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6274发布日期:2020-10-17 02:3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安装在汽车等上且用于送出空调用空气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特别是属于由布置在下方的电机驱动送风扇的这一构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安装在车辆上的空调装置构成为:选择车室内空气(内部空气)和车室外空气(外部空气)中的一者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利用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调节温度之后,供往车室的各部分。

近年来,下述用于送出空调用空气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已投入实用,其不仅具有仅送出所述内部空气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和仅送出所述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还能够切换到同时送出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的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即,如专利文献1~4所示,在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机壳上形成有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外部空气引入口,且在该机壳内形成有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在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的内部,分别设有送风扇,上述两台送风扇由共用的电机驱动。在机壳上,设有将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外部空气引入口打开、关闭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利用该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能够在仅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仅打开外部空气引入口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以及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外部空气引入口的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然后,使所述两台送风扇旋转,如果切换到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则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内部空气流入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如果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则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外部空气流入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如果切换到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则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外部空气流入上层空气通路,而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内部空气流入下层空气通路。

就专利文献4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而言,收纳送风扇的涡壳由上涡壳和下涡壳构成,下涡壳的上部嵌合到上涡壳的下部,由此使上涡壳和下涡壳实现了一体化。

在涡壳的内部,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隔板,由该隔板将涡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层空气通路和下层空气通路。隔板的周缘部处于被上涡壳的下部和下涡壳的上部沿上下方向夹住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2967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206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1-20150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672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送风扇包括被称为锥形部的部分,该锥形部形成为从固定在电机的旋转轴上的被固定部延伸到周围的叶片,该锥形部有时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即,如果电机的旋转轴较长,则难以保证旋转时的稳定性,因此需要使旋转轴较短,为了使旋转轴较短,就需要使送风扇的被固定部靠下。另一方面,因为叶片的位置由涡壳的位置决定,所以为了使电机的旋转轴较短,需要将锥形部的中心部形成在比外周部靠下的位置,由此就要使被固定部位于下方。

然而,如果像这样使锥形部为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则当例如雨水或洗车时的水从外部空气引入口浸入涡壳的内部时,因为锥形部的上表面呈凹陷的形状,所以该上表面上有时会积水,该水可能成为产生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锥形部不会积水,来抑制产生不良现象。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在锥形部的最低部位设置排水孔,来将积存在该锥形部的上表面上的水排向该锥形部的下方。

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其包括机壳、送风扇以及电机,在所述机壳上形成有引入车室内空气的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引入车室外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口,所述机壳中收纳有将所述内部空气引入口和所述外部空气引入口打开、关闭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所述送风扇设在所述机壳的内部,所述电机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所述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机的上侧布置有所述送风扇,所述送风扇包括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的被固定部、从该被固定部沿该旋转轴的径向延伸的锥形部以及固定在该锥形部的径向外侧的叶片,所述锥形部形成为向下方凹陷,在所述锥形部的最低的部位,形成有将该锥形部的上表面上的水排向该锥形部的下方的排水孔。

根据该构成方式,例如如果雨水或洗车时的水从外部空气引入口浸入机壳的内部而到达锥形部的上表面,则因为在锥形部形成有排水孔,所以会从排水孔向锥形部的下方进行排水。因此,锥形部的上表面难以保持积水状态。即,到达锥形部的上表面上的水会流向该锥形部的最低部位,但由于在该锥形部的最低部位设有排水孔,所以锥形部的上表面上的水就容易被排出去。

第二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部形成为朝向所述排水孔的下缘部下降倾斜。

根据该构成方式,锥形部的上表面上的水流向排水孔的下缘部。

第三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锥形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从所述排水孔的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的内端部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该构成方式,从排水孔流向下方的水容易顺着突出部流下。该突出部从排水孔的在旋转轴的径向上的内端部突出,因此水难以朝着接近旋转轴的方向流动,从而能抑制水浸入电机。

第四方面的发明在第三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旋转轴的周向上延伸。

根据该构成方式,从排水孔流向下方的水难以朝着接近旋转轴的方向流动。

第五方面的发明在第四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突出部以等间距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周向上。

根据该构成方式,送风扇的旋转平衡性变得良好。

第六方面的发明在第三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面的宽度设在1.0mm以下。

根据该构成方式,到达突出部的下端面的水容易直接向下方滴落。

第七方面的发明在第三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下部形成为尖头向下的尖形。

根据该构成方式,到达突出部的下部的水容易直接向下方滴落。

第八方面的发明在第三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呈与所述旋转轴同心的圆弧状延伸。

第九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主体部和从上方覆盖该主体部的罩部,所述旋转轴形成为从该主体部的上端部贯穿所述罩部并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罩部上,设有包围所述旋转轴的筒状部,所述排水孔朝着上方远离所述筒状部的上端部,且位于比该筒状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方式,当用罩部覆盖电机的主体部时,因为排水孔位于比罩部的筒状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以从排水孔滴下来的水在筒状部的外侧流动,从而抑制水浸入主体部。

第十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锥形部上,设有沿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延伸的肋,所述肋布置为横穿所述排水孔。

根据该构成方式,能抑制设有排水孔的锥形部的刚性降低。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壳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内部空气引入口和所述外部空气引入口都连通的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所述送风扇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空气通路中的第一叶片和布置在所述第二空气通路中的第二叶片,且构成为:利用所述第一叶片将所述第一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利用所述第二叶片将所述第二空气通路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锥形部相结合。

根据该构成方式,如果使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进行工作来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且关闭外部空气引入口,就成为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内部空气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在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下,送风扇旋转,由此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内部空气便在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中流动并作为空调用空气被送出。如果使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进行工作来关闭内部空气引入口且打开外部空气引入口,就成为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送风扇旋转,由此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外部空气便在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中流动并作为空调用空气被送出。

如果使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进行工作来将内部空气引入口和外部空气引入口打开,就成为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送风扇旋转,由此从外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外部空气流经第一空气通路和第二空气通路中的一个空气通路,从内部空气引入口引入的内部空气则流经另一个空气通路,从而作为空调用空气被送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最低的部位形成有将锥形部的上表面上的水排向该锥形部的下方的排水孔,因此锥形部的上表面难以保持积水状态,能够抑制不良现象产生。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够使锥形部的上表面上的水流向排水孔。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在锥形部的下表面上,设有从排水孔的在旋转轴的径向上的内端部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因此从排水孔流向下方的水难以朝着接近旋转轴的方向流动,从而能够抑制水浸入电机。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突出部在旋转轴的周向上延伸,因此能够使从排水孔流向下方的水不会朝着接近旋转轴的方向流动。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通过将多个突出部以等间距设置在旋转轴的周向上,从而能够使送风扇的旋转平衡性变得良好。

根据第六面的发明,将突出部的下端面的宽度设在1.0mm以下,因此到达突出部的下端面的水容易直接向下方滴落,从而能够使从排水孔流向下方的水不会朝着接近旋转轴的方向流动。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将突出部的下部形成为尖头向下的尖形,因此到达突出部的下部的水容易直接向下方滴落,从而能够使从排水孔流向下方的水不会朝着接近旋转轴的方向流动。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突出部呈与旋转轴同心的圆弧状延伸,因此就会作为圆弧状的肋发挥作用,从而能够提高锥形部的刚性。

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能够防止从排水孔滴下来的水浸入电机的主体部。

根据第十方面的发明,能够抑制设有排水孔的锥形部的刚性降低。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发明,能够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中的任意模式并进行送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后视图。

图2是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沿图1的iv-i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5是送风扇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的vi-v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7是送风扇的仰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0a是图8的a部放大图,图10b是变形例2所涉及的相当于图10a的图,图10c是变形例3所涉及的相当于图10a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所涉及的相当于图6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从本质上而言仅为举例说明而已,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意图。

图1是从车辆后侧观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的图,图2是从左侧观看到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的图,图3是从下方观看到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的图。该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例如设在汽车的车室内且用于送出空调用空气,该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与未图示的空调机组和制冷循环装置一起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

空调机组包括由例如制冷循环的蒸发器构成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由加热器芯构成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空气混合风门、出风方向切换风门和收纳它们的空调机壳。从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送出的空调用空气,被引入空调机壳的内部并流过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而成为所期望的温度的空调风之后,按照出风方向切换风门所设定好的出风模式被供往车室的各部分。根据空气混合风门所设定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过量,来调节空调风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简称车辆前侧为“前”,简称车辆后侧为“后”,简称车辆左侧为“左”,简称车辆右侧为“右”,但这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进行的定义,并不对实际的使用状态、设置状态、组装状态做出限定。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与空调机组一起被收纳于设在车室内的前端部的仪表板的内部,并未图示。空调机组布置在仪表板内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另一方面,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布置在仪表板内部且比空调机组靠近副驾驶席一侧(当为右舵车时为左侧,当为左舵车时为右侧)。在该实施方式中,对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布置在车辆右侧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布置在车辆左侧时,只要使构造成为与该实施方式的构造左右对称即可,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车辆的构成)

设有该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的车辆包括用于划分发动机室和车室的前围板(分隔部件),未图示。发动机室设在车辆前部,其中设有发动机、变速器等。前围板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在前围板的上部,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车颈板(cowl)。在车颈板上,形成有与车室外部连通的连通口。因为车颈板设在车室外部,所以雨水、洗车时的水、雪等有时会进入车颈板。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的构成)

亦如图4中所示的那样,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包括送风机壳2、送风扇3、用于驱动送风扇3旋转的电机5、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空气过滤器8以及内外部空气切换用致动器9(示于图1和图2)。送风扇3、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以及空气过滤器8收纳在送风机壳2中。

在送风机壳2的上侧,形成有在图2等中所示的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和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以及图4所示的外部空气引入口2c。如图2所示,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形成在送风机壳2的上侧且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的部位,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向车室内开口。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形成在送风机壳2的上侧且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后的部位,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向车室内开口。可以从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和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将车室内空气(内部空气)引入送风机壳2的内部。

如图4所示,在送风机壳2的上侧,外部空气引入管部2d与该送风机壳2形成为一体,且外部空气引入管部2d从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和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之间的部分向上方鼓起。外部空气引入管部2d的上侧向前延伸。外部空气引入口2c在该外部空气引入管部2d的前端部开口。外部空气引入管部2d与所述车颈板相连,外部空气引入口2c经由车颈板与车室外部连通。可以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将车室外空气(外部空气)引入送风机壳2的内部。

如图4所示,在送风机壳2的内部且比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以及外部空气引入口2c靠下侧的位置,收纳有所述过滤器8。过滤器8形成为板状,且布置为沿水平方向延伸。过滤器8的周缘部由设在送风机壳2的内部的过滤器支承部2e支承。在送风机壳2的后壁部,形成有用于将所述过滤器8插入该送风机壳2的过滤器插入孔2f。过滤器插入孔2f被设在过滤器8的后端部的盖部8a封住。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8能够由例如普通的无纺布等构成。

在送风机壳2的内部且比过滤器8靠上侧的位置,设有分隔壁部2g。分隔壁部2g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略微倾斜,越接近下端部位置就越靠后。在送风机壳2的内部的上侧,在比分隔壁部2g靠前侧的位置形成有第一空气通路r1,在比分隔壁部2g靠后侧的位置形成有第二空气通路r2。第一空气通路r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设定得比第二空气通路r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宽,第一空气通路r1的截面积比第二空气通路r2的截面积大。

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上游端部(上端部)与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和外部空气引入口2c连通。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上游端部(上端部)与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和外部空气引入口2c连通。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与共用的外部空气引入口2c连通,但就内部空气引入口而言,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分别与不同的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连通。这样一来,就成为可以将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引入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这两者的构造。

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设在送风机壳2的内部且比分隔壁部2g靠前侧的位置,其包括封闭板部6a、轴部6b以及端板部6c。封闭板部6a沿左右方向延伸。轴部6b也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由送风机壳2的左右两侧壁部支承着可进行转动。端板部6c设在轴部6b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附近。端板部6c从轴部6b沿径向延伸,且与封闭板部6a的左右两端部相连。封闭板部6a、轴部6b以及端板部6c形成为一体。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绕轴部6b的中心线转动,由此能够在图4所示的向前转动后的状态和未图示的向后转动后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为向前转动后的状态时,便堵住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并使外部空气引入口2c打开,因此切断了内部空气流入,而外部空气被引入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上游部。另一方面,当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为向后转动后的状态时,就使前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a打开并堵住外部空气引入口2c,因此切断了外部空气流入,而内部空气被引入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上游部。

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设在送风机壳2的内部且比分隔壁部2g靠后侧的位置,并且与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一样,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包括封闭板部7a、轴部7b以及端板部7c。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绕轴部7b的中心线转动,由此能够在图4所示的向后转动后的状态和未图示的向前转动后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为向后转动后的状态时,便堵住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并使外部空气引入口2c打开,因此切断了内部空气流入,而外部空气被引入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上游部。另一方面,当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为向前转动后的状态时,就使后部内部空气引入口2b打开并堵住外部空气引入口2c,因此切断了外部空气流入,而内部空气被引入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上游部。

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和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由图1和图2等所示的内外部空气切换用致动器9驱动。内外部空气切换用致动器9由空调控制装置控制,未图示。在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的轴部6b和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的轴部7b上嵌合有连杆部件9a,利用内外部空气切换用致动器9使该连杆部件9a转动,由此能够使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与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联动。关于使用连杆部件9a的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和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的联动构造,能够利用目前公知的方法,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也可以不使用连杆部件9a,而是分别驱动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和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

在该实施方式中,按照以下方式驱动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和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即,如图4所示,能够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以及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这三个模式中的任意模式,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使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向前转动且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向后转动;在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下,使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向后转动且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向前转动;在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下,使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向前转动且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向前转动。

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向前转动且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向后转动,因此仅将外部空气引入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在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下,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向后转动且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向前转动,因此仅将内部空气引入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在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下,第一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向前转动且第二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7向前转动,因此将外部空气引入第一空气通路r1,将内部空气引入第二空气通路r2。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是制热时所使用的模式。

通过目前公知的自动空调控制来进行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和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的切换。通过切换到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从而能够在冬季将相对干燥的外部空气供往除霜出风口而较好地消除前挡风玻璃上起的雾,同时将相对较暖的内部空气供往暖风出风口,来提高制热效率。

在送风机壳2的比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和外部空气引入口2c靠下侧的部分,设有收纳送风扇3的涡壳20。如图1和图2所示,涡壳20被分割为上侧涡壳21和下侧涡壳22,在上侧涡壳21中收纳有送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第一叶片)30的部分,在下侧涡壳22中收纳有送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第二叶片)31的部分。上侧涡壳21的下部与下侧涡壳22的上部嵌合,由此使上侧涡壳21与下侧涡壳22实现了一体化。也能够将上侧叶片30和下侧叶片31称为叶片。

在涡壳20的下部,设有底壁部件23。底壁部件23是构成涡壳20的部件。由上侧涡壳21、下侧涡壳22以及底壁部件23构成涡壳20。而且,在涡壳20的内部,设有将该涡壳20的内部沿上下方向分隔开的隔板24,该隔板24也是构成涡壳20的部件。在隔板24上,形成有通孔24a。

在上侧涡壳21的上壁部,形成有近似圆形的第一喇叭口开口部21a,第一喇叭口开口部21a在送风机壳2的内部开口。第一喇叭口开口部21a布置为与过滤器8的下表面相向,且与第一空气通路r1连通。而且,在上侧涡壳21的上壁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壁部21b。该突出壁部21b位于比第一喇叭口开口部21a的开口缘部靠后的位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突出壁部21b的上端部到达分隔壁部2g的下端部附近。利用突出壁部21b和分隔壁部2g,将送风机壳2的内部且比上侧涡壳21靠上侧的部分沿前后方向分隔开,在比突出壁部21b和分隔壁部2g靠前侧的部分形成第一空气通路r1,在比突出壁部21b和分隔壁部2g靠后侧的部分形成第二空气通路r2。

第一空气通路r1经由第一喇叭口开口部21a与上侧涡壳21的内部连通,该上侧涡壳21的内部是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一部分。比隔板24靠上方的部分为第一空气通路r1。送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30的部分布置在上侧涡壳21的内部且位于第一空气通路r1中。当送风扇3在上侧涡壳21的内部旋转时,利用送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30的部分将第一空气通路r1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也就是说,送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30的部分是在上层形成空气流的部分。

如图2所示,在上侧涡壳21的左侧壁部的前侧,形成有与所述空调机组相连的上侧空气出风口21c。上侧空气出风口21c与第一空气通路r1的下游端连通,第一空气通路r1内的空气从上侧空气出风口21c向上侧涡壳21的外部吹出。

如图4所示,第二空气通路r2向下方在上侧涡壳21的内部的后侧延伸,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下端部到达底壁部件23。下侧涡壳22的下壁部朝着上方远离开底壁部件23,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下端部位于下侧涡壳22的下壁部与底壁部件23之间。在下侧涡壳22的下壁部,设有形成有近似圆形的第二喇叭口开口部22a的喇叭口构成部件22b。第二喇叭口开口部22a布置为与底壁部件23相向,且与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下端部连通。第二喇叭口开口部22a与第一喇叭口开口部21a布置成同心状。喇叭口构成部件22b与形成在下侧涡壳22的下壁部上的开口部22c的周缘部嵌合。

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下端部经由第二喇叭口开口部22a与下侧涡壳22的内部连通,该下侧涡壳22的内部是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一部分。比隔板24靠下方的部分为第二空气通路r2。送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31的部分布置在下侧涡壳22的内部且位于第二空气通路r2中。当送风扇3旋转时,利用送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31的部分将第二空气通路r2内的空气作为空调用空气送出。也就是说,送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31的部分是在下层形成空气流的部分。

如图2所示,在下侧涡壳22的左侧壁部的前侧,形成有与所述空调机组相连的下侧空气出风口22c。下侧空气出风口22c位于上侧空气出风口21c的正下方。下侧空气出风口22c与第二空气通路r2的下游端连通,第二空气通路r2内的空气从下侧空气出风口22c向下侧涡壳22的外部吹出。

底壁部件23形成为覆盖下侧涡壳22的下端部,是覆盖该下端部的罩状部件。底壁部件23的周缘部形成为与下侧涡壳22的下端部的周缘部嵌合,且保证空气不会从底壁部件23的周缘部与下侧涡壳22的下端部的周缘部之间泄露。

电机5经由电机安装部件5a安装在底壁部件23上。在该电机5的上侧布置有送风扇3。电机安装部件5a固定在底壁部件23上。在该电机安装部件5a上安装有电机5。电机5包括内置有转子等的主体部5b、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5c以及从上方覆盖主体部5b的罩部5d。旋转轴5c设为从主体部5b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贯穿罩部5d,并从该罩部5d进一步向上方突出,旋转轴5c与第一喇叭口开口部21a和第二喇叭口开口部22a布置成同心状。旋转轴5c的上端部位于比第二喇叭口开口部22a靠上方的位置。

在罩部5d上,设有包围旋转轴5c的筒状部5e。筒状部5e能够形成为圆筒状,且与旋转轴5c布置成同心状。也可以设置多个圆弧状壁部来代替筒状部5e。旋转轴5c比筒状部5e的上端部更向上方突出。

在旋转轴5c上固定有送风扇3,送风扇3与旋转轴5c一体旋转。因此,当电压施加于电机5的主体部5b时,旋转轴5c的旋转力就传递到送风扇3,送风扇3的设有上侧叶片30的部分在第一空气通路r1内旋转,送风扇3的设有下侧叶片31的部分在第二空气通路r2内旋转。在电机5的主体部5b上,连接有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利用空调控制装置施加电压以达到所期望的转速。

(送风扇3的构成)

如图5~图7所示,送风扇3包括固定在电机5的旋转轴5c上的被固定部33、从该被固定部33沿该旋转轴5c的径向延伸的锥形部34以及固定在该锥形部34的径向外侧的很多上侧叶片30和下侧叶片31。被固定部33、锥形部34、上侧叶片30以及下侧叶片31能够采用由树脂材料制成的一体成型件,也能够由不同部件组合构成。送风扇3是离心式风扇。

被固定部33形成为具有插孔33a的筒状,插孔33a供电机5的旋转轴5c插入。被固定部33的上侧部分从锥形部34的内周部34b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因此被固定部33的上侧部分就会向锥形部34的内侧突出。被固定部33的插孔33a沿上下方向延伸,该插孔33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都是敞开的。电机5的旋转轴5c以插入插孔33a的状态被固定住。将被固定部33固定到电机5的旋转轴5c上的方法采用的是目前公知的方法,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锥形部34形成为向下方凹陷。即,锥形部34具有外周部34a和内周部34b,外周部34a和内周部34b形成为一体。内周部34b从被固定部33的外周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形成为倾斜或弯曲状,其越接近径向外端部,位置就越靠下。外周部34a形成为倾斜或弯曲状,从内周部34b的径向外端部向上方延伸,越接近上端部,位置就越靠径向外侧。上述外周部34a和内周部34b的形状仅为一例,外周部34a和内周部34b的形状也可以是平滑地连接起来的形状,还可以是以外周部34a和内周部34b之间的交界部分很明显的状态连接起来的形状。

由于具有外周部34a和内周部34b,而使得锥形部34的形状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形状,例如又可称为碗形、凹形的形状。锥形部34的外周部34a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该延伸部分沿与电机5的旋转轴5c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外周部34a的下端部是锥形部34的最低的部位。

上侧叶片30的下端部与锥形部34的外周部34a的延伸部分的上表面相结合,且该下端部设置为从该上表面向上方延伸。下侧叶片31的上端部与锥形部34的外周部34a的延伸部分的下表面相结合,且该上端部设置为从该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当送风扇3旋转时,从上侧叶片30的上方吸入空气,并从周向上相邻的上侧叶片30之间沿径向送出空气,还从下侧叶片31的下方吸入空气,并从周向上相邻的下侧叶片31之间沿径向送出空气。

在锥形部34上设有多个排水孔34c,多个排水孔34c将该锥形部34的上表面上的水排向该锥形部34的下方。多个排水孔34c设在锥形部34的外周部34a的下端部,即锥形部34的最低的部位,且彼此隔开间距地布置在旋转轴5c的周向上。能够使内周部34b倾斜,并且越接近径向外端部,位置就越靠下,这样一来,因为内周部34b是朝向排水孔34c的下缘部下降倾斜的形状,所以内周部34b的上表面上的水容易流向排水孔34c。

上述排水孔34c的间距能够设为等间距。排水孔34c朝着上方远离开罩部5d的筒状部5e的上端部,且排水孔34c位于比该筒状部5e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当俯视时,排水孔34c位于筒状部5e的外侧。

如图5所示,在锥形部34的上表面,设有沿旋转轴5c的径向延伸的多个第一肋35和多个第二肋36。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与被固定部33的外周面相连,且与锥形部34的外周部34a也相连。也就是说,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是从被固定部33的外周面沿径向延伸到锥形部34的外周部34a的加强肋,也能够称为将被固定部33与外周部34a连结起来的连结肋。第一肋35比第二肋36高,第一肋35的径向尺寸设定得比第二肋36的径向尺寸长。能够使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的厚度相等,但也可以使它们的厚度互不相同。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交替设置在旋转轴5c的周向上。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的下端部与锥形部34的内周部34b相连。因此,利用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将被固定部33、锥形部34的内周部34b以及锥形部34的外周部34a连结起来而实现一体化。

第二肋36布置为横穿排水孔34c。当俯视时,第二肋36通过排水孔34c的开口宽度的中央部,这样一来,就布置为使一个第二肋36跨过一个排水孔34c,因此在排水孔34c开口宽度的中央部处一分为二。通过像这样布置第二肋36,就能够在不会堵住排水孔34c的开口的位置设置第二肋36。因为第一肋35设在远离排水孔34c的开口的位置处,所以该第一肋35也是设在不会堵住排水孔34c的开口的位置处的肋。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省略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中的一者或这两者。

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的上端部位于比上侧叶片30的下端部靠下的位置。这样一来,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难以妨碍风的流动,因此能够保证足够的风量。

多个第一肋35以等间距布置在旋转轴5c的周向上。多个第二肋36也以等间距布置在旋转轴5c的周向上。在旋转轴5c的周向上相邻的第一肋35与第二肋36的间距设为完全相等。这样一来,送风扇3旋转时的平衡性变得良好。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正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如果使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7进行工作来打开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且关闭外部空气引入口2c,就进入从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引入内部空气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在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下,送风扇3旋转,由此从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引入的内部空气就在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中流动并作为空调用空气被送出。

此外,如果使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7进行工作来关闭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且打开外部空气引入口2c,就进入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引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在外部空气引入模式下,送风扇3旋转,由此使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引入的外部空气在第一空气通路r1和第二空气通路r2中流动并作为空调用空气被送出。

而且,如果使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6、7进行工作来将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和外部空气引入口2c打开,就进入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送风扇3旋转,由此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引入的外部空气就在第一空气通路r1中流动,从内部空气引入口2a、2b引入的内部空气在第二空气通路r2中流动,从而作为空调用空气被送出。也就是说,根据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1,能够切换到外部空气引入模式、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中的任意模式来进行送风。

例如,有时雨水或洗车时的水会从外部空气引入口2c浸入涡壳20的内部。当水浸入涡壳20的内部后,有时会到达送风扇3的锥形部34的上表面。当水到达锥形部34的上表面后,因为锥形部34上形成有排水孔34c,所以会从排水孔34c向锥形部34的下方排水。因此,锥形部34的上表面难以保持积水状态。此时,到达锥形部34的上表面上的水会流向该锥形部34的最低的部位,但由于该锥形部34的最低的部位设有排水孔34c,因此水难以停留在锥形部34的上表面上的这一效果会更加明显。

此时,因为排水孔34c位于比罩部5d的筒状部5e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以从排水孔34c滴下来的水在筒状部5e的外侧流动,从而能抑制水浸入电机5的主体部5b。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在各个方面都仅为示例而已,不得作出限定性解释。而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等同范围的变形和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也可以像图8、图9以及图10a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那样,在锥形部34的下表面上形成有突出部34d,突出部34d从排水孔34c的在旋转轴5c的径向上的内端部向下方突出。这样一来,从排水孔34c流向下方的水就容易顺着突出部34d流下去。该突出部34d从排水孔34c的在旋转轴5c的径向上的内端部突出,因此水难以朝接近旋转轴5c的方向流动,从而能抑制水浸入电机5。突出部34d在旋转轴5c的周向上延伸,且设有多个。此外,突出部34d能够以等间距设置在旋转轴5c的周向上。突出部34d也能够形成为呈与旋转轴5c同心的圆弧状延伸。

突出部34d位于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的正下方。因为突出部34d沿周向延伸,所以共用的突出部34d就会位于锥形部34的形成有第一肋35的部位和锥形部34的形成有第二肋36的部位。此外,因为突出部34d位于与第一肋35和第二肋36在锥形部34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所以锥形部34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如图10a所示,突出部34d的下端面34e的宽度w能够设在1.0mm以下。这样一来,顺着突出部34d流到下端面34e的水就容易滴下来。

也能够像图10b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那样,将突出部34d的下端面34e设为弯曲面。

能够像图10c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那样,将突出部34d的下部形成为尖头向下的尖形。在变形例2、3中,顺着突出部34d流下来的水也容易滴落。

也可以像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那样,在突出部34d的端部,形成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34f。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水从在周向上相邻的突出部34d之间流向径向内侧。

也能够像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那样,将突出部34d设为在旋转轴5c的周向上连续的环状。

也能够像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那样,在送风扇3的锥形部34的外周部34a上,设置纵板部37和横板部38。纵板部37从锥形部34的外周部34a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且形成为环状。横板部38从纵板部37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下侧叶片31的上端部与横板部38的下表面相结合。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例如可以用作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送风机组。

-符号说明-

1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2送风机壳

2a、2b内部空气引入口

2c外部空气引入口

3送风扇

5电机

5b主体部

5c旋转轴

5d罩部

5e筒状部

20涡壳

30上侧叶片(第一叶片)

31下侧叶片(第二叶片)

33被固定部

34锥形部

34c排水孔

34d突出部

35第一肋

36第二肋

r1第一空气通路

r2第二空气通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