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504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通常,空气调节器是通过重复进行使吸入室内的空气与低温或高温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将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排出的工序来对室内进行供冷或供暖的供冷/供热系统,是形成有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的形成一系列的循环的机器。

尤其,空气调节器分为主要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也称为“室外侧”或“放热侧”)及主要设置于建筑物的内部的室内机(也称为“室内侧”或“吸热侧”),上述室外机中设置有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和压缩机,上述室内机(室内热交换器)中设置有蒸发器。

并且,众所周知,空气调节器大致分为以分离的方式设置室外机和室内机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以及以一体型方式设置室外机和室内机的一体型空气调节器,当考虑设置空间或噪音等的方面,分离型空气调节器为优选。

在这种分离型空气调节器中的多联式空气调节器中,一个室外机与多个室内机相连,这种室内机分别设置于用于空气调节的各房间,从而可取得与设置多台空气调节器等同的效果。

并且,像这样的多联式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中广泛使用着盒式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上述盒式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设置于室内空间的天花板来对室内空间进行供冷/供热。

作为这种盒式空气调节器的代表性结构的专利为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9-0074374号。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9-0074374号中公开有如下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机壳的内部安装有风扇组件、热交换器、排水盘及保护罩,并且具有用于遮蔽上述机壳并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隔栅及用于排出所吸入的空气的排出口。

在这种以往技术中,具有上述热交换器安装在排水盘上的结构。因此,在需要分离上述排水盘的情况下,还需要一同分离安装在上述排水盘上的热交换器,因此存在可操作性不好的问题,并且上述排水盘需要支撑热交换器整体的载荷,因此有可能产生上述排水盘的破损或分离。

并且,当借助风扇的旋转来进行送风的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器时,由于空气的排出有可能集中于排出口的长度方向中的特定区域,因此有可能在整体排出口中无法提供均匀的风量而导致使用人员的不满。并且,当空气流动集中于局部性部位时,理所当然的是空气流动不顺畅而导致产生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能够利用支撑引导件来提供热交换器的稳定的支撑结构,并且能够改善空气流动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包括:机壳,设置于室内空间的天花板;前面板,形成有吸入口及面板排出口,上述吸入口用于遮蔽上述机壳并且用于吸入室内空气,上述面板排出口用于排出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送风扇,设置于上述机壳的内部;热交换器,设置于上述机壳的内部,以包围上述送风扇的周缘的方式配置;以及支撑引导件,安装于上述机壳上的上述热交换器与上述送风扇之间的位置,引导从上述送风扇排出的空气向上述面板排出口分散排出。

上述支撑引导件以与上述热交换器的内侧面接触方式安装,并且沿高度方向横穿上述热交换器。

上述支撑引导件位于与上述面板排出口相对应的位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还包括排水盘组件,上述排水盘组件安装于上述机壳的开口,在上述排水盘组件的两侧端形成有凹陷部,由此通过与上述机壳相互结合来形成与上述面板排出口相对应的排出口,上述面板排出口形成于上述热交换器的外侧。

上述支撑引导件包括:底部,与上述机壳的底面相接触,利用结合部件来将该底部固定安装于上述机壳的底面;延伸部,从上述底部沿上述热交换器的侧面以与该侧面接触的方式延伸;以及限制部,形成于上述延伸部的端部,用于支撑与上述机壳的底面相向的上述热交换器的端部。

在上述延伸部形成有引导部,上述引导部朝向上述送风扇凸出,用于将从上述送风扇排出的空气向上述热交换器侧引导。

在上述延伸部的两侧形成有沿上述延伸部的长度方向朝向上述送风扇一侧弯曲的侧面筋,上述引导部形成于两侧的侧面筋中的靠近上述送风扇的一侧的侧面筋。

在上述延伸部的除上述延伸部的周缘之外的内侧形成有呈开口的延伸部开口。

上述限制部包括:上部,在上述延伸部的端部弯曲形成,用于支撑上述热交换器的端部;以及外部,在上述上部的端部弯曲形成,形成用于收容上述热交换器的端部的空间。

在上述外部的端部形成有入口部,该入口部向外侧弯曲来使供上述热交换器插入的入口扩张。

附图说明

以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上述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机壳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引导件的安装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图5为示出上述支撑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6为图3的6-6'截面图。

图7为示出上述机壳的内部的空气流动状态的图。

图8为对上述机壳的内部的空气流动进行模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可局限于本发明的思想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且可根据其他结构要素的添加、变更、删除等容易地提出其他落后的发明或包括于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的其他实施例。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以下简称为“室内机”)可包括:机壳10,其整体插入于室内空间的天花板的内部;前面板20;及吸入隔栅21,上述前面板20设在上述机壳10的下端,用于形成室内机1的底面的外观,当设置上述室内机时上述前面板20向上述天花板下侧露出。

在上述机壳10的内部可具有:热交换器30,用于与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送风扇40,用于强行吸入及排出室内空气;节流部件50,将吸入的空气导向上述送风扇40;排水盘组件60,用于收集产生于上述热交换器30中的冷凝水;及排水泵(未图示),用于将所收集的冷凝水向外部排出。

上述前面板20安装在上述机壳10的下端,从下方观察时可大致呈四角形。并且,上述前面板20以比上述机壳10的下端更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形成,上述前面板20能够以周缘与上述天花板的底面相接触的方式构成。

在上述前面板20上可形成有用于作为经由上述机壳10排出的空气的出口的面板排出口22。上述面板排出口22形成于上述前面板20的两侧的相向的位置,并且可形成于与上述机壳10的外侧段相对应的位置。并且,上述面板排出口22可沿上述前面板20的长度方向长地形成,能够利用安装于上述前面板20上的叶片23来开闭上述面板排出口22。

在上述前面板20的中央部安装有吸入隔栅21,可用于形成上述室内机1的底面外观的一部分。上述吸入隔栅21位于上述一对面板排出口22之间,可形成为板状,能够遮蔽上述前面板20的中央的开口。

上述吸入隔栅21可形成向上述室内机1的内部流入的空气的通道。即,上述吸入隔栅21的至少一部分呈隔栅或格子状,为了使室内空气的流入顺畅,可形成多个吸入口213。

另一方面,上述机壳10可由形成外观的外板11及设置于上述外板11的内侧的内壳12构成。

上述外板11能够以板状的钢材可形成底面为开口型的上述机壳10的外观而构成。上述外板11能够以形成各面的结构互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还能够以呈弯曲的方式形成,使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面。

并且,在上述外板11的内侧面形成有内壳12。上述内壳12可由包括发泡聚苯乙烯(EPS,Expended polystyrene)在内的保温材料形成,具有对上述机壳10内部进行保温且防止噪音振动的作用。上述内壳12通过与上述外板11相紧贴,来形成上述机壳10的内部的形状,能够以与上述前面板20相接触的面呈完全开口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内壳12的内侧空间设置有上述送风扇40,可在上述送风扇40的周围配置上述热交换器30。沿上述内壳12的内侧面配置上述热交换器30,上述热交换器30以与上述内壳12的壁面及送风扇40相隔开的方式形成。

因此,沿上述送风扇40的轴向吸入的空气可以一边沿上述送风扇40的圆周方向进行旋转并排出,一边通过上述热交换器30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机壳10的开口的部分安装有排水盘组件60,用于遮蔽上述机壳10的开口的部分。并且,上述排水盘组件60具有可安装在上述内壳12的上端的结构。

可通过安装上述排水盘组件60来在上述机壳10的两侧定义排出口13,上述排出口13与上述面板排出口22相连通,用于排出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并且,在上述排水盘组件60的中央形成有呈开口的吸入口,用于使通过上述吸入隔栅21吸入的空气流向上述送风扇40侧。

上述排水盘组件60可由本体61、用于形成朝向上述内壳12的内侧的面的盘板62及安装在上述本体61中央的节流部件50构成。

上述本体61可由与上述内壳12相同的材料形成,从而可对上述机壳10的内部进行保温。并且,上述本体61可形成上述排水盘组件60的整体形状。

在上述本体61的中央安装有上述节流部件50,在上述本体61的与节流部件50相接触的一侧,能够以凹陷的方式形成有面板插入部612。上述面板插入部612形成于当安装了上述节流部件50时与形成于上述节流部件50的面板固定部523相对应的位置,可由此形成用于插入上述前面板20的面板结合部的空间。

上述节流部件50安装于上述本体61的开口的中央,可由塑料材料注塑形成。并且,在上述节流部件50的中央形成有节流孔51,所吸入的空气通过上述节流孔51流向上述送风扇40。

在上述节流部件50的周围的底面形成有具有规定高度的边缘,在上述节流部件50的边缘上的与上述面板插入部612相对应的位置可形成有面板固定部523。

通过将上述节流部件50安装到上述本体61,上述面板插入部612和上述面板固定部523形成结合部插入口524,利用上述结合部插入口524使上述面板结合部插入,从而可卡止而并限制上述面板固定部523。因此,上述前面板20可具有与上述排水盘组件60的一侧固定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本体61的两侧面,以凹陷的方式向上述内侧形成凹陷部613,当安装上述排水盘组件60时,上述凹陷部613形成上述排出口13。并且,上述本体61中的另一侧面还可形成有提供用于配置上述控制箱80的空间的箱收容部614。

在上述本体61的下方还具有上述盘板62。上述盘板62可收容上述本体61的下部,可形成上述排水盘组件60的整个底面。并且,上述盘板62可由不同于上述本体61的其他塑料材料形成,形成上述排水盘组件60的底面的外观,可保护上述本体61。

上述盘板62利用塑料材料进行注塑成型之后,上述本体61具有能够以按压或粘结的方式与上述盘板62相接合的结构。并且,上述盘板62还可在上述本体61的成形时,进行镶嵌成形而形成。并且,根据需要还可使上述盘板62与本体61以相同种类的材料形成为一体型。

在上述盘板62可形成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空间,在该空间配置上述排水泵的吸入端,由此吸入并排出所收集的冷凝水。并且,在上述盘板62能够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用于收容上述热交换器30的端部的热交换器收容部。

在上述盘板62的一侧还可形成控制箱安装部624,当控制箱安装部624与上述本体61相结合时,控制箱安装部624配置于上述箱收容部614侧,可安装上述控制箱80。并且,上述控制箱80在安装在上述箱安装部624的状态下,在开放上述吸入隔栅21时,可向上述前面板20的面板开口24露出。

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机壳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如附图所示,上述外板11与上述内壳12的外侧面相接触来形成上述机壳10的外观。

在上述内壳12的内侧具有送风扇40,上述送风扇40通过上述节流部件50沿轴向吸入空气,并向圆周方向排出空气。并且,利用上述送风扇40排出的空气可通过上述热交换器30。

另一方面,为了固定上述热交换器30,在配置有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上述内壳12的底面可形成热交换器安装部121及热交换器固定部122。

上述热交换器安装部121以与上述热交换器30的内侧面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凸出形成,当安装上述热交换器30时,与上述热交换器30的内侧面的端部相接触,由此可在内侧支撑上述热交换器30。

并且,上述热交换器固定部122凸出形成于远离上述热交换器安装部121的一侧,并且以与上述热交换器30的外侧面相接触的方式凸出形成。上述热交换器固定部122还可具有多个上述热交换器30。

即,上述热交换器30安装在上述内壳12的底面,并且具有插入于上述热交换器安装部121和热交换器固定部122之间的结构。因此,上述热交换器30可配置于上述内壳12的内部的正确的位置,并且可借助上述热交换器安装部121及热交换器固定部122来固定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一端。

另一方面,在上述热交换器30的内侧的上述内壳12上可配置有支撑引导件70,上述支撑引导件70用于固定上述热交换器30,并且能够引导通过上述送风扇40强制流动的空气的流动。

上述支撑引导件70可设置于上述内壳12的上述热交换器安装部121。并且,一对上述支撑引导件70可设置于相向的位置,由此固定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两侧,可在与形成上述面板排出口22的位置相对应的侧面各设置一个上述支撑引导件70。理所当然地,根据上述面板排出口22的长度,上述支撑引导件70的个数也会发生变化,在与上述面板排出口22相对应的两侧设置相同的量为优选。

并且,为了防止从上述送风扇40送来的空气局部性地集中于上述面板排出口22,上述支撑引导件70可位于从上述送风扇40的中央位置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并且,配置于相向的位置的支撑引导件70可以以上述送风扇40的中央为基准形成于彼此相反的方向。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引导件的安装状态的部分立体图。并且,图5为示出上述支撑引导件的立体图。

如这些附图所示,上述支撑引导件70的整体由板状的金属材料形成,可通过钣金及折弯来形成,用于固定安装上述热交换器30并且引导通过上述送风扇40排出的空气的流动。

当更详细地察看时,上述支撑引导件70可包括底部71、延伸部72及限制部73。

上述底部71作为形成上述支撑引导件70的底面,可使上述支撑引导件70安装在上述内壳12上。在上述底部71形成有结合孔711,上述结合孔711与螺栓、螺钉等的结合部件S相紧固,由此使上述底部71固定于上述内壳12的热交换器安装部121的上部面。

并且,在上述底部71的一端形成有上述延伸部72。上述延伸部72从上述底部71的端部向上方以垂直弯曲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底部71和延伸部72的角部可形成加强部712。

上述加强部712为用于防止上述延伸部72或底部71因载荷而弯曲或折弯,能够以使上述延伸部72和底部71的下端相互连接的方式形成。上述加强部712可通过单独成形来结合到上述底部71和延伸部72的角部,还能够对上述底部71和延伸部72的角部部分进行加工以凹陷或凸出的方式形成。

上述延伸部72为用于连接上述底部71和上述限制部73,可具有与上述热交换器30的高度相对应的高度。并且,上述延伸部72以与上述热交换器30的内侧面相接触的方式形成,上述延伸部72的内侧的大部分面积可被延伸部开口721开放。

因此,在被上述延伸部72被遮蔽的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一侧,可通过上述延伸部开口721使送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即,由于使设置上述支撑引导件70而被遮蔽的上述热交换器30的面积最小火,能够使热交换的损失最小化。

在上述延伸部72的左右两侧的端部还可形成侧面筋722。上述侧面筋722可通过将上述延伸部72的左右两侧面向同一方向进行弯曲而形成,从上述延伸部72的上端延伸至下端。为了发挥上述延伸部72的加强功能,上述侧面筋722能够具有规定的宽度。因此,即使向上述延伸部72施加载荷,也不会使上述延伸部72弯曲或变形。

另一方面,在上述两侧的延伸部72中与上述送风扇40相邻的一侧的上述侧面筋722还形成有引导部723。上述引导部723从上述侧面筋722的下端向上方延伸,为了对流动的空气的流程进行引导,可至少延伸形成至上述延伸部72的上下高度的中间位置。

上述引导部723通过限制由上述送风扇40引导的空气的一部分的流动,来使吹送来的空气不集中于上述热交换器30的局部位置而均匀地通过整个上述热交换器30,由此使从上述面板排出口22排出的热交换后的风量均匀。

上述引导部723能够以同一宽度向上方延伸,并且在上端可形成倾斜的倾斜部723a。并且,上述引导部723可与上述延伸部72垂直配置。并且,当未形成上述侧面筋722时,上述引导部723能够以从上述延伸部72的侧面直接凸出的方式形成。

另一方面,在上述延伸部72的上端可形成限制部73。为了使在上述延伸部72的上端收容固定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上端,上述限制部73可弯曲形成。

详细地,上述限制部73可包括通过按压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上端来进行固定的上部731及通过按压上述热交换器30的外侧面来进行固定的外部732。通过上述上部731及外部732,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上端可收容于上述限制部73。

在上述上部731和上述延伸部72之间还可形成加强部723,上述加强部723能够以具有与在上述底部71和延伸部72之间形成的加强部712相同的形状及结构的方式形成。

并且,在上述上部731还可形成向上方凹陷的凹陷部731a。上述凹陷部731a从上述上部731的中央向上方凹陷,可防止上述上部731的变形。

上述外部732从上述上部731的延伸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以与上述热交换器30的外侧面紧贴的方式形成。并且,在上述外部732的下端还可形成入口部733。上述入口部733从上述外部732的下端向外侧以规定的角度弯曲形成,可使上述限制部73的入口变宽。因此,当安装上述支撑引导件70时,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上端可容易地插入于上述限制部73的内侧。

以下,来察看一下有关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支撑引导件的组装。

图6为图3的6-6'截面图。

如附图所示,上述热交换器30利用上述热交换器安装部121和热交换器固定部122来一次性固定安装于上述内壳12。并且,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安装上述支撑引导件70,能够将上述热交换器30完整地固定安装到上述内壳12的内侧。

为了安装上述支撑引导件70,首先在将上述支撑引导件70配置于设置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上端插入上述限制部73的内侧,由此收容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上端。

在这种状态下,上述限制部73可收容上述热交换器30的上端,上述延伸部72可紧贴于上述热交换器30的内侧面。并且,可将上述底部71放置在上述热交换器安装部121上的设定位置中。此时,在上述底部71所处的上述热交换器安装部121的一侧,还形成有以与上述底部71相对应的形状凹陷的设置部121a,从而可使上述支撑引导件70位于正确的位置。并且,使上述结合部件S紧固于上述底部71的结合孔711,从而可使上述支撑引导件70固定安装于上述内壳12。

上述支撑引导件70在相向的位置设置有一对,由此在上述内壳12的两侧支撑上述热交换器30,使上述热交换器30固定在上述机壳10的内侧。因此,如图6所示,上述热交换器30可借助上述支撑引导件70以悬挂在上述机壳10的内侧的状态固定,在为了进行上述机壳10的内部的售后服务工作而分离上述排水盘组件60的情况下,上述热交换器30也可保持稳定的安装状态。

另一方面,上述支撑引导件70可同时执行用于固定上述热交换器30的辅助功能及用于引导从上述热交换器30的内侧流向外侧的空气的流动的功能。

并且,为此上述支撑引导件70的安装结构除前述的实施例之外还可具有多种结构。

例如,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上述支撑引导件70具有安装在内壳12的结构,然而根据上述内壳12的结构,上述支撑引导件70可具有固定于上述外板11的结构。并且,当上述内壳12进行成形时,还能够以与上述支撑引导件70相同的形状来成形为一体型。

并且,上述支撑引导件70可分离成两个结构,其中一部分为用于固定上述热交换器30,另一部分为用于引导上述空气的流动。并且,此时构成上述热交换器30的结构和引导空气的流动的结构中的任一种还可与上述内壳12形成为一体型。

以下,察看关于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工作情况。

图7为示出上述机壳的内部的空气流动状态的图。并且,图8为对上述机壳的内部的空气流动进行模拟的图。

如附图所示,当上述室内机1开始运行时,借助风扇马达的驱动,使送风扇40旋转。利用上述送风扇40的旋转,室内空间的空气经由上述吸入隔栅21向上述送风扇40的中心侧吸入,吸入的空气随着向上述送风扇40的圆周方向进行旋转而排出,从而通过上述热交换器30进行热交换之后,经由上述面板排出口22向室内空间排出。

另一方面,借助上述送风扇40向上述机壳10的内侧吸入的空气沿上述送风扇40的圆周方向进行排出,此时借助上述送风扇40排出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30。

并且,介于形成于上述支撑引导件70的引导部723,向上述热交换器30侧进行送风的空气沿上述热交换器30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上述引导部723阻隔,从而通过上述热交换器30。

即,在随着旋转进行送风的送风扇40的特性及配置于两侧方的上述面板排出口22的特性方面,借助上述送风扇40来进行强制流动的空气有可能集中性地朝向上述热交换器30的特定区域,然而可引导借助上述支撑引导件70来进行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在通过集中供给区域之前,通过上述热交换器30。

因此,在上述机壳的内侧进行流动的空气可均匀地通过整个上述热交换器30,如图8中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的解释结果所示,从整个上述热交换器30产生均匀的空气流动,并且能够以均匀的风量从两侧的上述面板排出口22向室内空间排出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可期待如下所述的效果。

第一,在机壳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热交换器的支撑引导件,从而为了上述机壳的内部的服务工作,即使对排水盘组件进行分离,上述热交换器也可保持在上述机壳的内部进行固定的状态。因此,当进行上述机壳的内部的服务工作或上述排水盘组件的服务工作时,不对上述机壳整体进行分离,而仅仅对上述排水盘组件进行分离来进行工作,因此可期待提高可操作性的效果。

第二,上述热交换器借助形成于上述内壳的底面的热交换器安装部及热交换器固定部进行临时固定,并且借助上述支撑引导件可附加地固定于上述内壳的内侧。并且,借助上述排水盘组件而取得支撑的结构,因此可实现热交换器的稳定的支撑结构,可减少施加于上述排水盘组件的载荷,因此可期待可提高稳定性以及耐久性的效果。

第三,上述支撑引导件形成于与面板排出口的位置相对应的侧面,在上述支撑引导件形成引导部,从而可借助送风扇以放射状进行送风的空气均匀地通过上述热交换器,通过上述面板排出口进行排出的风量也可根据整个排出口的长度而变得均匀。因此,可提高在上述热交换器中的冷却效率,在局部性区域中的风量被集中,从而可防止产生噪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