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528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用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轨道车辆多为座车,由于我国部分车次线路较长,座车长时间乘坐,旅客容易疲劳,不宜在夜间运行;而卧车在白天运用时上座率较低,且卧铺作为座车使用也不合适。因此出现了座卧两用轨道车辆,夜间作为卧车使用,白天运用时作为座车使用。由于人在入睡的情况下抵抗力较差,因此卧车的空调送风风速不宜过大,而座车内乘客多数处于清醒状态,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座卧两用轨道车辆从座车模式切换至卧车模式后,若仍然采用座车模式下的送风方式,则乘坐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坐卧两用轨道车辆采用座车模式的送风方式舒适性较差,容易导致乘客受凉、感冒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包括:设置在轨道车辆顶部的空调机组和主风道,所述主风道包括动压腔区和静压腔区,动压腔区与空调机组连通以便为轨道车辆走廊送风,静压腔区与动压腔区连通以便为轨道车辆包厢送风。

其中,所述动压腔区与静压腔区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若干开孔以连通所述动压腔区与静压腔区。

其中,所述静压腔区分隔为多个子区,各子区均与所述动压腔区连通。

其中,相邻所述子区之间均设有压力调节板,所述压力调节板上设有开孔以平衡相邻两个子区之间的压力。

其中,所述静压腔区通过送风口与所述包厢连通,所述送风口设置在包厢的顶壁上,所述送风口的开口方向水平设置、或沿平行于包厢顶壁的方向设置。

其中,所述送风口的开口方向沿轨道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其中,所述动压腔区通过设置在走廊顶部的风口与走廊连通,所述风口通过支风道与动压腔区连通,风口的送风方向为水平、或平行于走廊顶壁的方向。

其中,所述风口的开口方向沿轨道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设置。

其中,所述包厢与走廊之间设有拉门,所述拉门的下部开设通风口以通过走廊实现回风。

其中,所述通风口为隐形通风条缝,所述隐形通风条缝的开口竖直或倾斜设置。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通过采用动压腔区与空调机组连通,静压腔区与动压腔与连通的结构,动压腔区为走廊送风,静压腔区为包厢送风,使得进入包厢的冷空气风速大大降低,提高乘坐舒适度;采用座车运用时,拉门处于打开状态,走廊侧动压送风也可增加包厢区的送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的侧视示意图之一;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的侧视示意图之二;

图4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向剖视图。

其中,1、空调机组;2、主风道;3、静压腔区;4、送风口;5、隔板;6、动压腔区;7、支风道;8、风口;9、压力调节板;10、通风口;11、废排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座卧两用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及风道系统,包括:设置在轨道车辆顶部的空调机组1和主风道2,所述主风道2包括动压腔区6和静压腔区3,动压腔区6与空调机组1连通以便为轨道车辆走廊送风,静压腔区3与动压腔区6连通以便为轨道车辆包厢送风。空调机组1设置在轨道车辆的前端或后端,送风、回风均通过空调机组1实现,动压腔区6与静压腔区3均沿轨道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空调机组1出来的风速较高的冷风先进入动压腔区6,部分冷风进入静压腔区3,风速下降后再进入包厢;另一部分冷风直接流向走廊,实现包厢与走廊的单独送风。走廊内则不会有乘客入睡,因此送风风速可以高一些;而包厢内的乘客无论清醒或入睡,由于送风风速较低,带入的冷量偏少,不会导致乘客感冒或受凉,增强乘坐舒适度。

进一步的,所述动压腔区6与静压腔区3之间设有隔板5,所述隔板5上设有若干开孔以连通所述动压腔区6与静压腔区3。在动压腔内,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的部位风速较高,进入静压腔区3的风量较大,远离空调机组1的部位风速较低,进入静压腔区3的风量较少;为保证各处均匀送风,可对隔板5上的不同部位的开孔数量或开孔面积进行调节,距离空调机组1较近的部位开孔面积小一些以减小对应静压腔区3的进风量,距离空调机组1较远的部位开孔面积大一些以增大对应静压腔区3的进风量,以使静压腔区3内各处的进风量保持相同或接近,从而实现不同包厢之间的均匀送风。

进一步的,所述静压腔区3分隔为多个子区,各子区均与所述动压腔区6连通。即将静压腔区3分隔成多个子区,子区单独与动压腔区6连通,单独进风;通过调整各子区与动压腔区6的连通面积,调节各子区的进风量、实现均匀送风的目的。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子区之间均设有压力调节板9,所述压力调节板9上设有开孔以平衡相邻两个子区之间的压力。即使通过改变隔板5上的开孔数量或开孔面积以调节各子区的进风量,仍然无法保证各子区之间进风量的相同,使得各子区之间具有不同的压力,无法保证各包厢的均匀送风;因此在相邻子区之间增设了带有开孔的压力调节板9,以平衡相邻静压腔区3的各子区之间的压力,保证各包厢的送风量、送风速度几乎趋于相同,提高乘坐舒适度。优选的,一个包厢对应一个子区,这样可以保证包厢内各处送风速度是均匀的。

具体的,所述静压腔区3通过送风口4与所述包厢连通,所述送风口4设置在包厢的顶壁上,所述送风口4的开口方向水平设置、或沿平行于包厢顶壁的方向设置。包厢送风方向水平或沿着顶部送出,冷风贴附包厢顶板吹出,通过冷气重力和包厢门底部的回风拉动,形成包厢内的空气流动,避免直接吹向乘客而导致冷风持续吹向入睡的乘客使其受凉、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等,提高乘坐舒适度。

优选的,所述送风口4的开口方向沿轨道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由于冷风是沿着车身宽度方向进入静压腔区3的,静压腔区3内的冷风再沿着车身长度方向进入包厢后,由于风向发生变化,风速也会进一步下降,进而提升乘坐舒适度。

具体的,所述动压腔区6通过设置在走廊顶部的风口8与走廊连通,所述风口8通过支风道7与动压腔区6连通,风口8的送风方向为水平、或平行于走廊顶壁的方向。优选的,所述风口8的开口方向沿轨道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设置。虽然走廊乘客较少或没有乘客入睡,但是冷风风速过高仍然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所以通过水平进风、切换风等类似于静压腔区3的方式降低进入走廊的冷风风速,提高乘坐舒适度。

进一步的,所述包厢与走廊之间设有拉门,所述拉门的下部开设通风口10以通过走廊实现回风。空调机组1的废排口11与走廊连通;拉门就是乘客进入包厢的门,夜间处于关闭状态,在拉门下部设置通风口10可以将包厢内的空气都排到走廊内,与走廊内的风一起回到空调机组1内,实现回风、废排;通风口10设置在拉门底部,包厢内的废气回流会带走包厢底部的污浊气体,保持包厢内的空气清洁。

优选的,所述通风口10为隐形通风条缝,所述隐形通风条缝的开口竖直或倾斜设置。比如,将拉门门板水平向内或向外顶出一块,然后在顶出部分的上面或下面开缝,这样既能实现通风,走廊内的乘客也看不到包厢内的东西,保护包厢内乘客的隐私。

空调机组1内设置了压缩机、换热器、新风风机、废排风机、电加热器等主要部件;由于轨道车辆在运行中交汇、隧道通过等情况下,车外压力变化较大会导致内车内压力波动过大,造成乘客耳部不适,因此轨道车辆都会设计单独的压力保护系统。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空调机组1内部设置了两台风机,分别用于新风供给和废气排出;该风机的性能参数设计时参考了既有轨道车辆不同运行速度情况下车内外压力变化的数据,在轨道车辆运行时速为160km/h及以上时,风机采用高频运行,此时当车外压力变化较大下,风机能保证车内新风量与废排量持续稳定,实现压力保护和新风正常持续供给;在轨道车辆运行时速为160km/h以下时,风机采用低频运行,保证较低的运行噪声,该方案与现有的压力保护系统相比,设备配置简单,制造、检修维护成本更低。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动压腔区6与空调机组1连通,静压腔区3与动压腔与连通的结构,动压腔区6为走廊送风,静压腔区3为包厢送风,使得进入包厢的冷空气风速大大降低,提高乘坐舒适度;静压腔区3分为多个子区,各子区单独与动压腔区6连通,通过调整各子区与动压腔区6的连通面积,使得各自去之间的压力保持接近,进而保证个包厢的送风速度、送风量趋于一致;相邻子区之间设有压力调节板9以实现相邻子区的连通,平衡各子区之间的压力,保证个包厢的送风速度、送风量趋于一致,提高乘坐舒适度;包厢送风口4、走廊风口8均水平设置或平行顶壁设置,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向乘客,保障乘客健康;包厢送风口4、走廊风口8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再一次改变了风向,降低了风速,提高了乘坐舒适度;隐形通风条缝设置在包厢拉门下部,既实现了回风,有保障了包厢内乘客的隐私。采用座车运用时,拉门处于打开状态,走廊侧动压送风也可增加包厢区的送风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