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牲畜运输汽车厢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1102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厢体改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牲畜运输汽车厢体。



背景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天消耗的肉类食品庞大,我国主要以猪肉,牛肉,羊肉为主体,我国肉类加工和屠宰数量庞大,每天牲畜运输量也很大,现在市场上没有专门的牲畜运输车,都是采用普通货车进行运输,牲畜被置于栅栏内,运输过程中,牲畜粪便使得车厢环境很脏,污染环境,而且牲畜运输疾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并且,在高速公路运输中,牲畜有滑落的风险,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并且,现有的货车运输量小,效率低下,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牲畜运输汽车厢体,通过汽车车厢改装后,牲畜盛放数目大,运输效率高,并且安全性系数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牲畜运输汽车厢体,设计紧凑,能够提高牲畜运输效率,避免牲畜发生疾病,提供了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所述的一种牲畜运输汽车厢体,包括:车厢本体,车厢本体采用长方体结构形式,车厢本体采用合金支架制作,在车厢本体下端设置了汽车底盘,汽车底盘下端设置了车轮,并且汽车底盘连接了车头。

在车厢本体后端设置了车厢后门,车厢后门采用长方体结构,采用对称的两块门板构成,在车厢本体中间位置设置了车厢隔板,车厢隔板把车厢分为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在车厢隔板后端连接了后门踏板A,在汽车底盘上连接了后门踏板B,牲畜从后门踏板A,后门踏板B进入的车厢,把牲畜分为上下两层设置。

在车厢下层设置了厢体支撑柱,厢体支撑柱采用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支撑结构,使得车厢更加稳固,同时,在下层车厢上设置了窗体,床体上设置了防盗杆,窗体使得光线进入和空气的流通。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下层车厢窗体的个数在3到20个之间。

在车厢上层设置了四个厢体顶端立柱,厢体顶端立柱采用液压缸体结构形式,在厢体顶端立柱之间连接设置了护栏,并且在厢体顶端立柱上设置了遮阳板,便于提高牲畜运输过程的舒适度。

为了防止疾病发生,在车厢本体的上设置了消毒喷淋口,消毒喷淋口通过管道连接了喷淋筒,便于车厢内消毒。

防止牲畜粪便污染,在车厢隔板和汽车底盘上分别设置了集污槽,防止环境污染,并且在汽车底盘中间位置设置了集液槽,污水污液在集液槽内集中。

在车厢隔板上设置了冷凝空气入口,冷凝空气入口通过管道连接了冷凝机,降低牲畜的发病率。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车厢本体内设置了监控摄像头,防止牲畜逃脱,避免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牲畜运输汽车厢体,结构设计紧凑,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同时具有环境防护和消毒功能,提高了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牲畜运输汽车厢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

1为车厢底盘,2为车头,3为车轮,4为车厢后门,5为后门踏板A,6为后门踏板B,7为厢体支撑柱,8为厢体顶端立柱,9为护栏,10为遮阳板,11为消毒喷淋口,12为冷凝空气入口,13为窗体,14为集污槽,15为集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所述的一种牲畜运输汽车厢体,包括:车厢本体,车厢本体采用长方体结构形式,车厢本体采用合金支架制作,在车厢本体下端设置了汽车底盘,汽车底盘下端设置了车轮,并且汽车底盘连接了车头。

在车厢本体后端设置了车厢后门,车厢后门采用长方体结构,采用对称的两块门板构成,在车厢本体中间位置设置了车厢隔板,车厢隔板把车厢分为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在车厢隔板后端连接了后门踏板A,在汽车底盘上连接了后门踏板B,牲畜从后门踏板A,后门踏板B进入的车厢,把牲畜分为上下两层设置。

在车厢下层设置了厢体支撑柱,厢体支撑柱采用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支撑结构,使得车厢更加稳固,同时,在下层车厢上设置了窗体,床体上设置了防盗杆,窗体使得光线进入和空气的流通。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下层车厢窗体的个数在3到20个之间。

在车厢上层设置了四个厢体顶端立柱,厢体顶端立柱采用液压缸体结构形式,在厢体顶端立柱之间连接设置了护栏,并且在厢体顶端立柱上设置了遮阳板,便于提高牲畜运输过程的舒适度。

为了防止疾病发生,在车厢本体的上设置了消毒喷淋口,消毒喷淋口通过管道连接了喷淋筒,便于车厢内消毒。

防止牲畜粪便污染,在车厢隔板和汽车底盘上分别设置了集污槽,防止环境污染,并且在汽车底盘中间位置设置了集液槽,污水污液在集液槽内集中。

在车厢隔板上设置了冷凝空气入口,冷凝空气入口通过管道连接了冷凝机,降低牲畜的发病率。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车厢本体内设置了监控摄像头,防止牲畜逃脱,避免安全隐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