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座椅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793190阅读:来源:国知局
左右部分。即,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直径被形成为大于承受座20的主体接收开口23的横向上的宽度L(图5),以使得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上表面40d在任意一个倾斜位置处均与承受座20的支承壁23a的下端部构成支承点C。由此,在儿童座椅I中,防止了收纳于主体接收开口23中的座椅主体30从承受座20脱落的情况。
[0130]通过儿童座椅I具有支承点A、B、C,从而抑制了特别是相对于承受座20的座椅主体30的位移,S卩,抑制了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向前方的移动。其结果为,能够实现更高的耐冲击性能。另外,由于支承点A、B、C被配置在儿童座椅I的座椅下部31以及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下部,因此承受座20能够更稳定地对座椅主体30进行支承。另外,承受座20通过利用多个支承点A、B、C来支承座椅主体30,从而使冲击被分散,因此能够将形成承受座20以及座椅主体30的材料从金属等变更为更轻的树脂等,从而还能够降低成本。
[0131]此外,承受座20和座椅主体30无需始终在支承点处抵接,也可以采用略微分离而仅在碰撞时抵接的方式。另外,儿童座椅I可以被构成为仅具有一个支承点A,也可以被构成为具有支承点A、B以及C中的两个支承点,还可以被构成为具有三个支承点A、B以及C。另外,用于实现较高的耐冲击性能的支承点并不现定于上述三个部分。即,与承受座20抵接的座椅主体30的部分可以在包括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在内的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还包括与这些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相比靠下方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在内的下方部分处任意地构成。
[0132]参照图19至图22,对幼儿安全带70(图1)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图19为儿童座椅I的背面的放大立体图,图20为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的一部分的分解组装图,图21为对儿童座椅I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图,图22为对儿童座椅I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此外,在图19中,后文叙述的背面板68省略图示。
[0133]在儿童座椅I中,为了相对于儿童座椅I而安全地对婴幼儿进行约束,具有与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座椅安全带相对应的宽度较大的幼儿安全带70。幼儿安全带70分别被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前表面的左右处,并且在婴幼儿的躯体正面处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被结合在一起。因此,幼儿安全带70从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方贯穿靠背部32而向前方延伸,且贯穿落座面、即座椅下部31而向下方延伸,并在座椅下部31的下方的部分处被固定。
[0134]从座椅主体30的落座面到幼儿安全带70所贯穿的靠背部32的部分的位置、即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需要根据婴幼儿的坐高来调节。因此,在儿童座椅I中,为了适当地调节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而具有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
[0135]因此,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即高度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开口 36。这些开口 36隔着靠背部32的中央的支柱部37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而形成,并在高度方向上跨及作为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所需的范围而形成。经由这些开口 36,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的包括上述头靠板60在内的移动部61以能够相对于靠背部32在高度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被安装。
[0136]移动部61具有:头靠板60,其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旋转支承部件62,其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背面上,并经由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 36而被安装在头靠板60上;第一卡合部件63,其被安装在旋转支承部件62上;第二卡合部件64,其被安装在第一^^合部件63上。此外,在图20中,旋转支承部件62、第一^合部件63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靠背部32以及头靠板60,为了明确化而略微放大图示。另外,由于头靠板60经由槽开口 60a而对幼儿安全带70进行保持,因此构成了安全带保持部件,但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部件来进行保持。
[0137]在头靠板60上,为了插入幼儿安全带70,在与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36分别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具有与开口 36大致相同的宽度的两个槽开口 60a。在槽开口 60a的各自的上方且头靠板60的中央附近,形成有经由靠背部32的开口 36而向后方突出的安装部60b。在槽开口 60a的各自的下方且头靠板60的中央附近,形成有经由靠背部32的开口 36而向后方突出的梁状的被卡合梁60c。在被卡合梁60c的各自的顶端处,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卡合孔60d。
[0138]在靠左的槽开口60a的左侧以及靠右的槽开口 60a的右侧,形成有经由靠背部32的开口 36向后方突出、并在高度方向上延展的平板状的支承板60e。在支承板60e上形成有收纳后文叙述的圆柱状的卡合棒65的凹部60f。此外,在槽开口 60a各自的更下方形成有两个通气开口 60g,所述两个通气开口 60g与头靠板60的高度位置无关而始终朝向开口 36的各个开口开放。
[0139]旋转支承部件62具有壳体62a、从壳体62a向上方突出的矩形平板状的保护壁62b、从壳体62a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第一旋钮62c。壳体62a通过安装于通过靠背部32的各自的开口 36而突出的头靠板60的安装部60b(图19),从而与头靠板60和旋转支承部件62—体地安装。此时,在头靠板60和旋转支承部件62之间配置有靠背部32的支柱部37。保护壁62b防止在操作移动部61时操作者的手接触到座椅主体30的支柱部37的情况。
[0140]第一卡合部件63具有箱状的主体部件63a。在主体部件63a的背面上形成有矩形的开口 63b。主体部件63a的上部以第一^合部件63能够围绕在横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而被安装于旋转支承部件62的壳体62a上。另外,在主体部件63a的下部,分别朝向左右外侧而延伸有筒状的卡合棒65。卡合棒65具有在其内部横跨左右而插入的用于加强的加强棒65a。加强棒65a由碳素钢等金属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141]在靠背部32的背面,在支柱部37、靠左的开口36的左侧以及靠右的开口 36的右侧形成有被卡合曲面部38。被卡合曲面部38具有在横向上排列且在高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凹曲面的结构,所述凹曲面包括在横向上延伸的圆筒面的一部分且入口被形成得较大以便容易收纳凹曲面圆柱状的卡合棒65。
[OH2]通过使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被卡合曲面部38的任意的横向一列的凹曲面卡合,从而能够相对于靠背部32而将头靠板60调节成任意的高度位置。此时,与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还被收纳于和第一卡合部件63—起在高度方向上滑动的头靠板60的支承板60e的凹部60f内。另外,第一^合部件63在旋转支承部件62的内部,通过一体形成的左右的扭簧63c而在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旋转方向上被施力。
[0143]第二卡合部件64为,能够在第一卡合部件63的主体部件63a的内部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板状的部件,并通过螺旋弹簧64a而向下方被施力。在第二卡合部件64的下端部处,在左右形成有从第--合部件63的主体部件63a向下方突出的一对卡合销66。卡合销66的各个卡合销通过被插入到从头靠板60经由开口 36而突出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中,从而与头靠板60卡合。另外,第二卡合部件64具有经由第—合部件63的矩形的开口 63b而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第二旋钮64b。
[0144]参照图21对调节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的操作进行说明。图21如上所述,为对儿童座椅I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图,且为座椅主体30、即移动部61的通过宽度方向中央的大致纵剖视图。首先,同时抓住旋转支承部件62的第一旋钮62c和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向第一旋钮62c的方向朝上方提拉第二旋钮64b(图21 (a))。即,相对于第--合部件63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该动作例如通过如下方式而实施,S卩,将大拇指放在第一旋钮62c的上表面上,使食指以及中指与第二旋钮64b的下表面接触并向上方提拉。通过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从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合销66、和头靠板60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为,第一卡合部件63成为能够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进行旋转的状态(图21 (b))。
[0145]并且,当继续进行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的动作时,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旋转。由此,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和靠背部32的背面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为,头靠板60成为能够相对于靠背部32而在高度方向上滑动的状态(图21(c))。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槽开口 60a中插穿有幼儿安全带70的头靠板60相对于靠背部32而在高度方向上滑动,从而能使将幼儿安全带70滑动至所需的高度。
[0146]这里,在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从而解除卡合销66的卡合的状态下,当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旋转时,限制了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滑动。对此参照图22进行说明。图22如上所述,为对儿童座椅I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其他的图,且为包含第二卡合部件64的侧面的纵剖视图。在图22中,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以外的部件省略图示。
[0147]当参照图22时,在第二卡合部件64的侧面形成有卡止突起64c(参照图20),在旋转支承部件62的壳体62a的内部形成有卡止凹部62d。从图22(a)的状态起,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图22(b)),然后,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使第—^合部件63旋转。由此,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止突起64卡合于旋转支承部件62的卡止凹部62d(图22(c))。其结果为,限制了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滑动。
[0148]因此,即使假设在该状态下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的提拉力较弱,但由于螺旋弹簧64a的作用力,卡合销66也不会再次突出。换言之,在向上方滑动后的第二卡合部件64被安全地构成为,只要不处于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状态下,则第二卡合部件64不会恢复到初始的位置。
[0149]在使幼儿安全带70滑动至所需的高度后,为了在该高度处固定幼儿安全带70,从而只需相反地实施上述一系列动作即可。即,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
旋转,以使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由此,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止突起64c以及旋转支承部件62的卡止凹部62d之间的卡合被解除。然后,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向下方滑动,从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合销66与头靠板60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卡合。由于这些动作被扭簧63c以及螺旋弹簧64a施力而辅助,因此能够轻松地实施。
[0150]由于上述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具有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头靠板60的卡合、和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靠背部32的卡合这两个卡合,因此即使假设对儿童座椅I整体均被施加了冲击,也不会出现两个卡合脱开的情况。即,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头靠板60的卡合解除通过朝向上方的移动而实施,而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靠背部32的卡合解除通过旋转方向、即远离靠背部32的方向上的移动而实施。因此,为了解除这些卡合而所需的力的方向大致正交。
[0151]除此以外,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头靠板60的卡合解除、以及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靠背部32的卡合解除通过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的一系列连续的动作而实施。即,通过始终对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施加相同的朝向上方的力,能够解除两阶段的卡合。因此,上述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以不易出现意外的卡合解除而容易实施所预期的卡合解除的方式而构成。
[0152]另外,由于在将支柱部37保留在靠背部32的中央的同时使被卡合曲面部38被形成在靠背部32的中央,因此靠背部32的强度被维持。另外,由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以在高度方向上对齐成三列的方式而形成,因此防止了第—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并非与横向一列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卡合,而是与相互高度不同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卡合的情况。
[0153]此外,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即移动机构只要能够通过参照图21所说明的那种动作而进行操作,则能够任意地构成。即,移动机构只要成为如下结构,则能够任意地构成,所述结构为,滑动方向与施加于第二卡合部件的力的方向平行,首先通过第二卡合部件的滑动来解除卡合,然后通过第一卡合部件的旋转来解除卡合,从而成为能够滑动状态。另外,上述的高度调节机构不仅能够应用于儿童座椅的领域,还能够应用于存在安全地实现移动机构的操作这种要求的其他领域。
[0154]然而,对于幼儿安全带70而言,在通过上述的高度调节机构,根据婴幼儿的坐高而适当地对高度进行了调节之后,需要根据婴幼儿的体型而适当地对幼儿安全带70的收紧程度、即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长度进行调节。
[0155]参照图23以及图24参照,对使用了调节带75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的调节进行说明。图23为表不儿童座椅I的最尚位置的调节带75的立体图,图24为表不儿童座椅I的最低位置的调节带75的立体图。图23以及图24为从下方观察儿童座椅I的座椅主体30时的立体图。
[0156]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住座椅主体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