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9757发布日期:2018-11-14 05:0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检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背景技术

车辆检修过程中,工艺转向架主要用于待维修车辆的运输和支撑。因此工艺转向架结构的合理设置直接决定着列车检修的可靠性和效率。架车机则用于车辆检修过程中对列车的支撑,一般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工艺转向架将待维修列车运输到合适位置,然后利用架车机通过工艺转向架将待维修列车架起。但是基于待维修车辆和架车机型号的不同,对于工艺转向架的尺寸要求不一样,一般的工艺转向架只适用于特定型号的车辆和架车机,适用范围较窄,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以扩大适用范围。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包括机架、前轮支撑件、后轮支撑件和轴距调节机构,所述前轮支撑件能够与前轮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支撑件能够与后轮转动连接,所述前轮支撑件和所述后轮支撑件均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前轮支撑件和/或所述后轮支撑件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轴距调节机构包括相互匹配的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一配合件设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二配合件上与所述第一配合件相对的侧面设有至少两个放置位,两个放置位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放置位与所述定位凸起匹配。

上述方案提供的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主要通过在前轮支撑件和/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之间设置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从而在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上调节前轮支撑件和/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轴距,以适应不同型号架车机,扩大适用范围。具体地,在初始状态下,所述轴距调节机构设置在前轮支撑件和/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之间,所述轴距调节机构所包含的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匹配连接,所述定位凸起与其中一个放置位配合,达到定位和限位的作用,保障前轮支撑件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当需要调节前轮支撑件和/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之间的相对位置时,将机架吊起,使得机架与前轮支撑件和/或后轮支撑件脱离,此时所述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随着机架与车轮支撑件之间的脱离而分开。然后将机架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移动,或者将前轮支撑件或后轮支撑件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配合件上的定位凸起与第二配合件上的另一放置位相对。然后将机架放下,使得定位凸起与此放置位匹配,从而实现机架与前轮支撑件和/或后轮支撑件之间在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上的移动,使得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轴距发生变化,适应不同型号架车机的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合件与所述前轮支撑件或后轮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配合件与所述机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配合件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有所述放置位的面为底面,所述放置位为在所述支撑块上挖设的凹槽,所述支撑块上与所述底面相对的面为顶面,所述顶面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一配合件包括连接板,所述定位凸起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一个侧面,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面与所述前轮支撑件或后轮支撑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轴距调节机构还包括螺栓,所述第一配合件和所述第二配合件上均设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螺纹孔,所述第一配合件或所述第二配合件上的螺纹孔至少为两个,所述螺纹孔的间隔方式与所述放置位的间隔方式一致。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二配合件包括支撑块,所述第一配合件包括所述连接板时,所述支撑块的底面向两侧延伸形成连接条,所述第二配合件上的螺纹孔设置在连接条上,所述第一配合件上的螺纹孔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起为两个,所述放置位包括成对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其中一个定位凸起对应匹配,同时所述第二凹槽与另一个定位凸起对应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起为半球形凸起,所述放置位为与所述半球形凸起匹配的半球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还包括前轮和后轮,所述前轮支撑件和后轮支撑件均为轮箱,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均安装在对应的所述轮箱中,所述轮箱设有供前轮或后轮突出的开口,所述轮箱上与所述开口相对的板为盖板,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盖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均为两个,所述轮箱和轴距调节机构均为4个,一个前轮对应安装在一个轮箱中,一个后轮对应安装在一个轮箱中,所述轮箱与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一一对应,其中两个前轮之间通过前轮轴连接,形成前轮组,两个后轮之间通过后轮轴连接,形成后轮组,所述前轮轴与所述后轮轴平行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的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配合件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配合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配合件的左视图;

图5为图3在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配合件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配合件的左视图;

图8为图6在b-b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11、机架,12、前轮支撑件,121、开口,13、轴距调节机构,131、第一配合件,132、第二配合件,1321、支撑块,1322、连接条,133、定位凸起,134、放置位,1341、第一凹槽,1342、第二凹槽,135、螺栓,136、螺纹孔,14、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包括机架11、前轮支撑件12、后轮支撑件和轴距调节机构13,所述前轮支撑件12能够与前轮14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支撑件能够与后轮转动连接,所述前轮支撑件12和所述后轮支撑件均与所述机架11连接,所述前轮支撑件12和/或所述后轮支撑件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与所述机架11连接,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包括相互匹配的第一配合件131和第二配合件132,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配合件131设有定位凸起133,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上与所述第一配合件131相对的侧面设有至少两个放置位134,两个放置位134沿垂直于前轮14轴线的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放置位134与所述定位凸起133匹配。

上述方案提供的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通过调节所述定位凸起133与不同的放置位134配合,从而调节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前轮14与后轮之间的轴距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型号架车机的需求,扩大适用范围。具体地,在使用过程中,定位凸起133位于其中一个放置位134中,通过定位凸起133与放置位134的配合起到第一配合件131与第二配合件132限位和导向的作用,使得前轮支撑件12和后轮支撑件能够与机架11同步前行。当需要调节前轮14轮和后轮之间的轴距以满足架车机的需求时,将所述机架11吊起,使得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与第二配合件132脱离,所述定位凸起133从所述放置位134中脱离,然后将机架11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做调整,使得所述定位凸起133与另一个放置位134对应,然后将所述机架11放下,使得所述定位凸起133与此放置位134配合,从而再次实现第一配合件131与第二配合件132之间的定位限位过程。

具体地,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放置位134可以是一个与所述定位凸起133相匹配的孔或者凹槽。例如,当所述第二配合件132包括盖体和底板,且所述盖体盖设在底板上,则所述盖体与底板之间将形成空腔,而所述放置位134可以是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孔或者凹槽。若所述放置位134为孔则基于所述空腔的存在,所述定位凸起133能够通过所述孔插入所述空腔内。而基于所述孔与所述定位凸起133匹配,因此在所述孔的侧壁的作用下能够达到限位定位的作用。通过调节不同的孔与所述定位凸起133匹配则能够达到所述机架11与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相对位置调节的目的。若所述放置位134为凹槽,则所述凹槽为与所述定位凸起133匹配的形状,所述凹槽的侧壁向所述空腔内凹陷。或者如图2至5所示,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支撑块1321,所述放置位为在所述支撑块1321的某一侧面挖设的凹槽。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轴距调节机构13来确保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能够在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与第二配合件132的之间达到限位定位的作用。而具体地,通过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上的定位凸起133与第二配合件132上的放置位134之间的配合来实现定位限位的目的。所述第一配合件131可以与所述机架11连接,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与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连接,只要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与所述第二配合件132相对的侧面能够通过所述定位凸起133和所述放置位134之间的配合来达到限位定位的目的,则属于上述方案所述范围。或者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与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与所述机架11连接。如此,一般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上需要设置定位凸起133,相对于第二配合件132存在质量较大的情况,因此将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与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连接,将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与所述机架11连接,则在吊起机架11时,随所述机架11升起的第二配合件132的质量较轻,整体上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2至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件132支撑块1321,所述支撑块1321设有所述放置位的面为底面,所述放置位为在所述支撑块1321上挖设的凹槽,所述支撑块1321上与所述底面相对的面为顶面,所述顶面与所述机架连接,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配合件131包括连接板,所述定位凸起133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一个侧面,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面与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连接。通过将所述第二配合件设置为所述支撑块1321,然后在支撑块1321上挖设凹槽,形成所述放置位,使用过程中,所述定位凸起133则位于所述凹槽内。

且具体地,所述定位凸起133可以是矩形的块状凸起,或者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定位凸起133为半球形凸起,所述放置位134为与所述半球形凸起匹配的半球形凹槽。或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件131和第二配合件132之间采用锯齿形的凹凸配合结构来实现定位限位的目的。具体地,所述第一配合件131和第二配合件132相对的侧面均设有锯齿形结构,在所述机架11与所述车轮支撑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与第二配合件132上所述锯齿形结构的重叠部分发生相应变化,适应机架11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当机架11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相对位置调整后,所述锯齿形结构之间的配合将起到定位限位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还包括螺栓135,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配合件131和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上均设有供所述螺栓135穿过的螺纹孔136,所述第一配合件131或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上的螺纹孔136至少为两个,所述螺纹孔136的间隔方式与所述放置位134的间隔方式一致。

在所述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中进一步设置所述螺栓135,当所述定位凸起133与所述放置位134配合后,为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与第二配合件13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通过所述螺栓135将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与第二配合件132进行连接。而且为确保所述定位凸起133与不同放置位134配合时,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上的螺纹孔136和所述第二配合上的螺纹孔136均能够对应匹配,使得所述螺栓135能够穿过实现第一配合件131与第二配合件132之间的连接,将所述第一配合件131或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上的至少两个螺纹孔136间隔设置,且间隔设置的方式与所述放置位134间隔设置的方式一致。当然也可以将螺纹孔136间隔的密度设置的大于所述放置位134间隔的密度,以方便定位凸起133与不同的放置位134配合时,第一配合件131上的螺纹孔136与第二配合件132上螺纹孔136能够较好的对应。

具体地,所述第一配合件131和第二配合件132上螺纹孔136位置的设置只要能够满足在定位凸起133与不同放置位134配合时,第一配合件131上的螺纹孔136与第二配合件132上的螺纹孔136均能够对应供所述螺栓135通过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当所述第二配合件132包括支撑块1321,所述第一配合件131包括所述连接板时,所述支撑块1321的底面向两侧延伸形成连接条1322,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上的螺纹孔136设置在连接条1322上,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上的螺纹孔136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边缘。通过将所述第二配合件132上的螺纹孔136设置在所述连接条1322,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上的螺纹孔136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边缘,方便安装过程中对所述螺杆的操作。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起133为两个,所述放置位134包括成对的第一凹槽1341和第二凹槽1342,所述第一凹槽1341与其中一个定位凸起133对应匹配,同时所述第二凹槽1342与另一个定位凸起133对应匹配。通过将所述定位凸起133设置为两个,且所述放置位134对应包括成对的第一凹槽1341和第二凹槽1342,使得所述第一配合件131与所述第二配合件132配合时具有两对凸起与凹陷配合的结构,进一步提高定位限位的可靠性。

且所述第一凹槽1341与第二凹槽1342的布置方式只要与所述两个所述凸起的布置位置对应即可。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凹槽1341与所述第二凹槽1342沿垂直于前轮14轴线的方向分布。且为满足所述机架11与车轮支撑件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两个定位凸起133能够分别与第一凹槽1341和第二凹槽1342匹配,如图5所示,两个放置位134所包含的第一凹槽1341和第二凹槽1342之间为交叉布置,即一个放置位134的第一凹槽1341或第二凹槽1342位于另一个放置位134的第一凹槽1341和第二凹槽1342之间。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凹凸配合结构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还包括前轮14和后轮,具体地,所述前轮支撑件12和后轮支撑件可以为用于支撑对应车轮的杆状结构或者如图1所示,所述前轮支撑件12和后轮支撑件均为轮箱,所述前轮14和所述后轮均安装在对应的所述轮箱中,所述轮箱设有供前轮14或后轮突出的开口121,所述轮箱上与所述开口121相对的板为盖板,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与所述盖板连接。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轮14和所述后轮均为两个,所述轮箱和轴距调节机构13均为4个,一个前轮14对应安装在一个轮箱中,一个后轮对应安装在一个轮箱中,所述轮箱与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一一对应,其中两个前轮14之间通过前轮14轴连接,形成前轮14组,两个后轮之间通过后轮轴连接,形成后轮组,所述前轮14轴与所述后轮轴平行设置。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只在一个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设置所述轴距可调机构,通过一个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相对位置的移动来带动与其成对的另一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同步移动,从而实现前轮14组和后轮组之间轴距的调节。或者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将每个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上均设置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使用过程中,则通过四个车轮处的定位凸起133与放置位134的配合来实现定位限位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轴距调节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