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30341发布日期:2019-07-20 01:1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商业和旅游市场大幅扩张,各种社会资本对旅游景区、商业区开发的重视及力度逐步加大。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以其众多优势受到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但现有高架观光单轨交通因其运量小、效率低等缺陷,已经不能满足数目日益增长的游客的需求,其老旧的形式也缺乏吸引力。与此同时,机动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也更加严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是有效的解决手段。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地铁和轻轨,其主要缺点是造价昂贵、工程浩大、建设周期长,对道路交通和环境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交通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这种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具有新颖、高效、占地面积少、造价低廉、建设工期短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主要包括轨道梁、支柱、车站、列车、控制系统和供电系统。其中轨道梁分为两部分,轨道梁外侧部分可供列车行驶,列车在轨道梁上方;轨道梁内侧部分也可供列车行驶,列车悬挂在轨道梁下方。支柱采用倒“l”型支撑方式,结构简单。

其中,所述车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采用其他材料结构。

其中,所述轨道梁可以架设在道路中间或道路两旁,也可以架设在没有道路的空间中。

其中,所述轨道梁采用轨道专用钢制成。

其中,所述支柱采用倒“l”型支撑方式。

其中,所述支柱采用钢材制成,跨度为6-12米,通过减震螺栓与轨道连接。

其中,所述列车采用轻型车辆,载客人数为10-35人,使用蓄电池或直流电源供电,采用电动机驱动。

其中,所述列车均使用橡胶轮胎,最大程度上降低噪音,减少震动。

其中,所述列车上安装有数个可供乘客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的软梯。

其中,所述控制系统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各个构件均可在工厂内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线路的建设时间,减少了能源损耗和对现有交通的影响;运行中噪音低,对环境污染小;上下双层的设计使得整个系统的运量明显提升,提高了效率,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更具吸引力,可以增添地区的特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的轨道梁的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车站1,支柱2,轨道梁3,上层列车4,下层列车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3,一种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由轨道梁3、支柱2、车站1、列车、控制系统和供电系统等组成;车站1建设在线路沿线适当位置,通过楼梯或电梯与地面相连;支柱2通过桥墩等安装在线路沿线轨道梁3下方位置;钢结构轨道梁3通过减震螺栓等安装在支柱2上,同时,为了满足强度要求,在轨道梁3内部还设有加强筋;上层列车4在轨道梁3上方行驶,下层列车5在轨道梁3下方行驶。

所述上层列车4向一个方向行驶时,下层列车5可以向另一方向行驶,两车互不影响,减少了乘客的等车时间,增大了运量。车站1里的上下层是通过楼梯连通的,可以实现不同方向的列车的换乘,方便乘客的出行。

所述列车的控制系统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包括定位系统、信号系统、反馈系统、诊断保护系统等。可以有效的避免人工操作的误差或失误,保证安全准确。上下层列车均安装有软梯,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可以通过软梯安全逃生到地面,避免了救援不及时而造成的乘客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双层高架观光单轨交通系统,主要包括轨道梁、支柱、车站、列车、控制系统和供电系统。其中轨道梁分为两部分,轨道梁外侧部分可供列车行驶,列车在轨道梁上方;轨道梁内侧部分也可供列车行驶,列车悬挂在轨道梁下方。支柱采用倒“L”型支撑方式,结构简单。本发明应用于风景区等旅游观光领域,具有新颖、能吸引游客、可控性高等优点,同时本发明在小区域客用运输领域也有高效、便捷、造价低廉、节省空间、建设工期短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董德志;蒙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兰州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1.11
技术公布日:2019.07.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