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车篷折叠式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4177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车篷折叠式童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式童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圆顶车篷的带车 篷折叠式童车。
背景技术
本申请发明的同一申请人,在日本特公平7-12824号公报中,公开 了轻型的童车。该童车表示于图11~图13中。
作为基本的构成,图示的童车具有 一对前支脚3、 4,其在各自的 下方部具有前轮l、 2; —对后支脚7、 8,其在各自的下方部具有后轮5、 6; —对座位支撑杆9、 10; —对座位垂杆11、 12; —对推杆13、 14; 作为宽度方向连接装置的前支脚连接部件15,其连接童车的左右的各侧 面之间; 一对交叉杆16、 17,其同样作为宽度方向连接装置而发挥作用; 挂钩18,其作为用于固定童车的开启状态的开启状态锁定装置而发挥作 用; 一对连接杆19、 20,其同样作为开启状态锁定装置而发挥作用。
前支脚3、 4和后支脚7、 8以相互交叉的方式祐/没置,在其交叉部 分上它们通过销21、 22可转动地被连接。座位支撑杆9、 IO的前方部, 通过销23、 24可转动地连接于后支脚7、 8的上方部。另外,座位垂杆 11、 12的下方部通过销25、 26可转动地连接于座位支撑杆9、 10的后 方部。
推杆13、 14的下方部通过销27、 28可转动地连接于前支脚3、 4 的上方部。另外,如图所示,推杆13、 14与座位垂杆11、 12相互交叉, 在其交叉部分上它们通过销29、 30可转动地被连接。在推杆13、 14的 上端部,分别设有供推童车的人抓握的把手38、 39。
前支脚连接部件15,其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前支脚3、 4,此外, 在其中央部分上可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进行折弯。 一对交叉杆16、 17 交叉为X字状,且在其交叉部分上它们通过销36被可转动地连接。一 个交叉杆16,其上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位于右侧面的推杆13,其下端 部可转动地连接于位于左侧面的后支脚8。另一个交叉杆17,其上端部
可转动地连接于位于左侧面的推杆14,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位于右 侧面的后支脚7。
前支脚3、 4分别具有能够在其上进行滑动的前支脚套筒31、 32。 另外,座位支撑杆9、 10分别具有能够在其上进行滑动的座位套筒33、 34。前支脚套筒31、 32和座位套筒33、 34相互可转动地被连接。前支 脚套筒31、 32容纳前支脚3、 4且使其可滑动,座位套筒33、 34容纳 座位支撑杆9、 IO且使其可滑动。而且,前支脚套筒31、 32和座位套 筒33、 34通过销可转动地被连接。
为了使座位套筒33、 34的滑动动作,与前支脚连接部件15的折弯 动作连动地进行,而在座位套筒33、 34和前支脚连接部件15之间设有 拉杆40、 41。
图ll及图12表示童车开启的状态,而为了固定该开启状态,设有 挂钩18。挂钩18通过销42可转动地安装于前支脚4。该挂钩18,通过 与设于推杆14的下端部的卡合销37进行卡合,而禁止推杆14相对于 前支脚4的转动。在位于童车右侧面的前支脚3和推杆13之间也设有 同样的挂钩。
在想要折叠童车时,首先转动挂钩18来解除前支脚3、 4与推杆13、 14之间的锁定状态。进而,通过使一对连接杆19、 20的连接部分稍微 向上方移动,来解除一对交叉杆16、 17的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将 推杆13、 14朝向前方推动。于是,推杆13、 14,如图12中箭头B所 示,以销28为中心进行转动。随着该推杆13、 14的转动,销25、 26 (座位支撑杆9、 10和座位垂杆11、 12的连接点),如图12中箭头C 所示,向后方移动。此时,座位支撑杆9、 10在座位套筒33、 34内相 对地进行滑动。进而,座位支撑杆9、 10,如图12中箭头D所示,以 座位套筒33、 34和前支脚套筒31、 32的连接部分为中心进行转动。其 结果,后轮5、 6朝向前轮1、 2移动。
图13表示将图11、图12所示的童车折叠的状态。如图所示,前轮
I、 2和后轮5、 6位于基本相同的高度,以使童车可自行竖立。换而言 之,各前支脚3、 4、各后支脚7、 8、各座位支撑杆9、 10、各座位垂杆
II、 12、各推杆13、 14以及宽度方向连接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的动作, 按如下方式来选择其长度及连接位置,即,在折叠童车时,后轮5、 6朝向前轮l、 2移动,在童车处于折叠后的状态时,后轮5、 6与前轮1、 2位于基本相同的高度,以使该童车可自行竖立。
在曰本特公平7-1282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童车,具备能够以简单的 构造实现轻型化的基本构成,然而还存在应改进的余地。基本上,童车 的开启状态,是通过将安装于前支脚4上方部分的挂钩18,与设于推杆 14下方部分的卡合销37进行卡合而被锁定的。
如表示童车的开启状态的图12明确的那样,挂钩18以及卡合销37, 位于比销28更靠下方,该销28连接前支脚4和推杆14且使其可转动。 因此,在如图13所示的童车的折叠状态下,向前方折弯了的推杆14的 下端部,比前支脚4的上端更向上方突出并延伸。这样的推杆14的下 端部的突出,导致折叠状态的童车的高度变高。
此外,当童车从图13所示的折叠状态过渡到图12所示的开启状态 时,推杆14的下端部与前支脚4的上端部逐渐接近而使间隙减小,因 此产生在推杆14和前支脚4之间夹手指的问题、或夹衣服的问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对图11 ~图13所示的轻型的折叠式童车而言, 还存在应改进的余地。
目前市场上所提供的很多童车都具备车篷。车篷具备遮阳功能、挡 雨功能、防风功能,然而除此以外还兼备调整座位内的亮度的功能。为 了充分地发挥这样的功能,希望有能够覆盖较大空间的圆顶形态的车 篷。
具备圆顶车篷的童车,例如,公开在日本特开2002-187554号公报 和特开2004-276874号公报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7-12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87554号乂>净艮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76874号^S才艮
在具备圆顶车篷的折叠式童车的情况下,在想要折叠童车时,首先 以使车篷的展开角度变小的方式折叠车篷,之后进行童车车体的折叠操 作。这样,首先要进行车篷的折叠操作,之后再进行童车车体的折叠操
作,这对于使用者而言是很烦瑣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只要进行童车车体的折叠操作,车篷 就自然地被折叠的带车篷折叠式童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了具备上述的车篷并且能够以 简单的构造实现轻型化以外,还能够降低在折叠状态中的童车高度,进 而能够避免夹手指等问题的带车篷折叠式童车。
本发明的前提为,在折叠动作时后轮朝向前轮移动,在折叠状态下后
轮和前轮位于基;M目同的高度,以使该童车可自行竖立。
一种童车具备 一对前支脚,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在其下方部具 有前轮; 一对后支脚,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在其下方部具有后轮,并 且以与前支脚相交叉的方式被配置,且在其交叉部分上通过销可转动地 连接于前支脚; 一对座位支撑杆,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其前方部可转 动地连接于后支脚的上方部; 一对座位垂杆,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其 下方部可转动地连接于座位支撑杆的后方部; 一对推杆,其与座位垂杆 相交叉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其下方端部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于前 支脚的上方端部,并且在它们相交叉的部分上可转动地连接于座位垂 杆;宽度方向连接装置,其连接分别由各前支脚、各后支脚、各座位支 撑杆、各座位垂杆以及各推杆构成的、童车的左右的各侧面之间;开启 状态锁定装置,其用于在使推杆相对于前支脚排列成基本直线状的状态 下,通过禁止推杆相对于前支脚的转动,而固定该童车的开启状态;闭 合状态锁定装置,其用于在使推杆向前方转动到推杆的上方端部接近前 支脚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禁止推杆相对于前支脚的转动,而固定该童 车的折叠状态;圆顶车篷,其宽度方向的两端由一对推杆支撑。
车篷具备支撑部件,其固定安装于推杆;轴部件,其安装于支撑 部件;至少两根车篷骨架,其如扇轴那样,通过轴部件束缚端部,且构 成为可改变展开角度。
根据上述构成的本发明,如果在保持打开车篷的状态下使推杆向前 方转动来进行童车车体的折叠操作,则在车体的折叠动作的途中,车篷 的前方端部与前支脚抵接,之后,该车篷被前支脚和推杆夹持并以车篷
的展开角度变小的方式被折叠。因此,只要进行童车车体的折叠操作, 车篷就自然地被折叠,因而成为对于使用者而言方便的童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开启状态锁定装置以及闭合状态锁定装置由共通 的部件构成,并作为开闭状态锁定装置而发挥作用。在该实施方式中,开
闭状态锁定装置具备前支脚侧卡合凹部,其位于前支脚的上方端部上,
且沿着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圓而设置;推杆侧卡合凹部,其位于推杆的下方
端部上,且沿着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圆而设置;锁定部件,其具有与前支脚 侧卡合凹部以及推杆侧卡合凹部卡合的卡合凸部,且被设置成可在沿着转 动轴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在第一位置上,与前支脚侧卡 合凹部以及推杆侧卡合凹部的两者进行卡合,而禁止推杆相对于前支脚的 转动,在第二位置上,只与前支脚侧卡合凹部以及推杆侧卡合凹部中的一 方进行卡合,而允许推杆相对于前支脚的转动;施力部件,其以将锁定 部件带至第一位置的方式进行施力;推压部件,其用于克服施力部件的 作用力而使锁定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
才艮据上述构成的优选实施方式,由于以转动轴为中心,配置构成开闭 状态锁定装置的各部件,该转动轴连接前支脚和推杆且使其可转动,因此 在童车的折叠状态下,推杆的下方端不会比前支脚的上方端更突出,能够 降低折叠状态下的童车的高度。此外,推杆的下端部和前支脚的上端部, 在童车的开启状态及折叠状态的两种状态下,始终相接触而不分离,因此 不会产生夹手指或夹衣服的问题。
优选为,上述锁定部件具有以转动轴为中心的齿轮形状,前支脚侧卡 合凹部以及推杆侧卡合凹部具有以转动轴为中心的齿轮形状的凹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车篷具备相对于轴部件可向其轴向移动并且可 沿周向转动的、组装于支撑部件的托架;为了将托架向支撑部件侧推压而 进行弹性施力的弹性部件。在托架和支撑部件的组装部中的相互对置的面 上形成以可自由卡脱的方式嵌合的凹凸部。在托架上固定有一根车篷骨 架。
优选为,上述凹凸部的形状,形成为将倾斜方向相互相反的斜面交替 地排列的波故形状,通过转动托架使托架的凸部克服弹性部件的推压力依 次越过支撑部件侧的凸部而与其凹部卡合。


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童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童车的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开闭状态锁定装置的剖视图,U)是表示将童车的开启状 态或者闭合状态进行锁定的状态,(b)是表示可进行推压部件的压入IMt 的状态,(c)是表示可进行推杆的转动操作的状态。
图4;1表示锁定部件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各车篷骨架的枢轴部分的详细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6g:表示车篷的支撑部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车篷的托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8是托架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车篷骨架套的侧视图。
图IO是车篷骨架套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日本特公平7-1282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童车的立体图。
图12是日本特公平7-1282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童车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日本特公平7-1282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童车的折叠状态 的侧视图。
其中符号说明如下
1、 2…前轮;3、 4…前支脚;5、 6…后轮;7、 8…后支脚;9、 10…座 位支撑杆;11、 12…座位垂杆;13、 14…推杆;15…前支脚连接部件;16、 17…交叉杆;18…挂钩;19、 20…连接杆;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销;31、 32…前支脚套筒;33、 34…座位套筒;36…销; 37…卡合销;38、 39…把手;42…销;50…童车;51…前轮;52…前支 脚;53…后轮;54…后支脚;55…座位支撑杆;56…座位垂杆;57…推杆; 70...开闭状态锁定装置;71...前支脚侧卡合凹部;72...推杆侧卡合凹部; 73…锁定部件;74…弹簧;75…推压部件;76…中心孔;77…止动件;
78…弹簧;80…车篷;81、 82、 83…车篷骨架;84…车篷罩布;85…支 撑部件;87…轴部件;89…枢轴部;卯…凹凸部;91…突起部;92…托 架;93...螺旋弹簧;94…垫片;95…凹凸部;96, 97…车篷骨架套。
具体实施例方式
按照本发明的童车车体的基本构成及折叠机构等,与日本特公平 7-1282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童车实质上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对于这些的 重复的说明。按照本申请发明的童车车体,与日本特公平7-12824号公报 中所公开的童车的不同点在于,童车的开闭状态锁定装置的构成。在以 下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固定童车开启状态的开启状态锁定装 置、和固定童车折叠状态的锁定装置,由共通的部件构成并作为开闭状 态锁定装置而发挥作用。作为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不将这些锁定装置 作成共通的部件,而是采用在其它的部位隔开而设置的方式。以下,参 见图1~图4,对按照本申请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童车车体的特殊的 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的童车50,在进行折叠动作时后轮53朝向前轮 51移动,在折叠状态中,后轮53与前轮51位于基本相同的高度,而使 该童车50可自行竖立。
童车50,作为基本构成,具备 一对前支脚52,其在上下方向上延 伸并在其下方部具有前轮51; —对后支脚54,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 在其下方部具有后轮53,而且以与前支脚52相交叉的方式被配置,且 在其交叉部分上通过销可转动地连接于前支脚; 一对座位支撑杆55,其 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其前方部可转动地连接于后支脚54的上方部;一 对座位垂杆56,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其下方部可转动地连接于座位支 撑杆55的后方部; 一对推杆57,其与座位垂杆56相交叉并在上下方向 上延伸,且其下方端部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于前支脚52的上方端 部,并且在它们相交叉的部分上可转动地连接于座位垂杆56;宽度方向 连接装置,其连接分别由各前支脚52、各后支脚54、各座位支撑杆55、 各座位垂杆56以及各推杆57构成的、童车的左右的各侧面之间;开闭 状态锁定装置70,其用于通过禁止推杆57相对于前支脚52的转动,而 固定该童车的开启状态以及闭合状态(折叠状态);圆顶车篷80,其宽 度方向的两端由 一对推杆57支撑。
图示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开闭状态锁定装置70的构成以及圆顶 车篷80。对于该开闭状态锁定装置70以及圆顶车篷80,将在后面参见 图3 ~图10来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此参见图1及图2,对通过具备特殊 的开闭状态锁定装置70,而解决上述的以往的问题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明确的那样,开闭状态锁定装置70,以转动轴为中心 配置有各构成部件,该转动轴连接前支脚52和推杆57且使其可转动。因 此,在图2所示的童车的折叠状态下,推杆57的下方端不会比前支脚52 的上方端更向上方突出,而能够降低折叠状态中的童车的高度。此外,推 杆57的下端部和前支脚52的上端部,在童车的开启状态及折叠状态的两 种状态下,始终相接触而不分离,因此不会产生夹手指或夹衣服的问题等。
图3表示开闭状态锁定装置70的截面构造。在该图3中,省略了连 接前支脚52和推杆57且使其可转动的转动轴的图示。通过开闭状态锁 定装置70禁止推杆57相对于前支脚52的转动,而锁定图1所示的童 车50的开启状态以及图2所示的童车50的闭合状态。
开闭状态锁定装置70具备前支脚侧卡合凹部71、推杆侧卡合凹部72、 锁定部件73、施力部件74以及推压部件75。前支脚侧卡合凹部71位于前 支脚52的上方端部上,且沿着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净皮i殳有多个。在图示的 实施方式中,前支脚侧卡合凹部71具有以转动轴为中心的齿轮形状的凹部 的形态。推杆侧卡合凹部72位于推杆57的下方端部上,且沿着以转动轴 为中心的圆被设有多个。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推杆侧卡合凹部72具有以 转动轴为中心的齿轮形状的凹部的形态。
卡合的卡合凸部,且被设置成可在沿着转动轴的第一位置(图3 U))和 第二位置(图3 (c))之间位移。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73,如 图4所示,具有以接纳转动轴的中心孔76为中心的齿轮形状。在图3(a) 所示的第一位置上,锁定部件73与前支脚侧卡合凹部71以及推杆侧卡合 凹部72的两者进行卡合,而禁止推杆57相对于前支脚52的转动。另一 方面,在图3 (c)所示的第二位置上,锁定部件73只与前支脚侧卡合凹 部71以及推杆侧卡合凹部72中的一方进行卡合,并允许推杆57相对于 前支脚52的转动。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73位于第二位置时, 只与前支脚侧卡合凹部71卡合,而不与推杆侧卡合凹部72卡合。
施力部件74,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弹簧,其以将锁定部件73带至 第一位置(图3 (a)所示的位置)的方式进行施力。推压部件57用于 克服施力部件74的作用力而使锁定部件73移动到第二位置(图3 (c) 所示的位置),并能够使推杆57相对于前支脚52进行转动操作。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推压部件75被不经意或不注意地按压 而解除童车的开启状态及折叠状态的锁定,而具备禁止推压部件75的压入 操作的止动件77。图示的推压部件75具有包围转动轴的圆筒形状,并且 在推杆52的下方端部所形成的贯穿孔内可进行位移地被保持。止动件77, 以能够在从推压部件75的外周面突出的位置(图3 (a)所示的位置)、和 后退到外周面内的位置(图3 (b)以及(c)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的方式^L保持于推压部件75。止动件77通过弹簧78以始终被带到突出位 置的方式被施力。
如图3(a)所示,当止动件77位于突出位置时,止动件77 4^接于推 杆57的外壁面,而禁止推压部件75的压入动作。另一方面,如图3(b) 以及图3 ( c)所示,克服弹簧78的作用力,压入止动件77而后退到推压 部件75的外周面内时,则变为可进行推压部件75的压入操作。
通过设置如上述的止动件77,对于童车50的开启状态及闭合状态 能够形成两重锁定。即,在解除童车50的开启状态或者闭合状态的情 况下,需要进行如下两个操作,首先按下止动件77,进而压入推压部件 75,因此从安全方面来讲优选。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止动件77的按 下方向、与推压部件75的压入方向成为交叉成卯度的关系,因此不产 生不经意或者不注意而按压两个部件的情况,从安全方面来讲更优选。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前支脚侧卡合凹部71及推杆侧卡合凹部 72以转动轴为中心被设有多个,因此,能够进行童车的开启状态以及闭 合状态的两种状态的锁定。另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具有 以转动轴为中心的齿轮形状,然而作为其它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位于以 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周上的杆状销的形态的锁定部件。在该情况下,为了实 现在童车的开启状态以及闭合状态的两种状态下的锁定,而至少在前支 脚的上方端部以及推杆的下方端部中的任意一方,在转动轴的圆周上设 置两处卡合凹部,其用于接纳锁销的前端。在另一方,也可以只设置一 个被弹簧施力的锁销、和接纳该锁销的基部的卡合凹部。
虽然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开闭状态锁定装置70无直接关联,然而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优选构造的特征,可以举出座面的高度高于以往 的童车的例。当童车的座面高度较低时,来自路面的反射热的影响、和漂 浮于路面附近的灰尘的影响可能会波及到童车上的嬰幼儿。因此,作为优 选实施方式,将座面的高度设为比以往的童车高50cm左右,从而抑制 来自路面的反射热的影响、和灰尘的影响波及到嬰幼儿。另外,如果将座 面的高度^1为50cm左右,则由于嬰儿的眼睛和父母的眼睛的间隔变得更 近,因而变得易于通it^目互的眼睛进行感情的交流。
本发明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为了随着童车车体的折叠操作,使圆顶车 篷80自然地被折叠,而在一对推杆57上连接有圆顶车篷80的宽度方向的 两端。推杆57,通过童车车体的折叠操作,而向前方转动,从而在折叠状 态中推杆57的上方端部位于接近前支脚52的位置。
如图1及图2所示,车篷80具备支撑部件85,其固定安装于推杆 57;轴部件87,其固定安装于支撑部件85 (图5);三根车篷骨架81、 82、 83,其如扇轴那样被轴部件束绰,而构成为可改变展开角度;车篷 罩布84,其张i殳在这些车篷骨架81、 82、 83上。
如参照图l及图2的两者明确的那样,如果在保持打开车篷80的状 态下使推杆57向前方转动而进行童车车体的折叠操作,则在车体的折 叠动作的途中,车篷80的前方端部分与前支脚52抵接,之后,该车篷 80被前支脚52和推杆57夹持并以车篷的展开角度变小的方式被折叠。 因此,只要进行童车车体的折叠操作,则车篷80就会自然地被折叠, 因而成为对于使用者而言方便的童车。在使童车从折叠状态过渡到开启 状态的情况下,首先使推杆57向后方转动,并在使推杆57相对于前支脚 52呈基本直线状地排列的状态下进行锁定,之后打开车篷80。因此,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童车的折叠时,只进行童车车体的折叠操作
即可,然而在向开启状态过渡的情况下,则成为进行如下两种操作,即, 向车体的开启状态的过渡操作以及车篷的打开操作。
圆顶车篷80,只要可以改变展开角度,则不论什么样的构造都可以。 图5 ~图10表示车篷80的一个实施方式。图5是表示各车篷骨架的枢轴 部分的详细的局部剖视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车篷80具备三根车篷骨架 81、 82、 83。这些车篷骨架81、 82、 83可以如扇的骨架那样打开或者闭合, 在最大的打开状态下车篷罩布84不松弛地^C^开。另外,车篷整体以固定
安装于推杆57上的支撑部件85为中心,可向前后方向转动。
如图5所示,三根车篷骨架81、 82、 83,通过轴部件87而被轴支承 于支撑部件85。即,轴部件87与支撑部件85 —起贯穿各车篷骨架81、 82、 83的端部并',如扇轴那样地被构成。支撑部件85固定安装在童车的推 杆57的下方部分。支撑部件85的上部,形成为贯穿轴部件87的枢轴部 89。在枢轴部89的一个端面,如图6所示,在以轴部件87的轴心为中心 的圆周上形成有所谓的"锯齿状刻紋形状"的凹凸部卯。另外,在贯穿轴 部件87的部分形成有突起部91。
在枢轴部89的形成凹凸部卯以及突起部91的一侧的端面上,组装有 托架92,该托架92具有与该形状嵌合的端面。在该托架92上嵌入车篷骨 架81,且车篷骨架81和托架92以一体地动作的方式相互被固定。在轴部 件87的一侧端部和车篷骨架81的端部之间插通轴部件87,并在压缩状态 下嵌入螺旋弹簧93。螺旋弹簧93的一端由垫片94所支撑,螺旋弹簧93 的弹性作用力总是通过车篷骨架81将托架92向支撑部件85挤压。在托架 92的端面,形成有为了与支撑部件85上所形成的凹凸部90啮合,而与其 相同的凹凸部95。若对于这些凹凸部卯、95进行进一步的详述,则形成 凹凸的各斜面,是倾斜方向的M相互相反的平坦面交替邻接而排列的, 从而交替地形成山状的凸部和谷状的凹部。各斜面交叉的角度,优选设定 为大约120度。因此,使托架92或者车篷骨架81在轴部件87的周围沿周 向转动时,则托架92侧的凸部依次越过支撑部件85侧的凸部而与下一个 凹部嵌合。此时,托架92克服螺旋弹簧93的弹力而向轴部件87的轴向移 动,并且如上所述地依次越过对侧的山状凸部。
车篷骨架82、83分别相对于支撑部件85设置在车篷骨架81的相反侧, 各车篷骨架82、 83,其端部由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的车篷骨架套96、 97 覆盖。轴部件87的端部与车篷骨架套97的端面抵接并通过上述的螺旋弹 簧93的弹力而总是向支撑部件85侧挤压。通过这样分别向车篷骨架96 挤压,因此在各自的接触面上产生摩擦力。车篷骨架82、 83由该摩擦力而 被保持在任意的转动位置或者展开位置上。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童车用车篷,首先车篷骨架81相对于支 撑部件85不论位于什么样的转动位置,也能够通过凹凸部卯和95的卡合 来保持其位置,车篷骨架82、 83,也是在车篷罩布84能够扩展的范围内, 相对于车篷骨架81不论位于什么样的位置都能够进行保持。因此作为车篷 整体,在前后方向上可自由移动,且不论在童车的前方位置或者后方位置 进而在中间位置的哪个位置上都能够设置该车篷。而且车篷的打开角度也 从完全展开的状态到完全闭合的状态不论在什么样的展开角度都能够进 伤殳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车篷骨架设为三根,然而例如即使是去掉车
篷骨架82或者车篷骨架83而将车篷骨架设为两根的构成,当然也能够获 得与本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对于凹凸部卯及95,是沿着支撑 部件85及托架92的圆周方向连续形成的,然而也可以隔开规定的间隔来 配置形成。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 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与本发明相同的范围内, 或者相等的范围内,可以增加各种的修改和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有效地利用于以简单的构造实现了轻型化的带车篷折叠 式童车。
权利要求
1.一种带车篷折叠式童车,在折叠动作时后轮朝向前轮移动,在折叠状态下后轮和前轮位于基本相同的高度,且该童车可自行竖立,其特征在于,该童车具备一对前支脚,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在其下方部具有前轮;一对后支脚,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在其下方部具有后轮,并且以与上述前支脚相交叉的方式被配置,且在其交叉部分上通过销可转动地连接于上述前支脚;一对座位支撑杆,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其前方部可转动地连接于上述后支脚的上方部;一对座位垂杆,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其下方部可转动地连接于上述座位支撑杆的后方部;一对推杆,其与上述座位垂杆相交叉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其下方端部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于上述前支脚的上方端部,并且在它们相交叉的部分上可转动地连接于上述座位垂杆;宽度方向连接装置,其连接分别由上述各前支脚、各后支脚、各座位支撑杆、各座位垂杆以及各推杆构成的、该童车的左右的各侧面之间;开启状态锁定装置,其用于在使上述推杆相对于上述前支脚排列成基本直线状的状态下,通过禁止上述推杆相对于上述前支脚的转动,而固定该童车的开启状态;闭合状态锁定装置,其用于在使上述推杆向前方转动到上述推杆的上方端部接近上述前支脚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禁止上述推杆相对于上述前支脚的转动,而固定该童车的折叠状态;圆顶车篷,其宽度方向的两端由上述一对推杆支撑,上述车篷具备支撑部件,其固定安装于上述推杆;轴部件,其安装于上述支撑部件;至少两根车篷骨架,其如扇轴那样,通过上述轴部件束缚端部,并构成为可改变展开角度。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带车篷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开 启状态锁定装置以及上述闭合状态锁定装置,由共通的部件而构成,并 作为开闭状态锁定装置而发挥作用, 上述开闭状态锁定装置具备前支脚侧卡合凹部,其位于上述前支脚的上方端部上,且沿着以上述 转动轴为中心的圆被i殳置;推杆侧卡合凹部,其位于上述推杆的下方端部上,且沿着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圆被设置;锁定部件,其具有与上述前支脚侧卡合凹部以及上述推杆侧卡合凹部 卡合的卡合凸部,且^L设置成可在沿着上述转动轴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之间进行位移,在上述第一位置上,与上述前支脚侧卡合凹部以及上述推 杆侧卡合凹部的两者进行卡合,而禁止上述推杆相对于上述前支脚的转 动,在上述第二位置上,只与上述前支脚侧卡合凹部以及上述推杆侧卡合 凹部中的一者进行卡合,而允许上述推杆相对于上述前支脚的转动;施力部件,其以将上述锁定部件带至上述第一位置的方式进行施力;推压部件,其用于克服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上述锁定部件移 动到上述第二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车篷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部件,具有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的齿轮形状, 上述前支脚侧卡合凹部以及上述推杆侧卡合凹部,具有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的齿轮形状的凹部。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带车篷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篷具备相对于上述轴部件可向其轴向移动并且可沿周向转动的、组装于上述支撑部件的托架;为了将上述托架向上述支撑部件侧推压 而进行弹性施力的弹性部件,在上述托架和支撑部件的组装部中的相互对置的面上,形成以可自由 卡脱的方式嵌合的凹凸部;在上述托架上固定有一根上述车篷骨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车篷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通 -撑部件侧的凸部而与其凹部卡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只要进行童车车体的折叠操作,车篷就自然地被折叠的带车篷折叠式童车。该童车(50)具备一对前支脚(52),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在其下方部具有前轮(51);一对推杆(57),其下方端部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于前支脚的上方端部;开启状态锁定装置,其在使推杆相对于前支脚排列成基本直线状的状态下固定童车的开启状态;闭合状态锁定装置,其在使推杆向前方转动到推杆的上方端部接近前支脚(52)的位置的状态下,固定童车的折叠状态;圆顶车篷,其宽度方向的两端由一对推杆支撑。车篷具备支撑部件,其固定安装于推杆;轴部件,其安装于支撑部件;车篷骨架,其如扇轴那样通过轴部件束缚端部,且构成为可改变展开角度。
文档编号B62B9/00GK101357645SQ20081013477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31日
发明者大西伊知朗, 葛西健造 申请人: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