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折叠收纳的童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6493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折叠收纳的童车车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童车,具体涉及一种童车车架。该童车车架便于折叠收纳。



背景技术:

童车,亦称儿童推车,根据功能的不同有很多的种类,但通常都包括车架和座椅两部分。其中,车架的底部设有车轮,便于童车的移动和转向;车架则可根据童车的功能需要做出不同的结构设计,比如可在座椅下的车架底座上设置储物袋,便于储物,或者在座椅和车架的接口上做调整,以方便车架直接安装用于汽车内的儿童座椅……。

为了便于携带和储藏,生产厂家设计了一种折叠式的童车,这种童车的车架可以折叠,目的是通过折叠实现体积的缩小,解决收纳占用空间大的问题。然而,现有的折叠车架在使用时发现,虽然车架可以折叠,方便了收纳,但是由于车架的结构设计问题,折叠后的车架在厚度上往往依然较大,因此无法有效缩小折叠后的体积,当把童车车架折叠后放入汽车后备箱等有限空间时,经常会发生无法放入的问题,因此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折叠收纳的童车车架,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折叠后无法有效缩小车架体积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折叠收纳的童车车架,包括推杆架、前支架、后支架及底撑架;其中,

所述推杆架包括两推杆;所述前支架包括两前支杆,所述前支杆的上端与所述推杆的下端转动连接,形成第一铰接点;所述后支架包括两后支杆,所述后支杆的上端与所述推杆的下端铰接,形成第二铰接点,并且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该第二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的下方;

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所述底撑架连设,并且所述前支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底撑架的前端,形成第三铰接点;所述后支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底撑架的后端,形成第四铰接点;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从车架的侧视角度观察,所述第二铰接点、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构成三角形;

其中,对应所述推杆架及所述前支架设有一锁定结构,该锁定结构作用于所述推杆及所述前支杆,用于锁定第一铰接点及第二铰接点,借此锁定车架的打开状态;

其中,所述底撑架的前端连设有前轮,底撑架的后端连设有后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从车架的侧视角度观察,所述第二铰接点、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构成三角形”,借此设计,当第二铰接点被锁定时,其他两铰接点也将被锁定。同时,得益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得车架在打开状态下使用时结构强度更加可靠,提升安全性。

2.上述方案中,所述锁定结构锁定第一铰接点及第二铰接点,结合上述“三角形”的设计,可同时锁定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借此锁定车架的打开状态。

3.上述方案中,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此时所述推杆架朝后向上打开,两推杆竖直且平行设置,所述前支杆的上端及所述后支杆的上端均朝上设置,并通过所述锁定结构定位于所述推杆的下端;

在车架的折叠状态下,此时所述推杆架朝前向下收折,所述前支杆的上端及所述后支杆的上端均朝后向下收折,构成所述推杆架贴合于所述前支架,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均贴合于所述底撑架。

4.上述方案中,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前支杆后侧的卡槽以及固设于所述推杆下端的卡块,构成当卡块嵌入卡槽定位时,所述前支架与所述推杆架锁定。

5.上述方案中,两所述推杆的上端通过一把手杆连接固定。借此设计,可加强推杆架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提供使用者一便于握持的部位。

6.上述方案中,所述推杆架可伸缩或可折叠。借此设计,所述推杆架将得以进一步地向车架主体贴近,进而大幅缩小折叠后车架的纵向长度,进而缩小折叠后的车架体积。

7.上述方案中,所述后轮之间通过一连杆连接各后轮的转轴,并且对应该连杆设有一刹车结构,该刹车结构作用于所述连杆,通过刹止该连杆的旋转进而刹止各所述后轮的转动。借此设计,以提升驻车时的安全性,防止童车由于地形坡度因素溜车。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折叠收纳的童车车架,包括推杆架、前支架、后支架及底撑架,前支杆的上端以及后支杆的上端分别与推杆的下端转动连接,形成一上一下的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前支杆的下端铰接于底撑架的前端,形成第三铰接点,后支杆的下端铰接于底撑架的后端,形成第四铰接点;并且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第二铰接点、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构成三角形;车架还设有一锁定结构,该锁定结构作用于推杆及前支杆,用于锁定第一铰接点及第二铰接点,借此锁定车架的打开状态。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折叠后推杆架贴合于前支架,前支架和后支架均贴合于底撑架,使得折叠后的车架厚度大幅减小;打开工作时车架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并且折叠操作较为方便。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收纳空间小、操作方便等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开状态时的侧方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开状态时的后方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开始折叠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底撑架;2.推杆;3.前支杆;4.第一铰接点;5.后支杆;6.第二铰接点;7.第三铰接点;8.第四铰接点;9.卡槽;10.卡块;11.前轮;12.后轮;13.把手杆;14.连杆;15.刹车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附图1~5所示,一种便于折叠收纳的童车车架,包括推杆架、前支架、后支架及底撑架1;其中,

所述推杆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推杆2;所述前支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前支杆3,所述前支杆3的上端与所述推杆2的下端转动连接,形成第一铰接点4;所述后支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后支杆5,所述后支杆5的上端与所述推杆2的下端铰接,形成第二铰接点6,并且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该第二铰接点6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4的下方;

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所述底撑架1连设,并且所述前支杆3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底撑架1的前端,形成第三铰接点7;所述后支杆5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底撑架1的后端,形成第四铰接点8;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从车架的侧视角度观察,所述第二铰接点6、第三铰接点7和第四铰接点8构成三角形;借此设计,当第二铰接点6被锁定时,其他两铰接点7、8也将被锁定。同时,得益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得车架在打开状态下使用时结构强度更加可靠,提升安全性。

其中,对应所述推杆架及所述前支架设有一锁定结构,该锁定结构作用于所述推杆2及所述前支杆3,用于锁定第一铰接点4及第二铰接点6,结合上述“三角形”的设计,可同时锁定第三铰接点7和第四铰接点8,借此锁定车架的打开状态。具体的,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前支杆3后侧的卡槽9以及固设于所述推杆2下端的卡块10,构成当卡块10嵌入卡槽9定位时,所述前支架与所述推杆架锁定。所述底撑架1的前端连设有前轮11,底撑架1的后端连设有后轮12。

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此时所述推杆架朝后向上打开,所述前支杆3的上端及所述后支杆5的上端均朝上设置,并通过所述锁定结构定位于所述推杆2的下端;

在车架的折叠状态下,此时所述推杆架朝前向下收折,所述前支杆3的上端及所述后支杆5的上端均朝后向下收折,构成所述推杆架趋近贴合于所述前支架,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均趋近贴合于所述底撑架1。

其中,两所述推杆2的上端通过一把手杆13连接固定。借此设计,可加强推杆架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提供使用者一便于握持的部位。

其中,所述推杆架可伸缩或可折叠。借此设计,所述推杆架将得以进一步地向车架主体贴近,进而大幅缩小折叠后车架的纵向长度,进而缩小折叠后的车架体积。

其中,所述后轮12之间通过一连杆14连接各后轮12的转轴,并且对应该连杆14设有一刹车结构15,该刹车结构15作用于所述连杆14,通过刹止该连杆14的旋转进而刹止各所述后轮12的转动。借此设计,以提升驻车时的安全性,防止童车由于地形坡度因素溜车。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折叠收纳的童车车架,包括推杆架、前支架、后支架及底撑架,前支杆的上端以及后支杆的上端分别与推杆的下端转动连接,形成一上一下的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前支杆的下端铰接于底撑架的前端,形成第三铰接点,后支杆的下端铰接于底撑架的后端,形成第四铰接点;并且在车架的打开状态下,第二铰接点、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构成三角形;车架还设有一锁定结构,该锁定结构作用于推杆及前支杆,用于锁定第一铰接点及第二铰接点,借此锁定车架的打开状态。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折叠后推杆架贴合于前支架,前支架和后支架均贴合于底撑架,使得折叠后的车架厚度大幅减小;打开工作时车架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并且折叠操作较为方便。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收纳空间小、耐用可靠、操作方便等实用进步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