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车的单手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6494阅读:1451来源:国知局
推车的单手刹车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用车,具体即为推车的单手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在幼儿推车中,一般是通过对双侧后轮脚踏联动刹车,使用简单且安全可靠。其中一种较优秀的刹车结构是:构建一连接介件(注塑件),同时实现与本侧的车后轮、后脚管下端及位于两侧后轮之间的刹车器主管一端的固定连接,刹车器整体左右对称,后轮内侧设有环绕轮轴的密集孔位,受左右管套限位的刹车踏板居中并可绕主管转动,左右刹车杆始终被限定与主管平行(即始终与车轮轴平行),刹车杆外端穿接至连接介件外侧,刹车杆内端位于踏板侧面凹区内。当刹车踏板为水平态,刹车杆外端与车轮内侧孔位保持间距无接触,车轮可正常滚动即为非刹车的运行状态;当脚(鞋)前端踩下刹车踏板,刹车踏板绕主管产生小角度转动,踏板侧面凹区底部的曲立面推动刹车杆向侧面外移(同时,在刹车杆外周衔接套合的钢套、弹簧受曲面所紧抵,弹簧外端被紧抵于连接介件内侧立面),使得刹车杆外端插入车后轮内侧某孔位,则车后轮不能滚动即被刹车——此时,刹车杆的半球头内端恰抵于曲立面的浅小球缺内,所以刹车状态稳定可靠;当脚前端托起(用力很小,可谓“轻托”)踏板,刹车踏板绕主管小角度反转,踏板侧面凹区底部的曲立面的浅小球缺脱离刹车杆半球头内端,原被紧压缩的弹簧张力释放,推动刹车杆内端沿踏板侧面凹区底部的曲立面向车中位移动(或者说左右刹车杆更加靠近),使得刹车杆外端自车轮内侧孔位撤离,即刹车杆外端与车后轮内侧孔位已存在(保持)间距,车后轮可正常滚动即本车处于待运行状态。

上述的刹车杆实际为一组件,左侧刹车杆与右侧刹车杆结构完全对称。一侧刹车杆的组件包括:一支金属棒,1只较小弹力的内段弹簧,一支前段缩径的钢套,1只半球头帽(用于钢套非缩径端口的插接),1只较大弹力的外段弹簧,1支副管。金属棒、内段弹簧自钢套较大口径依次插入,至金属棒的大段伸出钢套的缩径段、金属棒内端的端帽被钢套缩径段所阻为止,外段弹簧套合于自钢套缩径段伸出的金属棒段落,钢套口径较大的端口由半球头帽插接,上述组合被置于连接介件外侧立面和踏板侧面凹区底部的曲立面之间,而外段弹簧、缩径钢套位于连接介件内侧立面和半球头帽之间,副管一端抵扣着连接介件内侧凸圈,另一端浅插接于踏板侧面凹区(主要目的是取得简洁外观),外段弹簧、缩径钢套在副管内。当操作者脚前端踩下刹车踏板,刹车踏板绕主管转动,踏板侧面凹区底部的曲立面推动半球头帽外移,其后:一方面半球头帽的插管推动小弹力的内段弹簧、继而小弹力的内段弹簧推动金属棒外移,直至金属棒外端插入车后轮内侧某孔位内(此时小弹力的内段弹簧也被压缩着),推车获得刹车状态;另一方面半球头帽的圆底平面的外周推动钢套外移、钢套的缩径段推动大弹力的外段弹簧外移,使得外段弹簧在连接介件内侧立面和钢套之间被紧压缩。当脚前端托起踏板、踏板绕主管反转,踏板侧面凹区底部曲立面的浅小球缺脱离锁帽的半球头,大弹力的外段弹簧、小弹力的内段弹簧的张力被释放,推动缩径的钢套内移,推动锁帽半球头沿踏板侧面凹区底部的曲立面向车中位滑移,而钢套的缩径段拉动金属棒的端帽、即拉动金属棒内移,使得金属棒外端自车后轮内侧孔位抽出,金属棒外端与车后轮内侧孔位已存在间距,所以刹车状态被解锁,且此时如无人为外力再度踩压踏板,则该车将始终处于可运行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婴幼儿的成长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推车也给家长的育儿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人们借助推车带着婴幼儿外出,或散步休闲,或逛街购物,或外出旅游,推车中的婴幼儿或躺睡、或半躺、或坐立玩耍;推车者(守护人)一般位于婴幼儿的背后,但推车的车把还可以向前折叠继续推车,即推车者也可能位于婴幼儿的面前,在推车的行进中与婴幼儿亲情交流,推车人显然此时无法直接用脚踩立即刹车,当特别需要紧急刹车时,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的,虽然这可能是小概率事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任务:提供一种推车的单手刹车装置,使推车的刹车操作进一步便捷,给家长育儿带来更多轻松。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推车的单手刹车装置,包括刹车器的组成件:主管、副管、前段缩径的钢套、有端帽的金属棒、外段弹簧、内段弹簧、含插管的半球头帽,包括两端有横杠、外有软护套的金属拉线,软护套的一端与空心螺杆固定,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

刹车器组成件:固定座和中转件,固定座套接于主管中位并铆接固定,活动套接于主管中位的中转件拼接于固定座;

手控器的组成件:扳手、上盖、下盖、按钮、定位销、小簧,上盖和下盖扣合并铆接固定于车推把管,扳手的手柄自上、下盖合体侧面开口延伸至外,扳手以上盖中心凸柱和/或下盖中心凸柱为轴可旋转,在上、下盖的合体内小簧栽插于扳手上表面盲孔、定位销扣盖着小簧上端,按钮插接在上盖的上表面;

手控器与刹车器由金属拉线连接。

手控器内的车推把管侧面开具有供扳手部分体积置入的长条口。

扳手以上盖中心凸柱和/或下盖中心凸柱为轴的旋转不超过90°。

钢套非缩径端口插接的半球头帽所始终触贴的中转件侧面凹区底部为斜直面。

按钮下方的上盖内表面具有上延的恰可容纳定位销上端的凹槽,刹车状态下的定位销和小弹簧组合恰位于按钮的正下方。

本设计装置的工作原理:

在背景技术中所述及的目前市场已有的原刹车器部分构造的基础上,本设计中的金属拉线一端横杠与扳手插接连接,且自车推把管内顺延而下、直至穿出车推把管、下端横杠插接连接中转件,而接近下端横杠的软护套下端固定的空心螺杆插入固定座的预留孔后由螺母锁定。

当单手旋转扳手至其手柄平行靠近推把管的过程中,金属拉线被上抽,从而刹车器的中转件受拉线带动绕主管旋转,中转件侧面凹区底部的斜直面转动,钢套非缩径端口插接的半球头帽被其始终触贴的斜直面推动外移,此后:半球头帽的插管推动内段弹簧、内段弹簧推动金属棒外移,使金属棒外端插入车后轮内侧环绕轮轴的密集孔位中的某孔位内(同时,半球头帽还推动钢套外移,外段弹簧在钢套的缩径段和连接介件内立面被紧压缩);而此时扳手上表面盲孔载有的小弹簧、定位销组合恰位于上盖插接的按钮正下方,小弹簧张力推动定位销上端冲入按钮下方的上盖内表面凹槽,则扳手的当前位置状态被锁定(紧上抽状态的拉线使得中转件的斜直面间接但稳定地推抵着金属棒外端插在车轮内侧孔位中),即此时推车的刹车状态将稳定保持。当刹车状态需要解除时,手指按下位于上盖外表的按钮,按钮中位的竖芯下压定位销(则其下的小弹簧被压缩),定位销脱出上盖内表面凹槽,此时刹车器中原被压缩的外段弹簧张力释放,推动钢套缩径段端口、钢套非缩径端口推动半球头帽、半球头帽推动中转件侧面凹区底部的斜直面绕主管旋转,直至由于半球头帽抵触斜直面的最内端为止,在上述过程中,向内移动的钢套缩径段拉动金属棒(端帽)向内移动,最终金属棒外端撤出车后轮内侧孔位,即车轮已可运转、刹车状态被解除(同时,斜直面绕主管的旋转即是中转件绕主管的旋转,金属拉线被旋转的中转件下拉,最终手刹器的扳手由拉线带回到刹车前的原位)。

上述过程的简化表述是:人为转动扳手、上收拉线、带动中转件绕主管旋转,旋转中的斜直面推动半球头帽、半球头帽的插管推动内段弹簧、内段弹簧推动金属棒使其外端插入车后轮内侧孔位获得刹车(此过程中外段弹簧受半球头帽、缩径钢套的推动而被压缩);当手指下压(上盖表面的)按钮(则拉线开始松弛),外段弹簧张力释放推动钢套,钢套的缩径段拉动金属棒(端帽)使其外端撤离车后轮内侧孔位,即刹车状态获得解锁(同时,钢套推动半球头帽、半球头帽推动斜直面转动,即推动中转件反向转动,中转件带动拉线自手控器下抽,带动扳手回归刹车前的原位)。

本设计的积极效果:对于可向前折叠推把管的推车,无论推车者在车后方或车前方,均可以快速刹车和瞬间解锁;刹车时扳手旋转行程短并自锁定刹车状态,刹车状态也由按钮一键解锁,单手动作幅度小,操作风度好;在仍然充分保有车推把管强度的前提下,车推把管侧面的长开口容纳了扳手的部分体积,进一步减小了上、下盖即手控器的外观体积,更便于人们舒适使用;中转件侧面凹区底部的斜直面对直接锁定车轮的金属棒的控制更灵敏直接;金属拉线与手控器、刹车器的连接简单而可靠,金属拉线在车上部进入车推把管内,不影响推车的折叠和展开。本刹车装置充分满足联动刹车要求,符合关于婴幼儿推车刹车安全的欧盟强制标准和中国国家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是载有本设计刹车装置的推车示意图。

图2a是连接介件(局部)与非刹车状态下的本设计装置刹车器的位置关系图(局部剖视),图2b是对比于图2a局部A的刹车时的金属棒外端状态图,图2c是中转件的作用机理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3a是非刹车时固定座和中转件状态直观图,图3b是又一种视角下的固定座和中转件非刹车状态及与拉线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图3c是刹车时的固定座和中转件状态图,图3d-e分别是不同视角下的固定座直观图,图3f是中转件与拉线下端横杠连接方式示意图,图3g是又一种视角下的中转件直观图。

图4是载有手控器、穿接拉线的车推把管示意图。

图5a-b分别是非刹车时的手控器直观图及其内部状态图,图5c是手控器的上盖和下盖直观图,图5d-e分别是刹车时的手控器直观图及其内部状态图,图5f-g分别是扳手的正反面直观图。

图6a是手控器中的扳手与推把管的一种位置关系图,图6b是按钮、定位销、小簧的一种位置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4:在推车后部的边侧,后脚管(11)下端、车后轮(12)及两侧后轮之间刹车器的主管(21)(一端)通过连接介件(13)固定对接,固定座(3)和中转件(4)位于主管(21)中位。手控器位于车推把管上。手控器和刹车器通过拉线(5)连接。

拉线(5)与手控器、刹车器的具体连接方式是:参见图5g、图5f、图5e,拉线上端横杠(51)被置入扳手(6)一角的小筒(61)(盲孔),拉线(5)端处自然进入边槽(62),此后拉线(5)顺车推把管并穿出(参见图4)至车架后下侧,下端横杠(52)与中转件(4)的插接类似上端横杠(51)与扳手(6)的插接,且令拉线软护套(53)下端固定的空心螺杆(54)插入固定座(3)的预留孔(31)后由螺母锁定(参见图3b),所以下端横杠(52)到固定座预留孔(31)之间的拉线自然置入固定座侧面预留的槽道(32)、中转件侧面预留的槽道(41),槽道(32/41)内的拉线(5)长度是确定的。对应于推车刹车或推车待运行的两种不同状态,拉线(5)的松紧程度只在固定座预留孔(31)至扳手(6)之间变化。而对应于确定型号的推车,其拉线(5)定长,既满足可靠刹车也无需过于多余。

参见图2a及图2b:本设计刹车器整体左右对称,其中位有固定座(3)和中转件(4),其一侧组件包括金属棒(22)、内段弹簧(23)、半球头帽(24)、外段缩径的钢套(25)、外段弹簧(26)、副管(27)。金属棒内端的端帽和内段弹簧(23)在钢套(25)内部衔接,钢套(25)非缩径段的端口由半球头帽(24)插接,半球头帽(24)的插管(241)触抵着内段弹簧(23)一端,外段弹簧(26)和钢套(25)的缩径段在金属棒(22)外周衔接,金属棒端帽接近或贴抵钢套(25)缩径段,金属棒(22)外端穿过连接介件(13)后与车后轮(12)内侧环绕轮轴的诸多孔位中的之一插接(刹车状态)或脱离(不刹车状态)。图2a中的连接介件是其局部,完整的连接介件(13)参见图1。

参见图3a-g及图2a-b、图2c:固定座(3)和中转件(4)均有供主管(21)穿接的大径圆孔(33、42),固定座(3)铆接固定于主管(21),中转件(4)可绕主管(21)转动。副管(27)的一端抵扣着连接介件内侧凸圈(131),另一端浅插接于固定座(3)侧面的小径圆孔(34),副管(27)位置完全固定,相抵贴的外段弹簧(26)、缩径钢套(25)的主要段落位于副管(27)内,钢套(25)非缩径段的端口抵贴半球头帽(24);在缩径钢套(25)内,半球头帽的插管(241)触抵着内段弹簧(23),内段弹簧(23)触抵着金属棒的端帽,金属棒的端帽被钢套(25)缩径段所阻不可向外侧脱出。特别对比图2a和图2c可见:缩径钢套(25)的大口径端和半球头帽(24)穿过固定座(3)侧面的小径圆孔(34)后,半球头帽(24)抵于中转件(4)侧面凹区底部的斜直面(43),此斜直面(43)首先是平面,在空间中是立面,是前、后端与车后轮(12)距离不同的斜面。显然,当图2a中的中转件(4)绕主管(21)逆时针旋转时,则旋转中的斜直面(43)推动半球头帽(24)、半球头帽的插管(241)推动内段弹簧(23)、内段弹簧(23)推动金属棒(端帽)使金属棒(22)外端插入车后轮(12)内侧孔位获得刹车(此时,半球头帽(24)的位置在图2c中是由右侧实线位移至左侧虚线位;此时,图2a的中转件(4)与固定座(3)的相对位置已改变为如图3c所示,图3c中的虚线方向为中转件(4)的旋转方向);在上述过程中,半球头帽(24)还推动着缩径钢套(25)、缩径钢套(25)推动着外段弹簧(26)紧抵于连接介件(13)内侧立面,此外段弹簧(26)被压缩的状态在刹车未解锁前始终被保持。当图3c所示的中转件(4)被允许绕主管(21)顺时针旋转时(实际即维持中转件斜直面(43)间接推抵金属棒(22)插接于车轮侧面孔位的拉线(5)上抽力被解除),始终被压缩着的外段弹簧(26)的张力释放,推抵缩径钢套(25)、缩径钢套(25)的缩径段拉动金属棒(端帽)向车中位方向移动(内移),直至金属棒(22)外端完全撤离车后轮(12)内侧孔位,则刹车状态被解除(在此同时,缩径钢套(25)推动半球头帽(24)向车中位方向移动,在半球头帽(24)的推抵压力作用下,斜直面(43)(绕主管(21))旋转,即图3c中的中转件(4)依顺时针旋转变换为图2a中的位置状态)。

参见图5a-g及图6a-b:手控器由扳手(6)、上盖(7)、下盖(8)、按钮(93)、定位销(92)、小簧(91)组成,下盖(8)先与车推把管(14)铆固定,再将扳手中心孔(63)套合下盖(8)中部凸柱(81),小簧(91)栽插扳手上侧盲孔(64),定位销(92)盖套小簧(91)上段,将上盖(7)扣合下盖(8)后固定于车推把管(14),一螺丝钉穿接上盖(凸柱(71))中心、(扳手中心孔、)下盖凸柱(81)中心后固定,按钮(93)在上盖(7)的上表面插扣。扳手的手柄(64)自上、下盖合体的侧面开口延伸至外,扳手(6)以上、下盖中心凸柱(71、81)为轴可旋转,拉线(5)上端可靠插接于扳手(6)一角处(参见图5g:拉线头部横杠(51)被置入小筒(61),拉线端处顺利置入边槽(62))。当图5b中的扳手(6)以下盖中心凸柱(81)为轴顺时针转动为图5e状态时,拉线(5)更多地被收入到上、下盖(7、8)的合体中(即车推把管(14)中的拉线(5)被上抽),此时,小簧(91)和定位销(92)的组合体已位于上盖(7)外表插扣的按钮(93)的正下方(参见图6b及图5e、图5d),定位销(92)的上端被小簧(91)顶入上盖(7)内表面的按钮(93)正下方的凹槽(72),即定位销(92)位置被锁定,拉线(5)被拉紧(不松动、不下抽),此时拉线(5)下端所对应的是图3c、图2b所示的刹车器的刹车状态。当手指如果按下按钮(93),按钮(93)中位的竖芯(931)下压定位销(92)(其下的小弹簧(91)被压缩),定位销(92)脱出上盖内表面凹槽(72),拉线(5)开始松弛,刹车器中原被压缩的外段弹簧(26)张力释放,推动钢套(25)缩径段端口、钢套(25)非缩径段端口推动半球头帽(24)、半球头帽(24)推动中转件(4)侧面凹区底部的斜直面(43)绕主管(21)旋转,即中转件(4)绕主管(21)旋转,完成自图3c到图2a中状态的转变,拉线(5)更多地被固定座(3)、中转件(4)所在体积占用,即推车中的拉线(5)被下抽,带动扳手(6)自图5e到图5b、图5d到图5a状态的转变,手控器回复到刹车前状态(与此同时,向车内侧移动的钢套(25)缩径段拉动金属棒(端帽)移动,使金属棒(22)外端撤出(脱离)车后轮(12)内侧孔位,即刹车状态被解除)。

还值得说明的是:

图3b中的拉线作m方向抽动时为刹车过程,刹车解锁过程中的拉线抽动方向如n指向所示。

参见图6a,手控器内的车推把管(14)侧面开具长条口(141),该长条口允许扳手(6)部分体积置入车推把管内,有效减小了手控器的整体体积,特别是手掌相对较小的女性使用本设计装置同样自如。

由于扳手(6)周长适当,扳手以上、下盖中心凸柱(71、81)为轴的旋转无需超过90°,其实际需要调整的拉线(5)长度仅相当于刹车器金属棒(22)外端在刹车时与不刹车时的位置差。

手控器的内空高度精确有限,扳手(6)上侧面盲孔(64)装载的小弹簧(91)、定位销(92)组合关系稳定,扳手一角的小筒(61)内的拉线上端横杠(51)不会脱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