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胎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2959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备胎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备胎夹持在汽车的车身上用的备胎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把装备在汽车上、为了在轮胎漏气等紧急情况下更换使用的备胎夹持在车身下面(汽车地板下面)的备胎架,已经实用化了。在这种备胎架上,例如,有如图3所示的备胎架支杆。
如图3(a)、(b)所示,备胎架支杆32由大致弯曲成U字形的主杆34,和固定在主杆34上、与主杆34呈交叉状态的辅助杆35组成,大致呈笼状。备胎架支杆32(主杆34)的一个端部,用枢轴安装在从车身下面凸出来且固定在车身上的托架36的前端,以这种用枢轴安装的端部为轴,整个备胎架支杆32能够摇动。
此外,用于固定备胎架支杆32的摇动端的夹持器33固定在车身下面的安装部分(横向构件)37上(参见图3(c))。而且,将备胎架支杆32向下方摇动,敞开摇动端,把备胎21放入备胎架支杆32的内侧(备胎架支杆32与车身下面之间),再把备胎架支杆32向上摇动,关闭摇动端,用夹持器33夹住这个摇动端,就能把备胎21夹持在备胎架支杆32与横向构件37之间了。
在这个例子中,夹持器33是由螺栓形状的第一部件38,和具有用螺纹结合在这个第一部件38上的螺母形状的结合部分42的第二部件39构成的,并把整个用第一部件38和第二部件39夹持备胎的夹持器33固定在横向构件37上。此外,为了挡住备胎架支杆32,第二部件39的前端部分上设有形成向上方弯曲的叉形的弯曲部分(以下称作叉部)41。备胎架支杆32在被叉部41挡住的同时,并在这种挡住状态下,让第一部件38,即螺栓的下端的前端部分接近叉部41内的备胎架支杆32,以防止备胎架支杆32从叉部41中脱出来。这样,就能借助于备胎架31把备胎21可靠地固定在车身上。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98868号公报)中公开了另一种把备胎装在车身下面的备胎架,这种备胎架的悬挂件52的主体(它是相当于上述例子中的备胎架支杆32的结构要素)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向上倾斜的倾斜面,用固定在车身下面54上的结合装置(它是相当于上述例子中的夹持器33的结构要素)53来保持备胎架支杆32。在倾斜面上能装尺寸不同的多种备胎21。
可是,备胎在图3所示的那样结构的备胎架31上,不能夹持与预定的备胎宽度不同的备胎21。即,由于不能调节从车身的横向构件37到第二部件39的叉部41的距离,如果夹持宽度不一样的备胎21,就会发生如下问题即在横向构件37与备胎21之间产生空隙,或者,横向构件37与备胎架支杆32之间的间隔太狭窄,不能夹持备胎21。
此外,虽然可以考虑准备多种与要用备胎架31夹持的备胎21的轮胎宽度相符的第二部件39,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能用第二部件39来挡住备胎架支杆32了,但,由于第二部件39的叉部41与第一部件38的螺栓前端之间的空隙改变了,例如,如果在把备胎21内部的空气放掉的状态下,就能把备胎架支杆32从叉部41内脱出来,备胎21就很可能被盗。因此,为了在第二部件39的叉部41与第一部件38的螺栓的前端保持合适的空隙,第一部件38和第二部件39就必须都更换,以使备胎架31与所夹持的备胎21的轮胎宽度相符。
另一方面,按照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与车身下面54之间夹持备胎21的悬挂件5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悬挂件52压接在备胎21上的部位的附近)形成了有倾斜角a的倾斜面,所以这种悬挂件52能固定直径大而宽度小的轮胎,和直径小而宽度大的轮胎。即,一个悬挂件52能夹持直径的尺寸和轮胎宽度不同的多种备胎21。此外,按照这种技术方案,即使在固定宽度不同的备胎21的情况下,由于不改变悬挂件52的位置,因此不必改变结合装置53,也能保持住悬挂件52。
可是,悬挂件52只能夹持和固定大小和宽度与压接在备胎21上的部位的倾斜面的倾斜角相符的备胎21。即,备胎21与悬挂件52相接触的部位,要设计成具有与悬挂件52那样的倾斜度相对应的倾斜角a,悬挂件52才能利用随着轮胎的直径而变化这样的特点夹持住备胎21,其备胎的宽度与直径变化相对应。所以能够夹持和固定的备胎21的直径与宽度的组合受到了限制,要成为夹持直径相同而宽度不同的多种备胎21那样的结构,在技术上是很困难的。
为此,例如,在两轮驱动的汽车和四轮驱动的汽车上,如果要选择安装轮胎的直径大致相同,但轮胎的宽度不同的多种轮胎,则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方案就不适用,结果,必须装备具有与各种不同宽度相对应的形状的悬挂件52和结合装置53。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有鉴于这些问题而创造出来的技术方案,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备胎架,这种备胎架结构简单,能可靠地固定不同宽度的备胎。
为达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备胎架具有下列各种部件备胎架支杆,其一端用枢轴支承在车身下面而其另一端能够摇动;设置在上述车身上的敞开的孔;第一部件,其一端具有能与上述敞开的孔的端面接触的头部而其另一端穿过上述敞开的孔后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部件,其在上述敞开的孔的下方与上述第一部件相结合并能调节上下方向的位置且下端具有向上折弯的叉部。这种备胎架在上述第一部件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述叉部之间,夹持并保持上述备胎架支杆的上述另一端,其特征在于,它还具有套在上述第一部件上、且能选择下列任何一个位置进行布置的隔垫,即介于上述敞开的孔的下端与上述第二部件之间的第一位置,和介于上述头部与上述敞开的孔的上端之间的第二位置。在上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隔垫安装在上述车身上的状态下,上述第一部件的另一端与上述叉部之间的空隙的大小,设定为使得上述备胎架支杆的另一端不能脱出来。
另外,上述敞开的孔最好大致沿着该备胎的宽度方向形成。
此外,上述第一部件是螺栓,而上述第二部件具有用螺纹与上述螺栓结合的螺母。(权利要求2)此外,在上述车身上设有能从上述车身的车厢内插入工具以进行使上述螺栓与上述螺母结合的操作的作业用开口部分。(权利要求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备胎架的夹持器的结构的断面图,(a)是在通孔的下部具有隔垫时的结构图,(b)是在通孔的上部具有隔垫时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备胎架的车辆的结构图,(a)是从车体下面看的具有这种备胎架的车体的仰视图,(b)是这种备胎架的夹持部分的A-A放大断面图;图3是表示以往的备胎架的结构的整体结构图;图4是专利文献1中的,表示作为现有技术的备胎架的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符号说明1.备胎架2.备胎架支杆2a.主杆2b.辅助杆3.夹持器4.第一部件(螺栓)5.第二部件6.头部(螺栓头)7.轴部(第一部件的轴部)8.结合部分(螺母部分、螺母)9.叉形部分10.隔垫11.通孔(开口的孔)
12.夹持器托架(夹持器安装部分)13.第一位置14.第二位置15.轴部(第二部件的轴部)20.作业用开口21.备胎22、23.横向构件24.侧面构件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备胎架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备胎架的夹持器的结构的断面图,(a)是在通孔的下部具有隔垫时的结构图,(b)是在通孔的上部具有隔垫时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备胎架的车辆的结构图,(a)是从车体下面看的具有这种备胎架的车体的仰视图,(b)是这种备胎架的夹持部分的A-A放大断面图。
如图1(a)、(b)和图2(a)、(b)所示,本实施例的备胎架1的结构中具有备胎架支杆2和夹持器3。
备胎架支杆2由用一根线材弯曲成大致呈U字形的主杆2a和固定在主杆2a上且与主杆2a成交叉状态的辅助杆2b,构成大致呈笼状的形状,用以支承备胎21。把备胎架支杆2(主杆2a)的一个端部,即,一根线材的两端用枢轴支承在车身下面的横向构件23和侧面构件24上(参见图2(a))。这种备胎架支杆2的两个枢轴支承端都支承在车身下面,具有同一根转动轴线。整个备胎架支杆2安装在车身下面,以这根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摇动。
夹持器3由第一部件(螺栓)4和第二部件5构成,安装在车身下面的夹持器托架(夹持器安装部分)12上。另外,夹持器托架12固定在车身下面的横向构件22上,在这个夹持器托架12上设有用于固定夹持器3的通孔(开口的孔)11。这个通孔11是沿着备胎21的宽度方向形成的。
在第一部件4上,设有穿过通孔11并套着隔垫10的轴部7,以及在轴部7的一端形成的、压接在通孔11的端面上的头部6。在轴部7上形成外螺纹。此外,在第二部件5上,具有其下端向上弯折、用于挡住备胎支杆2的叉形部分9弯曲而形成的轴部15,以及固定在该轴部15的另一端、用螺纹与第一部件4连接在一起的结合部分(螺母部分)8。第二部件5通过把这个结合部分8用螺纹与第一部件4结合,就能调节它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轴部15和结合部分8上装有中间部件16,结合部件8通过这个中间部件16固定在轴部15上。此外,由于可以把平常规格的螺栓用在第一部件4上,所以也可以直接把第一部件4叫做螺栓,又由于把拧在螺栓4上的平常规格的螺母可以用在第二部件5的结合部分8上,所以也可以直接把结合部件8叫做螺母。此外,套在螺栓4上的隔垫10的内圆周,做成与螺栓4的轴部7的外圆周之间具有空隙的圆筒面。
第一部件(螺栓)4的轴部7在穿过通孔11和隔垫10之后,通过螺纹与第二部件5的螺母8连接。然后,在把螺母8拧在螺栓4上时,由于用螺母8和螺栓4的头部6夹住了夹持器托架12,从而把夹持器3固定在横向构件22上。
适当设定叉形部分9的形状和轴部7的长度,备胎架支杆2被第二部件5的叉形部分9挡住,并使得被挡住的备胎架支杆2能借助于轴部7下端的前端部分不会从叉形部分9的内部脱出到外部来。即,如图1(a)、(b)所示,把叉形部分9的形状与轴部7的长度设定为使得轴部7的前端部分与第二部件5的叉形部分9之间的空隙d,小于备胎架支杆2的外径D。
隔垫10可以选择布置在以下这两个任何一个位置上在第一部件4的头部6与夹持器托架12的通孔11之间(下文中称为第一位置13);在第二部件5的结合部分8与夹持器托架12的通孔11之间(下文中称为第二位置14)。
如图1(b)所示,在隔垫10装在第一位置13上时,夹持器3便将备胎架支杆2固定在本备胎架1所能夹持的两种备胎中备胎的宽度较窄的一种备胎的位置上。同样,如图1(a)所示,在隔垫10装在第二位置14上时,夹持器3便将备胎架支杆2固定在本备胎架1所能夹持的两种备胎中备胎的宽度较宽的一种备胎的位置上。此外,隔垫10的高度则设定为等于本备胎架1所能夹持的两种备胎宽度之差。
此外,如图2(b)所示,在夹持器3的上方设有能从车厢内进行开关的作业用的开口20,打开这个作业用的开口20,就能用板子之类的工具使第一部件4的头部6转动。
由于本实施例的备胎架具有以上所述的结构,所以能按照下列方式组装起来。
首先,把形状做成能支承备胎21的备胎架支杆2安装在车身下面的横向构件22上。即,把备胎架支杆2的一个端部用枢轴安装在横向构件22上,使备胎架支杆2能绕着转动轴线摇动(工序1)。
另一方面,将第一部件(螺栓)4的轴部7,从设置在车厢内部一侧的作业用开口20的上方,穿过固定在车身横向构件22上的夹持器托架12的通孔11,并把第二部件5的结合部分(螺母)8,从车身下表面的下方拧在这个轴部7上。
此时,把隔垫10套在第一部件4的头部6与夹持器托架12的通孔11之间的位置(第一位置13),或者套在第二部件5的结合部分8与夹持器托架12的通孔11之间的位置(第二位置14)上。此时,夹持在备胎架支杆2上的备胎21,如果是本备胎架1所能夹持的两种备胎中备胎的宽度较窄的备胎,就把隔垫10装在第一位置13上,如果是宽度较宽的备胎,则把隔垫10装在第二位置14上(工序2)。
接着,在把备胎21夹持在备胎架支杆2上的同时,把备胎架支杆2阻挡在第二部件5的叉部9上,并用从车厢内侧的作业用开口20插入的工具,使第一部件4的头部6转动,把它拧紧(工序3)。
即,借助于使第一部件4的头部6转动,在第一部件4的头部6与第二部件5的结合部分8夹紧隔垫10和夹持器托架12的同时,在第一部件4的轴部7的前端部分与第二部件5的叉部9之间,形成了空隙d,这个空隙的宽度能使备胎架支杆2保持在其中,不会脱开。这样,在把夹持器3可靠地固定在横向构件22的同时,也把备胎架支杆2可靠地保持在夹持器3上。此时,备胎21便由备胎架支杆2和横向构件22夹持而固定在其上。
此时,从隔垫10的位置来说,当隔垫10布置在第一位置13上时,由于夹持器3能把备胎支杆2固定在本备胎架1所能夹持的两种备胎中备胎的宽度较窄的一种备胎的位置上,所以能将夹持在备胎架支杆2上的备胎21可靠地夹持并固定在备胎架支杆2与横向构件22之间。
此外,当隔垫10布置在第二位置14上时,由于夹持器3能把备胎支杆2固定在本备胎架1所能夹持的两种备胎中备胎的宽度较宽的一种备胎的位置上,所以能将夹持在备胎架支杆2上的备胎21可靠地夹持并固定在备胎架支杆2与横向构件22之间。
此外,用这种夹持器3来改变备胎架支杆2的的夹持位置,如上所述,由于是改变隔垫10的位置,即,改变第一部件4的相对于通孔11的位置来进行的,不必改变第一部件4与第二部件5的相对位置,就能适应备胎宽度不同的备胎。此外,由于并不改变第一部件4与第二部件5的相对位置,所以不论隔垫10处于哪一个位置,都能使第一部件4的轴部7的前端与第二部件5的叉部9之间保持宽度一定的、备胎架支杆2不会从叉部9内脱出来的空隙。
此外,在把安装在本实施例的备胎架1上的备胎21换成宽度不同的备胎时,例如,在使用者要把备胎宽度不同的备胎21安装在本发明的备胎架1上的情况下,其安装顺序如下首先,按照与上述工序3相反的顺序,用从车厢内侧的作业用开口20插入的工具转动并松开第一部件4的头部6。通过松开第一部件4的头部6,在松开夹持器3的夹持器托架12的夹持状态的同时,放大了第一部件4的轴部7的下端的前端部与第二部件5的叉部9之间的空隙。于是,就能把备胎架支杆2从叉部9内拆卸出来。
把备胎架支杆2从叉部9内拆卸出来,取出备胎21之后,便按照与上述工序2相反的顺序,卸下夹持器3。然后,根据打算新安装的备胎21的轮胎的宽度,确定隔垫10的位置,按照上述工序2和工序3,,安装备胎21。
这样,在本申请的发明的备胎架中,使用同样的零件,就能够牢固地固定两种宽度不同的备胎,而且还能很方便地改变所能固定的备胎的宽度。
此外,由于结构简单,所以价格低廉,又因为组装很方便,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在组装时,由于不论备胎的轮胎宽度如何,都可以使用同样形状,同样数量的构成夹持器3的各种零件,所以零件的管理也很方便。
此外,夹持器3的部件使用一般规格的螺栓和螺母,因此,能够做成廉价而又可以可靠地夹持的夹持器3。
此外,由于把夹持器3固定在夹持器托架12上是通过设置在车厢内的作业用开口20,使第一部件4的头部6转动来进行的,所以,在拆卸夹持器3时,必须从这个作业用开口20使第一部件4的头部6转动。因此,如果不能进入车厢内,就无法拆卸夹持器3,所以,还具有防止备胎被盗的优点。
此外,由于第一部件4的轴部7下端的前端部分与第二部件5的叉部9之间的空隙d(参见图1(a)、(b))的大小,设定为备胎架支杆2不能从叉部9内拆卸下来(即,空隙d<备胎架支杆2的外径D)例如,即使把备胎内部的空气抽出来,也无法把备胎架支杆2从叉部9的内部取出来,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盗窃。
特别是,不论所装上的备胎的轮胎宽度如何,夹持器3的第一部件4与第二部件5的相对位置都不变,从而能保证第一部件4的轴部7下端的前端部分与第二部件5的叉部9之间的空隙d是备胎架支杆2不能从叉部9中拆卸下来的尺寸,所以,不论装上的备胎的宽度尺寸如何,都能有效地防止备胎被盗。
此外,由于把第二部件5的叉部9的形状与第一部件4的轴部7的长度设定为限制了装在叉部9内的备胎架支杆2的移动,并且,即使隔垫10的位置移动了,第一部件4与第二部件5的相对位置仍不变,所以不论隔垫10的位置如何,都能适当地把备胎架支杆2限制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个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范围内,进行多种不同的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改变布置一个隔垫的位置,以便使备胎架能适应两种备胎的宽度,但,也可以准备轴向长度不同的若干个隔垫,使用组合起来的隔垫(只要组合后的轴向长度是一定的),来设定布置各种隔垫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也能使备胎架与许多备胎的宽度相对应。
或者,也可以使用具有同样轴向长度的多个(规定数量)隔垫,借助于改变布置在第一位置上的隔垫的个数,和布置在第二位置上的隔垫的个数,来取得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按照权利要求1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备胎架,由于可以把隔垫布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在保持第一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部件的叉部之间的空隙不变的条件下,能很方便地改变所夹持的备胎的宽度(车身下面与备胎架支杆之间的距离),能使备胎架适应多种轮胎的宽度。此外,由于只要改变隔垫的位置就能获得这样的效果,所以结构极为简单,制造的成本低,组装也很容易。
此外,由于把第一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部件的叉部之间的空隙的大小设定为使得上述备胎架支杆的另一端不能脱离出来,所以能防止把备胎架支杆从叉部中拔出来,能可靠地夹持着备胎,能有效地防止被盗。
此外,按照权利要求2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备胎架,使用平常的螺栓和螺母,就能做成低成本高品质的夹持器。此外,还能采用简单的结构把夹持器固定在车身规定的部位上。
此外,按照权利要求3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备胎架,要解除夹持器的夹持状态,必须从车厢内部才能转动螺栓的头部,所以能可靠地防止被盗。
权利要求
1.一种备胎架,其具有一端用枢轴支承在车身下面而其另一端能够摇动的备胎架支杆;设置在上述车身上的敞开的孔;其一端具有能与上述敞开的孔的端面接触的头部而其另一端穿过上述敞开的孔后向下方延伸的第一部件;在上述敞开的孔的下方与上述第一部件结合,且能调节上下方向的位置,并且下端具有向上折弯的叉部的第二部件;这种备胎架在上述第一部件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部件的叉部之间,夹持并保持上述备胎架支杆的上述另一端,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套在上述第一部件上且能选择布置在下列任何一个位置上的隔垫,即介于上述敞开的孔的下端与上述第二部件之间的第一位置,和介于上述头部与上述敞开的孔的上端之间的第二位置,在上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隔垫安装在上述车身上的状态下,上述第一部件的另一端与上述叉部之间的空隙的大小被设定为使得上述备胎架支杆的另一端不能脱出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备胎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部件是螺栓,而上述第二部件具有用螺纹与上述螺栓结合的螺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备胎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身上设有能从上述车身的车厢内插入工具来进行使上述螺栓与上述螺母结合的操作的作业用开口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结构简单、能可靠地固定宽度不同的备胎的备胎架。其结构中具有下列各种部件其一端用枢轴支承在车身下面而其另一端能够摇动的备胎架支杆(2);设置在车身上的敞开的孔(11);其一端具有头部(6)而其另一端穿过敞开的孔(11)后向下方延伸的第一部件(4);与第一部件(4)结合并能调节上下方向的位置且其下端具有叉部(9)的第二部件(5);它还具有套在第一部件(4)上且能选择布置在第一位置(13)或者第二位置(14)上的隔垫(10)。在第一部件(4)、第二部件(5)和隔垫(10)安装在上述车身上的状态下,设定第一部件(4)的另一端与叉部(9)之间的空隙(d)的大小,保持备胎架支杆(2),使其不能脱出。
文档编号B62D43/00GK1541878SQ20041003758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28日
发明者中村国弘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