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自动上水系统及上水方法

文档序号:9268986阅读:1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客车自动上水系统及上水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客车上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客车自动上水系统及上水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铁路客车、动车组在运行前整备和到站后,对其进行加水均采用人工上水方式,所采用的上水装置有直接连接自来水管的加水软管,以及经加压自来水后的加水软管,其上水操作完全由上水工拖着加水软管首先移动到每节客车车厢的上水管处,并用力将加水软管连接到客车车厢的上水管上,然后打开水阀或者加压泵开关,使自来水沿着加水软管流进客车车厢的上水管,并经上水管进入客车车厢的水箱中;直至上水工看见有水从客车车厢上的溢流管处流出,即表明该节客车车厢上的水箱中已加满水。接下来,上水工继续拖着带流水的该加水软管移动到另一节客车车厢的上水管处,按照同样的加水操作对客车车厢上的水箱进行上水,如此反复,直到整列客车或动车组上的水箱被加满水。
[0003]上述传统的客车上水操作方式在实际上水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缺陷:
[0004](I)、在对客车或者动车组上的水箱进行上水时,不可避免地会溢出大量水,造成了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0005](2)、上水工在拖着流水的加水软管移动上水过程中,也会浪费大量的水;
[0006](3)、上水速度较慢,生产效率较低;
[0007](4)、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上水工在酷热环境下拖着带水的加水软管进行上水操作时,由于加水软管较重,导致上水工的劳动强度大;
[0008](5)、当在轨道旁边有轨枕和碎石不平的工作场地上进行加水操作时,容易浇湿衣月艮,且上水工也容易摔跤,工作环境较差;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流出的水容易结冰,上水工露天给客车或者动车组加水时,更容易出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客车自动上水系统及上水方法,提高客车上水效率,节约水资源,减轻客车上水劳动强度。
[0010]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客车自动上水系统,包括加水软管、加压水泵以及走行机构和水平移动机构,所述水平移动机构固定连接在走行机构上,所述加水软管的加水嘴固定在水平移动机构上,在进行上水操作时,所述水平移动机构控制加水软管的加水嘴相对于走行机构水平往复直线运动,所述走行机构控制加水软管的加水嘴相对于客车车体运动。
[0011]优选地,所述的走行机构包括车轮、电机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一端与车轮连接,另一端与水平移动机构连接,所述的车轮由电机驱动。
[0012]优选地,所述的水平移动机构包括电机、丝杠和移动台,所述丝杠由电机驱动,所述移动台与丝杠套接且相对于丝杠作往复直线运动。
[0013]优选地,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机和升降台,所述升降机驱动升降台上下直线运动,所述升降台与水平移动机构固定连接。
[0014]优选地,还包括PLC,所述PLC分别与加压水泵、走行机构和水平移动机构电连接。
[0015]优选地,还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固定安装在水平移动机构上,且与PLC之间电连接。
[0016]一种客车自动上水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自动上水系统,并且,在加水软管的加水嘴处设置加水传感器,所述加水传感器、加压水泵、走行机构和水平移动机构分别通过PLC控制。
[0017]优选地,所述的加水软管的加水嘴处浇铸橡胶形成锥形橡胶套。
[0018]优选地,所述的加压水泵输出至加水软管中的出水水压为8_20kg/cm2。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对客车进行上水操作时,上水工人可以通过走行机构来控制加水软管的加水嘴相对于客车车体运动至客车车体加水管喇叭口处,并通过水平移动机构来使得加水软管的加水嘴伸入到客车车体加水管喇叭口内,启动加压水泵即可对客车上的水箱进行上水,水箱加水到位后,关闭加压水泵以停止上水。因此,利用本发明可以避免上水工拖着加水软管频繁移动对客车进行上水,提高了客车上水效率,有效地防止了大量水的溢出浪费,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并且极大地减轻了上水工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一种客车自动上水系统的构造图。
[0021]图2为图1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3为客车整体上水管路系统的构造示意图。
[0023]图中标记:1-走行机构,2-升降机构,3-水平移动机构,4-加水门机构,5-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连通水管,8-第一水箱进水管,9-第一水箱,10-浮球电磁阀,11-客车车体,12-第二水箱,13-第二水箱进水管,14-第三电磁阀,15-第四电磁阀,16-加水软管,17-加压水泵,18-橡胶套,19-上水传感器,20-加水传感器,21-摄像头,22-折页,23-操纵台,24-制动软管连接器总成,101-车轮,102-轨道,103-减速机,104-电机,105-安装座,201-升降导轨,202-升降机,203-升降台,31-电机,32-丝杠,33-移动导轨,34-移动台,41-气缸安装座,42-气缸,43-复原弹簧,44-加水口门,45-活塞杆,46-气缸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5]客车或者动车组(为叙述方便,以下统称“客车”)上的水管路系统通常如图1、图3所示,考虑到客车的运行路线和停靠站点都相对比较固定,为方便对客车进行上水操作,每一节客车车体11的内腔上部设置对称分布的第一水箱9和第二水箱12,所述第一水箱9与第二水箱12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相通,在第一水箱9、第二水箱12上分别固定安装浮球电磁阀10。为了方便对客车进行上水操作,每一节客车车体11上设置了两套加水门机构4,在两套加水门机构4之间设置连通水管7,在连通水管7上设置第一电磁阀5和第四电磁阀15,位于第一电磁阀5与第四电磁阀15之间的连通水管7的上部在空调风道内,连通水管7的两端出口即为客车车体11的加水口。在不妨碍过道情况下,相邻的两节车厢上的连通水管7之间采用制动软管连接器总成24连接相通,保证所有水管路在冬季不被冻坏。所述第一水箱9通过第一水箱进水管8与连通水管7连接相通,所述第二水箱12通过第二水箱进水管13与连通水管7连接相通,在第一水箱进水管8上设置第二电磁阀6,在第二水箱进水管13上设置第三电磁阀14,所述第二电磁阀6与位于第一水箱9中的浮球电磁阀10电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14与位于第二水箱12中的浮球电磁阀10电连接。
[0026]如图2所示,所述的加水门机构4包括气缸安装座41、气缸42、复原弹簧43、加水口门44以及活塞杆45和气缸电磁阀46,所述气缸安装座41固定连接在客车车体11上,所述气缸42固定安装在气缸安装座41底部,所述加水口门44 一端与气缸42的活塞杆45相互连接,另一端与客车车体11之间通过折页22相互连接,在气缸42上套接复原弹簧43,在不需要进行上水操作时,加水口门44通过复原弹簧43压紧客车车体11的加水口,在需要对客车上水时,可以通过气缸电磁阀46控制气缸42动作,通过活塞杆45作用于加水口门44,加水口门44绕折页22转动,以打开客车车体11上的加水口。
[0027]由于同一节客车车体11上的第一水箱9、第二水箱12对称分布,且第一水箱9、第二水箱12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相通,为方便叙述,现以对客车车体11上的第一水箱9进行上水操作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客车自动上水系统及上水方法。
[0028]如图1、图2所示的客车自动上水系统,主要包括走行机构1、升降机构2、水平移动机构3以及加水软管16和加压水泵17,所述的走行机构I包括车轮101、轨道102、减速机103以及电机104和安装座105,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升降导轨201、升降机202和升降台203,所述水平移动机构3包括电机31、丝杠32以及移动导轨33和移动台34。所述安装座105 —端与车轮10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升降机构2底座固定连接,车轮101与轨道102匹配接触,电机104与减速机103连接,电机104通过减速机103来驱动车轮101沿着轨道102运动。所述的升降导轨201、升降机202分别与升降机构2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台203与移动导轨33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台203与升降导轨201相互配合且相对于升降导轨201上下直线运动,由升降机202驱动升降台203上下直线运动,升降台203的升降运动通过升降导轨201进行导向,可以使得升降台203的升降更加平稳,有利于提高客车上水效率。所述移动导轨33与丝杠32活动连接,所述移动台34与丝杠32套接,所述移动台34与移动导轨33配合,所述丝杠32由电机31驱动,丝杠32驱动移动台34沿着移动导轨33且相对于移动导轨33作水平往复直线运动,水平移动机构3采用丝杠32传动,以保证移动台34的移动平稳;其中的移动导轨33最好是设置两根,采用这种双导轨导向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移动台34的移动平稳性,提高客车上水效率。所述的加水软管16和加压水泵17组成加水机构,加水软管16端部的加水嘴固定连接在移动台34上。
[0029]在利用上述的客车自动上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