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1735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汽车的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在前轮前方的地板下方设置有导流部件的汽车的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通过导流部件来限制进入前轮轮罩的行驶风,减少作为扰乱车辆后流的主要原因的、从前轮轮罩向车体侧面流出的空气,降低车辆的空力阻力(专利文献1)。

这时,为了减少行驶风直接冲击导流部件的纵壁而产生的空气阻力,通常在导流部件前方设置行驶风的引导件(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167438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607215号说明书

发明人发现,即使设置这样的导流部件,空气依然会从前轮轮罩附近的地板下方朝向车外侧流出而存在扰乱车辆后流的流动。该流动是发动机室内的空气从前轮悬架部件周围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间隙漏出而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存在从发动机室漏出的空气,也能够进一步减小空气阻力。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在前轮轮罩的前方设置有导流部件,该导流部件从车体下面向下方突出,控制向前轮轮罩流入的行驶风,上述导流部件具有鼓起部和纵壁部,上述鼓起部向下方鼓起,并且包含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向下倾斜的倾斜面部,上述纵壁部在上述鼓起部的后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该纵壁部的下端部比上述倾斜面部的后端部更向下方延伸,上述纵壁部的下端部中,在正面观察时,相比于与前轮重叠的部位,比上述前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的突出量更小。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上述倾斜面部,在与前轮正面对应的位置,能够使行驶风倾斜之后冲击到导流部件纵壁,从而减小空力阻力。

而且,在与比车辆直行时的前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对置的部位,通过倾斜面部将行驶风平缓地向下方引导,超过下方突出量小的导流部件纵壁的部分之后笔直地流入轮罩内,并且使发动机室露出空气汇入该风,从而抑制车体侧面紊乱所导致的紊流。

总之,能够同时减小空力阻力且抑制紊流。

优选为,上述纵壁部的下端部从正面观察时与前轮重叠的部位起一直设置到比上述前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比上述前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的高度,与上述倾斜面部的后端部的高度接近。

优选为,上述鼓起部具有弯曲状外壁,该弯曲状外壁一边从上述鼓起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后退一边弯曲,构成上述倾斜面部的周缘。

优选为,上述前轮轮罩及其前方的车体下面被一张挡泥板覆盖,上述鼓起部的周缘与上述挡泥板前部的下面结合,在上述鼓起部与上述挡泥板之间形成空间部。

优选为,上述前轮轮罩的后方的车体地板下面被下罩覆盖,上述下罩在面向上述前轮轮罩的前部在比上述前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具有凹部,该凹部与其他面相比向上方凹陷并向车辆后方延伸。

优选为,上述凹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由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边梁的下部划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与前轮正面对应的位置,通过倾斜面部使行驶风(地板下方风)相对于导流部件纵壁倾斜之后吹到纵壁部,将比车辆直行时的前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行驶风平缓地向下方引导,越过下方突出量小的纵壁部之后笔直地流入轮罩内,使发动机室露出空气汇入该风,从而同时减小空力阻力和抑制车体侧面紊乱所导致的紊流。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的汽车的底面图。

图2是从图1取下了左右的下罩的状态的汽车的底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向视截面图。

图4是图1的B-B线向视截面图

图5是下罩的底面图。

图6是以从车辆下方观察下罩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7是图1的主要部分扩大底面图。

图8是以从车辆下方观察导流部件及其周边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正面图。

图10是以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图8的构造的状态示出的侧面图。

图11是沿着图1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向视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前轮;8…导流部件;26a、67…凹部;81…导流部件纵壁;82…鼓起部;83…倾斜面部;84…车体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与前轮正面对应的位置,通过倾斜面部使行驶风(地板下方风)相对于导流部件纵壁倾斜之后吹到纵壁部,将比车辆直行时的前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行驶风平缓地向下方引导,越过下方突出量小的纵壁部之后笔直地流入轮罩内,使发动机室露出空气汇入该风,从而同时减小空力阻力和抑制车体侧面紊乱所导致的紊流。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前轮轮罩的前方设置有导流部件,该导流部件从车体下面向下方突出,控制向前轮轮罩流入的行驶风,上述导流部件具有鼓起部和纵壁部,上述鼓起部向下方鼓起,并且包含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向下倾斜的倾斜面部,上述纵壁部在上述鼓起部的后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该纵壁部的下端部比上述倾斜面部的后端部更向下方延伸,上述纵壁部的下端部中,在正面观察时,相比于与前轮重叠的部位,比上述前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的突出量更小。

【实施例】

附图表示汽车的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图1是具备该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的汽车的底面图,图2是以从图1取下了左右的下罩的状态示出 的汽车的底面图,图3是沿着图1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向视截面图,图4是图1的B-B线向视截面图。

如图1、2所示,在发动机室的下方部设置有用于搭载发动机且用于安装前悬架的副车架2,上述前悬架支承着前轮1。该副车架2具备:在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未图示)、在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3、以及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梁4、4。

如图1、图2所示,发动机室的下方部被下罩5覆盖,并且在由前轮1用的挡泥板(所谓的除泥部件)6的下端部、下罩5的侧端部、前保险杠7的侧部围出的仰视大致三角形状的区域、即前轮1前方的地板下方,设置有导流部件8。

如图4所示,地板27位于踏脚板9的后部,形成车厢的地面,在该地板27的车宽方向左右两端部设置有边梁28。该边梁28是将边梁外侧件29和边梁内侧件30的上下的接合突缘部相互接合固定而具有延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边梁闭合截面31的车体强度部件,在边梁外侧件29的下部车外侧设置边梁罩18,并且在该边梁罩18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部设置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包覆部件32。

在此,如图1所示,在车体的地板下方的前轮1与后轮48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是通道部33的下面侧左右的前轮1与后轮48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地板下方的行驶风的下罩60、60。

图5是下罩的底面图,图6是以从车辆下方观察下罩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在此,图5的图示上侧的下罩60是车辆左侧的下罩60L,图5的图示下侧的下罩60是车辆右侧的下罩60R,该左右的各下罩60L、60R形成为左右大致对称。

如图1所示,上述的下罩60、60从下方覆盖车体的地面(参照地板27),在本实施例中,该下罩60由前侧部件61和后侧部件62这两个部件构成,将该前侧部件61和后侧部件6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一体地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下罩60的主要部分由无纺布构成。具体地说,无纺布是将含有作为粘合剂的树脂的材料、或者层积了橡胶层或树脂层的材料按压固定而构成的。

如图5、图6所示,下罩60在其前侧部件61及后侧部件62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坦的作为整流面的地面63、64,在前侧部件61的地面63的前部,为了限制地板下方行驶风X在车辆的前半部分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而设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壁65。

如图4所示,上述的纵壁65由车宽方向截面向下方凹陷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延伸的凹形状的纵壁部66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形成。此外,如图6所示,该纵壁65遍及前侧部件6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全长)的大约一半而形成,并且纵壁65的上下尺寸形成为,从其前后方向中间部朝向后端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在比纵壁65纵壁65更靠后方,地板下方行驶风X的移动限制的效果较小。

如图3所示,上述的纵壁部6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66a在其前端部66b与上述的纵壁65接近,在下罩60的前侧部件61中的比上述侧壁66a及前端部66b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凹陷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凹部67。

另外,在图3、图5、图6中,68、69是用来将下罩60的前侧部件61安装到图2所示的前框架下部22的安装部。此外,在图1、图2中,70是中立柱,71、72、73是设置于通道部33的车外侧(下侧)的通道横梁。

接下来,参照图7~图11详细说明汽车的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

图7是图1的主要部分扩大底面图,图8是以从车辆下方观察导流部件及其周边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正面图,图10是以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图8的构造的状态示出的侧面图,图11是沿着图1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向视截面图。

如图7、图11所示,前述的挡泥板6具备位于前轮1的前方部的前侧部件6F和位于前轮1的后方部的后侧部件6R,如图11所示,在前侧部件6F的下端,一体地形成有支持片6A,该支持片6A从该下端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支持前述的导流部件8。

如图7~图10所示,上述的导流部件8具备:导流部件纵壁81;倾斜面部83,由鼓起部82形成;凹槽状的车体安装部84;侧壁部85,在倾斜面部83的车宽方向内侧,从其前端向后方以直线状延伸;弯曲状外壁86,构成倾斜面部83的一部分,在与前轮1正面对应的位置,其边缘从前缘到 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缘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以弯曲状延伸设置;内侧突缘87,从上述的侧壁部85的上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俯视弯曲形状的外侧突缘88,从弯曲状外壁86的上端向车辆前方直到车宽方向外方连续地延伸,用弹性部件形成这些各要素81~88。

另外,上述弯曲状外壁86向鼓起部82的中央侧下方倾斜,与倾斜面部83的下面一起实现使地板下方风避开前轮1正面而向下方引导的功能、以及作为外壁使地板下方风避开前轮1正面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引导的功能。

如图7所示,上述的导流部件纵壁81从与前轮1的正面对应的位置直到与前轮1的车宽方向内方对应的位置,沿车宽方向笔直地延伸。

上述的倾斜面部83比导流部件纵壁81更位于前侧,该倾斜面部83也从与前轮1的正面对应的位置直到与前轮1的车宽方向内方对应的位置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如图9所示,上述的倾斜面部83,其车宽方向内方部在正面截面图中为平坦形状(平面形状),并且如图10所示,在侧面视图中以前高后低状倾斜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为大致直线状。

此外,如图9、图10所示,上述的倾斜面部83由鼓起部82形成,该鼓起部82相对于内侧突缘87及外侧突缘88向下方鼓起,如图11所示,将导流部件8安装固定到挡泥板6的前侧部件6F中的支持片6A时,在这两者83、6A之间形成空间部89。

而且,如图9所示,位于倾斜面部83的后方的导流部件纵壁81,具有与比车辆直行时的前轮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对置的部位(内侧对置部位)81A和与车辆直行时的前轮1的正面对置的部位(正面对置部位)81B,如同图所示,内侧对置部位81A与正面对置部位81B相比,其下方突出量更小。内侧对置部位81A的高度(下方突出量)比鼓起部82的高度稍大。

由此,如图8所示,通过倾斜面部83,在与前轮1正面对应的位置,能够使行驶风e1、e2朝下倾斜之后冲击到导流部件纵壁81,越过导流部件时的紊乱变小,所以该紊乱所导致的阻力变小。

在车辆正面观察时与比前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对应的位置,通过倾斜面部83而向下方倾斜的行驶风e3,不会产生大的紊乱而越过下方突出量较 小的内侧对置部位81A。结果,行驶风e3不会降低速度,在轮罩的前轮的内侧朝向后方而前进。发动机室漏过空气e4与e3相比速度更慢而能量较小,所以被e3吸入而合流,并向后方流动。因此,能够消除e4在轮罩的后方从地板下方来到车外的e6(以往构造)的流动,能够消除e6所导致的车体侧面流e5的紊乱。

如图3、7、11所示,在下罩60的前部,在与导流部件的内侧对置部位81A一致的车宽方向位置,设置有比其他面更向上方凹陷的凹部67。该凹部67导致地板下方流动的局部的压力下降,所以吸引合流的e3和e4而成为它们的流路。能够可靠地阻止以往的向车外流出的流动e6。

此外,如图8所示,上述的倾斜面部83具备从前缘直到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延伸设置的弯曲状外壁86,从而顺畅地引导风e7。

总之,如图7、图8所示,从车辆前方进入地板下方的地板下方风之中的、与车辆直行时的前轮1的正面对应的风e1、e2、e7中的一部分e7被弯曲状外壁86向车宽方向外侧引导,另一部分风e1、e2被倾斜面部83向下方引导,与前轮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对置的部位的风e3和通过侧壁部8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风e8不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而是笔直地被向车辆后方引导。

此外,上述的导流部件纵壁81经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槽状的车体安装部84而设置在鼓起部82的后部,上述的鼓起部82、车体安装部84及导流部件纵壁81由弹性部件一体地形成,以减少零件个数和组装工时,此外,通过将上述各要素82、84、81用弹性部件形成,确保路面碰撞时的柔软性。狭缝81a提高导流部件纵壁的柔软性。

此外,如图11所示,鼓起部82的上部成为空洞,碰撞到异物时容易凹陷,并且通过弹性部件的特质而确保凹陷后的复原性。由此,不必担心路面碰撞,能够扩大倾斜面部83而作为风引导件使用。

此外,如图3、图4所示,在上述的凹部67和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形成有相对于该凹部67的上面而向下方突出的分隔部91。在该实施例中,该分隔部91是铰链柱内侧件11和车体侧外面板12的下部接合突缘部、以及边梁外侧件29和边梁内侧件30的下部接合突缘部。

通过分隔部91,作为e3、e4的流路的凹部67的车外侧端部被分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这些流动的车外侧流出。

如图8所示,上述的导流部件8,使用螺栓、螺母或扣钉等多个安装部件92将车体安装部84、内侧突缘87、外侧突缘88安装到挡泥板6的前侧部件6F中的支持片6A。

另外,在图7中,74是前悬架的下臂。此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LO表示车辆下方。

像这样,上述实施例的汽车的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设置有导流部件8,该导流部件8在前轮1前方的地板下方具备导流部件纵壁81和位于该导流部件纵壁81的前侧的倾斜面部83,上述倾斜面部83从与前轮1的正面对应的位置直到与前轮的车宽方向内方对应的位置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其车宽方向内方部在正面截面视图中是平坦形状,并且在侧面视图中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倾斜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在上述导流部件纵壁81的上述倾斜面部83后方,与比车辆直行时的前轮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对置的部位(参照内侧对置部位81A),相比于与前轮1正面对置的部位(参照正面对置部位81B),下方突出量更小(参照图7、图8、图9)。

根据该构成,通过上述倾斜面部83,在与前轮1正面对应的位置,能够使行驶风e1、e2倾斜之后冲击到导流部件纵壁81,从而能够减小空力阻力。

而且,在与比车辆直行时的前轮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对置的部位,通过倾斜面部83将行驶风e3平缓地向下方引导,越过下方突出量小的导流部件纵壁81的部分(内侧对置部位81A)而笔直地流向轮罩内,使发动机室漏出空气e4加入该风e3,从而能够抑制车体侧面流e5紊乱所引起的乱流。

总之,能够同时降低空力阻力和抑制乱流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轮罩后方的车体下面设置有凹部67,该凹部67比上述导流部件纵壁81的下端更向上方凹陷并向车辆后方延伸(参照图3、图4、图11)。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车体下面设置上述凹部67,所以能够使发动机室漏出空气e4在车体下面和前轮1的车宽方向内侧流动的地板下方风e3之间顺畅地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倾斜面部83在与上述前轮1正面对应的位置,其边缘从前缘直到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缘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延伸设置(参照图8的弯曲状外壁86)。

根据该构成,对于与前轮1正面对应的位置的地板下方风e7,能够在减小空力阻力的同时,不使其流向比前轮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通过上述倾斜面部83(弯曲状外壁86参照)避开前轮1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引导。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倾斜面部83是鼓起部82,经由在该鼓起部82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凹槽状的车体安装部84,上述导流部件纵壁81向下方突设形成,上述鼓起部82、车体安装部84及导流部件纵壁81由弹性部件一体地形成(参照图7、图8、图10)。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车体安装部84与路面侧的物体的碰撞,并且可靠地形成向下方鼓起的鼓起部82。

此外,由于将鼓起部82、车体安装部84、导流部件纵壁81一体地形成,能够通过减小零件个数而提高生产性,并且这些部件由弹性部件形成,所以能够确保路面碰撞时的柔软性。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在前轮前方的地板下方设置有导流部件的汽车的前部地板下方整流构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