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5042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踏步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车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代步工具踏步车。



背景技术: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日益加快,随之而暴露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特别是发达城市的交通,堪称严重至极,交通拥挤、空气恶化、车辆使用过程中涉及的费用昂贵,以致政府反复出台政策整改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绿色交通出行的重要性,目前上班族的绿色交通基本采用轨道交通,然而在上海、北京这种大城市,在上班高峰期轨道交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时间高效性的要求,所以人们开发了新的交通工具:踏步车,随着踏步车的面世,我们可以预见,其可以缓解一部分交通拥挤问题,同时对使用者身体素质也是一种增强锻炼。

目前绿色交通工具中,无外力协助,依靠人体自身提供驱动力行使的大众青睐的交通工具有:1)自行车、2)滑板车、3)踏板滑行车,其中1)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但是其结构复杂、体积大、重量高,最重要不便于携带,且驾驶自行车需要一定的技能,对驾驶者的熟练性要求较高;而2)滑板车则结构简单,重量轻、便携性好、使用的时候人体一只脚踩地、另一只脚踩在踏板上,靠脚踩地面的反作用力让身体的重量带有惯性,通过滑板车的轮子滑行前进,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能连续运动,需要人体脚部反复滑动给予反复的前进力,间歇性大,且人体操作时候动作幅度大、速度慢、需力高、为一种不能普及的绿色交通工具;3)踏板滑行车为一种结构形式上综合自行车和滑板车的车辆,同时具有自行车和滑板车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比自行车的体积小,重量轻,比滑板车的行动能力强,缺点包括:不具备自行车的行动能力,也没有滑板车轻便,操作感觉不好,它的结构形式和传动方式决定了它的优点并不明显,缺点更难让人接受,所以它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偶尔出现,也是被当成小朋友的玩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踏步车,可以连续踏步实现持续的前进运动,无须消耗任何电能、燃油原料,为一种纯机械设备的代步工具。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踏步车,它包括内套筒,分别设置在该内套筒两端的左动力轮和右动力轮,所述内套筒内设置有差速器,所述差速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动力传动系统和右动力传动系统,所述左动力传动系统驱动左动力轮的行使运动,所述右动力传动系统驱动右动力轮的行使运动;

与该内套筒水平方向垂直连接的横梁,所述横梁的另一端设置有一对转向轮,所述横梁与转向轮之间设置有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带动所述转向轮的角度转动;

所述内套筒外设置有两个外套筒,分别为左侧外套筒和右侧外套筒,所述左侧外套筒、右侧外套筒分别设置在横梁的两侧,所述左侧外套筒、右侧外套筒之间设置有踏板反向联动系统,所述左侧外套筒上连接有一个左踏板系统,该左踏板系统设置在左动力轮的内侧,所述右侧外套筒上连接有一个右踏板系统;所述右踏板系统设置在右动力轮的内侧;

所述左踏板系统、右踏板系统上分别都设置有一个制动系统;

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有纵杆,所述纵杆与横梁之间设置有折叠系统,所述纵杆的上端设置有方向控制把手。

本发明所述的踏步车,仿照人体操作结构,操作者左脚、右脚分别站立在左踏板系统和右踏板系统,做上下踏步运动,该动作是通过踏板反向联动系统实现的,踏步运动通过左动力传动系统传递到左动力轮上驱动了左动力轮的行使运动,同理,踏步运动通过右动力传动系统传递到右动力轮上驱动了右动力轮的行使运动;

若要转向时,则通过操作方向控制把手,该把手的左右摆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纵杆的左右摆动,纵杆的左右摆动带动了与其垂直连接的横梁的顺、逆时针的旋转,横梁的顺、逆时针的旋转带动了与其连接的转向系统的运动,该转向系统的运动带动了所述转向轮的角度转动,以此实现车辆的转向功能;

若需要车辆制动,则操作者脚踩左或右踏板系统上的制动系统即可实现动 力轮的停止运行。

进一步,所述左、右动力传动系统都包括一级周转轮系和二级周转轮系,所述一级周转轮系将运动传动到差速器上,所述差速器将运动传动到二级周转轮系,所述二级周转轮系驱动了与其连接侧的动力轮的行使运动,所述左、右踏板系统与其对应侧的一级周转轮系连接。

进一步,所述左、右动力传动系统都包括一级周转轮系和二级周转轮系,所述一级周转轮系将运动传动到二级周转轮系,二级周转轮系将运动传动到差速器上,所述差速器将运动传动到左、右动力轮上驱动左、右动力轮的行使运动。

以上提供两种类型动力传动系统结构,第一种为一级周转轮系传动至差速器,再由差速器传动到二级周转轮系上,该结构中,一级周转轮系输出轴为套筒状,与差速器连接,二级周转轮系输入轴为实心轴,穿过一级周转轮系套筒输出轴,与差速器连接,这种结构可以节约布局空间,使得结构布局紧凑合理;

第二种为一级周转轮系传动至二级周转轮系,二级周转轮系传动至差速器上,其也可以实现动力系统的传动,驱动动力轮的运动行使,但是布局需求空间较大,适合有较大空间结构设计。

进一步,所述一级周转轮系和二级周转轮系分别都包括:行星架、设置在行星架外侧的大太阳轮、设置在行星架内侧的小太阳轮,所述行星架与小太阳轮之间设置多个行星轮。

按照上述第一种动力传动系统传动方式,踏板系统上所做的踏步运动将运动传动到动力传动系统上的一级周转轮系的大太阳轮上,该一级周转轮系大太阳轮通过行星轮啮合带动了小太阳轮的旋转,小太阳轮的旋转通过套筒输出轴带动了与其连接的差速器的运动,差速器的运动通过实心轴带动了二级周转轮系内行星架的转动,二级周转轮系内行星架的转动带动了其内小太阳轮的转动,二级周转轮系小太阳轮是设置在动力轮中心,从而驱动了与其连接的动力轮的旋转运动,实现了动力轮的前进行使。

所述一级周转轮系的传动比为3-4之间,所述二级周转轮系的传动比为3-4之间,所述左或右动力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为12-16之间。

进一步,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架,设置在转向架内的转向锥齿轮系,所述转向锥齿轮系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转向锥齿轮和第二转向锥齿轮、与第一转 向锥齿轮和第二转向锥齿轮同时啮合的第三转向锥齿轮,所述第一转向锥齿轮和第二转向锥齿轮通过转向架与横梁连接,所述第三转向锥齿轮通过转向架与转向轮连接,所述横梁转动带动了第一转向锥齿轮和第二转向锥齿轮的转动,第一转向锥齿轮和第二转向锥齿轮的转动带动了与其啮合的第三转向锥齿轮的转动,第三转向锥齿轮的转动带动了与其连接的转向轮的角度转动。

进一步,所述左、右踏板系统都包括一个踏板本体和设置在该踏板本体一端的脚踏板,所述踏板本体另一端与其对应侧的一级周转轮系外侧连接;

所述踏板反向联动系统包括设置在左侧外套筒上的第一联动锥齿轮、右侧外套筒上的第二联动锥齿轮,和设置在内套筒上同时与第一联动锥齿轮和第二联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三联动锥齿轮。

左踏板系统和右踏板系统对称设置在横梁的两侧,左踏板本体与左侧外套筒壳固定连接,在左侧外套筒上设置有第一联动锥齿轮,同理,右踏板本体与右侧外套筒壳固定连接,在右侧外套筒上设置有第二联动锥齿轮,当脚踩在左侧脚踏板的时候,左踏板本体带动左侧外套筒沿着设置在左、右侧外套筒内的内套筒进行旋转运动,左侧外套筒的旋转运动带动了与其连接的第一联动锥齿轮的运动,第一联动锥齿轮通过第三联动锥齿轮啮合带动了第二联动锥齿轮的反向运动,第二联动锥齿轮的反向运动带动了与其固定连接的右侧外套筒的反向旋转,右侧外套筒的反向旋转带动了右踏板本体的运动,从而带动了右侧脚踏板上人体脚部的运动,如此反复交替实现踏步运动。

进一步,所述制动系统包括设置在踏板本体上的刹车踏板和依次设置在与其对应侧的一级周转轮系外侧的摩擦片、棘爪,所述棘爪与刹车踏板连接,还包括设置在踏板本体下方的复位弹簧。正常前进行驶时,踏板本体端的棘爪勾住一级周转轮系的大太阳,一级周转轮系大太阳轮的转动通过一级行星轮将动力传递到一级小太阳轮,一级小太阳轮通过套筒输出轴将动力传动到差速器,差速器的转动带动二级周转轮系的行星架的转动,二级行星架的转动通过二级周转轮系的啮合,将动力传递到二级小太阳轮,二级小太阳轮固定在其侧的动力轮上,从而驱动了动力轮的转动行驶。若需要左侧制动的时候,则脚踩左侧刹车踏板,则左侧踏板本体端的棘爪转动,带动棘爪下端的摩擦片与一级周转轮系的大太阳进行摩擦,一级大太阳轮的转速得到控制,大太阳轮通过齿轮啮合作用制止了其内的小太阳轮的旋转运动,小太阳轮的旋转停止则制止了与其 连接轴的运动,进一步,一级周转轮系的旋转停止制止了差速器的转动,差速器的旋转停止制止了二级周转轮系的旋转运动,二级周转轮系的旋转停止制止与其连接侧的动力轮的运动,同理,右侧制动与左侧工作原理相同。

进一步,所述纵杆包括一级纵杆和二级纵杆,所述一级纵杆设置在二级纵杆内,与二级纵杆构成伸缩型纵杆,所述一级纵杆顶端与方向控制把手连接。

进一步,所述折叠系统包括设置在二级纵杆下端的纵杆关节和设置在纵杆关节与二级纵杆之间的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与纵杆关节通过转轴连接,所述限位套筒沿着转轴旋转,所述纵杆关节与横梁直接连接。此种折叠方式,主要方便操作者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将该踏步车折叠,减少空间占据并便于携带方便。

进一步,所述折叠系统还包括一对啮合的折叠锥齿轮,包括第一折叠锥齿轮和第二折叠锥齿轮,所述第一折叠锥齿轮连接在纵杆关节的下端,所述第二折叠锥齿轮设置在所述横梁上。该种折叠方式在上述折叠方式中增加了一对锥齿轮,通过锥齿轮的啮合来实现纵杆与横梁的连接,该方式较上述第一种折叠方式更加符合人体操作习惯,但该结构同时由于多增加了一对锥齿轮而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复杂度和重量,不利于轻便携带。

本发明所述踏步车带来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踏步车,通过人体脚部进行左、右踏步运动操作左、右踏板系统,带动左、右动力传动系统驱动与其对应侧连接的左、右动力轮的运动,以此实现车辆的前进运动;进一步,所述踏步车通过横梁连接有一个转向系统,该横梁垂直连接有纵杆,通过操作纵杆的左右摆动,带动了转向系统内的一对转向轮的转向运动,以此实现车辆的转向运动;转向时,两只动力轮的行驶距离不同,通过差速器分解两动力轮的转速,保证两只动力轮对地面做纯滚动。进一步,左、右踏板系统上分别设置有制动系统,通过脚踩制动系统内的刹车踏板带动制动系统内棘爪与左、右动力传动系统中齿轮的连接,以此来制动左、右动力轮的运动,从而实现车辆的制动刹车;进一步,在纵杆与横梁之间设置有折叠系统,可以便于人们在不使用的时候对该车辆进行折叠收紧,便于携带。其中左、右动力传动系统是由一级周转轮系和二级周转系轮系传动实现;转向系统由一对轴向水平设置的锥齿轮与一个轴向垂直的锥齿轮组成的齿轮系传动实现的;踏板反向联动系统用于实现左、右踏板系统的反向运动,其由设置在外套筒上同轴连接的一对锥齿轮及 与其轴向垂直连接的第三联动锥齿轮轮系传动实现;制动系统主要通过棘爪与左、右动力传动系统中的大太阳轮之间的“连接”与“分离”来实现车辆的制动与行驶状态,综上所述,该踏步车主要采用纯齿轮系结构结合对应的结构部件,实现了正常车辆的行使、转向、制动、折叠携带等必备功能,其无须消耗任何外部电能、燃料,通过人体的反复踏步运动即可实现了车辆的前进,为城市交通提供一种新型的简易化代步工具,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踏步车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所示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沿B-B线所示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踏步车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沿C-C线所示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踏步车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沿D-D线所示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H位置所示转向系统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6中K位置所示踏板反向联动系统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踏步车第一种折叠结构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踏步车第二种折叠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踏步车第二种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踏步车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11所示,提供一种踏步车,其包括内套筒1(见图5),在内套筒1的中间设置有一个差速器2(见图5),如图1所示,差速器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动力传动系统,具体为左动力传动系统31和右动力传动系统32,在内套筒1的两端分别设置左动力轮41和右动力轮42,左动力传动系统31用于驱动左动力轮41的行使运动,右动力传动系统32用于驱动右动力轮42的行使运动,其中左动力传动系统31包括左一级周转轮系311和左二级周转轮系312, 右动力传动系统32包括右一级周转轮系321和右二级周转轮系322(见图5),左一级周转轮系311、左二级周转轮系312、右一级周转轮系321和右二级周转轮系322都包括:行星架、设置在行星架外侧的大太阳轮、设置在行星架内侧的小太阳轮,所述行星架与小太阳轮之间设置多个行星轮。

第一种优选的结构中,不论左动力传动系统31或右动力传动系统32,其中,一级周转轮系传动,带动了差速器2的转动,差速器2的转动带动了与其同轴的二级周转轮系传动,该种结构,二级周转轮系的传动实心轴设置在一级周转轮系传动套筒轴内,两者与差速器2连接。

另一种优选的结构中,如图12所示,不论左动力传动系统31或右动力传动系统32,其中,一级周转轮系带动二级周转轮系转动,二级周转轮系带动差速器传动轴的转动,所述差速器将运动传动到左、右动力轮上驱动左、右动力轮的行使运动,此种结构体积稍大,适合空间结构比较大的结构情形,该结构中,传动方式为:一级周转轮系的大太阳轮受力旋转,通过与一级行星轮的齿轮啮合带动了一级小太阳轮的旋转,一级小太阳轮的旋转带动了与其连接的二级周转轮系中行星架的旋转,二级行星架的旋转带动了二级小太阳轮的旋转,二级小太阳轮的旋转带动了与其连接差速器输出轴的转动,由差速器输出轴直接驱动了与其连接侧的动力轮的旋转。

不论是第一种优选的结构还是第二种优选的结构,其中一级周转轮系、二级周转轮系的传动比优选为3-4,单侧总传动比优选为12-16之间。

本实施例采用第一种优选结构传动方式,具体结构与工作方式如下所述:

如图3所示,为左二级周转轮系312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左二级行星架3121,左二级行星架3121外侧设置左二级大太阳轮3122,左二级行星架3121内中心设置左二级小太阳轮3124,在左二级行星架3121与左二级小太阳轮3124之间设置了三个左二级行星轮3123。左一级周转轮系驱动了与其连接的差速器的旋转,差速器的旋转直接带动了左二级行星架3121的旋转,左二级行星架3121的旋转带动了左二级小太阳轮3124的旋转,左二级小太阳轮3124直接驱动了左动力轮41的旋转,从而实现左动力轮41的行使运动。该左二级周转轮系的传动比为3-4之间,左一级周转轮系的传动比也为3-4之间,左动力传动系统31的总传动比为12-16之间,同理,右动力传动系统32的总传动比也为12-16之间,右一级周转轮系321和右二级周转轮系322传动比分为为3-4之间。如 图4所示,左动力轮41和右动力轮42外还设置有一个挡泥板,图4中给出左动力轮41上方设置的左挡泥板411,同理,右动力轮42对应位置上方也设置有右挡泥板(图未示),设置挡泥板可以对动力轮进行使用保护,延长其使用寿命。

与内套筒1水平方向垂直连接的有一根横梁5(见图2),横梁5的另一端设置有一对转向轮,如图1所示,该对转向轮分别为左转向轮61和右转向轮62,横梁5与左转向轮61和右转向轮62之间设置有一个转向系统7,转向系统7(见图8)包括转向架71,贯穿转向架71与横梁5连接的转向轴73,设置在转向架71内的锥齿轮系,所述锥齿轮系是由平行设置在转向轴73上的第一转向锥齿轮721和第二转向锥齿轮722、与第一转向锥齿轮721和第二转向锥齿轮722同时啮合的第三转向锥齿轮723组成。通过使横梁5旋转,带动左转向轮61和右转向轮62的转向运动,具体为:横梁5旋转,带动了与其连接的转向轴73的转动,转向轴73的转动带动了设置在该转向轴73上的第一转向锥齿轮721和第二转向锥齿轮722的转动,第一转向锥齿轮721和第二转向锥齿轮722转动带动了与其同时啮合的第三转向锥齿轮723的转动,而第三转向锥齿轮723转动通过转向架71下方的轴杆实现了左转向轮61和右转向轮62的转向运动。在左转向轮61的外侧还设置有左转向保护罩611(见图4或图6),在右转向轮62的外侧设置有右转向保护罩621,所述左转向保护罩611和右转向保护罩621可以对左转向轮61和右转向轮62给予保护,防止其受损。

如图1所示,在内套筒1外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两个外套筒,具体为左侧外套筒11和右侧外套筒12,在左侧外套筒11和右侧外套筒12之间设置有踏板反向联动系统8,在左侧外套筒11上设置有左踏板系统81,在右侧外套筒12上设置有右踏板系统82,左踏板系统81设置在左动力轮41的内侧与左一级周转轮系311连接(见图5),右踏板系统82设置在右动力轮42的内侧与右一级周转轮系321连接(见图5)。

如图6和图9所示,图9为踏板反向联动系统8的具体结构示意图,踏板反向联动系统8包括设置在左侧外套筒11上的第一联动锥齿轮801,设置在右侧外套筒12上的第二联动锥齿轮802,与第一联动锥齿轮801和第二联动锥齿轮802同时啮合的第三联动锥齿轮803。左踏板系统81和右踏板系统82都包括了对应侧的踏板本体和设置在踏板本体上的脚踏板,如图6所示,左踏板系统81包括左踏板本体811,在左踏板本体811的末端设置有左脚踏板812,左踏板 本体811与左一级周转轮系311的大太阳轮连接,同理,右踏板系统82包括右踏板本体821和设置在右踏板本体821末端的右脚踏板822,右踏板本体821与右一级周转轮系321的大太阳轮连接。人体脚部踩在左脚踏板812和右脚踏板822,做踏步运动,则所踩在的左脚踏板812通过与左一级周转轮系311连接带动了左动力传动系统31的传动运动,左动力传动系统31进一步驱动了左动力轮41的行使运动,同理右脚踏板822通过右一级周转轮系321连接带动了右动力传动系统32的传动运动,右动力传动系统32进一步驱动了右动力轮42的行使运动。

如图7所示,左踏板系统81和右踏板系统82上分别都设置有一个制动系统;图7所示为左踏板系统81上设置的制动系统结构示意图,左踏板系统81是与左一级周转轮系311连接,左一级周转轮系311包括左一级行星架3111,设置在左一级行星架3111外侧的左一级太阳轮3112,设置在左一级行星架3111内侧中心的左一级小太阳轮3114,设置在左一级行星架3111与左一级小太阳轮3114之间的三个左一级行星轮3113。左制动系统包括设置在左踏板本体811上的左刹车踏板910和设置在左一级太阳轮3112外侧的摩擦片911,在摩擦片911的外侧设置有棘爪912,棘爪912与左刹车踏板910连接,在棘爪912与左刹车踏板910段的左踏板本体811下方设置有复位弹簧913。当行使过程中,需要制动的时候,则用脚踩下对应侧的刹车踏板,例如踩下左刹车踏板910,则左刹车踏板910带动了与其连接的棘爪912向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靠拢,位于棘爪912与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之间的摩擦片911在棘爪的摆动下与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直接接触,受磨差力的影响,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停止转动,从而使得左一级周转轮系311停止运动,左一级周转轮系311使差速器2的停止旋转运动,差速器2使左二级周转轮系312停止旋转运动,左二级周转轮系312直接作用与左动力轮41上,使得左动力轮41最终停止旋转行使,若不需制动时,脚部松开左刹车踏板910,复位弹簧913使棘爪912自动复位,同理,踩下右刹车踏板工作原理与踩下左刹车踏板工作原理相同。

如图1和图2所示,与横梁5和内套筒1垂直连接设置有伸缩型纵杆10,该伸缩型纵杆10是由一级纵杆101与二级纵杆102组合构成,二级纵杆102为滚筒状,一级纵杆101可以在二级纵杆102内自由进行伸缩,在一级纵杆101与二级纵杆102接口处设置有胀紧套103用于对该接口预紧力给予调整,在一 级纵杆101上方设置有方向控制把手100,在二级纵杆102下方末端设置有纵杆关节105,该纵杆关节105与横梁5连接,纵杆关节105与二级纵杆102之间设置有一个限位套筒104,调整限位套筒104与纵杆关节105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用于调整纵杆10方向摆动角度。

如图10所示,限位套筒104与纵杆关节105通过转轴106连接,限位套筒104可以沿着转轴106折叠至横梁5上,折叠后,伸缩型纵杆10可以完全与横梁5平行紧靠在一起,以便操作者在不使用车辆的时候进行折叠携带。

如图11所示,提供第二种折叠系统结构,其在图10的结构基础上,增加了一对锥齿轮,分别为第一折叠锥齿轮107和第二折叠锥齿轮108,第一折叠锥齿轮与纵杆关节105连接,第二折叠锥齿轮108与横梁5连接,在操作者不使用车辆的时候,同样可以将伸缩型纵杆10通过纵杆关节105沿着转轴106折叠至横梁5,与横梁5平行紧靠在一起,以使人们携带方便。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所述踏步车的立体机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所述踏步车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工作的:其主要功能包括车辆行驶、转向和制动,具体如下所述:

车辆行驶:人体脚部站在左脚踏板812和右脚踏板822上,做原地踏步运动,首先:左脚踏板812运动驱使左踏板本体811带动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的旋转运动,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通过左一级行星轮3113齿轮啮合带动左一级小太阳轮3114的旋转运动,左一级小太阳轮3114的旋转运动通过其自身旋转轴带动了与其连接的差速器2的旋转运动,差速器2的旋转运动通过设置在左一级小太阳轮3114自身旋转轴外侧的套筒轴与左二级周转轮系312连接,驱动了左二级行星架3121的旋转运动,左二级行星架3121的旋转运动带动了左二级小太阳轮3124的旋转运动,左二级小太阳轮3124旋转驱动了与其连接的左动力轮41的旋转,实现了车辆左侧的前进行使。其次:在踏板反向联动系统8的作用下,由于左踏板本体811与左侧外套筒11连接,其带动了左侧外套筒11的旋转运动,左侧外套筒11的旋转运动进而带动了安装在左侧外套筒11上的第一联动锥齿轮801的旋转,第一联动锥齿轮801通过第三联动锥齿轮803齿轮啮合带动了设置在右侧外套筒12上的第二联动锥齿轮802的旋转运动,右侧外套筒12受第二联动锥齿轮802的旋转带动了与其连接的右踏板本体821的旋转,同理,右踏板本体821与左踏板本体811工作原理相同,带动了右一级周 转轮系321的旋转运动,右一级周转轮系321带动了差速器2的旋转运动,差速器2带动了右二级周转轮系322的旋转运动,右二级周转轮系322驱动了右动力轮42的旋转运动,从而实现右动力轮42的前进行使。

车辆转向:当车辆在行使过程中需要转向时,则操作者通过操作方向控制把手100带动伸缩型型纵杆10的左右摆动,纵杆10通过纵杆关节105带动了与其垂直的横梁5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转动,横梁5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带动了与其连接的转向系统7的工作,首先,横梁5直接带动了转向轴73的顺、逆时针的转动,转向轴73的转动带动了设置在该轴上的第一转向锥齿轮721和第二转向锥齿轮722的转动,第一转向锥齿轮721和第二转向锥齿轮722通过齿轮啮合传动带动了第三转向锥齿轮733的转动,而第三转向锥齿轮723转动通过转向架71下方的轴杆实现了左转向轮61和右转向轮62的转向运动。以左动力轮41和右动力轮42的轴线为参考线,当左转向轮61和右转向轮62的轴线与左动力轮41和右动力轮42的轴线平行时,则整个车辆做直线前进运动;当左转向轮61和右转向轮62的轴线与左动力轮41和右动力轮42的轴线互成角度时,则车辆即向左或向右转向行驶。

车辆制动:当需要车辆停止时,则操作者脚部踩在左刹车踏板910上,左刹车踏板910带动与其连接的棘爪912向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紧密靠拢,此时,摩擦片911直接与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紧密接触,在磨差力的作用下,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即可实现停止运动,左一级大太阳轮3112的停止运动依次带动了左一级行星轮3113、左一级小太阳轮3114、差速器2、左二级行星架3121、左二级小太阳轮3124、的停止运动,受左二级小太阳轮3124的停止运动,左动力轮41即实现了制动停止,同理,右动力轮42实现对应的制动停止。

车辆折叠:当踏步车工作结束后,操作者可以将伸缩型纵杆10通过套筒104与纵杆关节105连接的转轴106旋转至与横梁5水平平行位置,以此便于人们对车辆的方便携带。

本发明所述踏步车,左动力轮41、右动力轮42与转向系统7构成等腰三角形布局,三角形结构使得整个结构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左、右踏板系统通过差速器带动左、右两侧动力传动系统驱动左、右动力轮的行使运动,通过操作方向控制把手100即可操作纵杆10的左右角度摆动,纵杆10的左右摆动,带动了横梁5的正、反旋转,通过转向系统7带动了左、右转向轮的角度调整, 从而实现车辆的转向功能;在左、右动力传动系统旁设置棘爪912、与摩擦片911来实现左、右动力轮的制动停止功能;本发明所述踏步车,整体结构充分利用齿轮传动系统,结合人体力学特性,摒弃燃料耗能需求,设计出一款结构紧凑、功能全面、携带方便、强身锻体的一款实用的踏步车,为城市交通多提供一款可选择的行使工具,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