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后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自行车使用的后变速器。
背景技术:
随着骑乘自行车已由传统的代步变成了运动竞赛,一般人也将骑乘自行车视为健身的运动方式,所以衍生了变速器系统,希望在面对不同的骑车环境下,能够骑的更轻松、更快速。而传统的变速器系统主要是利用拉动变速缆线而拉紧或放松变速器,藉由悬臂式后变速器的连杆与弹簧,驱使活动连杆位移,使啮合于扣链舵轮上的链条在飞轮上位移,来使用不同的飞轮齿盘,当前大齿盘与后飞轮的齿数差距越少时,所需踏踏的力量就越小;反之就需较大的力量。目前市面上后变速器主要是使用悬臂连杆弹簧式,主要可分为正向与反向变速器,所谓正向是指在变速器未动作时(未被变速缆线拉动吋),设有扣链舵轮的活动连杆位置是在飞轮最小齿盘(尺数最少)位置,而当变速器动作(卷拉变速缆线)时,随着变速档次的进档,扣链舵轮的活动连杆位置依序向飞轮中大的齿盘方向移动,而此时固定在连杆的弹簧也会随着进档到越大的飞轮齿盘,而逐渐被拉紧(此时踩踏所需力量随着变小),因为大齿盘与后飞轮的齿数差距越少了。而若变速器动作退速时(放松变速缆线),此时弹簧逐渐回复到原本状态(未受力),藉由其复归的弾力,随着退档的档次,逐渐使扣链舵轮的活动连杆位置来到较小的飞轮齿盘(此时踩踏所需力量随着变大),有鉴于此因此市场上有人发明了反向式后变速器,其动作原理与正向式刚好相反,即当变速器动作(卷拉变速缆线)吋,随着变速档次的进档,扣链舵轮的活动连杆位置依序向飞轮中较小的齿盘方向移动,反之若放松变速缆线,借着连杆上弹簧的复归弹力即可让扣链舵轮的活动连杆位置依序向飞轮中较大的齿盘方向移动,故在需爬坡的时候可以较省力,而不论是正向或反向悬臂连杆弹簧式的后变速器都有ー个共同的缺点,即弹簧与连杆在动作时均外露,在变速的过程中容易沾染泥沙,甚至夹附杂草等,不仅不易清理,且容易造成变速系统失灵,还容易脱链,造成使用者的不便。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上述变速器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变速器,可达到变速进档、定档、变速退档及扣链舵轮角度定位效果,并兼具有减少变速系统失灵及链条脱链现象。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后变速器,包括:
一螺旋杆座,其上端侧边设有调整孔及调整片,一勾爪螺丝穿设ー转动衬套容置于调整孔内,底侧边设有滑杆,滑杆中心处设有容置槽,滑杆外径处设有多个变速导槽与容置槽相通,调整孔底侧设有定位剖槽,调整片中心处设有定位孔,底侧边设有凸出的定位柱,后侧锁设有调整螺丝;
一螺旋杆,其前侧设有缆线夹,螺旋杆身上设有螺旋沟槽容置多个轴承;
ー变速连杆,其前侧设有滑套连接杆体,滑套中心处设有套孔,套孔内设有多个轴承,套孔外缘左、右两侧设有与控制线槽相通的控制线孔,杆体上侧设有控制线槽,杆体末端设有枢接孔,枢接孔内容纳回复弹簧及枢设扣链连杆;
ー扣链连杆,其顶侧设有枢接孔及与该枢接孔相通的透孔,枢接孔内设有回复弹簧,扣链连杆底侧一端设有枢接柱及转折滚轮,枢接柱中心处设有透孔;
ー连杆控制线,其一脚端穿设滑套的控制线孔及螺旋杆座的控制线孔固定在螺旋杆座的容置槽顶侧边缘,另ー脚端穿设滑套的控制线孔固定在滑套侧边上,中段环绕于杆体的控制线槽内,末端形成一套环套设于扣链连杆的转折滚轮上。进一歩,该容置槽顶侧设有控制线穿孔,容置槽内容置螺旋杆。进一歩,该调整螺丝旋松或旋紧吋,转动衬套可转动来改变后变速器的角度,调整后变速器整体角度。进ー步,该缆线夹固定变速缆线。进ー步,该扣链连杆顶侧的枢接孔及透孔利用螺丝及母螺丝对锁后,固定回复弹簧及扣链舵轮。进ー步,该扣链连杆底侧的枢接柱外径处套设回复弹簧,螺丝穿设枢接柱的透孔锁设于变速连杆后侧的枢接孔,将扣链连杆枢设于变速连杆后端。进一歩,该螺旋杆身的螺旋沟槽驱动多个轴承。进ー步,该变速连杆于滑杆上滑动时,连杆控制线会拉动转折滚轮,改变扣链连杆受回复弹簧动作旋转时的最末点。进ー步,该扣链连杆受连杆控制线拉动旋转时,带动扣链舵轮拉紧链条。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后变速器锁固于车架后叉端ー侧,当前变速器拉动或放松变速缆线时,可达到其变速进档、定档、变速退档及扣链舵轮角度定位效果,且于自行车之大齿盘在做齿比转换时(即链条由大齿盘变速至小齿盘,或小齿盘变速至大齿盘),此时变速连杆及扣链舵轮不会旋转改变位置,可避免造成脱链,当飞轮的齿比在做齿比变换时(即链条由大的飞轮齿盘变速至小的飞轮齿盘,或小的飞轮齿盘变速至大的飞轮齿盘),其变速连杆会因连杆控制线的拉动,旋转改变位置来调整扣链舵轮角度来拉紧链条,避免造成脱链。当螺旋杆受到变速缆线拉动或放松而旋转时,容置于变速连杆螺旋沟内的多个轴承会因其锁设的导杆受到变速导槽限制,使变速连杆于螺旋杆座上前后滑移,来拉动或放松连杆控制线,连杆控制线一脚端拉动扣链连杆转动后,会改变扣链连杆受回复弹簧作动旋转时的最末点来拉紧链条,避免自行车变速时脱链,达到本发明后变速器具有变速进档、定档、变速退档,及扣链舵轮角度定位效果,并兼具有变速精准及避免链条脱链等功能。
图1为本发明后变速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后变速器的另ー较佳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后变速器锁固于车架后叉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后变速器锁固于车架后叉端的平面组合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后变速器链条由大齿盘变换小齿盘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后变速器与飞轮齿盘动作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后变速器连杆控制线绕设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后变速器与飞轮齿盘动作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后变速器连杆控制线拉动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后变速器调整角度定位的组合示意图。标号说明:
后变速器10
螺旋杆座20调整孔21定位剖槽211
迫紧螺丝212调整片22定位孔221
定位柱222调整螺丝223转动衬套23
勾爪螺丝24滑杆25变速导槽251
容置槽26控制线穿孔27
螺旋杆30缆线夹31变速缆线311
螺旋杆身32螺旋沟槽33
变速连杆40滑套41透孔411
杆体42控制线槽421套孔43
轴承44导杆45控制线孔46
枢接孔47回复弹簧48
扣链连杆50枢接孔51透孔52
回复弹簧53螺丝54母螺丝55
枢接柱56透孔561转折滚轮57
螺丝58 扣链舵轮60
连杆控制线70脚端71、72中段73
套环74
车架后叉端11大齿盘12小齿盘13
飞轮齿盘14。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歩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本发明ー种后变速器10,随附图例示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其构件中,所有关于前与后、左与右、顶部与底部、上部与下部、以及水平与垂直的參考,仅用于方便进行描述,并非限制本发明,亦非将其构件限制于任何位置或空间方向。图式与说明书中所指定的尺寸,当可在不离开本发明的申 请专利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设计与需求而进行变化。关于本发明后变速器10的详细构成,请參阅图1至图10所示,该后变速器10主要包含有:
一螺旋杆座20利用勾爪螺丝24锁固于车架后叉端11 ー侧,螺旋杆座20上端侧边设有调整孔21及调整片22,勾爪螺丝24穿设转动衬套23容置于调整孔内21,底侧边设有滑杆25,滑杆25中心处设有容置槽26,容置槽26顶侧设有控制线穿孔27,滑杆25外径处设有多个变速导槽251,变速导槽251与容置槽26相通,容置槽26内可容置螺旋杆30,调整孔21底侧设有定位剖槽211,调整片22中心处设有定位孔221,底侧边设有凸出的定位柱222,后侧锁设有调整螺丝223 ;
一螺旋杆30,前侧设有缆线夹31可固定变速缆线311,螺旋杆身32上设有螺旋沟槽33可容置多个轴承44 ;
ー变速连杆40,前侧设有滑套41连接杆体42,滑套41中心处设有套孔43,套孔43内设有多个轴承44,滑套41外径处设有多个透孔411至套孔43内,由滑套41外径处锁设导杆45固定套孔43内的多个轴承44,套孔43外缘左、右两侧设有与控制线槽421相通的控制线孔46,变速连杆40的杆体42上侧设有控制线槽421,杆体42末端设有枢接孔47,枢接孔47内可容纳回复弹簧48及枢设扣链连杆50 ;
ー扣链连杆50,顶侧设有枢接孔51及透孔52相通,枢接孔51内设有回复弹簧53,螺丝54穿设透孔52及枢接孔51内回复弹簧53锁固于母螺丝55上,可固定回复弹簧53及扣链舵轮60,扣链连杆50底侧一端设有枢接柱56及转折滚轮57,枢接柱56中心出设有透孔561,外径处套设有回复弹簧48,ー螺丝58穿设透孔561锁设于变速连杆40后侧枢接孔47内,将扣链连杆50枢设于变速连杆40后端;
ー连杆控制线70,一脚端71穿设滑套41的控制线孔46及螺旋杆座20的控制线孔27后,固定在螺旋杆座20的容置槽26顶侧边缘,另ー脚端72穿设滑套41的控制线孔46,固定在滑套41侧边上,中段73环绕于杆体42的控制线槽421内,末端形成ー套环74套设于扣链连杆50的转折滚轮57上;
透过前述的结构设计,本发明的调整片22贴附于调整孔21侧边后,定位柱222插设于定位剖槽211内,藉此使调整片22转动时能带动螺旋杆座20,并利用勾爪螺丝24穿设转动衬套23容置于调整孔21内,将螺旋杆座20及调整片22固定于车架后叉端11 ー侧,因转动衬套23介于勾爪螺丝24及调整孔21之间,该调整片22上调整螺丝223旋松或旋紧吋,转动衬套23仍可转动来改变后变速器10的角度,后变速器10的角度设定完成后,再利用迫紧螺丝212穿设定位剖槽211后锁固,使调整孔21外径縮小将转动衬套23束紫,让调整完成的后变速器10角度定位,因此本发明具有调整后变速器10整体角度且定位的功能。又如图5所示,本发明后变速器10在自行车的大齿盘12在做齿比转换时,链条由大齿盘12变速至小齿盘13,或由小齿盘13变速至大齿盘12,此时变速连杆40及扣链舵轮60不会旋转改变位置,可避免造成脱链,当飞轮齿盘14在做齿比变换时,链条由大的飞轮齿盘14变速至小的飞轮齿盘14,或小的飞轮齿盘14变速至大的飞轮齿盘14,其变速连杆40会因连杆控制线70的拉动,旋转改变位置来调整扣链舵轮60角度来拉紧链条,避免造成脱链,可使变速精准及減少链条脱链现象。又如图1至图10所示,当变速缆线311拉动螺旋杆30旋转时,藉由螺旋杆身32的螺旋沟槽33内的多个轴承44驱动,变速连杆40滑移时使链条由小的飞轮齿盘14变速至大的飞轮齿盘14,变速连杆40于滑杆25上动滑时,连杆控制线70会拉动转折滚轮57,改变扣链连杆50受回复弹簧48动作旋转时的最末点,并使扣链连杆50转动带动扣链舵轮60拉紧链条,藉此达到变速进档、定档、变速退档及扣链舵轮60角度定位效果。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后变速器,其特征在干:包括: 一螺旋杆座,其上端侧边设有调整孔及调整片,一勾爪螺丝穿设ー转动衬套容置于调整孔内,底侧边设有滑杆,滑杆中心处设有容置槽,滑杆外径处设有多个变速导槽与容置槽相通,调整孔底侧设有定位剖槽,调整片中心处设有定位孔,底侧边设有凸出的定位柱,后侧锁设有调整螺丝; 一螺旋杆,其前侧设有缆线夹,螺旋杆身上设有螺旋沟槽容置多个轴承; ー变速连杆,其前侧设有滑套连接杆体,滑套中心处设有套孔,套孔内设有多个轴承,套孔外缘左、右两侧设有与控制线槽相通的控制线孔,杆体上侧设有控制线槽,杆体末端设有枢接孔,枢接孔内容纳回复弹簧及枢设扣链连杆; ー扣链连杆,其顶侧设有枢接孔及与该枢接孔相通的透孔,枢接孔内设有回复弹簧,扣链连杆底侧一端设有枢接柱及转折滚轮,枢接柱中心处设有透孔; ー连杆控制线,其一脚端穿设滑套的控制线孔及螺旋杆座的控制线孔固定在螺旋杆座的容置槽顶侧边缘,另ー脚端穿设滑套的控制线孔固定在滑套侧边上,中段环绕于杆体的控制线槽内,末端形成一套环套设于扣链连杆的转折滚轮上。
2.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容置槽顶侧设有控制线穿孔,容置槽内容置螺旋杆。
3.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调整螺丝旋松或旋紧时,转动衬套可转动来改变后变速器的角度,调整后变速器整体角度。
4.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缆线夹固定变速缆线。
5.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扣链连杆顶侧的枢接孔及透孔利用螺丝及母螺丝对锁后,固定回复弹簧及扣链舵轮。
6.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扣链连杆底侧的枢接柱外径处套设回复弹簧,螺丝穿设枢接柱的透孔锁设于变速连杆后侧的枢接孔,将扣链连杆枢设于变速连杆后端。
7.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螺旋杆身的螺旋沟槽驱动多个轴承。
8.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变速连杆于滑杆上滑动时,连杆控制线会拉动转折滚轮,改变扣链连杆受回复弹簧动作旋转时的最末点。
9.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该扣链连杆受连杆控制线拉动旋转吋,带动扣链舵轮拉紧链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锁固于车架后叉端一侧,包含有一螺旋杆座、一螺旋杆、一变速连杆、一扣链连杆及一连杆控制线,前变速器拉动或放松变速缆线时,可使变速连杆于螺旋杆座上前后滑移,同时连杆控制线一脚端也会拉动扣链连杆转动,改变扣链连杆受回复弹簧作动旋转时的最末点,藉此达到变速进档、定档、变速退档及扣链舵轮角度定位效果,并兼具有减少变速系统失灵及链条脱链现象,且当自行车的大齿盘在做齿比转换时,变速连杆及扣链舵轮不会旋转改变位置,可避免造成脱链,当飞轮的齿比在做齿比变换时,其变速连杆会因连杆控制线的拉动,旋转改变位置来调整扣链舵轮角度来拉紧链条,避免造成脱链。
文档编号B62M9/121GK103121493SQ20111036790
公开日2013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8日
发明者林昌慧 申请人:林昌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