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强胶片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6553阅读:9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补强胶片及汽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补强胶片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是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在中国的人均保有量持续增加,并已走进千家万户。随着节能减排的大趋势,车辆成本在不断地被控制。车身外覆盖件作为车辆上面积最大的部件,厚度略微减薄,就可以节省可观的成本与重量。然而,将车身外覆盖件厚度减薄的同时降低了其抗凹性能。一般地,常用粘贴补强胶片的方式来弥补减薄车身外覆盖件厚度带来的不足,如图1所示,将矩形补强胶片3粘贴在汽车车门2上。

其中,补强胶片(panel reinforcing film,PRM),由背衬玻璃纤维布和片状板材(以环氧树脂为主体材料)复合而成,具有规定形状和尺寸要求,经过高温固化后,牢固的粘贴在汽车车身或部件的外板内侧上,对外板起增强钢板强度、提升车辆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性能的作用。

另外,补强胶片的形状多为矩形,或根据贴补位置的形状确定。然而,矩形或者其他形状会增加材料和工艺的成本,同时使车身重量增加,消耗量变大,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补强胶片及汽车,能够在不影响补强效果的基础上减少用料,从而节省成本,降低车身重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补强胶片,包括:

补强胶片本体,所述补强胶片本体的第一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矩形的第一凹槽,第二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矩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

其中,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凸起,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形成有一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和\或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匹配。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深均为所述补强胶片本体的宽度的三分之一。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宽为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的五分之四,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为所述第二凹槽的槽深的五分之四。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补强胶片本体包括玻璃纤维骨架层、粘接层和防粘纸层,所述粘接层位于所述玻璃纤维骨架层和所述防粘纸层之间。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玻璃纤维骨架层由多层长玻璃纤维层相互垂直铺设而成。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粘接层由环氧树脂橡胶构成。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补强胶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在补强胶片本体相对的两个侧边上分别间隔设置多个凹槽,形成相对的两个锯齿形侧边,并将这两个侧边上的凹槽相互错开设置,使得其中一个锯齿形侧边的凸起与另一个锯齿形侧边的凹槽位置相对,其中一个锯齿形侧边的凹槽与另一个锯齿形侧边的凸起位置相对。由此可知,锯齿形的补强胶片相对现有技术的矩形补强胶片,减少了构成材料。然而,经过试验验证,该锯齿形补强胶片的补强效果并未降低。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在不降低补强效果的基础上,节约了材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材料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传统矩形补强胶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补强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补强胶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补强胶片的构成层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补强胶片的加工示意图。

其中图中:1、补强胶片本体;2、汽车车门;3、矩形补强胶片;101、第一凹槽;102、第一凸起;103、第二凹槽;104、第二凸起;105、玻璃纤维骨架层;106、粘接层;107、防粘纸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第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补强胶片,如图2所示,该补强胶片包括:

补强胶片本体1,所述补强胶片本体1的第一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矩形的第一凹槽101,第二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矩形的第二凹槽103,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

其中,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101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凸起102,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凹槽103之间形成有一第二凸起104,所述第一凹槽101与所述第二凸起10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起102与所述第二凹槽103相对设置。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包括两个相对的锯齿形侧边,且其中一个锯齿形侧边的凸起与另一个锯齿形侧边的凹槽位置相对,其中一个锯齿形侧边的凹槽与另一个锯齿形侧边的凸起位置相对。这样,将两个锯齿形侧边的凹槽相互错开,能够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在不降低补强效果的同时,减少构成材料,从而减少成本,提高材料利用率。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102与所述第二凹槽103相匹配,和\或所述第二凸起104与所述第一凹槽101相匹配。

具体地,当第一凸起102与第二凹槽103相匹配时,两片补强胶片则可相互拼接在一起,即第一片补强胶片的第一侧边上的凸起嵌入到第二片补强胶片的第二侧边上的凹槽中,使得这两片补强胶片拼接为一片补强胶片;当第二凸起104与第一凹槽101相匹配,两片补强胶片也可相互拼接在一起,即第一片补强胶片的第二侧边上的凸起嵌入到第二片补强胶片的第一侧边上的凹槽中,同样使得这两片补强胶片拼接为一片补强胶片;当第一凸起102与第二凹槽103相匹配,且第二凸起104与第一凹槽101相匹配时,任意两片补强胶片的锯齿形侧边都可以相互拼接,从而便于利用较多补强胶片粘贴在某一连续区域上时进行配合使用。

由此可知,将所述第一凸起102与所述第二凹槽103相匹配,和\或所述第二凸起104与所述第一凹槽101相匹配,能够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

另外,当第一凸起102与第二凹槽103相匹配,且第二凸起104与第一凹槽101相匹配时,还便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的加工,利于批量生产。如图5所示,将一矩形补强胶片材料在间隔同一距离处切割出同一锯齿形边界,就可以获得多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加工工艺简单、方便实用,较传统形状无多余加工费用,值得推广使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101的槽深和所述第二凹槽103的槽深均为所述补强胶片本体1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能够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在不降低补强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节省构成材料。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凹槽101的槽深和第二凹槽103的槽深的设计尺寸并不局限于此。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101的槽宽为所述第一凹槽101的槽深的五分之四,所述第二凹槽103的槽宽为所述第二凹槽103的槽深的五分之四,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在不降低补强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节省构成材料。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凹槽101的槽宽和第二凹槽103的槽宽的设计尺寸并不局限于此。

即,如图2所示,将第一凹槽101的槽深h设置为补强胶片本体1的宽度H的三分之一,第一凹槽101的槽宽w为第一凹槽101的槽深h的五分之四,第二凹槽103的尺寸与第一凹槽101的尺寸相同。

其中,当将如图2所示的补强胶片粘贴到汽车车门2上时,如图3所示。在补强胶片本体1上选取一个测试点(如图3中补强胶片本体1上所示的黑点)。其中,当该汽车车门2的外板的厚度为0.65毫米时,对该测试点的补强效果进行测试,得到该测试点的最大位移为2.75毫米,残余位移为0.008毫米。

然而,上述厚度为0.65毫米的汽车车门2的外板,在粘贴补强胶片本体1的区域上无补强胶片时的最大位移为3.75毫米,残余位移为0.12毫米。此外,当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替换为矩形补强胶片3时,如图1所示,在该矩形补强胶片3上选取一点作为测试点(如图1中矩形补强胶片3上所示的黑点)并进行补强效果的测试,得到该测试点得最大位移为2.18毫米,残余位移为0毫米。

上述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则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0.65mm的外板,在不贴补强胶片的情况下,最大位移与残余位移均超出了标准,但是粘贴矩形补强胶片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后,测试项的数据均小于标准的90%,表明抗凹性良好。然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的面积与成本仅是传统矩形补强胶片的67%,且加工方便,材料利用率高。

表1实验数据对比表

因此,经过试验验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在不降低补强效果的基础上,节约了材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材料利用率。

此外,优选地,所述补强胶片本体1包括玻璃纤维骨架层105、粘接层106和防粘纸层107,所述粘接层106位于所述玻璃纤维骨架层105和所述防粘纸层107之间,如图4所示。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相比现有技术增加了防粘纸层107,能够保护粘接层106的粘性,防止粘接层106的粘接效果被外界环境破坏。

优选地,所述玻璃纤维骨架层105由多层长玻璃纤维层相互垂直铺设而成,能够进一步增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粘接层106由环氧树脂橡胶构成,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强胶片能够更加牢固地粘贴在汽车上的相应位置处。

第二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补强胶片。

其中,所述补强胶片经过高温固化后,能够牢固的粘贴在汽车车身或部件的外板内侧上,对外板起增强钢板强度、提升车辆的NVH性能。此外,由于上述补强胶片呈锯齿形,能够在不降低补强效果的基础上,节约材料,所以该补强胶片粘贴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车身或部件的外板上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重量,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