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围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1810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前围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前发动机罩、在前发动机罩后端附近的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部的前围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前发动机罩后端附近到前挡风玻璃之间配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部。前围部包含例如前围上盖板装饰件、车身前围板、挡风玻璃板等较硬的部件,并形成由这些部件围起来的跨整个车辆宽度方向的空间部(前围箱)。近年来,对于保护行人的关注升高,重视行人保护性能的车辆有所增加。因此,寻求一种在较硬部件所集中的前围部中也充分地吸收冲击、提高了行人保护性能的前围部构造。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一种前围部构造,该前围部构造包括在碰撞物从上方碰到前围部外围时,因碰撞负荷而能被压瘪变形的前围管道。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125995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I所述的前围管道配置于前围箱内,当其受到来自上方的碰撞负荷而变形时,位于前围管道上方的前围上盖板装饰件也已经变形。前围上盖板装饰件如上所述是较硬的部件,例如,当行人等被碰撞体从上方碰撞到前发动机罩时,会导致被碰撞体受到由较硬部件产生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说,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前围部构造中,对于在被碰撞体从上方碰撞到前发动机罩上的情况下的行人保护性能无法采取充分的对策。
发明内容鉴于这样的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吸收冲击、提高行人保护性能的前围部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前围部构造的代表性结构包括前发动机罩、以及在前发动机罩后端附近的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部,其特征在于,该前围部构造还包括:密封构件,其从前围部朝向前发动机罩延伸;延长构件,其一端部固定于前发动机罩的下表面且另一端部接触于密封构件,且受到来自前发动机罩的负荷过大时该延长构件变形。采用上述结构,利用接触于密封构件的延长构件,不会损害密封性,能够确保前围部和前发动机罩的间隙。因此,在由行人等被碰撞体导致前发动机罩承受到向下方的超负荷(负荷过大)的情况下,随着前发动机罩被压瘪,延长构件容易地变形而被压瘪。其结果,不阻碍被碰撞体向下方进入,被碰撞体的能量通过延长构件被压瘪而被充分地吸收。因而,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提高行人保护性能。前围部包含形成其上部的前围上盖板装饰件,前围上盖板装饰件具有配置于前发动机罩的下方、由分别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方倾斜的前侧倾斜面和后侧倾斜面构成的凸部较佳。由此,当前发动机罩被压瘪而向下方沉入时,形成于前围上盖板装饰件的凸部被从上方到来的前发动机罩按压而向前方倒伏。其原因在于,凸部具有为了容易向前方倒伏而预先向前方倾斜的前侧倾斜面和后侧倾斜面。这样地向前方倒伏时,凸部与延长构件一起吸收被碰撞体的能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行人保护性能。前围部构造还包括插入到前发动机罩的下表面和延长构件之间的隔音构件,该隔音构件与前发动机罩的下表面和延长构件紧固在一起较佳。由此,能够将隔音构件转用于供前发动机罩和延长构件之间进行密封的构件,从而能够简化密封构造。前围部包含形成其底部的车身前围板,前围上盖板装饰件具有与车身前围板连接,且在上端固定有密封构件的纵壁部较佳。由此,前围部的车身前围板和前发动机罩的间隙除了能够利用延长构件确保之外,也能够利用纵壁部来确保。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吸收冲击、提高行人保护性能的前围部构造。
图1是表示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部构造的车辆的图。图2是表示前围部构造的截面的图。图3是表示被碰撞体从上方碰撞到前发动机罩时的前围部构造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前围部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仅是用于使发明容易理解的例示,除特别告知的情况以外,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关于在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部件,通过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省略图示。图1是表示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部构造的车辆的图。图2是表示前围部构造的截面的图。另外,图2表示图1所示的前围部构造的沿着A — A线的截面。前围部构造100例如包括前发动机罩(Front Hood) 102、配置于该前发动机罩102和挡风玻璃104之间的前围部110。前围部110在前发动机罩102的后端附近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其包含例如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车身前围板114、挡风玻璃板116,形成由这些较硬的部件围成的成为内部空间的前围箱118。前围箱118用于收容使未图示的刮水器驱动的电动机等,另外,也用于导入空调用的外部空气。前发动机罩102具有外侧板102a和内侧板102b,其从上方覆盖位于前围箱118的车辆前方侧的发动机室120。在成为前发动机罩102下表面的内侧板102b上设有发动机罩隔音棉(Hood Silencer) 122。发动机罩隔音棉122是例如毛毡或无纺布制,发挥隔音构件的功能。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形成前围部110的上部、前围部110的靠发动机室120侦U的前部的一部分。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的上部具有位于前发动机罩102下方的凸部124。凸部124由分别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方倾斜的前侧倾斜面126和后侧倾斜面128构成。在前侧倾斜面126上形成有用于收入外部空气的空气孔126a。[0024]在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的前部形成有纵壁部130。在纵壁部130的下端连接有形成前围部110底部的车身前围板114。另外,在纵壁部130的上端插入固定有例如橡胶制的发动机罩后密封件(密封构件)132。发动机罩后密封件132的顶端朝向前发动机罩102延伸。车身前围板114不仅形成前围部110的底部,还形成该前围部110的靠车辆后方侧的后部的一部分。挡风玻璃板116从下方支承挡风玻璃104,形成前围部110的后部的一部分。车身前围板114和挡风玻璃板116在前围部110的后部互相连接。在此,如图2所示,在前围部构造100中,在前发动机罩102和发动机罩后密封件132之间配置有发动机罩扩展部134 (延长构件)。发动机罩扩展部134例如其一端部134a固定于前发动机罩102,其另一端部134b接触于发动机罩后密封件132。发动机罩扩展部134的一端部134a和发动机罩隔音棉122 —起利用螺栓136等共同紧固于前发动机罩102的内侧板102b上。因此,发动机罩隔音棉122除了起到隔音构件的作用以外,也发挥密封前发动机罩102和发动机罩扩展部134之间的构件的功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发动机罩扩展部134是一端部134a和另一端部134b成为与前发动机罩102大致平行的金属板构件。发动机罩扩展部134在一端部134a和另一端部134b之间弯曲,其截面成为大致Z字状。利用该形状,发动机罩扩展部134成为在受到从前发动机罩102向下方的超负荷后容易变形的形状。另外,发动机罩扩展部13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只要是在受到从前发动机罩102向下方的超负荷后容易变形的形状,就可以是任何形状。此处的超负荷设想为行人等被碰撞体从上方碰撞到前发动机罩102时的负荷。另外,作为发动机罩扩展部134的材质,例如也可以是与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相同的材质,能够列举出聚丙烯等,但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如图所示,通过配置有上述发动机罩扩展部134,能确保车身前围板114和前发动机罩102的间隙。通过确保这样的间隙,能够提高被碰撞体从上方碰撞到前发动机罩102时的行人保护性能(详见后述)。另外,在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的上部安装有树脂制的雨水槽构件138。雨水槽构件138设置在前围箱118内且在未图示的空调导入口和用于驱动刮水器的电动机附近,防止来自例如挡风玻璃104的雨水浸入到前围箱118内。由于雨水槽构件138为树脂制,因此能够谋求轻量化,另外,相对于超负荷也容易被压瘪。图3是表示被碰撞体从上方碰撞到前发动机罩102时的前围部构造100的状态。图中的箭头B表示来自上方的超负荷。另外,在图中用虚线表示受到该超负荷之前的前围部构造100的状态,而且,用实线表示受到超负荷之后的前围部构造100的状态。在前围部构造100中,在由行人等被碰撞体导致前发动机罩102承受到向下方的超负荷(箭头B)的情况下,随着前发动机罩102的外侧板102a和内侧板102b被压瘪,弯曲的发动机罩扩展部134容易地变形并被压瘪。而且,具有由前侧倾斜面126和后侧倾斜面128构成的凸部124的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中,当前发动机罩102被压瘪而向下方沉入时,凸部124被从上方到来的前发动机罩102按压而向前方倒伏。其原因在于,凸部124具有为了容易向前方倒伏而预先向前方倾斜的前侧倾斜面126和后侧倾斜面128。这样,在前围部构造100中,除了确保车身前围板114和前发动机罩102的内侧板102b的间隙的发动机罩扩展部134以外,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的凸部124也吸收被碰撞体的能量。换句话说,通过发动机罩扩展部134和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的凸部124被压瘪,不阻碍被碰撞体向下方进入,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前围部构造的图。另外,在图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围部构造100所示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说明。前围部构造100A包括前发动机罩102A和前围部110A。前围部IlOA在不存在上述发动机罩扩展部134,固定于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A的发动机罩后密封件132接触于前发动机罩102A的内侧板102b这一点上,与上述前围部构造100的前围部110不同。另外,发动机罩隔音棉122A配置于前发动机罩102A的内侧板102b,但只起到隔音构件的作用,无法像上述发动机罩隔音棉122那样用于确保密封性。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A虽然具有凸部124A,但是没有形成上述纵壁部130。另夕卜,在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A的下端连接有车身前围板114A。车身前围板114A在前围箱118的后部连接于挡风玻璃板116A。挡风玻璃板116A中,在靠挡风玻璃104下端附近的位置处形成有金属板的雨水槽构件138A。在这样的前围部构造100A中,为了确保发动机室120内的密封性,如图所示,前发动机罩102A和车身前围板114A的间隙变小。因此,在前围部构造100A中,在由被碰撞体导致前发动机罩102A承受到向下方的超负荷的情况下,难于吸收冲击,无法确保充分的行人保护性能。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部构造100中,在由被碰撞体导致前发动机罩102承受到向下方的超负荷的情况下,随着前发动机罩102被压瘪,发动机罩扩展部134容易变形。其结果,不阻碍被碰撞体向下方进入,被碰撞体的能量通过发动机罩扩展部134被压瘪而被充分地吸收。另外,在发动机罩扩展部134被完全地压瘪时,被碰撞体的能量被充分地吸收,被碰撞体不会进一步进入到下方。也就是说,被碰撞体能够在碰撞后与作为较硬构件的车身前围板114确保充分的距离。因此,在前围部构造100中,通过利用发动机罩扩展部134确保前围部110和前发动机罩102的间隙,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从而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另外,由于发动机罩扩展部134接触于发动机罩后密封件132,因此不会损害密封性。另外,由于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的凸部124由分别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方倾斜的前侧倾斜面126和后侧倾斜面128形成,因此,随着前发动机罩102被压瘪,凸部124容易向前方倒伏。因此,通过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的凸部124与发动机罩扩展部134—起吸收被碰撞体的能量,能够进一步提高行人保护性能。另外,发动机罩扩展部134的一端部134a隔着发动机罩隔音棉122与前发动机罩102的内侧板102b紧固在一起。因此,能够将本来用作隔音构件的发动机罩隔音棉122转用于供前发动机罩102和发动机罩扩展部134之间进行密封的构件。因此,不需要追加部件,也能够简化密封构造削减成本。另外,利用该密封构造能够防止发动机室120内的热气、臭气进入到前围箱118内。另外,发动机罩后密封件132固定于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的纵壁部130的上端。因此,例如前围部110的车身前围板114和前发动机罩102的间隙除能够利用发动机罩扩展部134确保以外,也能利用纵壁部130确保。因此,在由超负荷导致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2的纵壁部130变形这样的情况下,可存在利用纵壁部130也能够吸收被碰撞体的能量的情况。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确保前发动机罩102和前围部110的间隙而配置发动机罩扩展部134,从而具有吸收冲击功能,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当堵塞间隙较大的恰当的部件之间时,也可以使用与承受到超负荷而变形的上述发动机罩扩展部134相当的延长构件。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子。可明确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形例或修正例,可理解为这些例子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产业h的可利用件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包括前发动机罩和在前发动机罩后端附近的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部的前围部构造。附图标记说明100、前围部构造;102、前发动机罩;102a、外侧板;102b、内侧板;104、挡风玻璃;110、前围部;112、前围上盖板装饰件;114、车身前围板;116、挡风玻璃板;118、前围箱;120、发动机室;122、发动机罩隔音棉;124、凸部;126、前侧倾斜面;126a、空气孔;128、后侧倾斜面;130、纵壁部;132、发动机罩后密封件;134、发动机罩扩展部;134a、一端部;134b、另一端部;136、螺栓;138、雨水槽构件。
权利要求1.一种前围部构造,其包括前发动机罩、以及在该前发动机罩后端附近的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部,其特征在于, 该前围部构造还包括: 密封构件,其从上述前围部朝向上述前发动机罩延伸; 延长构件,其一端部固定于上述前发动机罩的下表面,另一端部接触于上述密封构件,且受到来自该前发动机罩的负荷过大时该延长构件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围部包含形成其上部的前围上盖板装饰件; 上述前围上盖板装饰件具有配置于上述前发动机罩的下方、由分别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方倾斜的前侧倾斜面和后侧倾斜面构成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围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前围部构造还具有插入到上述前发动机罩的下表面和上述延长构件之间的隔音构件; 上述隔音构件与上述前发动机罩的下表面和上述延长构件紧固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前围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围部包含形成其底部的车身前围板; 上述前围上盖板装饰件具有与上述车身前围板连接,且在上端固定有上述密封构件的纵壁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围部构造。该前围部构造能够充分地吸收冲击,提高行人保护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前围部构造(100)包括前发动机罩(102)、在前发动机罩后端附近的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部(110),其特征在于,该前围部构造(100)还包括发动机罩后密封件(132),其从前围部朝向前发动机罩延伸;发动机罩扩展部(134),其一端部(134a)固定于前发动机罩的内侧板(102b)上,且另一端部(134b)接触于发动机罩后密封件,并且该发动机罩扩展部(134)受到来自前发动机罩的超负荷时变形。
文档编号B62D25/10GK203047385SQ201320013969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1日
发明者佐伯佳史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