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托装置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1985发布日期:2021-06-18 16:13阅读:40来源:国知局
腿托装置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腿托装置及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舒适系统也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一切都源于用户对汽车乘驾的舒适性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部分汽车的座椅上设置有腿托,用于对乘客的腿部进行支撑,但是该腿托功能单一,无法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乘车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腿托装置,不仅能够对乘客的腿部进行支撑外,还具有通风功能,从而提高了乘客乘坐座椅的舒适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腿托装置及具有该腿托装置的座椅,该腿托装置包括腿托支撑盒组件和通风组件,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设置有用于支撑乘员腿部的支撑表面,所述支撑表面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风孔,所述通风组件包括气流分散件和固定于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的风扇,所述气流分散件具有气流流通腔,所述气流流通腔的进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气流流通腔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气流分散出口,所述气流分散出口与所述通风孔连通,以将风扇的气流导流至每个所述通风孔从所述支撑表面吹出。

可选地,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包括腿托支撑盒和盖合于所述腿托支撑盒的开口的支撑盒盖,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腿托支撑盒内,所述腿托支撑盒上设置开设有贯通槽,所述气流分散件的一端与所述风扇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贯通槽,所述支撑表面与所述腿托支撑盒的外表面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气流分散件包括构造成l型结构的第一导流段和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一导流段位于所述腿托支撑盒内,所述第二导流段位于所述腿托支撑盒外,所述第二导流段构造为板状结构并且与所述支撑表面平行设置,所述气流分散出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导流段,所述气流分散出口与所述通风孔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包括腿托支撑盒和用于支撑乘员腿部的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固定于所述腿托支撑盒的外壁,所述支撑表面为所述弹性支撑件背离所述腿托支撑盒的一侧,所述通风孔贯穿所述弹性支撑件。

可选地,所述腿托装置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用于对所述弹性支撑件进行加热的加热垫,所述加热垫设置于所述弹性支撑件的表面和/或所述弹性支撑件内,所述加热垫上开设有与所述通风孔相对应的气流通孔。

可选地,所述腿托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所述支撑表面温度的第一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加热垫和所述风扇电连接,以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获取的温度来调节所述风扇的转速和所述加热垫的电流大小,从而使所述支撑表面的温度保持在温度阈值内。

可选地,所述腿托装置还包括腿托伸缩机构,所述腿托伸缩机构的一端用于固定在座椅骨架上,所述腿托伸缩机构的另一端固定有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以带动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伸缩并且调节角度。

可选地,所述腿托伸缩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平面连杆机构,所述平面连杆机构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座椅骨架和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平面连杆机构运动,以使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伸缩并且调节角度。

可选地,所述腿托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感知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与车辆底部、仪表板或邻近的座椅的距离的第二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和所述腿托伸缩机构电连接,以在所述第二传感器获取到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启动所述腿托伸缩机构使得所述腿托支撑盒组件适应性伸出或缩回,以增大所述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其包括座椅骨架和上述的腿托装置,所述腿托装置设置于所述座椅骨架上。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风扇中吹出的气流进入气流分散件的气流流通腔中,通过该气流流通腔的引导和分散,通过气流流通腔的侧壁上的各个气流分散出口,从支撑表面上设置的多个通风孔吹出,使得乘客的腿部能够感受到气流的吹拂,使腿托装置具有通风功能,提高了腿托装置的舒适度。通过设置气流分散件对风扇中的气流进行引导和分散,使得支撑表面上设置的各个通风孔均能够吹出均匀的气流,从而使得乘客的腿部的各个部分均能够感受到均匀的气流,进一步地提升了乘客的舒适性感受。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腿托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腿托装置的支撑盒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风扇和气流分散件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腿托装置的腿托支撑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腿托装置的腿托伸缩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腿托装置的控制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腿托装置;10-腿托支撑盒组件;11-腿托支撑盒;12-支撑盒盖;121-贯通槽;13-弹性支撑件;131-通风孔;132-支撑表面;14-开口;21-风扇;22-气流分散件;221-第一导流段;222-第二导流段;30-加热垫;31-气流通孔;40-腿托伸缩机构;41-驱动组件;42-平面连杆机构;81-控制器;82-第一传感器;83-第二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通常指的是在腿托装置100安装于车辆状态下的“上、下、前、后”,与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前、后”的方向一致,“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为了增加乘客乘坐座椅时的舒适度,在本公开中,提供了一种腿托装置100,如图1-6所示,该腿托装置100包括腿托支撑盒组件10和通风组件。腿托支撑盒组件10设置有用于支撑乘员腿部的支撑表面132。乘客坐在座椅上时,腿部与支撑表面132接触。支撑表面132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风孔131。通风组件包括气流分散件22和固定于腿托支撑盒组件10的风扇21。气流分散件22具有气流流通腔(未示出),气流流通腔的进口与风扇21的出风口连通,气流流通腔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气流分散出口(未示出),气流分散出口与通风孔131连通,以将风扇吹出的气流导流至每个通风孔131从支撑表面132吹出。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风扇21中吹出的气流进入气流分散件22的气流流通腔中,通过该气流流通腔的引导和分散,通过气流流通腔的侧壁上的各个气流分散出口,从支撑表面132上设置的多个通风孔131吹出,使得乘客的腿部能够感受到气流的吹拂,使腿托装置100具有通风功能,提高了腿托装置100的舒适度。通过设置气流分散件22对风扇21中的气流进行引导和分散,使得支撑表面132上设置的各个通风孔131均能够吹出均匀的气流,从而使得乘客的腿部的各个部分均能够感受到均匀的气流,进一步地提升了乘客的舒适性感受。

在本公开中对于如何固定风扇21不作限制,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腿托支撑盒组件10包括腿托支撑盒11和盖合于腿托支撑盒11的开口14的支撑盒盖12。风扇21固定于腿托支撑盒11内,腿托支撑盒11上设置开设有贯通槽121,气流分散件22的一端与风扇21连接,另一端穿过贯通槽121,并且气流分散出口分布于腿托支撑盒11的外表面,支撑表面132与腿托支撑盒11的外表面相对设置。

将风扇21设置于腿托支撑盒11的容纳腔内并通过腿托支撑盒11封闭该腿托支撑盒11的开口14,使得风扇21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容纳腔内,既能够封闭风扇21可能产生的噪音,又能够限制风扇21产生的气流的流动,仅允许气流从风扇21的出风口流入气流分散件22的气流流通腔中,使得风扇21产生的气流均能够供应至支撑表面132处用于对乘客的腿部吹风,从而提高风扇21供送的气流的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扇21可直接固定在腿托支撑盒11的外壁上。

在本公开中对气流分散件22的具体形状或结构不作限制,只要该气流分散件22能够将风扇21出风口的气流引导至支撑表面132的通风孔131处即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气流分散件22包括构造成l型结构第一导流段221和第二导流段222。第一导流段221位于腿托支撑盒11内,第二导流段222位于腿托支撑盒11外。腿托支撑盒组件10包括腿托支撑盒11和盖合于腿托支撑盒11的开口14的支撑盒盖12。弹性支撑件13固定于腿托支撑盒11的外壁,支撑表面132为弹性支撑件13背离腿托支撑盒11的一侧。第二导流段222构造为板状结构并且与支撑表面132平行设置,气流分散出口开设于第二导流段222,第二导流段222构造为能够覆盖所有的通风孔131,从而为每个通风孔131供送气流,气流分散口和通风孔131一一对应。

通过构造成l型结构的气流分散件22能够将封闭于腿托支撑盒11内的风扇21的气流引导至腿托支撑盒11外,而且,与支撑表面132平行设置的第二导流段222能够覆盖支撑表面132上所有的通风孔131,从而能够使气流分散件22中的气流能够均匀且迅速地通过每个通风孔131吹出。

可选地,风扇21外还罩设有气流导向外壳,气流导向外壳罩设于风扇21的出口面并且具有与第一导流段221连通的出风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气流分散件22可由具有一定硬度的纺织材料制成。气流分散出口构造为该纺织材料本身具有的透气孔。

为了能够对乘客的腿部进行弹性支撑,如图1所示,腿托支撑盒组件10还包括用于支撑乘员腿部的弹性支撑件13,弹性支撑件13固定于腿托支撑盒11的外壁,以座椅朝前为例,弹性支撑件13固定于腿托支撑盒11朝向车辆前方的一侧。可选地,弹性支撑件13覆盖于支撑盒盖12背离腿托支撑盒11的一侧。可选地,支撑表面132为弹性支撑件13背离腿托支撑盒11的一侧,通风孔131贯穿弹性支撑件13。支撑表面132为弹性支撑件13上与乘客的腿部接触的表面。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颠簸时,由于腿托装置100上设置有弹性支撑件13,能够通过弹性支撑件13的变形缓冲腿部和腿托之间的碰撞,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在本公开中对弹性支撑件13的材料不作限制,只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缓冲冲击即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撑件13包括发泡材料和包覆于发泡材料上的纺织材料。

为了进一步地增加腿托装置100的功能,在本公开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腿托装置100还包括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用于对弹性支撑件13进行加热的加热垫30,加热垫30设置于弹性支撑件13的表面和/或弹性支撑件13内,加热垫30上开设有与通风孔131相对应的气流通孔31。

因此,通过设置加热组件能够对用于对乘客的腿部进行支撑的弹性支撑件13进行加热,与此同时,气流会从弹性支撑件13中吹出,因此,也会对该气流进行加热,使得从弹性支撑件13中吹出温暖的气流,从而在环境温度较低时,能够向乘客的腿部供暖。或者,仅通过加热组件对弹性支撑件13进行加热,此时可关闭用于通风的风扇。

可选地,加热垫30中设置有加热电阻丝,从而通过电阻通电加热来加热加热垫30,然后加热垫30来加热弹性支撑件13。

为了进一步地增加腿托装置100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乘客的舒适度,腿托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81和用于检测支撑表面132温度的第一传感器82。控制器81分别与第一传感器82、加热垫30和风扇21电连接,以根据第一传感器82获取的温度来调节风扇21的转速和加热垫30的电流大小,从而使支撑表面132的温度保持在温度阈值内。可选地,第一传感器82可为温度传感器。

温度阈值的具体数值可根据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范围来设定,例如可设定为18-25℃。当第一传感器82检测到温度大于温度阈值时,则控制风扇21启动或控制启动的风扇21增加转速,以减低温度;同理,当第一传感器82检测到温度小于温度阈值时,则控制风扇21关闭或控制启动的风扇21减小转速,并且启动和/或增加加热垫30中电流大小,以升高温度。因此,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82和控制器81,能够根据温度的大小,来协同控制风扇21和加热功率,从而使得腿托装置100的温度能够始终保持在使人感觉舒适的温度阈值内。

为了能够以不同的姿态来支撑乘客的腿部,如图1和图5所示,腿托装置100还包括腿托伸缩机构40,腿托伸缩机构40的一端用于固定在座椅骨架上,腿托伸缩机构40的另一端固定有腿托支撑盒组件10,以带动腿托支撑盒组件10伸缩并且调节其角度,从而使得腿托支撑盒组件10靠近或远离座椅骨架,并且调节腿托支撑盒组件10的角度,因此能够以不同的姿态来支撑乘客的腿部,满足乘客的不同坐姿要求。

在本公开中对于腿托伸缩机构4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只要能够致动腿托支撑盒组件10靠近或远离座椅骨架即可。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5所示,腿托伸缩机构40包括驱动组件41和平面连杆机构42,平面连杆机构42可伸缩地连接于座椅骨架和腿托支撑盒组件10,驱动组件41用于驱动平面连杆机构42运动,以使腿托支撑盒组件10伸缩并且调节其角度。平面连杆机构42的远离座椅骨架的一端连接于腿托支撑盒11的底部,平面连杆机构42的靠近座椅骨架的一端固定于座椅骨架。通过设置平面连杆机构42来带动腿托伸缩,能够较为平稳地完成伸缩过程,而且在伸缩的同时,通过平面连杆机构42中连杆的旋转可带动腿托支撑盒组件10调节角度,乘客的使用体验较好。

可选地,驱动组件41包括电机、丝杆和丝杆螺母,电机与丝杆传动连接,以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螺母与丝杆螺纹配合,并且连接于连杆。电机转动时带动丝杆转动,从而使得丝杆螺母沿丝杆前后移动,进而带动平面连杆机构42伸缩。

为了使腿托支撑盒组件10伸缩的更加平稳,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腿托装置100设置有两组平面连杆机构42,该两组平面连杆机构42间隔连接在腿托支撑盒11的底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腿托伸缩机构40还可以是剪叉式连杆结构,通过电机驱动剪叉式连杆结构中的其中一根连杆旋转,从而带动腿托支撑盒组件10伸缩。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腿托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81和用于感知腿托支撑盒组件10与车辆底部、仪表板或邻近的座椅的距离的第二传感器83。如图6所示,控制器81分别与第二传感器83和腿托伸缩机构40电连接,以在第二传感器83获取到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启动腿托伸缩机构40使得腿托支撑盒组件10适应性伸出或缩回,以增大距离。周边距离包括腿托支撑盒11与前方的仪表板的距离以及与车辆的底部的距离。

当乘客在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或者在调节靠背的角度时,若是腿托支撑盒11的位置不当,乘客不注意时,可能会出现乘客的腿被夹的危险。

由于设置有第二传感器83,第二传感器83设置在腿托支撑盒11上,可选地,第二传感器83可为距离传感器,在腿托支撑盒11的前侧的表面以及底部均可设置第二传感器83,从而检测腿托支撑盒11与车辆的前方的仪表板或邻近的座椅、车辆的底部的距离。当座椅设置在前排时,检测的是与仪表板和车辆底部的距离。当座椅设置在中间排或后排时,检测的是与邻近的座椅和车辆底部的距离。当控制器81通过第二传感器83获取到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则控制腿托支撑盒组件10适应性伸出或缩回,以使腿托支撑盒组件10远离车辆的底部或远离车辆的仪表板,从而避免出现乘客的腿部被夹的危险。因此,本公开中的腿托装置100具有能够感知座椅的位置和靠背的角度,并且基于腿托周边的空间进行自适应调节的功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控制器81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处理能力,控制器8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81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座椅,该座椅包括座椅骨架和上述的腿托装置100,腿托装置100设置于座椅骨架上,用于支撑乘客的腿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