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86292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该发动机下护板包括:迎风部、连接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尾部,所述迎风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尾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与所述迎风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对设置于所述迎风部两侧,且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迎风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发动机下护板内侧延伸形成导流部;所述迎风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尾部上设有用于安装的凸台。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下护板不仅保护了发动机油底壳及防止异物飞溅到机舱,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安装下护板带来的发动机舱散热差的问题,且结构强度高。
【专利说明】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由于发动机安装在车桥后其下部是裸露的,汽车行驶在路面条件较差的道路上时,发动机有可能会发生托底,或是石子飞溅到发动机舱造成零部件损坏;还有可能泥水溅到发电机上,影响发电机发电。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下护板安装后会影响到发动机及机舱的散热性能。普通的开孔下护板只是单纯的通过开孔增加进风量,未充分考虑空气经下护板的开孔后的在机舱内的流场,虽然通过开孔使进风量增加,但是空气流动不通畅,或是湍流较多,其散热性能提高是很有限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不仅能为发动机提供防护,而且散热能力强,结构强度高。
[0004]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迎风部、连接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尾部,所述迎风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尾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与所述迎风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对设置于所述迎风部两侧,且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0005]所述迎风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发动机下护板内侧延伸形成导流部;
[0006]所述迎风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尾部上设有用于安装的凸台。
[0007]优选的,所述凸台上设有用于安装连接的安装固定孔。
[0008]优选的,所述凸台四周设有第一加强筋。
[0009]优选的,所述迎风部中部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迎风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三进风口和第四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形状为半菱形,所述第三进风口和第四进风口的形状为菱形。
[0010]优选的,所述发动机下护板纵向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0011 ]优选的,所述尾部设置有第三加强筋。
[0012]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
[001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下护板不仅保护了发动机油底壳及防止异物飞溅到机舱,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安装下护板带来的发动机舱散热差的问题,且结构强度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下护板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下护板俯视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下护板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18]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迎风部、连接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尾部,迎风部与连接部连接,尾部与连接部连接,且与迎风部相对设置,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对设置于迎风部两侧,且与连接部连接。
[0019]迎风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风口,进风口向发动机下护板内侧延伸形成导流部2。进风口均位于迎风面,以提高进风量,提高散热能力。导流部2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角度和方向,导流部2的设计可以获得更好的进风流场,进一步提高散热能力。
[0020]迎风部与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尾部上设有用于安装的凸台3。凸台3保证了下护板和底盘的间隙,有利于空气流动,带走热量。
[0021]优选的,凸台3上设有用于安装连接的安装固定孔4。
[0022]优选的,凸台3四周设有第一加强筋5。第一加强筋5的设计提高了下护板的结构强度。
[0023]优选的,迎风部中部设有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 12,迎风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三进风口 13和第四进风口 14,第一进风口 11和第二进风口 12的形状为半菱形,第三进风口13和第四进风口 14的形状为菱形。多进风口的设计可以提高进风量,且菱形进风口可以获得更好的进风流场,以提高散热能力。
[0024]优选的,发动机下护板纵向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6的设计提高了下护板的结构强度。
[0025]优选的,尾部设置有第三加强筋7。尾端曲率变化较大处设有的第三加强筋7进一步提高了下护板的结构强度。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下护板,正前方的冷空气由进风口进入下护板和发动机之间,冷却发动机和机舱部件。由于进风口开在迎风面,提高了进风量。菱形进风口和导流部2可以针对性的改变空气流向,可以获得更好的进风流场。凸台3保证了下护板和底盘的间隙,有利于空气的流动,带走热量。进风量的增加和空气流动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散热能力。
[0027]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
[0028]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迎风部、连接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尾部,所述迎风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尾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与所述迎风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对设置于所述迎风部两侧,且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迎风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发动机下护板内侧延伸形成导流部; 所述迎风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尾部上设有用于安装的凸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上设有用于安装连接的安装固定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四周设有第一加强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部中部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迎风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三进风口和第四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形状为半菱形,所述第三进风口和第四进风口的形状为菱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下护板纵向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设置有第三加强筋。7.—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
【文档编号】B60R13/08GK205468876SQ201620030228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3日
【发明人】谢超, 张忠辉, 秦霞, 唐金平, 丁鹏宇, 荆磊, 耿文龙
【申请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