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恒温恒湿恒氧恒净高铁空调系统的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7667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用于恒温恒湿恒氧恒净高铁空调系统的加湿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加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用于恒温恒湿恒氧恒净高铁空调系统的加湿器。



背景技术:

随着运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客对铁路客车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调客车是客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车的空调系统是其重要主成部分,空调系统包括通风系统、空气冷却系统、空气加热系统、空气加湿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五部分组成。冬季用电热取暖后车内相对湿度过低,乘客舒适度降低,当车外环境温度为零下20℃左右,车内温度为22℃时,车内相对湿度还不足20%。在正常情况下,相对湿度低于30%的环境里,乘客就会有口干舌燥的感觉,所以冬季电热取暖时,要提高列车舒适度,空调加湿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加湿设备虽然在建筑行业很早就采用,但由于列车受空间比较小的限制,实现列车空调加湿存在一定的困难。常用的加湿方法有两种,是沸腾式加湿;另一种是回流水湿膜加湿。湿膜加湿的原理为:当水箱中的水输送到加湿器顶部的淋水器,水均匀地淋到湿膜的顶部,淋水器确保水均匀分配到湿膜材料上,水沿湿膜材料向下渗透,淋湿湿膜内部的所有层面,同时被湿膜材料吸收,形成均匀的水膜.当干燥的风通过湿膜材料时,干燥的空气和湿润的湿膜表面有较大面积的接触,从而达到较大的水份蒸发量。大量水分子随风送入需加湿的空间,使空气的湿度增加,从而达到加湿的目的。

目前的湿膜加湿器在使用时由于对回流水的处理不够彻底,导致湿膜容易因回流水中含有的杂质过多而结垢,进而导致湿膜的蒸发面积减少,影响到加湿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恒温恒湿恒氧恒净高铁空调系统的加湿器,具备对回流水的处理较为彻底,对水箱的清理较为方便,减少了湿膜的结垢,提高了加湿效果的优点,解决了目前的湿膜加湿器在使用时由于对回流水的处理不够彻底,导致湿膜容易因回流水中含有的杂质过多而结垢,进而导致湿膜的蒸发面积减少,影响到加湿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用于恒温恒湿恒氧恒净高铁空调系统的加湿器,包括机壳,机壳的底部卡接有水箱,所述机壳的左侧面安装有与其内腔连通的出气管,机壳的右侧面安装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进气管,所述机壳的顶部设置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进水管,该机壳内腔的顶部安装分流管,分流管的底部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分流孔,分流管的中部与进水管的底端连通,所述机壳的上表面安装有水泵,水泵的出水口通过导管与进水管的顶端连通,所述机壳内腔安装有支撑条,支撑条上架设有湿膜,该湿膜位于分流管的正下方,所述机壳内腔的右侧安装有导流板,该导流板位于支撑条的下方,导流板的正面和背面均与机壳的内壁连接,并且导流板的左端与机壳的右侧面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水箱顶部的内侧一体成型有卡条,该水箱通过卡条与机壳底部外侧开设的卡槽卡接,所述水箱内腔的中部卡接有过滤板,该过滤板将水箱的内腔分隔为集水腔和储水腔,所述集水腔位于储水腔的左侧,并且集水腔的高度为储水腔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导流板的左端位于集水腔的上方,所述水箱右侧面的底部安装有与储水腔连通的出水管,该出水管位于水箱外部的一端通过导管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过滤板包括边框,边框的内侧由左至右依次卡接有滤网和PP棉板,PP棉板的右侧面设置有超滤膜。

优选的,所述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十五度至三十度,该导流板左端所在平面低于其右端所在平面。

优选的,所述导流板左端与机壳左侧面之间的间隙宽度为机壳宽度的三分之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在湿膜的底部设置导流板进行导流,能够使湿膜滴落的水流入到集水腔中,集水腔能够对这些回流水进行收集和沉淀,这些经过沉淀后的回流水经过过滤板过滤后流入到储水腔中,滤网能够对回流水中的中型杂质进行过滤分离,PP棉板内的PP棉能够对回流水中的小型杂质进行隔离,最后利用超滤膜对去除中小型杂质的回流水进行过滤,从而大大降低了储水腔内回流水中杂质的含量,进而避免了回流水直接由水泵抽入到分流管中分流而导致湿膜结垢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湿膜的使用寿命,加湿效果较好。

2、本实用新型将水箱通过卡条与机壳卡接,能够方便水箱的拆装,从而能够方便水箱的清洗和过滤板的更换,过滤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流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壳、2-分流管、3-湿膜、4-出气管、5-支撑条、6-导流板、7-集水腔、8-过滤板、81-边框、82-PP棉板、83-超滤膜、84-滤网、9-储水腔、10-出水管、11-水箱、12-卡条、13-进气管、14-导管、15-水泵、16-进水管、17-分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用于恒温恒湿恒氧恒净高铁空调系统的加湿器,包括机壳1,机壳1的底部卡接有水箱11,机壳1的左侧面安装有与其内腔连通的出气管4,机壳1的右侧面安装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进气管13,机壳1的顶部设置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进水管16,该机壳1内腔的顶部安装分流管2,分流管2的底部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分流孔17,分流管2的中部与进水管16的底端连通,机壳1的上表面安装有水泵15,水泵15的出水口通过导管14与进水管16的顶端连通,机壳1内腔安装有支撑条5,支撑条5上架设有湿膜3,该湿膜3位于分流管2的正下方,机壳1内腔的右侧安装有导流板6,该导流板6位于支撑条5的下方,导流板6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十五度至三十度,该导流板6左端所在平面低于其右端所在平面,导流板6的正面和背面均与机壳1的内壁连接,并且导流板6的左端与机壳1的右侧面之间留有间隙,导流板6左端与机壳1左侧面之间的间隙宽度为机壳1宽度的三分之一,在湿膜3的底部设置导流板6进行导流,能够使湿膜3滴落的水流入到集水腔7中。

水箱11顶部的内侧一体成型有卡条12,该水箱11通过卡条12与机壳1底部外侧开设的卡槽卡接,将水箱11通过卡条12与机壳1卡接,能够方便水箱11的拆装,从而能够方便水箱11的清洗和过滤板8的更换,过滤效果较佳,水箱11内腔的中部卡接有过滤板8,过滤板8包括边框81,边框81的内侧由左至右依次卡接有滤网84和PP棉板82,PP棉板82的右侧面设置有超滤膜83,滤网84能够对回流水中的中型杂质进行过滤分离,PP棉板82内的PP棉能够对回流水中的小型杂质进行隔离,最后利用超滤膜83对去除中小型杂质的回流水进行过滤,从而大大降低了储水腔9内回流水中杂质的含量,进而避免了回流水直接由水泵15抽入到分流管2中分流而导致湿膜3结垢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湿膜3的使用寿命,加湿效果较好,该过滤板8将水箱11的内腔分隔为集水腔7和储水腔9,集水腔7位于储水腔9的左侧,并且集水腔7的高度为储水腔9高度的二分之一,导流板6的左端位于集水腔7的上方,集水腔7能够对这些回流水进行收集和沉淀,这些经过沉淀后的回流水经过过滤板8过滤后流入到储水腔9中,水箱11右侧面的底部安装有与储水腔9连通的出水管10,该出水管10位于水箱11外部的一端通过导管14与水泵15的进水口连通。

使用时,将进气管13与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然后将出气管4与空调系统的输送管道连通,将水泵15通过导线与空调系统内的控制器电连接,水泵15将储水腔9内的水抽入到分流管2中,这些水通过分流孔17的分流作用滴落到湿膜3的上表面并逐渐向湿膜3的底面渗透,空调系统中干燥的风由进气管13通过湿膜3时,带走湿膜3附近蒸发的水分子,这些被湿润的空气经出气管4进入到空调系统的输送管道中,由输送管道输送到车厢内,使车厢内的空气湿度增加,从而达到加湿的目的,在空气与湿膜3接触过程中,空气中含有的杂质随着湿膜3底部滴落的回流水流入到集水腔7中进行沉淀,然后经过过滤板8过滤后的回流水流入到储水腔9中进行循环利用。

水泵15工作状态的控制能够利用空调系统中的控制器进行自动控制或人工控制,乘务人员根据车厢内安装的湿度计进行对车厢湿度进行判断,控制器能够利用与其电连接并且安装在车厢内的湿度传感器对车厢湿度进行判断,当车厢内湿度处于合适范围时,水泵15处于停止状态,车厢湿度过低时,乘务人员能够手动将水泵15接电,使水泵15工作,控制器亦能够更加内部的程序设定打开水泵。

综上所述:该用于恒温恒湿恒氧恒净高铁空调系统的加湿器,通过导流板6、集水腔7、过滤板8、储水腔9的配合,解决了目前的湿膜加湿器在使用时由于对回流水的处理不够彻底,导致湿膜3容易因回流水中含有的杂质过多而结垢,进而导致湿膜的蒸发面积减少,影响到加湿效果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