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15043发布日期:2021-11-16 01:0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后视镜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视镜及包括所述后视镜的车辆。


背景技术:

2.后视镜是安装在车辆的外部两侧,以便于驾驶员坐在车内驾驶座位上观察车辆的左侧、右侧及后方路况的工具,对车辆的安全行驶十分重要。
3.现有技术中,后视镜的外形结构大多是固定不变的,且为了提供足够的观察视野,后视镜的尺寸一般较大。然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尤其是在无转向需求的情况下,驾驶员利用后视镜观察路况的时间占比较少,后视镜会增大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和风噪,造成噪音大、能源消耗高等问题。而如果将后视镜翻转贴合于车体,虽然可以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和风噪,但是驾驶员将无法通过后视镜观察车辆周围的路况,不利于安全驾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后视镜及包括所述后视镜的车辆,所述后视镜可以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和风噪,还可以改变自身形态以满足车辆在不同行驶状态下的需求。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后视镜,包括后视镜本体、柔性镜、连杆以及驱动件。所述后视镜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在两者之间共同定义出一个具有开口的收容空间;所述柔性镜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处,并覆盖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所述连杆从所述后视镜本体中延伸出来,用于将所述后视镜本体安装于车辆的车体上;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使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张大或者缩小,其中,所述柔性镜能够跟随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张大而展开,以及跟随所述收容空间的开口的缩小而收缩。
6.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控制器及上述的后视镜,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后视镜的所述驱动件工作,以驱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转动。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第一壳体的一端与第二壳体的一端转动连接,且在两者之间共同定义出一个开口朝向车辆后方的收容空间,使得后视镜本体的整体轮廓大致呈尖端朝向车辆前方的楔形,楔形的后视镜本体可以对气流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而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和风噪;再者,在车辆进入无转向需求的第一行驶状态时,如定速巡航,通过驱动件驱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向转动,可以使后视镜本体的收容空间的开口缩小,进而使后视镜本体的迎风面积减小,有利于进一步减小风阻和风噪,虽然柔性镜跟随收容空间的开口的缩小而收缩,但驾驶员仍可以通过收缩的柔性镜观察车辆周围的路况,满足驾驶需求;此外,在车辆进入有转向需求的第二行驶状态时,例如超车,通过驱动件驱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背转动,则可以使后视镜本体的收容空间的开口张大,收缩的柔性镜跟随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张大而展开,从而为驾驶员提供较大的观
察视野,有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
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后视镜处于第一形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0.图2是图1所示的后视镜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1.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后视镜处于第二形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4是图3所示的后视镜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5是图1所示的后视镜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14.图6是图1所示的后视镜去除柔性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7是图1所示的后视镜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1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7.后视镜
ꢀꢀꢀꢀꢀꢀꢀꢀꢀꢀꢀꢀꢀꢀꢀꢀꢀꢀ118.后视镜本体
ꢀꢀꢀꢀꢀꢀꢀꢀꢀꢀꢀꢀꢀꢀ
10
19.第一壳体
ꢀꢀꢀꢀꢀꢀꢀꢀꢀꢀꢀꢀꢀꢀꢀꢀ
11
20.第一铰接部
ꢀꢀꢀꢀꢀꢀꢀꢀꢀꢀꢀꢀꢀꢀ
112
21.第一梳齿
ꢀꢀꢀꢀꢀꢀꢀꢀꢀꢀꢀꢀꢀꢀꢀꢀ
114
22.第一齿条
ꢀꢀꢀꢀꢀꢀꢀꢀꢀꢀꢀꢀꢀꢀꢀꢀ
116
23.条形通槽
ꢀꢀꢀꢀꢀꢀꢀꢀꢀꢀꢀꢀꢀꢀꢀꢀ
118
24.第二壳体
ꢀꢀꢀꢀꢀꢀꢀꢀꢀꢀꢀꢀꢀꢀꢀꢀ
12
25.第二铰接部
ꢀꢀꢀꢀꢀꢀꢀꢀꢀꢀꢀꢀꢀꢀ
122
26.第二梳齿
ꢀꢀꢀꢀꢀꢀꢀꢀꢀꢀꢀꢀꢀꢀꢀꢀ
124
27.第二齿条
ꢀꢀꢀꢀꢀꢀꢀꢀꢀꢀꢀꢀꢀꢀꢀꢀ
126
28.收容空间
ꢀꢀꢀꢀꢀꢀꢀꢀꢀꢀꢀꢀꢀꢀꢀꢀ
13
29.柔性镜
ꢀꢀꢀꢀꢀꢀꢀꢀꢀꢀꢀꢀꢀꢀꢀꢀꢀꢀ
20
30.连杆
ꢀꢀꢀꢀꢀꢀꢀꢀꢀꢀꢀꢀꢀꢀꢀꢀꢀꢀꢀꢀ
30
31.第一端
ꢀꢀꢀꢀꢀꢀꢀꢀꢀꢀꢀꢀꢀꢀꢀꢀꢀꢀ
31
32.第二端
ꢀꢀꢀꢀꢀꢀꢀꢀꢀꢀꢀꢀꢀꢀꢀꢀꢀꢀ
32
33.安装部
ꢀꢀꢀꢀꢀꢀꢀꢀꢀꢀꢀꢀꢀꢀꢀꢀꢀꢀ
33
34.驱动件
ꢀꢀꢀꢀꢀꢀꢀꢀꢀꢀꢀꢀꢀꢀꢀꢀꢀꢀ
40
35.输出轴
ꢀꢀꢀꢀꢀꢀꢀꢀꢀꢀꢀꢀꢀꢀꢀꢀꢀꢀ
43
36.齿轮
ꢀꢀꢀꢀꢀꢀꢀꢀꢀꢀꢀꢀꢀꢀꢀꢀꢀꢀꢀꢀ
46
37.卷轴
ꢀꢀꢀꢀꢀꢀꢀꢀꢀꢀꢀꢀꢀꢀꢀꢀꢀꢀꢀꢀ
50
38.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者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者类似的元件或者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功能的元件。可以理
解的是,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0.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后视镜1,包括后视镜本体10、柔性镜20、以及连杆30。其中,后视镜本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的一端和第二壳体12的一端转动连接,且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两者之间共同定义出一个具有开口的收容空间13(如图5所示)。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互转动连接的一端定义为其连接端,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还分别具有与其连接端相对的自由端。也即是说,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分别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两者的连接端转动连接。其中,第一壳体11的连接端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端的转动连接,可以是直接转动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元件间接转动连接,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41.如图1至图4所示,连杆30从后视镜本体10中延伸出来,用于将后视镜本体10安装于车辆(图中未示)的车体上。需要说明的是,后视镜本体10通过连杆30安装于车体后,其收容空间13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柔性镜20的反射面也面向车辆的后方,以便于驾驶员通过柔性镜20的反射观察车辆侧方及后方的路况。其中,连杆30与车体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旋转机构连接。优选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连杆30通过旋转机构与车体连接,使得后视镜本体10能够相对车体进行多角度的转动,从而能够扩大驾驶员通过柔性镜20获取的观察视野。
42.如图1、图3、图5所示,柔性镜20设置于收容空间13的开口处,并覆盖收容空间13的开口。需要说明的是,柔性镜20选用表面光滑的柔性薄膜材料制成,具有光学镜子的反射功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且塑性较高,由此可以进行卷绕或者拉伸。
43.如图5所示,后视镜1还包括设置于收容空间13内的驱动件40,驱动件40用于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转动,以使收容空间13的开口张大或者缩小,相应的,柔性镜20能够跟随收容空间13的开口的张大而展开,以及跟随收容空间13的开口的缩小而收缩。具体的,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驱动件40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背转动后,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相互远离,使得收容空间13的开口张大,此时,后视镜1处于第一形态,柔性镜20完全展开;如图3及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驱动件40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向转动后,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相互靠拢,使得收容空间13的开口收缩,此时,后视镜1处于第二形态,柔性镜20部分收缩。也即是说,在驱动件40的作用下,后视镜1的形态可以在第一形态与第二形态之间转变,其中,后视镜1的常用形态为第一形态。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不难看出,相比于后视镜1处于第一形态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夹角,后视镜1处于第二形态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夹角较小。其中,后视镜1处于第二形态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夹角不宜过小,即收容空间13的开口不宜过小,避免柔性镜20过度收缩而导致其反射面(即柔性镜20覆盖收容空间13的开口处的部分)尺寸过小,进而影响通过柔性镜20可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因此,后视镜1处于第二形态时柔性镜20的反射面的尺寸应满足标准法规中对应的要求,以保证后视镜1处于第二形态时柔性镜20仍然能够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观察视野。
44.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的后视镜1,通过将第一壳体11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的一端转动连接,且在两者之间共同定义出一个开口朝向车辆后方的收容空间13,使
得后视镜本体10的整体轮廓大致呈尖端朝向车辆前方的楔形,楔形的后视镜本体10可以对气流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而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和风噪。再者,在车辆进入无转向需求的第一行驶状态时,例如定速巡航,通过驱动件40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向转动,后视镜1从第一形态变形为第二形态,使得后视镜本体10的收容空间13的开口缩小,进而使后视镜本体10的迎风面积减小,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和风噪,从而降低能耗。虽然后视镜1变形为第二形态后,柔性镜20跟随收容空间13的开口的缩小而收缩,但驾驶员仍然可以通过收缩的柔性镜20观察车辆周围的路况,满足驾驶需求。此外,在车辆进入有转向需求的第二行驶状态时,例如超车,通过驱动件40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背转动,后视镜1从第二形态变形为第一形态,则可以使后视镜本体10的收容空间13的开口张大,进而使收缩的柔性镜20跟随收容空间13的开口的张大而展开,从而为驾驶员提供较大的观察视野,有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
45.具体的,请参阅图5至图7,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连杆3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第一端31伸入后视镜本体10的收容空间13中,第二端32位于后视镜本体10外并用于连接车体(图中未示)。
46.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连杆30的第一端31为光滑的圆杆,并分别与后视镜本体10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转动连接。也即是说,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杆30的第一端31来实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转动连接。具体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靠近连杆30的一端(即第一壳体11的连接端)设有第一铰接部112,并且通过第一铰接部112转动连接于连杆30的第一端31;同样的,第二壳体12靠近连杆30的一端(即第二壳体12的连接端)设有第二铰接部122,并且通过第二铰接部122转动连接于连杆30的第一端31。如图2及图4所示,第一壳体11的连接端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端分别通过第一铰接部112和第二铰接部122转动连接于连杆30的第一端31时,第一铰接部112的位置与第二铰接部122的位置在沿连杆30的长度方向上交错。
47.如图2、图4及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铰接部112和第二铰接部122分别包括沿连杆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三个枢接套,每一所述枢接套开设穿装孔,所述穿装孔用于穿装连杆30的第一端31(如图5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铰接部112及第二铰接部122包括的所述枢接套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其他合理数量。
48.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部112的所述三个枢接套和第二铰接部122的所述三个枢接套在沿连杆30的长度方向上依次交错。具体的,第一铰接部112的每一所述枢接套位于第二铰接部122的一所述枢接套远离连杆30的第二端32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铰接部112的每一所述枢接套也可以位于第二铰接部122的一所述枢接套靠近连杆30的第二端32的一侧。其中,第一铰接部112及第二铰接部122的若干所述枢接套中,套设于连杆30的第一端31端部的枢接套的穿装孔未穿通该枢接套远离连杆30的第二端32的一侧,连杆30的第一端31收容于该枢接套内,有利于保护连杆30的第一端31;第一铰接部112及第二铰接部122的其余枢接套的穿装孔均穿通对应的枢接套沿连杆30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套设于连杆30的第一端31端部的枢接套的穿装孔也可以穿通所述枢接套远离连杆30的第二端32的一侧,使连杆30的第一端31外露。
49.如图6及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连杆30的第二端32的轮廓大致为扁圆结构,其朝向车辆前方的一侧具有弧度,扁圆结构的第二端32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气流
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从而减小风阻和风噪。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杆30的第二端32也可以设置为尖端朝向车辆前方的楔形结构,同样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气流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而且导流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减小风阻和风噪。
50.进一步的,如图5及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连杆3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之间的安装部33,安装部33与第一端31一并伸入后视镜本体10的收容空间13内,安装部33用于安装驱动件40。具体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杆30的安装部33开设有安装槽,驱动件40为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43上套设有齿轮46,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转动连接于连杆30的至少一个壳体上设有齿条,齿轮46与所述齿条啮合,通过所述电机的转动及齿轮46与所述齿条的啮合传动驱动至少一个壳体绕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转动,进而使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即第一壳体11远离连杆30的一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即第二壳体12远离连杆30的一端)相对靠拢或者相对远离,以实现后视镜1在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之间的转变。
51.优选的,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齿条116,第二壳体1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齿条126,第一齿条116和第二齿条126分别啮合于齿轮46的相对两侧,从而通过同一个齿轮46的转动,就可以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分别绕连杆30的第一端31朝不同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向转动或者相背转动。通过所述电机同时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绕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43只需转动较小角度,即可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获得较大的开合角度,有利于后视镜1快速在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之间转变,而且所述电机消耗的能源少。当然,在其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可以只有一个壳体设置齿条,所述齿条与齿轮46啮合,所述电机驱动设置有齿条的一个壳体绕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同样可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转动,从而实现后视镜1在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之间转变。
5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连杆30自第二端32的端面开设有通道,所述通道用于穿设导电线,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导电线与车辆的控制器(图中未示)电性连接,从而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转动,进而在齿轮46与所述齿条的啮合作用下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的至少一个壳体绕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使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相对靠拢或相对远离,实现后视镜1在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之间转变。具体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车辆进入第一行驶状态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机正向转动,并通过齿轮46与所述齿条的啮合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的至少一个壳体绕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向转动,从而使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相对靠拢,后视镜1由第一形态转变为第二形态;而在车辆进入第二行驶状态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机反向转动,并通过齿轮46与所述齿条的啮合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的至少一个壳体绕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背转动,从而使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相对远离,后视镜1由第二形态转变为第一形态。
53.优选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的传感器(图中未示),所述传感器用于感应车辆的周围是否有物体(例如其他车辆或者行人等)靠近。当所述传感器感应到车辆的周围有物体靠近,且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处于相对靠拢的状态时,即后视镜1处于第二形态时,所述传感器触发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
机反向转动,以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的至少一个壳体绕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背转动,从而使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相对远离,后视镜1由第二形态转变为第一形态。在所述传感器感应到车辆的周围有物体靠近时,后视镜1从第二形态转变为第一形态,一方面可以使驾驶员通过第一形态的后视镜1获取更全面的周围路况,另一方面还可以提示驾驶员注意车辆周围的物体,有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
54.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设置有若干第一梳齿114,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设置有若干第二梳齿124,若干第一梳齿114的位置与若干第二梳齿124的位置在沿连杆30的长度方向上交错,且若干第一梳齿114与若干第二梳齿124共同构成一个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用于支撑柔性镜20的内侧面。如图5所示,在所述弧形面的支撑作用下,柔性镜20的反射面能够呈弧形稳定展开,便于驾驶员通过柔性镜20的反射面清楚地观察车辆周围的路况,而且弧形的柔性镜20的反射面具有更大的反射角度,有利于驾驶员获取更大的观察视野。
55.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设置有三个第一梳齿114,第二的自由端设置有四个第二梳齿124,每两个第二梳齿124之间具有一第一梳齿11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者其他合理数量的第一梳齿114,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者其他合理数量的第二梳齿124。优选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沿所述弧形面的弯曲方向上,第一梳齿114和第二梳齿124至少部分交叠,由此,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转动时,部分交叠的第一梳齿114和第二梳齿124还可以起到转动导向的作用,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相对转动更加平稳。
56.请再次参阅图5,本技术提供的后视镜1还包括至少一收缩组件,所述至少一收缩组件设置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的至少一个壳体的内侧。内侧是指壳体朝向收容空间13的一侧。柔性镜20的至少一端连接于所述至少一收缩组件,并通过所述至少一收缩组件实现柔性镜20的收缩或者展开。
57.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缩组件设置为一组,且所述收缩组件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内侧。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收缩组件包括卷轴50及设置于卷轴50的至少一端的至少一卷簧(图中未示)。卷轴50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1,所述至少一卷簧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连接,所述至少一卷簧的另一端与卷轴50连接,柔性镜20的一端通过粘接等方式连接于卷轴50,柔性镜2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2。其中,所述至少一卷簧具有一定大小的预紧力,使得卷轴50具有卷绕柔性镜20的趋势,卷轴50与所述至少一卷簧构成一卷绕机构,通过卷绕或者释放柔性镜20来实现柔性镜20的收缩或者展开。为了使卷轴50两端的受力均匀,优选的,卷轴50的每一端设置一所述卷簧,卷轴50与每一所述卷簧的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卷轴与卷簧的连接结构基本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58.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卷簧的预紧力作用下,卷轴50具有卷绕柔性镜20的趋势,因此可以拉伸柔性镜20未被卷绕的部分,从而使柔性镜20覆盖于收容空间13的开口处的部分始终处于展开状态,保证柔性镜20具有良好的反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卷簧提供的预紧力应小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转动时第二壳体12对柔性镜20的牵拉力,以保证柔性镜20能够跟随收容空间13的张大而展开。具体的,当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相对靠拢时,收容空间13的开口的缩小,卷轴50可以在所述卷簧的预紧力作用下
朝第一方向转动,从而卷绕至少部分柔性镜20,使柔性镜20跟随收容空间13的开口的缩小而收缩;而当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和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相对远离时,收容空间13的开口的张大,第二壳体12牵拉柔性镜20,进而带动卷轴50朝第二方向转动以放松被卷绕的柔性镜20,使柔性镜20被卷绕的部分从卷轴50上被释放出来,从而使柔性镜20跟随收容空间13的开口的张大而展开。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具体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卷轴50的顺时针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卷轴50的逆时针方向。
59.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收缩组件可以采用伸缩机构实现柔性镜20的收缩或者展开。例如,所述收缩组件包括拉杆及至少一拉簧,所述拉杆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壳体11的内侧,所述至少一拉簧设置于所述拉杆靠近连杆30的一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杆连接,柔性镜2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拉杆远离所述拉簧的另一侧,且柔性镜2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2的内侧;所述拉簧具有一定大小的预紧力,使所述拉杆具有拉动柔性镜20靠近连杆的趋势,当所述拉杆在所述拉簧作用下带动柔性镜20靠近连杆30,使得覆盖于收容空间13的开口处的至少部分柔性镜20收入收容空间13内,从而使柔性镜20收缩;而当第二壳体12牵拉柔性镜20,柔性镜20带动所述拉杆远离连杆30,使得被收入收容空间13内的至少部分柔性镜20伸出收容空间13并覆盖于收容空间13的开口处,从而使柔性镜20展开。由此可见,所述拉杆和所述拉簧构成的伸缩结构同样可以实现柔性镜20的收缩或者展开。
6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的任一种收缩组件也可以设置为两组,第一壳体11的内侧和第二壳体12的内侧分别设置一所述收缩组件,柔性镜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所述收缩组件,同样可以实现收缩或者展开。
6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设置有若干第一梳齿114和若干第二梳齿124时,设置有所述收缩组件的壳体对应设置有供柔性镜20穿入收容空间13的通道。具体的,请参阅图5及图6,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自由端设有一条形凸台,若干第一梳齿114设置于所述条形凸台上,所述条形凸台开设有一条形通槽118,条形通槽118构成供柔性镜20穿入收容空间13的通道。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条形通槽118背离收容空间13的一侧的槽口至少在靠近第二壳体12的边缘做圆滑倒角处理,以使柔性镜20能够在该圆滑倒角处穿入收容空间13,避免柔性镜20被磨损。
6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的内侧设置有所述收缩组件时,第二壳体12的自由端也设置一条形凸台并开设条形通槽,以供柔性镜20穿入收容空间13。
63.上述实施例均是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分别与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连接进行描述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可以仅有一个壳体与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连接,另一个壳体与连杆30的第一端31固定连接,驱动件40用于驱动转动连接于连杆30的壳体绕连杆30的第一端31转动,同样可以实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后视镜1在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之间转变。
6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还可以直接转动连接,例如第一铰接部112为枢接轴,第二铰接部122为若干枢接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第一铰接部112和第二铰接部122实现转动连接,连杆30的第一端31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的任一个壳体固定连接,驱动件40用于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中的至少一个壳体转动,
同样可以实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后视镜1在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之间转变。
65.进一步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控制器以及前述的后视镜1,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后视镜1的驱动件40工作,以驱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转动,从而实现后视镜1在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之间转变。后视镜1具备前述的后视镜1的所有功能和特征,更具体的描述可参考前述的后视镜1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66.可选的,所述车辆还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置于后视镜1的连杆30的第二端32上,所述摄像头的视角方向朝向所述车辆的后方,且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车辆的中控装置电性连接,以将所述摄像头拍摄的影像通过所述中控装置播放出来。所述摄像头优选采用广角摄像头,其较大的视野范围可以弥补后视镜1的一些视野盲区,所述摄像头与后视镜1协同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6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名称区分,并不具有特殊的指定含义;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