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958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这种结构在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枢支于车体后部的动力装置传动箱的上方支撑有空气滤清器,该空气滤清器通过吸气导管吸取空气。
这种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在例如日本实开昭64-22692号公报中已经公开。在这种结构中,在设置于车座下部的储存箱的前部,沿上下方向形成有上端带有空气吸入口的吸气通路,从空气滤清器向前方延伸的吸气导管前端与吸气通路的下端相连。
但是,在上述以往技术中,由于空气吸入口设置在距离路面较高的位置上,其优点是可以防止尘埃的吸入,但是,由于吸气通路及吸气导管构成的流路全长较长,而且吸气通路及吸气导管直角连接,因而也带来了因吸气的吸入阻力增加使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减少的问题。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可防止尘埃的吸入又能减少吸气的吸入阻力、从而能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提供的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在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枢支于车体后部的动力装置的传动箱上方,支撑有空气滤清器,该空气滤清器通过吸气导管吸取空气,其特征是,在用于覆盖踏板后方的车座下方的车体侧部的车体盖上形成有开口,在前述车体盖的里面,面对前述开口设有吸气箱,前述吸气导管与该吸气箱相连。
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的基础上作出的,前述吸气箱具有设置在其侧部的入口开口部及设置在其上部的出口开口部,入口开口部面对车体盖的开口,同时,出口开口部与吸气导管相连。
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的基础上作出的,前述吸气箱划分成具有前述入口开口部下腔和具有前述出口开口部的上腔,将该下腔及上腔相互连通的连通孔设置在比前述吸气箱的入口开口部的下端低的位置。
权利要求4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的基础上作出的,前述下腔的下部设有泄压用开口部。
权利要求5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的基础上作出的,后座骑乘者用的辅助踏板通过前述车体盖的开口朝车体盖的外侧伸出。
如上文所述,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由于在用来覆盖踏板后方的车座下方的车体侧部的车体盖上形成有开口,在车体盖的里面,面对该开口设有吸气箱,吸气导管与该吸气箱相连,因此将设置在动力装置的传动箱上方的空气滤清器与吸气箱相连的吸气导管可直线地且以最短距离设置以便减小吸气阻力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而且,由于面对吸气箱的车体盖的开口设置在踏板后方的车座下方,因而,不仅很难吸入由前轮或后轮飞溅的尘埃或泥水,而且可以吸入不会由发动机加热的低温空气,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由于吸气箱具有设置在其侧部的入口开口部及设置在其上部的出口开口部,入口开口部面对车体盖的开口,同时,出口开口部与吸气导管相连,因此,吸入吸气箱的空气中的尘埃等会落到吸气箱的底部,可防止将其吸入空气滤清器。
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由于吸气箱划分成具有入口开口部的下腔和具有出口开口部的上腔,将该下腔及上腔相互连通的连通孔设置在比吸气箱的入口开口部的下端低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车体盖的开口遇到强的横风时吸气系统的压力急剧变化。
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发明,由于下腔的下部设有泄压用开口部,因此在车体盖的开口受横风作用的场合,下腔的压力可以通过泄压用开口部泄压,从而更有效地防止了吸气系统内压力的急剧变化。
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发明,由于后座骑乘者用的辅助踏板通过车体盖的开口朝车体盖的外侧伸出,因此,不需要再形成辅助踏板用的专门开口,从而提高了车体盖的强度,改善了外观。


图1是小型摩托车的总体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侧盖拆卸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图3中的4箭头所示方向的视图。
图5是图2中5-5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图2中6-6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下文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叙述本发明的实施。
图1至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图1是小型摩托车的总体侧视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表示图2中的侧盖拆卸后的状态的图,图4是图3中的4箭头所示方向的视图,图5是图2中5-5截面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图2中6-6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所示,构成小型摩托车V车架的用钢管焊接制成的车架F包括前管1,通过角撑板2、2连接在前管1上并朝车体后方延伸的下管3,从下管3的下端附近左右分开并朝车体后上方延伸而后端通过U字形弯曲连接成一体的左右主架4、4。左右主架4的前部与下管3的下端通过一对加强管5、5连接,左右主架4、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及后部分别由朝车体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车架横梁6及第二车架横梁7连接。
支撑在车架F上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车体B包括覆盖前管1前面的腿挡板前部件8、与腿挡板前部件8的后面连接的用于覆盖前管1后面的腿挡板后部件9、与腿挡板后部件9的下端连接的踏板10、与腿挡板前部件8的下端连接的用于覆盖踏板10的下面的下盖11、覆盖车体后部的后盖12以及从后盖12的左右前部与踏板10及下盖11的后端连接的左右侧盖13、13。
在可自由转动地支撑于前管1上的前叉14的下端用轴支撑着前轮Wf,该前轮Wf的上部由前挡泥板15覆盖。车把柱17从用于覆盖腿挡板前部件8及腿挡板后部件9的上端开口部的上盖16上方伸出,车把18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连接在该车把柱17的上面。前灯19及速度计20支撑在车把柱17上,另外,与点火开关形成一体的车把锁定装置21支撑在前管1的右侧面。
后端用轴支撑着后轮Wr的动力装置P的前端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撑在第一车架横梁6上,该动力装置P与第二车架横梁7由后缓冲器22连接。在后盖12的上面设有骑乘者乘座用的车座23。
如图2所示,在左右侧盖13、13上形成向车体内侧凹进的凹部131、131。在该凹部131、131的中央形成开口132、132,后座骑乘者用辅助踏板31、31从开口132、132向车体外侧伸出。辅助踏板31、31支撑在下文要叙述的车体上。换句话说,在左右主架4、4上分别焊接有动力装置支撑托架32、32,在动力装置支撑托架32、32上分别用数个螺栓34固定有左右踏板支柱33、33,沿车体左右方向设置的踏板杆35的左右两端焊接在该踏板支柱33、33上,以对踏板支柱33、33进行加强。于是,将前述辅助踏板31、31固定在左右踏板支柱33、33与踏板杆35的左右两端。
下文参照图3~图6叙述动力装置P的吸气系统结构。
在动力装置P的传动箱30的上面,用螺栓36支撑着空气滤清器37。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吸气导管38的后端与该空气滤清器37的入口部371连接,该吸气导管38的前端通过做成蛇腹状的由橡胶制成的套管39与固定在车体左侧的侧盖13里面的吸气箱40相连。空气滤清器37的出口部372通过化油器41及吸气管42与发动机E的曲轴箱相连。
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吸气箱40分为上半体51和下半体52,在上半体51的外周嵌合于下半体52的内周的状态下,通过将上半体51上形成的数个凸起513与下半体52上形成的数个配合孔523配合,而将上半体51和下半体52结合成一体。在上半体51的前部和后部分别突出地设有安装托架514、514,通过把穿过这些安装托架514、514的小螺钉43、43分别拧入侧盖13里面突设的凸台133、133中,将吸气箱40固定在侧盖13里面。图5虽然仅示出了借助于后部安装托架514进行固定的部位,而前部安装托架514固定部位与此结构相同。
上半体51,在其上部设有向后方开口的出口开口部511,在下部设有向下开口的连通孔512,另外下半体52具有在其侧部向左开口的入口开口部521及在其下部向下开口的泄压用开口部522。从图6可以清楚地看出,连通孔512的高度设置在比入口开口部521的下端高度仅低一个距离α的位置。另外泄压用开口部522的面积小于入口开口部521的面积及连通孔512的面积。
将吸入箱40安装在侧盖13上时,由于在开口部上是不能进行固定的,因而将入口开口部521面对侧盖13的开口132的后部而设置,另外,将套管39的前端嵌合在上半体51上而用箍圈44固定。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不仅利用侧盖13的开口132来进行吸气导入,而且利用该侧盖13的开口132还可以使辅助踏板31伸出到侧盖13的外部,因而,将开口132的数量抑制到最小限度,保证了侧盖13的强度,避免了对外观的影响。
吸气导管38由合成树脂做成整体,其后端通过压入空气滤清器37的入口部371中而固定,其前端设置的筒状部381压入套管39的后端,游离地嵌入该套管39内部。另外,用两个螺栓46、46固定在前述吸气管42上的悬挂装置47带有沿车体横向延伸的簧片471,通过该簧片471与吸气导管38上形成的开口382的卡合,将吸气导管38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悬挂地支撑着。在吸气导管38的上部设有降低吸气噪音用的谐振器48,另外,在筒状部381上整体形成有用于遮挡由后轮Wr弹起的泥水的环状凸缘部383。
空气滤清器37的出口部371与化油器41相互嵌合并用箍圈45固定地连接在一起。另外,化油器41与吸气管42借助于将悬挂装置47固定在吸气管42上的前述两个螺栓46、46而固定连接在一起。并且将吸气管42用四个螺栓49固定在发动机E上。
下文叙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作用。
从面对侧盖13的开口132而设置的吸气箱40的入口开口部521吸入下腔54中的吸入气体,沿图6的箭头a所示方向从连通孔512流入上腔53中,由此经过出口开口部511及吸气导管38供给空气滤清器37,由空气滤清器37净化的吸入气体通过化油器41而与燃料混合后,再经过吸气管42供给发动机E。
这时,由于面对吸气箱40的侧盖13的开口132的位置是,其前方由腿挡板前部件8及腿挡板后部件9遮住,并且其下方由踏板10遮住,因而,可以将吸进吸气箱40中的由前轮Wf及后轮Wr飞溅的尘埃及泥水的量限制为最小。另外,入口开口部521及出口开口部511之间的空气流路做成迷宫式形状,而且入口开口部521设置在低于出口开口部511的位置,因此,包含在吸入气体内的尘埃等因重力作用而下落到吸气箱40的底部,这样,可以只把净化的吸入气体供给发动机E。
另外,当碰到侧盖13的强横风从入口开口部521吹进吸气箱40的下腔54时,由于连通孔512的高度设置在低于入口开口部521下端高度的位置,因而,可以防止上腔53及与该上腔53连通的吸气导管38内部压力的急剧变化,保证了发动机E的稳定运转。这时,流入下腔54中的空气沿图6中箭头c所示方向从泄压用开口部522排泄到吸气箱40的外部,从而可更有效地防止吸气系统压力的急剧变化。
再者,在入口开口部521不受强横风作用的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空气从入口开口部521沿箭头a所示方向吸入下腔54,沿箭头b所示方向从泄压用开口部522吸入的空气很少,这样,不会把由后Wr在后盖12及侧盖13内卷起的尘埃等从泄压用开口部522吸入。原因是,泄压用开口部522的面积小于入口开口部521的面积,而且,入口开口部521与连通孔512的距离比泄压用开口部522与连通孔512的距离短,这样,从入口开口部521吸入的空气流动阻力比从泄压用开口部522吸入的空气流动阻力小。
另外,由于把吸气箱40连接在空气滤清器37上的吸气导管38的总长度非常短,而且不带有急剧弯曲部,并沿车体前后方向略成直线地设置着,因此,可以将吸气导管38中的吸气阻力抑制到最小,增加了发动机E的输出功率。再者,由于吸入的空气是不受发动机E的热量影响引起温度上升的车体B外部的空气,因而,降低了吸气温度,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E的输出功率。
随着摩托车V的行走引起枢支在车体上的动力装置P上下摆动时,与动力装置P一体上下摆动的吸气导管38和固定在车体侧的吸气箱40的相对移动,由将吸气导管38与吸气箱40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套管39的弹性变形吸收。
上文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吸气箱40与侧盖13做成单独的部件,但是,也可以将两者做成一个部件。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开口132在侧盖13上形成,但是,也可以在其他任何车体盖上形成该开口。
权利要求
1.一种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在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枢支于车体后部的动力装置(P)的传动箱(30)的上方,支撑有空气滤清器(37),该空气滤清器(37)通过吸气导管(38)吸取空气,其特征是,在用于覆盖踏板(10)后方的车座(23)下方的车体侧部的车体盖(13)上形成有开口(132),在前述车体盖(13)的里面,面对前述开口(132)设有吸气箱(40),前述吸气导管(38)与该吸气箱(40)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其特征是,前述吸气箱(40)具有设置在其侧部的入口开口部(521)及设置在其上部的出口开口部(511),入口开口部(521)面对车体盖(13)的开口(132),同时,出口开口部(511)与吸气导管(38)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其特征是,前述吸气箱(40)划分成具有前述入口开口部(521)的下腔(54)和具有前述出口开口部(511)的上腔(53),将该下腔(54)及上腔(53)相互连通的连通孔(512)设置在比前述吸气箱(40)的入口开口部(521)的下端低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其特征是,前述下腔(54)的下部设有泄压用开口部(5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其特征是,后座骑乘者用的辅助踏板(31)通过前述车体盖(13)的开口(132)朝车体盖(13)的外侧伸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可防止尘埃的吸入又能减少吸气的吸入阻力并能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小型摩托车的吸入空气的吸入结构。为了将吸入空气导入支撑于动力装置P的传动箱30上部的空气滤清器37中,设置有面对车体侧盖13上所形成的开口1文档编号B60K13/02GK1169930SQ9711156
公开日1998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17日
发明者大高敏浩, 细谷从央, 益永显畅, 远城贞通, 远藤荣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