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8339发布日期:2019-01-14 19:5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辆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司机室内均设有制冷设备和取暖设备,当需要制冷时,制冷设备对司机室内进行降温,当需要制热时,取暖设备对司机室内进行升温,在夏季和冬季,需在司机室内分别单独设置制冷设备和电加热器进行降温和升温,从而需要单独为司机室内的制冷设备和电加热器预留安装空间及布线,导致司机室内的空间减少,司机的活动空间被限制,不利于司机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外表面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通风单元和电加热元件通过固定支架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通风单元靠近进风口设置,所述电加热元件靠近出风口设置,所述壳体外表面还设有控制器,通风单元和电加热元件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该加热器在需要制热时,可对司机室内环境温度进行升温,在需要制冷时,可对司机室内的环境温度进行降温,从而避免了单独为司机室内的制冷设备和电加热器预留安装空间及布线的缺陷,节约司机室内的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盖板连接而成的框体,所述底板包括垂直设于所述盖板其长度方向边沿端的左底板和右底板,和垂直设于所述盖板其宽度方向边沿端的上底板和下底板,和与所述盖板平行设置的后底板,进风口贯穿设于所述左底板靠近其下端位置,出风口贯穿设于所述盖板上,通风单元和电加热元件通过固定支架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固定支架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构成的框体形成有通风腔,通风单元设于所述通风腔内,所述第一支架构成的框体形成有加热腔,电加热元件设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通风腔和加热腔之间连接有风道,所述风道进风端与所述通风单元出风端连接,所述风道出风端靠近电加热元件设置,所述风道进风端开口截面积小于所述风道出风端开口截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通风腔内设有集尘筒,所述集尘筒连接于所述通风单元出风端,所述集尘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横向设于所述通风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筒体两端口密封,所述筒体一密封端贯穿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通风单元出风端连接,所述筒体侧端在远离盖板位置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道进风端连接,所述筒体内设有内套管,所述内套管横向设于筒体内,且其与所述筒体同轴设置,所述内套管其一端口密封,所述内套管其另一端口连接于所述筒体设有第二进风口的内壁上,并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所述内套管外表面贯穿设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内套管外表面裹设有过滤网,所述内套管侧端在靠近其密封端口位置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一端贯穿所述内套管侧端在靠近其密封端口位置,所述排污管另一端垂直向下贯穿所述壳体下端,且所述排污管另一端连接有阀门,所述内套管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四周边沿端内切设于所述内套管内壁,所述挡板其垂直方向所在的中心对称轴上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一端连接于所述挡板其垂直方向所在的中心对称轴上,所述转杆另一端贯穿所述壳体下端,所述转杆另一端连接有手柄。

作为优选,所述手柄一端与所述转杆连接,所述转杆侧端靠近手柄位置套设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一端与所述壳体下端连接,所述定位环另一端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中心端设有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转杆侧端靠近手柄位置,所述限位板边沿端以所述通孔为中心周向分布有卡齿,所述手柄上设有配合所述卡齿使用的卡件,所述卡件设于所述手柄靠近限位板的一端,所述卡件包括呈折弯型设置的按压杆,所述按压杆其折弯端铰接于所述手柄靠近限位板的一端,所述按压杆一端设有配合所述卡齿使用的卡头,所述按压杆另一端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连接于所述手柄和按压杆之间,所述复位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按压杆其上端远离卡头的位置,所述复位弹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手柄其下端远离转杆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进风口内壁连接有降噪装置,所述降噪装置包括第一筛板,所述第一筛板其边沿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内壁上,所述第一筛板中心端设有定位孔,还包括支撑套管,所述支撑套管其外侧端靠近一开口位置设有台阶轴,所述台阶轴直径大于所述定位孔直径,所述支撑套管其外侧端在远离台阶轴的位置套设有导流帽,所述导流帽设为圆柱形帽体结构,且所述导流帽其闭口端的外侧面设为球面结构设置,所述导流帽其闭口端的外侧面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所述导流帽底端中心端位置设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其进气端开口直径大于其出气端开口直径,所述导流帽其内侧端靠近帽口的直径大于所述其内侧端远离帽口的直径,所述导流帽内设有堵头,所述堵头直径大于所述进风通道其进气端开口直径,所述堵头通过第三弹簧连接于所述导流帽底端中心点位置,所述第三弹簧直径大于所述进风通道其进气端开口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通风单元下端连接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顶板,通风单元设于所述顶板上端,所述顶板下端设有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下端设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端与所述第一立柱下端连接,所述承载板下端设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上端与所述承载板下端中心位置连接,所述第二立柱下端设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上端与所述第二立柱下端连接,所述减震器下端连接有基座,所述基座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基座上端设有中央槽,减震器设于中央槽内,且所述减震器下端与所述中央槽槽底连接,所述减震器外侧端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上端与所述承载板下端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下端连接于所述中央槽槽底内,所述承载板上端与所述中央槽开口端平齐设置,所述承载板侧端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端通过第二弹簧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设有多个,且以所述承载板中心端为中心周向分布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定位块设为去掉圆心部位的扇形结构,所述定位块包括外弧端和内弧端,所述外弧端设为所述定位块其扇形外弧方向所在位置,所述内弧端设为所述针座其扇形内弧方向所在位置,所述内弧端通过第二弹簧配合所述凹槽槽底连接,所述外弧端凸出所述凹槽槽口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基座上端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中央槽同心设置,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通过第一销固定于所述环形凹槽两侧壁且与所述环形凹槽配合的滑动座,所述滑动座靠近所述环形凹槽底端的一侧面的同一圆周上均匀设有多个定位立柱,多个所述定位立柱数量分别与所述第一销的安装孔数量相对应,各所述定位立柱外均套设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其一端套设于所述定位立柱上,所述第四弹簧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环形凹槽底端位置,所述滑动座各所述定位立柱对应位置的侧壁横穿设有多个第一条形孔,各所述第一销依次穿过所述环形凹槽侧壁、及其对应的第一条形孔将所述滑动座固定于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滑动座远离第一立柱的一端环设有弹性圈,所述弹性圈远离所述滑动座的一端与所述顶板下端之间留有预设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电加热元件包括布风板,所述布风板上均匀设有若干通风孔,所述布风板垂直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端,多个电加热管横向设于所述布风板一侧端,所述布风板设有电加热管的一侧端远离所述风道出风端设置,所述布风板下端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有两个并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端,所述固定装置包括c型导轨,所述c型导轨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上端连接,所述c型导轨其长度所在方向与所述布风板垂直设置,所述c型导轨在其开口端的两内侧壁位置对称设有两个承载板,所述承载板长度与所述c型导轨长度相等,所述承载板上贯穿设有多个螺纹孔,多个所述螺纹孔沿所述所述承载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所述布风板下端设有通过连接柱连接的底板,所述连接柱上端与所述布风板下端连接,所述连接柱下端与所述底板上端中心位置连接,所述承载板其远离所述c型导轨内侧壁的一端设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截面设为弓形结构,所述连接套开口端与所述承载板其远离所述c型导轨内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套底端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连接套底端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承载板其远离所述c型导轨内侧壁的一端。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侧面剖视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正面剖视图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侧面剖视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中集尘筒结构图一;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中集尘筒结构图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图5中标号a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中降噪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中减震装置结构图一;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中减震装置结构图二;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图号9标号b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中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中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外表面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通风单元2和电加热元件3通过固定支架4连接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通风单元2靠近进风口1-1设置,所述电加热元件3靠近出风口1-2设置,所述壳体1外表面还设有控制器5,通风单元2和电加热元件3分别与所述控制器5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将加热器安装于司机室内,当需要制冷时,通过控制器5控制通风单元2工作,其可将司机室外部的空气从进风口1-1输入壳体1内,并从出风口1-2输出到司机室内从而加快司机室内空气流动速度,实现降温的目的,当需要制热时,通过控制器5控制通风单元2和电加热元件3同时工作,将室外部的空气引入到壳体1内,电加热元件3对引入壳体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后在通风单元2的作用下,从出风口1-2输出到司机室内,从而提升司机室内的环境温度,所述通风单元2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离心风机。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无需单独设置制冷设备和电加热器就可实现降温和升温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单独为司机室内的制冷设备和电加热器预留安装空间及布线的缺陷,节约司机室内的空间。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底板1-6和盖板1-7连接而成的框体,所述底板1-6包括垂直设于所述盖板1-7其长度方向边沿端的左底板1-61和右底板1-62,和垂直设于所述盖板1-7其宽度方向边沿端的上底板1-63和下底板1-64,和与所述盖板1-7平行设置的后底板1-65,进风口1-1贯穿设于所述左底板1-61靠近其下端位置,出风口1-2贯穿设于所述盖板1-7上,通风单元2和电加热元件3通过固定支架4连接于所述底板1-1上,所述固定支架4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所述第二支架4-2构成的框体形成有通风腔1-3,通风单元2设于所述通风腔1-3内,所述第一支架4-1构成的框体形成有加热腔1-4,电加热元件3设于所述加热腔1-4内,所述通风腔1-3和加热腔1-4之间连接有风道1-5,所述风道1-5进风端与所述通风单元2出风端连接,所述风道1-5出风端靠近电加热元件3设置,所述风道1-5进风端开口截面积小于所述风道1-5出风端开口截面积。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通过固定支架4将通风单元2和电加热元件3连接于壳体1内,所述固定支架4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所述第二支架4-2构成的框体形成有通风腔1-3,通风单元2设于所述通风腔1-3内,所述第一支架4-1构成的框体形成有加热腔1-4,电加热元件3设于所述加热腔1-4内,所述通风腔1-3和加热腔1-4之间连接有风道1-5,从而将引入壳体1内的空气在通风单元2的作用下通过出风口1-2输出到司机室内,通过在壳体1内形成上下设置的通风腔1-3和加热腔1-4,节约了壳体1内的空间,使壳体1内结构布局更合理,加热器整体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作。

如图5、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风腔1-3内设有集尘筒6,所述集尘筒6连接于所述通风单元2出风端,所述集尘筒6包括筒体6-1,所述筒体6-1横向设于所述通风腔1-3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4-2上,所述筒体6-1两端口密封,所述筒体6-1一密封端贯穿设有第二进风口6-11,所述第二进风口6-11与所述通风单元2出风端连接,所述筒体6-1侧端在远离盖板1-2位置设有第二出风口6-12,所述第二出风口6-12与所述风道1-5进风端连接,所述筒体6-1内设有内套管6-13,所述内套管6-13横向设于筒体6-1内,且其与所述筒体6-1同轴设置,所述内套管6-13其一端口密封,所述内套管6-13其另一端口连接于所述筒体6-1设有第二进风口6-11的内壁上,并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口6-11设置,所述内套管6-13外表面贯穿设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内套管6-13外表面裹设有过滤网,所述内套管6-13侧端在靠近其密封端口位置设有排污管6-14,所述排污管6-14一端贯穿所述内套管6-13侧端在靠近其密封端口位置,所述排污管6-14另一端垂直向下贯穿所述壳体1下端,且所述排污管6-14另一端连接有阀门6-15,所述内套管6-13内设有挡板6-16,所述挡板6-16四周边沿端内切设于所述内套管6-13内壁,所述挡板6-16其垂直方向所在的中心对称轴上连接有转杆6-17,所述转杆6-17一端连接于所述挡板6-16其垂直方向所在的中心对称轴上,所述转杆6-17另一端贯穿所述壳体1下端,所述转杆6-17另一端连接有手柄6-18。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通过通风单元2将司机室外部的空气从进风口1-1输入到壳体1内,司机室外部的空气通过通风单元2出风端由第二进风口6-11输入到内套筒6-13内,所述内套管6-13外表面贯穿设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孔径在6mm左右,且所述内套管6-13外表面裹设有过滤网,通过手柄6-18转动转杆6-17,使与转杆6-17连接的挡板6-16在内套管6-13内与自第二进风口6-11进入的空气流向平行设置,自第二进风口6-11进入的空气在内套管6-13内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空气自风道1-5进风端输入,再通过风道1-5出风端输出,从而对设于壳体1内的电加热元件3进行防尘处理,当内套管6-13内壁积灰过多,壳体1内出现憋压现象,出风口1-2风量变小时,通过控制器5控制通风单元2加大风量输出,将所述内套管6-13内壁积灰吹入到位于所述挡板6-16后半段的内套管6-13内壁上,通过手柄6-18转动转杆6-17使与转杆6-17连接的挡板6-16在内套管6-13内与自第二进风口6-11进入的空气流向垂直设置,并打开阀门6-15,空气自位于所述挡板6-16前半段的内套管6-13内壁输出,大部分空气输入到风道1-5进风端,部分空气通过位于所述挡板6-16后半段的内套管外壁输出到内套管6-13内,并将积攒在位于所述挡板6-16后半段的内套管6-13内壁上的积灰通过排污管6-14排出。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6-18一端与所述转杆6-17连接,所述转杆6-17侧端靠近手柄6-18位置套设有定位环6-19,所述定位环6-19一端与所述壳体1下端连接,所述定位环6-19另一端连接有限位板6-20,所述限位板6-20中心端设有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转杆6-17侧端靠近手柄6-18位置,所述限位板6-20边沿端以所述通孔为中心周向分布有卡齿6-21,所述手柄6-18上设有配合所述卡齿6-21使用的卡件6-22,所述卡件6-22设于所述手柄6-18靠近限位板6-20的一端,所述卡件6-22包括呈折弯型设置的按压杆6-23,所述按压杆6-23其折弯端铰接于所述手柄6-18靠近限位板6-20的一端,所述按压杆6-23一端设有配合所述卡齿6-21使用的卡头6-24,所述按压杆6-23另一端设有复位弹簧6-25,所述复位弹簧6-25连接于所述手柄6-18和按压杆6-23之间,所述复位弹簧6-25一端连接于所述按压杆6-23其上端远离卡头6-24的位置,所述复位弹簧6-25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手柄6-18其下端远离转杆6-17的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按压与手柄6-18铰接的所述按压杆6-23远离卡头6-24端,使与所上述卡齿6-21配合使用的卡头6-24脱离卡齿6-21,即可实现转杆6-17的转动,松开与手柄6-18铰接的所述按压杆6-23远离卡头6-24端,复位弹簧6-25复位,所述按压杆6-23设有卡头6-24端重新卡住卡齿6-21,从而实现通过手柄6-18带动转杆6-17多角度转动。

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6-11内壁连接有降噪装置9,所述降噪装置9包括第一筛板9-1,所述第一筛板9-1其边沿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进风口6-11内壁上,所述第一筛板9-1中心端设有定位孔9-2,还包括支撑套管9-3,所述支撑套管9-3其外侧端靠近一开口位置设有台阶轴9-4,所述台阶轴9-4直径大于所述定位孔9-2直径,所述支撑套管9-3其外侧端在远离台阶轴9-4的位置套设有导流帽9-5,所述导流帽9-5设为圆柱形帽体结构,且所述导流帽9-5其闭口端的外侧面设为球面结构设置,所述导流帽9-5其闭口端的外侧面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6-11设置,所述导流帽9-5底端中心端位置设有进气通道9-6,所述进气通道9-6其进气端开口直径大于其出气端开口直径,所述导流帽9-5其内侧端靠近帽口的直径大于所述其内侧端远离帽口的直径,所述导流帽9-5内设有堵头9-8,所述堵头9-8直径大于所述进风通道9-6其进气端开口直径,所述堵头9-8通过第三弹簧9-7连接于所述导流帽9-5底端中心点位置,所述第三弹簧9-7直径大于所述进风通道9-6其进气端开口直径。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通风单元2通过第二进风口6-11将风导入到集成筒6内,导入到第二进风口6-11的风冲击到导流帽9-5球面端,并四散开来后通过设于第一筛板9-1上的通孔均匀导入到筒体6-1内,并导入到连接于第二出风口6-12上的风道1-5内,均匀分散开的风在风道内风阻变小,从而起到降噪的作用。

如图9、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单元2下端连接有减震装置7,所述减震装置7包括顶板7-1,通风单元2设于所述顶板7-1上端,所述顶板7-1下端设有第一立柱7-2,所述第一立柱7-2下端设有承载板7-3,所述承载板7-3上端与所述第一立柱7-2下端连接,所述承载板7-3下端设有第二立柱7-4,所述第二立柱7-4上端与所述承载板7-3下端中心位置连接,所述第二立(7-4下端设有减震器7-5,所述减震器7-5上端与所述第二立柱7-4下端连接,所述减震器7-5下端连接有基座7-6,所述基座7-6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1连接,所述基座7-6上端设有中央槽7-61,减震器7-5设于中央槽7-61内,且所述减震器7-5下端与所述中央槽7-61槽底连接,所述减震器7-5外侧端设有第一弹簧7-7,所述第一弹簧7-7上端与所述承载板7-3下端连接,所述第一弹簧7-7下端连接于所述中央槽7-61槽底内,所述承载板7-3上端与所述中央槽7-61开口端平齐设置,所述承载板7-3侧端环设有凹槽7-31,所述凹槽7-31底端通过第二弹簧7-32连接有定位块7-33,所述定位块7-33设有多个,且以所述承载板7-3中心端为中心周向分布于所述凹槽7-31内,所述定位块7-33设为去掉圆心部位的扇形结构,所述定位块7-33包括外弧端7-331和内弧端7-332,所述外弧端7-331设为所述定位块7-33其扇形外弧方向所在位置,所述内弧端7-332设为所述定位块7-33其扇形内弧方向所在位置,所述内弧端7-332通过第二弹簧7-32配合所述凹槽7-31槽底连接,所述外弧端7-331凸出所述凹槽7-31槽口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通风单元2在壳体1内工作时产生震动力,其垂直方向的力作用到顶板7-1上,并通过顶板7-1从上到下依次传递到第一立柱7-2、承载板7-3、第二立柱7-4和减震器7-5上,通过减震器7-5和第一弹簧7-7缓冲掉垂直方向的震动力,通风单元2在顶板7-1上端工作时,也产生水平方向的震动力,所述水平方向的震动力通过设于所述承载板7-3侧端的定位块7-33进行缓冲,所述定位块7-33通过第二弹簧7-32连接于凹槽7-31内,水平方向的震动力带动定位块7-33在凹槽7-31内横向传动,从而缓冲掉水平方向的震动力,自此所述通风单元2工作产生的震动力无法传递到基座7-6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有减震装置7,减少通风单元2工作产生的震动力对壳体1的影响,使壳体1不会随通风单元2的工作产生共震,减少本加热器工作产生的噪音。

如图9、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7-6上端设有环形凹槽10-1,所述环形凹槽10-1与所述中央槽7-61同心设置,所述环形凹槽10-1内设有通过第一销10-2固定于所述环形凹槽10-1两侧壁且与所述环形凹槽10-1配合的滑动座10-3,所述滑动座10-3靠近所述环形凹槽10-1底端的一侧面的同一圆周上均匀设有多个定位立柱10-4,多个所述定位立柱10-4数量分别与所述第一销10-2的安装孔数量相对应,各所述定位立柱10-4外均套设有第四弹簧10-5,所述第四弹簧10-5其一端套设于所述定位立柱10-4上,所述第四弹簧10-5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环形凹槽10-1底端位置,所述滑动座10-3与各所述定位立柱10-4对应位置的侧壁横穿设有多个第一条形孔10-6,各所述第一销10-2依次穿过所述环形凹槽10-1侧壁、及其对应的第一条形孔10-6将所述滑动座10-3固定于所述环形凹槽10-1内,所述滑动座10-3远离定位立柱10-4的一端环设有弹性圈10-7,所述弹性圈10-7远离所述滑动座10-3的一端与所述顶板7-1下端之间留有预设距离。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和有益效果为:在所述基座7-6上端设有环形凹槽10-1,所述环形凹槽10-1内设有滑动座10-3,设于所述顶板7-1上端的通风单元2工作时震动,底板7-1在所述通风单元2震动力的影响下发生上下位移,所述底板7-1下端与所述弹性权10-7发生间歇性接触,设于所述弹性圈10-7下端的滑动座10-3通过设于所述滑动座10-3下端的第四弹簧10-5的作用下,在所述环形凹槽10-1上下位移,从而缓冲在缓冲了所述顶板7-1震动力的同时避免了所述顶板7-1下端与所述基座7-6上端直接碰触,从而造成两者的损坏。

如图12、图1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元件3包括布风板3-1,所述布风板3-1上均匀设有若干通风孔,所述布风板3-1垂直设于所述第一支架4-1上端,多个电加热管3-2横向设于所述布风板3-1一侧端,所述电加热管3-2设为u型结构,且多个所述电加热管3-2通过卡箍固定于所述布风板3-1上,所述布风板3-1设有电加热管3-2的一侧端远离所述风道1-5出风端设置,所述布风板3-1下端设有固定装置8,所述固定装置8设有两个并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一支架4-1上端,所述固定装置8包括c型导轨8-1,所述c型导轨8-1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1上端连接,所述c型导轨8-1其长度所在方向与所述布风板3-1垂直设置,所述c型导轨8-1在其开口端的两内侧壁位置对称设有两个承载板8-2,所述承载板8-2长度与所述c型导轨8-1长度相等,所述承载板8-2上贯穿设有多个螺纹孔8-3,多个所述螺纹孔8-3沿所述所述承载板8-2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所述布风板3-1下端设有通过连接柱8-4连接的底板8-5,所述连接柱8-4上端与所述布风板3-1下端连接,所述连接柱8-4下端与所述底板8-5上端中心位置连接,所述承载板8-2其远离所述c型导轨8-1内侧壁的一端设有连接套8-6,所述连接套8-6截面设为弓形结构,所述连接套8-6开口端与所述承载板8-2其远离所述c型导轨8-1内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套8-6底端设有第三弹簧8-7,所述第三弹簧8-7一端与所述连接套8-6底端连接,所述第三弹簧8-7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承载板8-6其远离所述c型导轨8-1内侧壁的一端。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车辆在运行的过程中,司机室会随着车辆的颠簸而一起颠簸,司机室通风单元加热器安装于司机室内,所述壳体1随着司机室一同振动,固定连接于壳体布风板3-1上的电加热管3-2在长期振动过程中容易造成松动脱落,影响其使用寿命,通过固定装置8将布风板3-1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4-1上端,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布风板3-1与第一支架4-1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壳体1的振动对连接于布风板3-1上的电加热管3-2产生的影响,壳体1振动产生的振动力通过c型导轨8-1传递到承载板8-2上,所述承载板8-2其远离c型导轨8-1内侧壁的一端设有通过第三弹簧8-7连接的连接套68-6,所述连接套8-6在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利用第三弹簧8-7缓冲承载板8-2的振动力对布风板3-1的影响,所述布风板3-1下端通过连接柱8-4连接有底板8-5,所述底板8-5插设于所述c型导轨8-1内,并在所述c型导轨8-1其长度所在方向前后滑动,从而便于调整布风板3-1相对所述风道1-5出风端的位置,并且可选择性的在所述c型导轨8-1内增加多组布风板3-1,从而增加所述电加热元件3的加热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