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运料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0563阅读:1871来源:国知局
建筑工地运料小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建筑工地运料小车,包括料斗、车轮、底架和车推杆,所述料斗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所述料斗外壳内表面设置有耐磨内衬,料斗重心下端两侧设置有第一轴套,第一轴套内有穿插有车轮轴,第一轴套与车轮轴转动连接,车轮轴两端转动连接有车轮,料斗正下方设置有底架,底架上表面与料斗下表面接触,底架后端两侧设置有第二轴套,第二轴套套在车轮轴上与车轮轴转动连接,底架上端两侧设置有若干竖向杆,竖向杆上连接有垂直于竖向杆的车推杆,底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可调节长度的竖向支脚,底架前端侧面中心处安装有锁紧装置,料斗前端对应锁紧装置设置有凸台。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简单,倒料快速省力,在坡度地面上放置平稳。
【专利说明】建筑工地运料小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机械领域,具体是建筑工地运料小车。

【背景技术】
[0002]在建筑施工工地上的,混凝土搅拌车或搅拌站放出的混凝土一般都用运料的手推车接收,然后由施工人员推送至合适的位置,运料手推车还用来运送沙粒、水泥和砖块等,在建筑工地上使用比较频繁。现有的运料小车大多需要施工人员抬起推手,才能将混凝土由车斗后端倒出,在倒料过程中,需要施工人员始终保持推手抬起的状态,一直到车斗内的物料全部倒出,这中卸料方式耗费了施工人员的大量体力,工作效率低下,金属材料支撑的车斗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混凝土物料磨损,一旦车斗底部磨出漏洞,就难以修复重新使用,降低了装置使用寿命和钢材的利用率,且混凝土容易粘附在车斗的侧壁上,不便清理,且建筑工地并非都是水平地面,手推车在有坡度的地面上容易产生滑动,不易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料快速、料斗耐磨和容易稳定放置的建筑工地运料小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建筑工地运料小车,包括料斗、车轮、底架和车推杆,所述料斗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所述料斗外壳内表面设置有耐磨内衬,料斗重心下端两侧设置有第一轴套,第一轴套内有穿插有车轮轴,第一轴套与车轮轴转动连接,车轮轴两端转动连接有车轮,料斗正下方设置有底架,底架上表面与料斗下表面接触,底架后端两侧设置有第二轴套,第二轴套套在车轮轴上与车轮轴转动连接,底架上端两侧设置有若干竖向杆,竖向杆上连接有垂直于竖向杆的车推杆,底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可调节长度的竖向支脚,底架前端侧面中心处安装有锁紧装置,料斗前端对应锁紧装置设置有凸台。
[0006]进一步的,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锁杆、拉伸弹簧和铰接头,锁杆截面呈倒“L”形,锁杆顶端凸出下底面与凸台上表面接触,锁杆中间处设置的伸出轴与铰接头转动连接,铰接头固定在底架前端侧面中心处,在锁杆与底架之间连接有拉伸弹簧,拉伸弹簧设置在凸台与铰接头之间。
[0007]进一步的,所述车推杆前端设置有倾斜推手。
[0008]进一步的,所述可调节长度的竖向支脚包括支脚和套在支脚上的支脚轴套,支脚轴套圆周面上设置有“L”形槽,“L”形槽内活动连接有圆轴,圆轴固定在支脚上,支脚底端固定有圆柱形防滑垫圈。
[0009]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内衬的材料是聚四氟乙烯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中,运料小车推送到目的地后,将扶手抬起高于水平位置后,车斗重心向后方偏移,从而自动带起运料小车绕着车轮轴翻转,料斗翻转后,用脚踩下锁杆底部,锁紧装置打开,将小车底架放平,拉动小车将已经倾翻的料斗内的物料倒完,倒完后抬起车推杆,当底架表面与料斗底面接触后,锁杆扣上料斗上的凸台,将料斗锁紧,放平车推杆,料斗在锁紧装置的带动下变成水平,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倒料快速,不需要施工人员始终保持车推杆抬起的状态等待倒料完成,料斗外壳内表面上设置的耐磨内衬提高了小车使用寿命,小车在有坡度的地面上时,将支脚的圆轴滑入竖向的导槽内,竖向支脚长度变短,保证了小车放置在有坡度的地面上的稳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建筑工地运料小车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建筑工地运料小车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锁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可调节长度的竖向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底架,2-车轮,3-竖向支脚,4-防滑垫圈,5-锁紧装置,6_竖向杆,7_推手,8-车推杆,9-料斗,10-第一轴套,11-车轮轴,12-第二轴套,13-铰接头,14-伸出轴,15-拉伸弹簧,16-锁杆,17-凸台,18-圆轴,19- “L”形槽,20-支脚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建筑工地运料小车,包括料斗9、车轮2、底架I和车推杆8,所述料斗9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所述料斗9外壳内表面设置有耐磨内衬,料斗9重心下端两侧设置有第一轴套10,第一轴套10内有穿插有车轮轴11,第一轴套10与车轮轴11转动连接,车轮轴11两端转动连接有车轮2,料斗9正下方设置有底架1,底架I上表面与料斗9下表面接触,底架I后端两侧设置有第二轴套12,第二轴套12套在车轮轴11上与车轮轴11转动连接,底架I上端两侧设置有若干竖向杆6,竖向杆6上连接有垂直于竖向杆6的车推杆8,底架I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可调节长度的竖向支脚3,底架I前端侧面中心处安装有锁紧装置5,料斗9前端对应锁紧装置5设置有凸台17。
[0018]锁紧装置包括锁杆16、拉伸弹簧15和铰接头13,锁杆16截面呈倒“L”形,锁杆16顶端凸出下底面与凸台17上表面接触,锁杆16中间处设置的伸出轴14与铰接头13转动连接,铰接头13固定在底架I前端侧面中心处,在锁杆16与底架I之间连接有拉伸弹簧15,拉伸弹簧15设置在凸台17与铰接头13之间。
[0019]车推杆8前端设置有倾斜推手7,可调节长度的竖向支脚3包括支脚和套在支脚上的支脚轴套20,支脚轴套20圆周面上设置有“L”形槽19,“L”形槽19内活动连接有圆轴18,圆轴18固定在支脚上,支脚底端固定有圆柱形防滑垫圈4,耐磨内衬的材料是聚四氟乙稀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稀。
[0020]在本实用新型实例中,运料小车推送到目的地后,将扶手抬起高于水平位置后,车斗重心向后方偏移,从而自动带起运料小车绕着车轮轴11翻转,料斗9翻转后,用脚踩下锁杆16底部,锁紧装置打开,将小车底架I放平,拉动小车将已经倾翻的料斗9内的物料倒完,倒完后抬起车推杆8,当底架I表面与料斗9底面接触后,锁杆16扣上料斗9上的凸台17,将料斗9锁紧,放平车推杆8,料斗9在锁紧装置的带动下变成水平,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倒料快速,不需要施工人员始终保持车推杆8抬起的状态等待人工将料斗9中的物料倒完,料斗9外壳内表面上设置的耐磨内衬提高了小车使用寿命,小车在有坡度的地面上时,将支脚的圆轴18滑入竖向的导槽内,竖向支脚3长度变短,保证了小车放置在有坡度的地面上的稳定性。
[002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建筑工地运料小车,包括料斗、车轮、底架和车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所述料斗外壳内表面设置有耐磨内衬,料斗重心下端两侧设置有第一轴套,第一轴套内有穿插有车轮轴,第一轴套与车轮轴转动连接,车轮轴两端转动连接有车轮,料斗正下方设置有底架,底架上表面与料斗下表面接触,底架后端两侧设置有第二轴套,第二轴套套在车轮轴上与车轮轴转动连接,底架上端两侧设置有若干竖向杆,竖向杆上连接有垂直于竖向杆的车推杆,底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可调节长度的竖向支脚,底架前端侧面中心处安装有锁紧装置,料斗前端对应锁紧装置设置有凸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地运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锁杆、拉伸弹簧和铰接头,锁杆截面呈倒“L”形,锁杆顶端凸出下底面与凸台上表面接触,锁杆中间处设置的伸出轴设置的伸出轴与铰接头转动连接,铰接头固定在底架前端侧面中心处,在锁杆与底架之间连接有拉伸弹簧,拉伸弹簧设置在凸台与铰接头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地运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推杆前端设置有倾斜推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地运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长度的竖向支脚包括支脚和套在支脚上的支脚轴套,支脚轴套圆周面上设置有“L”形槽,“L”形槽内活动连接有圆轴,圆轴固定在支脚上,支脚底端固定有圆柱形防滑垫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地运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内衬的材料是聚四氟乙稀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稀。
【文档编号】B62B1/16GK204196934SQ201420610875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5日
【发明者】吴小江 申请人:吴小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