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2633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0002]DE 41 04 671 Al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其中,牵引环固定在下部支承结构(前轴架)上并且沿水平方向向前指向机动车车身前端的前侧。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其具有设置在机动车前端部上的牵引环,该牵引环可直接接近。
[0004]此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来解决。
[0005]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包括具有座舱的车身。在座舱前面设有车身前端。该车身前端具有上部支承结构和下部支承结构。这两个支承结构彼此连接。上部支承结构具有两个沿车辆横向彼此间隔开的纵梁。在两个纵梁下方,下部支承结构通过至少一个紧固点与上部支承结构连接。在下部支承结构上设有牵引环。
[0006]有利的是,牵引环的纵轴线大致竖直或成角度倾斜向下地设置,使得牵引环的自由端部(牵引环的环区段构造在该自由端部上)向下指向车道方向。
[0007]在一种有利的实施例中,牵引环相对于竖直轴线成角度α沿车辆纵向向前倾斜。
[0008]有利的是,所述角度α处于0°彡α彡10°的大小范围中。
[0009]在一种有利的实施例中,牵引环具有螺纹杆,该牵引环的螺纹杆旋入构造在下部支承结构中的牵引环容纳部,所述牵引环容纳部设有内螺纹。
[0010]有利的是,在下部支承结构中分别构造有节点。相应节点将下部支承结构的纵向区段和横向区段彼此连接,其中,在两个节点的至少一个上固定牵引环。
[0011]在一种有利的实施例中,牵引环的环区段沿竖直方向朝向车道方向如此程度地突出于车身前端的正面护挡的下边缘,即,使得在牵引过程中所使用的牵引器件不接触正面护挡的下侧外表面。
[0012]有利的是,牵引环的纵轴线垂直于车辆横向。
[0013]在一种有利的实施例中,牵引环与相邻车轮的内壁之间即使在车轮朝车辆中心最大程度地转向回转时也具有足够的距离。
[0014]在机动车上的牵引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方式设置于下部支承结构上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接近该牵引环,而无需取下护挡中的盖。通过使牵引环可旋入设有内螺纹的牵引环容纳部中,实现了该牵引环在安装和拆卸时的简单操作。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参考附图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附图如下:
[0016]图1为机动车车身前端的上部支承结构和下部支承结构的侧视原理图;
[0017]图2为车身前端的局部剖开的前端部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图1示出机动车I的车身前端2。在车身前端2中设计有上部支承结构3,该支承结构包括两个沿车辆横向y彼此间隔开的纵梁4、5。在所示实施例中,上部支承结构3用作发动机支架。
[0019]纵梁4、5在所示实施例中在其相应前端部6、7上通过一个横梁8彼此连接。相应纵梁4、5的相应后端部9、10设置在一个端壁11上并且接着延伸向车身13的底部12。车身13具有座舱14。
[0020]在上部支承结构3下方,设计有下部支承结构15。该下部支承结构15构造为前轴架/前轴梁。在所示实施例中,下部支承结构15分别在三个紧固点16、17、18上通过紧固元件19、20、21与相应纵梁4、5连接。
[0021]下部支承结构15的前节点22将下部支承结构15的纵向区段23与下部支承结构15在图2中示出的横向区段24彼此连接。在前节点22中设有牵引环容纳部,该牵引环容纳部具有设有(内)螺纹的孔27。牵引环25的设有(外)螺纹的杆26旋入牵引环容纳部的孔27中。
[0022]牵引环25的环区段28设置在正面护挡29下方,朝向未示出的车道方向。正面护挡29在图1中以虚线示出。
[0023]牵引环25在所示实施例中以其纵轴线30相对于竖直线Z25成角度α倾斜。在所示实施例中,纵轴线30沿车辆纵向X方向向前倾斜延伸。
[0024]环区段28如此程度地突出于相邻的正面护挡29,即,使得牵引器件31 (如绳索或牵引杆)在正面护挡29的朝向车道的下侧外表面处32具有足够的距离ζ29,31。
[0025]在图1中还可见车身前端2的前端部34的悬伸部33。该悬伸部33在车轮罩35的前端部35a和车身前端2的前端部34之间以长度X33延伸。发动机罩38在车身前端2的上侧连接到车身前端2的上侧前端部34上。在所示实施例中,节点22a和22b的相应位置以及因此牵引环25的位置是处于相应车轮罩35的前端部35a的高度上。
[0026]由图2所示可见,牵引环25突出于正面护挡29的下边缘39。由图2还可见,牵引环25相对于车辆横向I垂直定向,即不具有倾斜角。
[0027]另外,由图2可见相应纵梁4和5的位置、相应紧固点18a、18b的位置以及节点22a和22b的相应位置和下部支承结构15的横向区段24。
[0028]由图2可见,在牵引环与车轮41a内壁40之间即使在车轮41a朝车辆中心最大程度地转向回转时也具有足够的距离y25,41(a)。
[0029]由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纵梁4、5构成的上部支承结构3是上部的第一载荷路径。由辅助框架构成的下部支承结构15是下部的第二载荷路径。由牵引环25在牵引过程中作用的力因此导入下部支承结构15并随之导入所述下部的第二载荷路径中。
【主权项】
1.机动车,包括构成座舱的车身,在座舱前面设有车身前端,该车身前端具有上部支承结构和下部支承结构,这两个支承结构彼此连接,所述上部支承结构具有两个沿车辆横向彼此间隔开的纵梁,在两个纵梁下方,所述下部支承结构通过至少一个紧固点与所述上部支承结构连接,在所述下部支承结构上设有牵引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环(25)的纵轴线(30)大致竖直或成角度倾斜向下地设置,使得牵引环(25)的自由端部(25a)向下指向车道方向,牵引环(25)的环区段(28)构造在该自由端部上。2.根据权利要求1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环(25)相对于竖直轴线z成角度α沿车辆纵向X向前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α处于0°< α <10°的大小范围中。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环(25)具有螺纹杆(26),该牵引环(25)的螺纹杆(26)可旋入构造在所述下部支承结构(15、22)中的牵引环容纳部(27)。5.根据权利要求4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环容纳部具有设有(内)螺纹的孔(27)。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支承结构(15)中分别构造有节点(22a、22b),相应节点(22a、22b)将所述下部支承结构(15)的纵向区段(23)和横向区段(24)彼此连接,并且在两个节点(22a、22b)的至少一个上固定牵引环(25)。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环(25)的环区段(28)沿竖直方向z朝向车道方向如此程度地突出于车身前端(2)的正面护挡(29)的下边缘(39),即,使得在牵引过程中所使用的牵引器件(31)不接触所述正面护挡(29)的下侧外表面(32)。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环(25)的纵轴线(30)垂直于车辆横向y。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环(25)与相邻车轮(41)的内壁(40)之间即使在该车轮(41)朝车辆中心最大程度地转向回转时也具有足够的距离又25,41 0
【专利摘要】由DE 41 04 671 A1已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其中,牵引环固定在下部支承结构(前轴架)上并且沿水平方向向前指向机动车车身前端的前侧。本发明的任务在于为机动车在机动车前端部上设置牵引环,该牵引环可直接接近。这一点通过下述方式实现:所述牵引环(25)的纵轴线(30)大致竖直或成角度倾斜向下地设置,使得牵引环(25)的自由端部(25a)向下指向车道方向,牵引环(25)的环区段(28)构造在该自由端部上。
【IPC分类】B60D1/56, B60D1/48
【公开号】CN104903127
【申请号】CN201380069644
【发明人】C·许贝尔
【申请人】宝马股份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3年12月9日
【公告号】DE102013200100A1, EP2941358A1, US20150306931, WO2014106562A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