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后视镜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63248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防眩后视镜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眩后视镜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后视镜作为汽车驾驶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辅助设施,其作用是观察车后的车况,但如果在夜间行车时遇到后面的车的大灯照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光,造成司机炫目(晃眼),影响司机安全驾驶。因此,人们开发出了具有防眩功能的后视镜。
[0003]目前的防眩后视镜主要采用手动式后视镜。如图13和14所示,手动式后视镜是通过调整后视镜的镜面1.1位置角度,实现降低射入的光线强度的,当受到强光照射时,如图14所示,调整镜面1.1的角度,使部分反射进入人眼,实现防眩功能。手动式后视镜使用时,需要通过机械传动驱动转动镜面1.1的角度才能实现,调节速度慢,具有行车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0004](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调节的防眩后视镜。
[0006]( 二)技术方案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后视镜,包括:
[0008]基板,其设有衬底层,所述衬底层包括至少一组电源接头,每组电源接头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漏极和至少一个第二漏极,且第一漏极和第二漏极可发射电性相反的电压;
[0009]透明板,其与所述衬底层相对设置;
[0010]多个支撑板,多个所述支撑板间隔设于基板与透明板之间,且每个所述支撑板分别与所述衬底层及透明板相连接,限定出反射空间;以及
[0011]多个反射单元,多个所述反射单元排布于所述衬底层,且位于反射空间内;每个所述反射单元包括绝缘支撑柱、上电极、第一下电极和第二下电极,所述绝缘支撑柱设在衬底层,所述上电极设于绝缘支撑柱上;所述第一下电极和第二下电极设于衬底层;所述第一下电极与第一漏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下电极与第二漏极相连接,所述上电极与第一漏极或第二漏极相连接;其中,所述上电极具有分别向两侧的所述支撑板方向延伸出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第一下电级与第一作用部相对,第二下电极与第二作用部相对;所述上电极与所述透明板相对的一面为反射面,所述上电极与透明板之间具有间隙。
[0012]其中,所述支撑板由吸光材料制成或者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反射空间的一面涂布吸光材料。
[0013]其中,所述上电极与所述透明板相对的一面贴附反射膜。
[0014]其中,所述上电极由反光材料制成。
[0015]其中,所述反光材料为铝。
[0016]其中,该防眩后视镜还包括光传感器和电控系统,所述电控系统用于接收所述光传感器检测到的光信号,并控制所述第一漏极和/或第二漏极发射的电压。
[0017]其中,每组所述电源接头具有两个所述第一漏极或两个第二漏极。
[0018]其中,所述电源接头为多个,每个所述反射单元与一个所述电源接头相对应连接。
[0019]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后视镜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SI,提供一个基板,在基板制作出衬底层,衬底层设有电源接头,每个电源接头具有第一漏极和第二漏极;
[0021 ] S2,在衬底层上形成下电极层,刻出多对第一下电极和第二下电极,第一下电极与第一漏极连接,第二下电极与第二漏极连接;
[0022]S3,在衬底层上形成牺牲层;
[0023]S4,移除部分牺牲层,在每对第一下电极和第二下电极之间形成一个支撑柱模孔,在支撑柱模孔中填充材料,形成绝缘支撑柱;
[0024]S5,在牺牲层上形成上电极层,刻出上电极,且上电极具有与第一下电极相对的第一作用部及与第二下电极相对的第二作用部;
[0025]S6,移除所有的牺牲层,将上电极与第一漏极或第二漏极相连接,形成反射单元;
[0026]S7,在第一作用部与第一作用部的外侧制作支撑板,支撑板的底端与所述衬底层相连接,支撑板的上端高于上电极的上表面,支撑板朝向反射单元的一面为吸光面;
[0027]S8,在支撑板上端安装透明板。
[0028]其中,支撑板由吸光材料制成。
[0029]其中,上电极层的材料为铝。
[0030](三)有益效果
[0031]本发明提供的防眩后视镜及其制作方法,利用第一下电和第二下电极与上电极的静电力作用带动上电极偏转,使一部分光被反射到支撑板,降低进入驾驶员眼光的光线强度,起到防眩作用,防眩调节速度快,提高驾驶员的行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发明防眩后视镜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普通工作状态);
[0033]图2为本发明防眩后视镜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防眩目工作状态);
[0034]图3-图12为本发明防眩后视镜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图;
[0035]图13为现有技术的手动式后视镜的示意图(普通工作状态);
[0036]图14为现有技术的手动式后视镜的示意图(防眩目工作状态)。
[0037]图中,1:基板;11:衬底层;12:第一漏极;13:第二漏极;2:透明板;3:支撑板;4:绝缘支撑柱;40:反射空间;5:第一下电极;6:第二下电极;7:上电极;71:第一作用部;72:第二作用部;100:下电极层;200:牺牲层;300:上电极层;1.1: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防眩后视镜,其包括基板1、透明板2、支撑板3和反射单元,基板I的一面设有衬底层11,衬底层11包括至少一组电源接头,每组电源接头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漏极12和至少一个第二漏极13,且第一漏极12和第二漏极13可发射电性相反的电压。即在衬底层11上至少设有两个场效应管M0S,其中一个场效应管MOS的漏极为第一漏极12,另一个场效应管MOS的漏极为第二漏极13。透明板2与衬底层11相对设置;支撑板3为多个,多个支撑板3间隔设于基板I与透明板2之间,且每个支撑板3的两端分别与衬底层11及透明板2相连接,限定出反射空间40,即两个相邻的支撑板3在基板I和透明板2之间限定出一个反射空间40。反射单元为多个,多个反射单元排布于衬底层11,且位于反射空间40内;每个反射单元包括绝缘支撑柱4、上电极7、第一下电极5和第二下电极6,绝缘支撑柱4设在衬底层11,上电极7设于绝缘支撑柱4上。如图所示,绝缘支撑柱4的底端固定在衬底层11上,上电极7固定于绝缘支撑柱4的顶端。第一下电极5和第二下电极6设于衬底层11 ;第一下电极5与第一漏极12相连接,第二下电极6与第二漏极13相连接,上电极7与第一漏极12或第二漏极13相连接。本实施例中,上电极7与第二漏极13相连接。其中,上电极7具有分别向两侧的支撑板3方向延伸出第一作用部71和第二作用部72,第一下电级5与第一作用部71相对,第二下电极6与第二作用部72相对。上电极7与透明板2相对的一面为反射面,且上电极7与透明板2之间具有间隙。优选的,支撑板3朝向反射空间40的一面为吸光面。
[0041]本实施例以上电极7与第二漏极13相连接为例,且第一漏极12发射正电压,第二漏极发射负电压。使用中,如图1所示,在普通工作状态下,第一漏极12和第二漏极13均不发射电压,即第一下电极5、第二下电极6和上电极7均无电压,上电极7不发生偏转,入射光被反射到驾驶员的眼中。如图2所示,在防眩目工作状态下,第一漏极12发射正电压,第二漏极13发射负电压,此时,第一下电极5加载正电压,第二下电极6和上电极7均加载负电压;如图1所示,在静电的作用下,第一作用部71与第一下电极5相吸,第二作用部72与第二下电极6相斥,形成转矩,使上电极7向左偏转,偏转后,反射面将一部分光线反射到支撑板,剩余的一部分光线反射到驾驶员的眼中,减少进入驾驶员眼中的光线,起到防眩作用。本发明利用第一下电和第二下电极与上电极的静电力作用带动上电极偏转,使一部分光被反射到支撑板,降低进入驾驶员眼光的光线强度,起到防眩作用,防眩调节速度快,提高驾驶员的行车安全性。
[0042]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支撑板3的吸光能力,支撑板3采用吸光材料制成或者支撑板3朝向反射空间40的一面涂布吸光材料。上电极7由反光材料制成或者上电极7与透明板2相对的一面贴附反射膜。反光材料优选采用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