下排水通畅。根据汽车的浸湿状态,蓄水池1.1长度应为车路在本区域路径上转动不少于二十圈,才能保证轮胎完全浸湿不少于十圈,由此可计算出本区域路径长约50米。

本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

1、清洁效果好:蓄水池1.1可被动对车辆轮胎进行浸泡清洁,同时通过喷水管2.9可主动将车辆侧面及轮胎上的顽固灰尘冲刷进蓄水池1.1,此外弹石铺装可通过振动进一步将轮胎缝隙内的细小碎石振出。三者相结合,清洁效果好。从源头控制扬尘来源,有效降低城市环境污染。

2、节省人力:整个清洁过程无需人工介入,蓄水池1.1、沉淀池2.1、储水池2.2三者达到动态平衡后即可自动完成整个清洁过程。

3、降低噪声:相比普通减速带,本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的弹石铺装位于蓄水池1.1底部,车辆轮胎振动带来的噪声经过蓄水池1.1内水的过滤后对周遭影响较小。

4、安全性好:s型蓄水池1.1可使驾驶员被动降低通过速度,配合上防撞墩1.2,使车辆经过本一种车辆减速清洁路段时的车速得到有效控制,增加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