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8208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智能平衡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代步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平衡车。



背景技术:

早期的平衡车是Segway公司推出的具有左右配置的两个轮子的个人代步工具,其以陀螺仪感应、电动马达驱动、电路控制为基础,虽只有两个轮子却能保持平衡。此种平衡车的运行是通过用户重心的移动来控制,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骑行感受,所以在2002年正式推出时,就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即使其售价高昂,却依然抵挡不住人们购买的热潮。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平衡车相较于早期的产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尤其在重力感应、驱动马达及控制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平衡车的种类、样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然而提高操控性及安全性仍然是重要的研发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强安全性的智能平衡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平衡车,包括底座、分别通过轮轴安装于底座上的左右两车轮、安装于底座前部的把手座、组装于把手座上的把手杆及安装于把手杆底部的辅助轮,所述底座的前部设有连接凹槽,把手座包括把手安装部及与所述连接凹槽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所述把手安装部设有上下贯通的把手孔,把手杆插置于把手孔中;底座内安装有控制系统,把手安装部内设置有用以检测把手杆转动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所述固定连接部设有与把手孔连通的通线孔,且该通线孔与底座连通。

相较于已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把手杆的底部设有辅助轮,在车体没有启动控制系统时,辅助轮可以着地,即辅助轮与左右两车轮形成三轮支撑,车体稳定,驾乘者可以登上车体之后再启动控制系统,解决了已有技术中智能平衡车启动后,初学者不易上车的问题,提高了安全性,即使腿脚不灵便的驾乘者也可以方便上车骑乘。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孔内设有定位部,定位部的下侧依次安装有轴承、固定于把手杆上可随把手杆转动的随动件、弹性件、底盖,弹性件的上端与随动件固定连接且下端与底盖固定连接,底盖固定连接于把手安装部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随动件上设置有安装传感器的传感器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的磁铁设置于传感器固定部上。

进一步地,把手杆上套置有装饰杆,该装饰杆抵接于所述定位部的上侧。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上端安装有座体,座体上设置有启动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杆的上端设置有扶手,扶手在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座体在左右方向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杆包括插置于把手安装部内的第一杆部及插置于第一杆部内的第二杆部,所述辅助轮安装于第一杆部的底端,所述扶手设置于第二杆部的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安装部的两侧安装有可折叠的脚踏板。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自跟随控制系统和第二自跟随控制系统,第一自跟随控制系统通过摄像头检测固定目标,第二自跟随控制系统,通过蓝牙模块检测固定目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平衡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平衡车的底座、车轮及座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平衡车的把手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沿图1所示A-A线的把手杆及把手座的剖切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圆圈B内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释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限制。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平衡车包括方形的底座1、分别通过轮轴安装于底座两侧的左右车轮2、安装于底座1前部的把手座3、组装于把手座上的把手杆4、安装于把手杆4底部的辅助轮5及安装于底座1上方的座体6。底座1内安装有电源及控制系统等。

请结合图2及图3所示,底座1的前部设有连接凹槽10。把手座3包括把手安装部31及与所述连接凹槽10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32。固定连接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侧翼321,固定侧翼321的上开设有通孔3210,底座1的连接凹槽10内设有与通孔3210对应的螺纹孔,通过螺钉、螺柱或螺栓等连接件穿过通孔3210及连接凹槽10内的螺纹孔将把手座3固定连接于底座上。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所述把手安装部31设有上下贯通的用以插置把手杆4的把手孔310。把手孔310内设有定位部311,把手杆4上下贯穿该定位部311。把手杆4可以设置为一体杆,也可以设置伸缩杆。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杆4采用伸缩杆,即把手杆4包括插置于把手安装部31内的第一杆部41及插置于第一杆部41内的第二杆部42,第一杆部41的直径小于第二杆部42的直径,因此第一杆部41可以在第二杆部42内滑动伸缩,完成伸缩后,两杆部通过一锁定结构固定相对位置。所述辅助轮5安装于第一杆部41的底端,且能够随第一杆部41转动。第二杆部42的上端设有扶手7,扶手7的转动通过第二杆部42及第一杆部41传递给辅助轮5。

请结合图5所示,所述定位部311的下侧依次安装有轴承33、固定于第一杆部41上可随第一杆部41转动的随动件34、弹性件35、底盖36。弹性件35的上端与随动件34固定连接且下端与底盖36固定连接,底盖36固定连接于把手安装部31底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5为圆柱形的中空橡胶件,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定位槽,随动件34的底端及底盖36的上端分别设有与定位槽对应的定位柱,该等定位柱能够插置于对应的定位槽内,从而随动件34可以带动弹性件35上端扭动,弹性件35方便随动件复位。把手杆组装时,先将轴承33从把手安装部31的底端放入把手孔310中,直至与定位部311抵接定位;然后将带有随动件34的第一杆部41从把手安装部31的底端插入把手孔310中且穿过轴承33;接着将弹性件35插置于第一杆部41上且使随动件下端的定位柱插置于弹性件35上端的定位槽中;接下来,将底盖35插置于第一杆部41底端且使底盖35上的定位柱插置于弹性件35底端的定位槽中,最后将底盖36通过螺钉或螺柱固定在把手安装部31的底端。

请参阅图1及图4所示,第一杆部41的外侧还可以设置装饰管8,装饰管8的底端与定位部311抵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连接件固定于把手安装部31上。装饰管8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为三角管、五角管或圆管等各种形状。装饰管8的前部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摄像头81,用以监控路况或者检测与周围某个设定的目标的距离,该距离可以设定为一个固定值即车体可以与某个固定目标始终保持同一距离,目标移动,车体跟随移动。当然在没有装饰管的实施方式中,摄像头可以设置在把手杆上。

把手安装部31内设置有用以检测把手杆转动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以将把手杆的转动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随动件34设置有安装传感器的传感器固定部341,所述传感器安装在该传感器固定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传感器固定部341为设置于随动件34上的固定凹槽,霍尔传感器的磁铁固定于该固定凹槽内,霍尔传感器的另外部件设置在把手孔的侧壁上。把手座3的固定连接部32设有与把手孔310连通的通线孔320。该通线孔320用以容置传感器与控制系统之间的信号线缆。把手安装部31的两侧安装有可折叠的脚踏板9。

请参阅图1所示,底座1上设有固定的支撑杆11,所述座体6安装于支撑杆11的上端,座体6上设置有启动开关,当驾乘者坐在座体6上时,驾乘者的重力能够触发启动开关,控制系统开始工作保持车体的平衡。座体6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扶手7在左右方向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平衡车设有座体,所以驾乘者可以坐姿骑行,增加了舒适性。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平衡车在把手杆的底端设有辅助轮,在车体没有启动控制系统时,辅助轮可以着地,即辅助轮与左右两车轮形成三轮支撑,车体稳定,驾乘者可以登上车体之后再启动控制系统,解决了已有技术中智能平衡车启动后,初学者不易上车的问题,提高了安全性,即使腿脚不灵便的驾乘者也可以方便上车骑乘。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平衡车设有辅助轮,即使控制系统意外失灵或电池意外断电,导致车体失去自平衡功能,车体也不会翻倒,有利于保护驾乘者;并且在不启动电源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平衡车可以作为推行的三轮车。本实用新型的把手安装部内设置有用以检测把手杆转动的传感器,把手杆带动辅助轮转弯的同时,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的信号控制左右两差速,从而实现车体转弯。在关闭控制系统或左右两车轮差速控制失灵时,在辅助轮的带动下,车体也能够实现转弯。基于以上

由于扶手在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座体在作用方向的宽度,因此扶手可以顺利地从驾乘者胯下通过,即使车体意外停车,驾乘者能够方便地从车体上撤离。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可远程遥控的子控制系统,该子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还可以设置车体自跟随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平衡车具有两套自跟随系统,第一套自跟随系统是通过把手杆上的摄像头检测固定的目标,第二套自跟随系统是底座内设有蓝牙模块,通过蓝牙信号检测固定目标。

当然,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