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工具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5036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折叠工具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工具车包括前轮架后轮架和连接前后轮架的车厢。所述车厢,包括上连接框架,底板,上下两个中间连接框架,所述上连接框架,上下两个中间连接框架各由两个U型框架通过铰链组件连接形成,所述底板由两块板通过铰链组件连接。所述前后轮架下面装有车轮组,前后车轮的轮距是当折叠后,两个前轮能位于两个后轮的轮距之间,或两个后轮能位于两个前轮的轮距之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具有结构简单,打开,折叠极为方便,联动,安全可靠,自重轻,承载120公斤,结构新颖,外形美观,用途广泛。
【专利说明】折叠工具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工具,具体说涉及一种可折叠的工具车。
【背景技术】
[0002]工具车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运送工具。一般都不能折叠。不便于携带,也不便于存放。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式的,便于携带和存放的折叠工具车。
[000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包括前轮架后轮架和连接前后轮架的车厢。所述车厢,包括上连接框架,底板,上下两个中间连接框架,所述上连接框架,上下两个中间连接框架各由两个U型框架通过铰链组件连接形成,所述底板由两块板通过铰链组件连接,所述前后轮架的下面装有车轮组,前后车轮的轮距是当折叠后,两个前轮能位于两个后轮的轮距之间,或两个后轮能位于两个前轮的轮距之间。
[0005]所述铰链组件包括横截面为回字型的组件体和安装在其上的铰链套甲,铰链套乙,铰链套丙,铰链套丁,所述铰链套甲,铰链套乙和铰链套丙的横截面为U型,所述铰链套丁的横截面为一字型。
[0006]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导向杆,位于导向杆两侧的后定位杆,前定位杆和安装上述三杆件的定位折页,所述导向杆插入铰链组件的主体内,后定位杆组件和前定位杆分别于上连接框架的两个U型框架铰链连接。
[0007]所述的转向四连杆机构,转向四连杆的定位杆是前轮架的下横杆,侧杆是前轮支架,四连杆的横杆是由拉手杆驱动的。
[0008]所述前轮架,包括矩形框架和并排安装在矩形框架上的三个立轴外套,所述前轮组件安装在位于两侧的立轴外套中,中间一个安装有四连杆机构,矩型框架与车厢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
[0009]所述后轮架,包括矩型框架和后轮支架,后轮架与车厢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
[0010]所述的定位杆机构上装有自动对钩锁,该自动对钩锁,包括安装在铰链组件主体上的上锁钩和安装在定位杆折页上的下锁钩。
[0011]在底板连接框架的尾端,装有丌型支架(15)。
[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可以全连动的折叠和打开。结构简单,外型新颖,自重轻,承载大(120磅)。前轮可控,拉手可以伸缩,折叠以后便于拖行,可以自己站立,好存放,占用空间小,用途广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工具车的立体图;
[0014]图2是折叠工具车的侧视图;[0015]图3是折叠工具车的定位杆组件示意图;
[0016]图4是图3的侧视图;
[0017]图5是折叠工具车的铰链组件示意图;
[0018]图6是图5的侧视图;
[0019]图7是折叠工具车折叠后的立体图;
[0020]图8是四连杆机构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料材收集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22]参看附图1和附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包括后轮架2,前轮架1,和连接前后轮架的车厢。所述车厢,包括上连接框架3,底板6,上下2个中间连接框架4,5和定位机构。
[0023]所述上连接框架3和中间连接框架4,5,各由两个U型框架,通过铰链组件连接形成。所述底板6由两块板通过铰链组件连接。从而整个车体可以绕铰链转动而折叠,见图
7。所述前后轮架1,2的下面都装有车轮组件。前后车轮的轮距是当折叠后,两个前轮能位于两个后轮的轮距之间,或两个后轮能位于两个前轮的轮距之间。
[0024]所述底板6是两个U型框架上安装有平板构成,为减轻重量可以为网板。
[0025]所述后轮架2包括矩形框架和后轮支架16。后轮支架是用来支撑后轮轴的,车轮可以自由转动。后轮支架16和矩形框架是连接成一个整体,以保证工具车在工作中和折叠后,车轮的正确位置。后轮架与车厢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如通过铆钉20,销轴,或其他常用的可转动的连接方式连接。
[0026]所述前轮架1,包括矩形框架和并排安装在矩形框架上的三个立轴外套14。其中位于两侧的立轴外套是用来装前轮组件17,中间一个安装转向四连杆机构13。矩型框架与车厢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如通过铆钉20,销轴或其他常用的,可转动的连接方式连接。
[0027]参看图8。所述转向四连杆机构13,包括前轮组件17,是四连杆的侧杆(A,D和B,C)四连杆横杆27 (A,B),前轮架I的下横杆,即固定立轴外套的横杆(C,D)。BA-AD-DC-CB四根杆构成了四连杆机构。由拉手来驱动四连杆机构。
[0028]参看图5,6,所述铰链体11是横截面为回字型的方管,和安装在其上的铰链套甲18,铰链套乙19,铰链套丙20,及铰链套丁 21。所述铰链套甲18,铰链套乙19和铰链套丙20的横截面为U型,所述铰链套丁 21的横截面为一字型。共同构成铰链组件。
[0029]参看附图3,4,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导向杆24,位于导向杆24两侧的后定位杆22,前定位杆23,和安装上述三杆件的折页28。导向杆24插入铰链组件主体11内,起导向和定位车厢位置的作用。后定位杆22和前定位杆23,分别于上连接框架3的两个U型框架铰链连接。当折叠时导向杆24从主体11内拉动,使整个车厢从铰链处弯折,从而折起来。
[0030]为保证使用中的安全,所述定位杆机构上,装有自动对钩锁。该自动对钩锁包括安装在主体11上的上锁钩7,和安装在定位杆折页28上的下锁钩8,参看图3,4,7。上锁钩靠自重,永远处于工作位置。下锁钩是固定不动的,当折叠时,向上提拉上锁钩,靠提拉的力量把上锁钩打开(也就是解锁)。
[0031]参看图8,所述前轮架上装有可伸缩式的拉手,并能控制前车轮的左右转动。拉手是由拉手固定组件26和拉手活动组件9及拉手半自动锁10组成。固定杆组件26由铰链和前轮架I连接。活动杆组件9通过滑套安装在固定杆组件26内,因此拉手是可伸缩的。当拉手拉出,总长度到达设计长度时,由于半自动锁10的作用,拉手自动锁住,以保持拉手总长度不变。
[0032]在底板连接框架的尾端,装有丌型支架15。工作中丌型支架可以承载负荷。折叠后可以用丌型支架支持车体。
[0033]工具车从折叠状态打开时,上锁钩逐渐靠近下锁钩。下锁钩上的斜面推开上锁钩,上锁钩靠自重回位(也就是锁住)。上锁钩上装有一段便于提拉的织带。工具车从工作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是向上提拉织带,锁钩首先自动解锁,而后对折底板6,绕铰链中心向上转动,迫使8个U型铰链组成的车厢一起向上转动,同时拉动前后轮架,向中心靠近,从而使工具车折起来,如图7所示。
[0034]当工具车处于工作位置时,定位杆组件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结构。使所有四杆机构定位。从而保证了所有四杆机构的稳定性,也就是整个工具车的稳定性。工具车从折叠状态变为工作状态时,要先手动打开装在底板6上的尼龙钩25 (参看图1),而后把前后轮架向两侧分开。工具车在底架的重力作用下,会自动变为工作状态,并自动锁死。
【权利要求】
1.折叠工具车,包括前轮架(I)后轮架(2)和连接前后轮架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上连接框架(3),底板(6),上下两个中间连接框架(4,5),所述上连接框架(3),上下两个中间连接框架(4,5)各由两个U型框架通过铰链组件连接形成,所述底板(6)由两块板通过铰链组件连接,所述前后轮架(1,2)的下面装有车轮组,前后车轮的轮距是当折叠后,两个前轮能位于两个后轮的轮距之间,或两个后轮能位于两个前轮的轮距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横截面为回字型的组件体(11)和安装在其上的铰链套甲(18),铰链套乙(19),铰链套丙(20),铰链套丁(21);所述铰链套甲(18),铰链套乙(19)和铰链套丙(20)的横截面为U型,所述铰链套丁(21)的横截面为一字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折叠工具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导向杆(24),位于导向杆(24)两侧的后定位杆(22),前定位杆(23)和安装上述三杆件的定位折页(28),所述导向杆(24)插入铰链组件的主体(11)内,后定位杆组件(22)和前定位杆(23)分别于上连接框架(3)的两个U型框架铰链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四连杆机构(13),转向四连杆的定位杆是前轮架(I)的下横杆,侧杆是前轮支架(17),四连杆的横杆(27)是由拉手杆驱动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架(I),包括矩形框架和并排安装在矩形框架上的三个立轴外套(14),所述前轮组件(17)安装在位于两侧的立轴外套中,中间一个安装有四连杆机构(13),矩型框架与车厢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架(2),包括矩型框架和后轮支架(16),后轮架与车厢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杆机构上装有自动对钩锁,该自动对钩锁,包括安装在铰链组件主体(11)上的上锁钩和安装在定位杆折页(28)上的下锁钩(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工具车,其特征在于在底板连接框架的尾端,装有丌型支架(15) ο
【文档编号】B62B3/02GK203601321SQ201320510183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1日
【发明者】陈昭胜, 陈以顺 申请人:陈昭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